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文獻
王洪文(1988)。地理思想。臺北:明文書局。
曲格平(1993)。環境科學基礎知識(上)。臺北:地景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朱儀羚(2003)。犯行青少年之自我敘事與自我認定。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臺中。艾瑋琦(2000)。政府對原住民政策應該化衝突為合作,原住民則應該打開胸襟來面對新世界。台灣原住民月刊,10月號第11期。
余民寧(1997)。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三民書局。
吳玉潔(2005)。在墾丁國家公園居民環境意識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高雄。吳佩玟(1999)。台灣北部地區民眾對空氣品質識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地理研究所,臺北。吳國榮(2005)。台南小吃意象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觀光事業學系研究所,臺中。吳瑋倫(2005)。新竹縣新埔鎮居民觀光衝擊識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新竹。吳劍蘭(1987)。居民對環境污染的識覺與調適-臺北市南港內湖地區的研究。師大地理研究報告,13,193-248。
李武雄撰寫,許美麗整理(1998)。玉山-自然之瑰寶。玉山銀行雙月刊文集,第32期3-4月號。
李政修(2003)。復興鄉華陵村居民觀光衝擊識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臺北。李栢浡(1999)。國家公園經營管理與策略發展。臺北:地景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沙依仁(2005)。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林玉芬(2003)。工業區鄰近地區居民環境汙染識覺及調適行動之研究-以中壢工業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臺北。林佳慧(1997)。國民旅遊目的地形象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商學研究所,臺北。林怡君(2000)。環境識覺與景觀生態學理論於灌溉埤塘之研究-以桃園縣蘆竹鄉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地理研究所,臺北。林郁欽(2005)。台北都會區加油站設置對生活環境影響之環境識覺。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地理研究所,臺北。林益仁(2002)。國家公園與森林運動。文化研究月報,第11期。
邱博賢(2003)。觀光意象、滿意度與行為意向間關聯之研究-以宜蘭地區四大休閒農場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觀光學系,臺北。邱皓正(2005)。量化研究法(一)-研究設計與資料處理。台北:雙葉書廊。
紀駿傑、王俊秀(1997)。環境正義:原住民與國家公園衝突的分析。台灣的社會學研究:回顧與展望論文集,257-287。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巨流。
范麗娟(1994)。深度訪談簡介。戶外遊憩研究,7(2),25-35。倪進誠(2000)。土地利用對於遊憩資源及其使用者影響之研究--以桃園海岸地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研究所,臺北。徐美玲、王秋原(1990)。影響基隆河流域居民對其住家環境之識覺及因應行為因子之研究。中國地理學會會刊,18,23-39。栗志中(2002)。主題園遊客遊憩行為與關聯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臺中。高揚昇(2000)。超越環境權單向思考的迷思-原住民看棲蘭國家公園的倡設。台灣原住民月刊,3月號第4期。
張長義(1977)。環境識覺與自然災害之研究。中國地理學會會刊,5,57-60。
張春興(1992)。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台灣東華書局。
張集毓(1995)。遊憩區市場定位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園藝學系研究所,台中。曹建宇(2002)。地震災害經驗與調適行為之比較研究--以臺南縣白河、臺中縣東勢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系,臺北。曹勝雄、林若慧、邱新雅與范文嘉(2002)。旅遊意象、旅遊滿意度與重遊意願之關係研究。2002觀光休閒暨餐旅產業永續經營學術研討會Ⅱ(頁187-196),高雄:國立高雄餐旅學院。
陳弘尉(2006)。旅遊意象對滿意度與重遊意願之影響研究-以2006台灣燈會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南台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台南。陳向明(2007)。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陳怡嵐(2001)。社區居民環境變遷識覺之研究-台北縣樹林市柑園地區之個案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地理研究所,臺北。陳威亞(2003)。大學生遊學產品意象、知覺價值與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學研究所,嘉義。陳惠美(2003)。居民與遊客對觀光城鎮意象認知差異之研究。突破觀光新困境與觀光產業再造研討會論文集(頁199-216)。臺北:銘傳大學。
陳惠美、顏家芝(2002, 6-12)。玉山國家公園塔塔加、東埔、梅山地區遊憩衝擊暨經營管理策略之研究。內政部營建署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學術研究計畫。中華民國戶外遊憩學會。
陳敬中(2003)。花蓮縣政府人員之環境知識、環境典範及環境行為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管理研究所,花蓮。陳運欽(2004)。觀光地意象認知與旅遊意願選擇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觀光研究所,臺北。彭美玲(1995)。台北市國小校內團體活動兒童英語組實施現況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臺北。曾富林(2001)。環境覺知教育隻探究-以國小五年級學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台北。程仁宏,劉鴻喜(1996)。台灣南北工業區廠商環境識覺之差異研究。臺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報告。
