參 考 文 獻
一、中文部分
王文科(2002)。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文科(2007)。課程與教學論。台北:五南。
王受之(2000)。世界現代平面設計出版社。台北:藝術家。
王秀雄(1981)。近三十年來我國的美術進展。國立教育資料館教育資料集刊,6,245-260。
王麗雁(2008)。台灣學校視覺藝術教育發展概述。載於鄭明憲(編)台灣藝術
教育史。台北:國立台灣藝術館。
方彩欣(2000)。電腦平面藝術創作空間。台北:雄獅。
毛連塭(1984)。台北市國民小學推展創造性體育課程實驗報告。台北市教師研
習中心編:創造性教學資料彙集,1-12。
汪知亭(1978)。臺灣教育史料新編。臺北市:臺灣商務。
李宛澍(2000)。創意學習。遠見YOUNG雜誌, 1,1-20。
李俊賢(2002)。後解嚴時代的高雄美術。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
李錫津(1987)。創造思考教學研究。台北:台灣書店。
李賢欽(1996):台灣美術閱覽。台北:玉山出版社。
林明錚、陳瀅如、劉秋琴(2013)。造形原理。台北市:龍驣出版社。
林曼麗(2000)。台灣視覺藝術教育研究。台北:雄獅圖書公司。
吳芝儀、李奉儒譯 (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
周慧菁(2001)。光在心光亮起時。天下雜誌,35,16-23。施翠峰(1995):成長與茁壯-從藝專到學院慶祝建校40周年專刊。國立台灣藝
術學院出版,頁151-154。
梁燕城(2004)。文化中國蓄勢待發。台北:宇宙光。
陳木子(1998)。臺灣藝術教育發展史。台北:環宇。
陳惠邦(1998)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陳龍安(1984)。「問想做評」創造思考教學模式的建立與驗證。國立台灣師範
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政傑(1999)。課程改革。台北:漢文。
黃昆輝(1977)。五十年來我國教育政策。中國教育學會編,近五十年來之中國
教育(182–232)。台北:復興書局。
教育部(2005)。《藝術教育政策白皮書 》。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9):《職業學校群科課程綱要暨設備基準-設計群》。台北市:
教育部。
教育部(2013):《中華民國技術及職業教育簡介 》。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1)。創造力教育白皮書。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9)。創造力教育白皮書。台北:教育部。
張玉成(1983)。教師發問技巧及其對學生創造思考能力影響之研究。台北:
教育部教育計畫小組。
張國欽(1999)。數位設計媒體對初學者形式創作訓練的影響。東海大學建築學
系碩士論文,台中。
曾志朗(2000年11月4日)。全國知識經濟發展會議報告。聯合報,第2版。
曾健民(2005)。 光復初期臺灣的教育,黃俊傑編,光復初期的臺灣:思想與
文化的轉型(1–36)。台北:台灣大學出版中心。
馮永華、邱宗成(2014)。設計概論。台北:龍驣出版出版社。
熊芷(1963)。國民學校教學工作指引。台北:正中書局。
蔡清田(2000a)。行動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
編:質的研究方法。高雄:麗文。
蔡清田(2001)課程改革實驗。台北:五南。
鄭景華、湯宗益(2004)。知識整合能力模式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
賴建都(2002):台灣設計教育思潮與演進。台北:龍溪出版社。
賴建都(2007):台灣廣告教育-回顧與前瞻。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廣告系。
嚴貞(1998)。我國視覺傳達設計教育電腦知能之研究(計畫編號:
NSC86-2516-S224-001-TG)。雲林:雲林技術學院視覺傳達設計系。
蘇振明(2000)。二十世紀美術教育史的回顧與啟示—「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
的相關思考。美育,117,84–92。
二、英文部分
Atweh,B.,Kemmis,S.,&; Weeks,P. (Eds.)(1998)Action research in
practice.New York:Routledge.
Amabile, T. M. (1983).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creativity. NY:
Springer Verlag.
David, B. (1982). Can Creativity be taught? Brattiest Journal of
Educational Studies, 3, 280-294.
de Boer, M., Bosch, F. A. J. and Volberda, H. W. (1999). Managing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integration in the emerging multimedia
complex,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36(3), 379-398.
Drucker, P. (1993). Post-Capitalist Society, Harper Collins.
Torrance, E. P. (1972). Can we teach children to think creatively ?
Journal of Creative Bechavior, 6, 114-143.
Grant, R.M. (1996a).Prospering in dynamically-competitive environments:
Organizational capability as knowledge integration, Organization
Science, 7(4), 375-388.
Hwang, Ren-Lai(2006b).Integrating Buddhist doctrine into arts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 through Art, 2(2),
93-103.
Heller, S. (2002). Authorship in the Digital Age –You’re Not Just a
Designer Anymore, or Are You? . In Heller, S. (Ed.), Education of
the Design Entrepreneur (pp. x-xv). NY: Allworth Press.
Kogut, B. and Zander, U. (1992). Knowledge of the firm, integration.
Kemmis,S&McTaggart,R.(1988).The action research planner.Geelong:Deakin University Press.
Longson, T. (1999). Computers in Art and Design Education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Retrieved February 20, 2003, from http://www.siggraph.org/education/conferences/GVE99/papers/GVE99.T.Longson.pdf
McCoy﹐K.(1997).Education in an Adolescent Profession﹐The Education
of a Graphic Desiger.New York:Allworth Press﹐pp.3-22.
Nonaka, I., Reinmoller, P. and Toyoama, R. (2001). Integrate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ystems for knowledge creati , in Dierkes, M., Antal, A.
B., Child, J. and Nonaka, I. ed., Handbook of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 Knowledg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827-846.
Taylor, C. M. (1987). Ecpanding awareness of creative porentials worldwild. Salt Lake, UT: Brain Talent-Powers Press.
Wands, B. (2001). A Philosophical Approach and Educational Options for
the e-Designer. In Heller, S. (Ed.) , The Education of an E-
Designer (pp. 20-23). NY: Allworth Press.
三、網路資訊
教育部(2008)。﹤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學網---運用科技與研究 ﹥。
http://www.teach.eje.edu.tw/9CC/basic/basic8.php。
郭添財(2012年6月1日)。﹤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十二年國教之高
職教育新思維 ﹥。http://www.npf.org.tw/post/3/10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