黃文華(2003)。金門島居民環境意識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臺北。黃世哲(1987)。從地理學觀點論中國山水畫家的環境識覺。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地理研究所,臺北。
黃安邦譯 (1992)。社會心理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黃桂珠(2003)。居民對環境衝擊認知與發展生態旅遊態度之研究-以玉山國家公園梅山地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臺中。黃棋惠(2005)。水庫風景區遊客遊憩動機及滿意度之研究-以烏山頭水庫風景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立德管理學院休閒管理研究所,台南。
黃瑞琴(1999)。質性研究。臺北:師大書苑。
黃韻宇(2004)。運用認知地圖探討居民與社區空間關係之研究-以高雄縣六龜鄉中興村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環境政策研究所,花蓮。黃耀昆(2006)。旅遊動機、旅遊意象與滿意度關係之研究-以田尾公路花園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農學院林業暨自然資源研究所,嘉義。黃躍雯(1999)。台灣國家公園原住民保留地政策-制度與空間觀點的檢視。國家公園學報,9(2),188。黃躍雯(2001)。築夢荒野:台灣國家公園的建制過程。臺北:稻鄉出版社。
楊文燦、吳佩芬(1997)。主題園遊客對主題意象認知之研究--以六福村主題遊樂園為例。中華民國戶外遊憩研究,10(2),67-92。楊文燦、鄭琦玉(1995)。遊憩衝擊認知及其與滿意度關係之研究。戶外遊憩研究,中華民國戶外遊憩學會, 8(2),109-132 。楊政冠(1997)。環境教育。臺北:明文書局。
楊國慶(2002)。宜蘭縣利澤地區變遷與居民識覺態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花蓮師範學院城鄉文化研究所,花蓮。楊國樞、文崇一等(1989)。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上)(下)。臺北:東華書局。
楊國賜(主編)(2002)。新世紀教育的教育學概論-科技整合導向。臺北: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董家宏(2002)。嘉義樹木園遊客對環境衝擊認知與經營管理策略態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東海大學景觀學系,臺中。鄒政勇(1992)。台北市民對開放空間的休閒遊憩行為與識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地理學研究所,臺北。歐陽鍾玲(1987)。行為地理學的內含與發展。師大地理研究報告,13,151-166。
潘桂成(1998)。「環境」在人本主義地理學的意義。師大地理研究報告,28:37-51。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心理。
蔡鳳兒(2005)。遊客體驗、旅遊意象、滿意度及忠誠度關係之研究-以日月潭國家風景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學研究所,嘉義。鄭瑞昌(1999)。由經營管理談玉山國家公園與原住民之互動。玉山國家公園簡訊,第40期7月版。
蕭秀玲、莊慧秋和黃漢耀譯(1992)。環境心理學。臺北:心理出版社。
蕭新煌(1998)。環境認知、環境意識與環境行動的關係。載於幼華主編環境與人環境保護篇,434-459。臺北:遠流出版社。
賴俊銘 (2004)。從部落發展的角度看馬告爭議的虛實-以Peyanan部落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臺北。應紹舜(1994)。國家公園概論。作者自行出版。
謝定芳(1996)。都市公園綠地之環境識覺研究-以台北市大安森林公園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地理研究所,臺北。謝金燕(2003)。宗教觀光吸引力、滿意度與忠誠度關係之研究-以高雄佛光山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學研究所,嘉義。謝淑芬(1994)。觀光心理學。臺北:五南。
簡大仁(2005)。休閒農業牧場遊客旅遊特性之研究-以瑞穗牧場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觀光暨遊憩管理研究所,花蓮。顏宏旭(1994)。金門地區觀光發展衝擊認知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園藝學學系,臺中。顏祥鸞(1998)。危險與秘密:研究倫理。臺北:三民書局。
羅怡幀(2006)。舉辦單位對於節慶活動效益與發展阻礙認知之研究-以台灣燈會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觀光研究所,桃園。蘇桂醇(1996)。高雄都會區邊緣區工業發展及其對環境衝擊之研究-以大寮鄉與林園鄉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地理研究所,臺北。蘇影倫(2006)。國際觀光客對台灣觀光夜市之觀光意象、旅遊體驗與旅遊購後行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觀光研究所,桃園。蘇霈蓉(2006)。山地社區在自然資源管理角色-以新竹尖石鄉司馬庫斯、鎮西堡及新光部落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嘉義。龔平邦(1993)。行為科學概論。臺北:三民書局。
Patton, M. Q. (1985),質的評鑑與研究(吳芝儀、李奉儒譯)。台北:桂冠圖書公司。(原著發行於1985)
Bogdan, R. C. & Biklen, S. K. (1998),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黃光雄主譯)。台北:濤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原著發行於2001)
英文文獻
Baloglu, S., & McCleary, K. W. (1999). A model of destination image formation.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6(4), 868-897.
Baron, R. A. & Greenberg J. (1995). Behavior in Organization: Understanding and Managing the Human Side of Work. Boston: Allyn and Bacon.
Beerli, A., & Martin, J. D. (2004). Tourists’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perceived image of tourist destinations: a quantitative analysis-a case study of Lanzarote, Spain. Tourism Management 25, 623-636.
Berg, B. L. (1998).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 for the Social Science. Boston: Alley & Bacon.
Bigne, J. E., Sanchez, M. I. & Sanchez J. (2001). Tourism image, evaluation variables and after purchase behavior: inter-relationship. Tourism Management, 22,607-616.
Boulding, K. E. (1956). The Image:Knowledge and Life in Society. Ann Arbor MI: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Breckler, S. J. (1984). Empirical Validation of Affect, Behaviors, and Congnition as Distinct Components of Attitud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7, 1192-1205.
Crompton, J. L. (1979). An assessment of the image of Mexico as a vacation destination and the influence of geographical location upon the image.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17(4), 18-24.
Dichter, E. (1985). What is in an Image? Journal of Consumer Marketing, 2, 39-52.
Downs, R. M. & Meyer, J. T. (1978). Geography and The Mind Human Geography; Come of age.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ce, 22(1), 59-77.
Downs, R. M. (1970). Geographic Space Perception: Past Approaches and Future Prospects.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68-81.
Fontana, A. & Frey, J. H. (1998). Interviewing: The art of science. In N. K. Denzing & Y. S. Lincoln(Eds.), Collecting and Interpreting Qualitative Masterlials.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Fornell, C. (1992). A National Customer Satisfaction Barometer:The Swedish Experience. Journal of Marketing, 56, 6-21.
Gartner, W. C. (1993). Image Formation Process. Journal of Travel & Tourism Marketing , 2(2/3), 191-216.
Gold, J. R. (1980). An Introduction to Behavioral Geograph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Golledge, R. G. & Stimson, R. J. (1987). Analytical Behavioral Geography, New York: Croom Helm.
John, G. R. & David, C. W. (1980). Environmental Impact Analysis Handbook. University of Califoroia at Irvine, 1-24.
Johnston, R. J. (1981). The Dictionary of Human Geography, Blackwell.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altenborn, P. B. & Bjerke, T. (2002). Associations between Landscape Preferences and Place Attachment: a study in Roros, Southern Norway. Landscape Research, 27(4), 381-396.
Kim, H. & Richardson, S. L. (2003) Motion Picture Impacts on Destination Image.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30(1), 216-237.
Kirk, W. (1951). Historical Geography and the Concept of the Behavioral Environment, Indian Geographical Journal. Silver Jubille, 97-99, 152-160.
Kotler, P. (1997). Marketing management : analysis,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and control. 9th ed.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Kozak, M. & Rimmington, M. (2000) Tourist Satisfaction with Mallorca, Spain, as an Off-Season Holiday Destination.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38, 260-269
Lowenthal, D. (1967). Environment Perception and Behavior. University Chicago: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Research Paper.
Manzo, L. C. & Perkins D. D. (2006). Finding Common Ground: The Importance of Attachment to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and Planning. Journal of Planning Literature, 20, 335-350.
Mareshall, C. & Rossman, G. (1989). Design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Newbury: Sage Publications.
Moutinho, L. (1987). Consumer Behavior in Tourism. 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 21(10), 5-44.
Oliver, R. L. (1981). What is customer satisfaction. Wharton Magazine, 5, 36-41.
Oxenfeldt, A. R. (1974). Developing a Favorable Price-Quality Image. Journal of Retailing, 50(4), 8-14.
Proshonsky, H. M., Fabian, A. K., & Kaminoff, R. (1983). Place-Identity: Physical World Socialization of the Self.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3, 57-83.
Rapoport, A. (1977). Human Aspects of Urban Form. New York Pergamon Press. 8-47.
Richard, R. P., Patrick, T. L. & Yong, S. K. (1999). Boomtown Tourism and Resident Quality of Life: The Marketing of Gaming to Host Community Residents.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44, 165-177.
Saarinen, T. F. (1979). Commentary: critique of Bunting-Guelke Paper.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l(69), 464-468.
Schiff, M. R. (1971). The definition of perception and attitudes. Perceptions and Attitudes in Resources Management, 7-12.
Shu T. C. & Steven F. I. (2006). Examining the mediating role of festival visitors’ satisfaction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rvice quality and behavioral intentions. Journal of Vacation Marketing, 12(2), 160-173.
Shu, T. C., Crompton, J. L. & Willson, V. L. (2002).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Service Quality, Satisfaction and Behavioral Intentions among Visitors to a Wildlife Refuge.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34(1), 1-24.
Walmsley, D. J. & Young, M. (1998). Evaluative Images and Tourism: the use of personal constructs to describe the structure of destination images.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36(3), 65-69.
Wesley, S. R. (1999) Quality of Life Issues in a Casino Destination.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44, 223-229.
Westbrook, R. A. (1980). Product/Consumption-Based Affective Responses and Postpurchase Processes.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XXIV, 258-270.
White, G. F. (1974). Natural Hazard Research: Concepts Methods,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In Natural Hazard: Local, National, Global,ed. F. G. White, 3-16,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ood, L. J. (1970). “Perception Studies in Geographer”. Transaction of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 50, 129-141.
Woodside, V. A., Berry, L. L. & Daly, R. (1989). Linking Service Quality, Customer Satisfaction and Behavioral Intention. Journal of Health Care Marketing, 9, 5-17.
Wyckham, R. G. (1974). Consumer Image of Retail Institution. Handbook of MarketingResearch. New York: MCGraw-Hill.
Yuksel, E. & Sameer, H. (2006). Destination Personality: An Application of Brand Personality to Tourism Destinations.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45, 127-139.
網站與報紙文獻
內政部營建署台灣的國家公園網站(2004a)。國家公園的意義與功能。摘自日期:5/10/2007,摘自來源:http://np.cpami.gov.tw/idea/01.asp
內政部營建署台灣的國家公園網站(2004b)。國家公園簡介-馬告。摘自日期:5/10/2007,摘自來源:http://np.cpami.gov.tw/about/01-7.asp
玉山國家公園網站(2006)。關於玉山國家公園。摘自日期:5/11/2007,摘自來源:http://www.ysnp.gov.tw/01yushan/01-yushan.asp。
李亦杜(2002,8月24日)。原住民反馬告,國家公園興建變數,陳情抗議爆爭。中央日報,第3頁。
東森新聞網(2001)。老鼠屎形容原住民 立委要求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長下台。摘自日期:2/14/2007,摘自來源http://www.ettoday.com/2001/02/14/304-365577.htm。
林如森(2002,8月24日)。農委會反對設馬告國家公園:指林業有專人經營,何必再花經費另設。聯合報,第2頁。
信義鄉公所網站(2007)。旅遊導覽圖。摘自日期:5/13/2007,摘自來源:http://www.shini.gov.tw/travel/travel01.html
CTIN台灣旅遊聯盟(2008)。台灣地圖導覽•高雄縣╱桃源鄉。摘自日期:5/25/2008,摘自來源:http://travel.network.com.tw/main/travel/kaohsiungcountry/taoyuan.asp
高有智、葉明憲和魏裕鑫(2004,2月17日)。漢人恣意開發,南投原民陳情:控告官商勾結,掠奪原民土地與自然主權,原民會要求縣政府查處。中國時報。
康武吉(1994,10月18日)。兩千原住民太魯閣抗爭,「還我土地」採野菜、獵野豬禁令引發不滿,國家公園管理處答應放寬限制。聯合報。
許正雄(1993,6月21日)。玉山國家公園「奇景」,居民丟雞蛋扯麥克風抗議,提出十八項訴求,梅山中心落成,布農族鎮暴警對峙。
陳乃菁(2001,3月)。列入保護區連喝水也成問題,玉山國家公園傳出布農悲歌。新台灣news,第259期。
陳志豪(2005,5月21日)。北投纜車協調會,居民仍說不。聯合報,第18版。
陳香蘭(2002,10月23日)。司馬庫斯光復節封山,60年來頭一遭,還原住民領域。聯合晚報,第4頁。
陳香蘭(2002,9月19日)。反馬告原住民提訴願,若被駁回將控告政府非法掠奪原住民傳統領域。聯合晚報,第7頁。
黃貴華(1993,6月18日)。住屋像火柴盒、待遇不如猴子、工作沒著落:玉山原住民不要住在國家公園。聯合報。
環境資訊中心(2003)。馬告國家公園周邊泰雅族部落之共同聲明(反馬告之意見)。摘自日期:5/01/2007,摘自來源:http://e-info.org.tw/node/17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