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36)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20 08:1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蔡育芬
研究生(外文):Tsai, Yu-Fen
論文名稱:生命印記:蔡育芬版畫創作論述
論文名稱(外文):Life Imprint:Printmaking Discourse of Yu Fen Tsai
指導教授:林雪卿林雪卿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Lin,Syue-Cing
口試日期:2017-01-16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大學
系所名稱:視覺藝術學系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視覺藝術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7
畢業學年度:10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95
中文關鍵詞:生命印記版畫原始藝術
外文關鍵詞:LifeImprintPrintmakingPrimitive Art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19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7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本創作論述以《生命印記》為題,在文獻探討中,以生命的綿延及版畫創作相關主題探討的內容。生長於臺灣的我,體認臺灣原始藝術之美,以臺灣本土特有文化之圖像成為《神秘力量》系列創作,進而回歸到個人「生命」為主題創作系列。《守護一生》系列和《我的母親》系列皆由自己與家人的舊照片去思索,再透過版畫形式,將家庭照片轉化成藝術表現,過程中從繪圖、製版、印刷到完成,這一連串的經驗歷程不斷地覺察、省思與修正,感受到生命的流變與轉化。本創作研究的主要目的,期盼能追尋所謂身為一個「人」的意義與價值,並能帶給筆者任職之小學,與孩子們一起欣賞藝術之豐富與人文素養。

本論述包含:
第一章:緒論。闡述本作研究之動機與目的,創作方法與架構,及名詞釋義。
第二章:學理基礎。包含柏格森的生命衝力、榮格的集體潛意識、羅蘭巴特的符 號美學、杜威的審美經驗論、現代版畫及少數民族版畫作為藝術創作脈絡。
第三章:創作實踐。探討在學理的支持下,創作研究相關的理念、內容、形式、媒材與技法。
第四章:作品解析。分析作品的創作理念、內容與形式、媒材與技法表現。
第五章:結論,從研究目的之驗證進行整體回顧與檢討,及對未來的自我期許。
The main concept of the discourse is concerning “Life imprinting”. The discussion is mainly on author's lifetime experiences and printmaking creations. Because of being born in Taiwan, the author has been deeply influenced by the beauty of Taiwan primitive art. The series of “Mysterious power” embedded the specific images from the aboriginal culture. Furthermore, the creations of “Life” series, the author went deeper into her personal life experiences. The concepts of “Watch over your life” and “My mother” series were all derived from the old photographs of my family. Through the process of inner reflection as well as skills adjustment, the author transformed the old photographs into art creations via printmaking. The discourse aims to discover the meaning and value of a human being and look forward to bringing the abundant humanities cultivation in art into the children's education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where the author teaches.

This discourse includes the following chapters:
Chapter 1 Introduction: This chapter contains the motivation, purpose, creation methods and structure as well as related terminologies.
Chapter 2 Literature review: This chapter discusses the theoretical basis such as Bergson's Impulse of Life, Jung's concept of Collective Subconscious, Roland's Symbol Aesthetics, Dewey's Aesthetic Experience, modern printmaking along with minority printmaking as creation supplement that the author had drawn upon.
Chapter 3 Creation practice: Based on primary theoretical basis and relevant concepts, the content, format, materials and techniques of the art series were structured.
Chapter 4 Interpretation of the creation: This chapter analyzed the perspectives, format, techniques and the education aspects of the creation.
Chapter 5 Conclusion: This section summarized all the main results in this discourse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further research.
目 次

博碩士論文上網授權書  ii
學位考試委員審定書  iii
致謝  iv
中文摘要  vii
英文摘要  vi
目次  viii
表次  xiii
圖次  xiv
1. 緒論 1
1.1. 創作研究動機 1
1.2. 創作研究目的 2
1.3. 創作研究方法 3
1.3.1. 回溯與內省法 3
1.3.2. 文獻探討法 3
1.3.3. 創作實踐法 4
1.4. 創作研究架構圖 5
1.5. 名詞釋義 6
1.5.1. 生命 6
1.5.2. 印記 6
1.5.3. 自我實現 7
2. 學理基礎 8
2.1. 生命力 8
2.1.1. 生命衝力 8
2.1.2. 生命的意義 9
2.2. 集體意識 10
2.3. 符號美學 11
2.4. 審美經驗論 11
2.4.1. 完整經驗與審美經驗 11
2.4.2. 藝術與人生 12
2.5. 臺灣現代版畫藝術 12
2.5.1. 現代版畫開創期 13
2.5.2. 現代版畫興盛期 14
2.5.3. 現代版畫創新期 14
2.6. 本土意識版畫創作 15
2.6.1. 臺灣本土的版畫創作 17
2.6.2. 國外少數民族的版畫創作 21

3. 創作實踐 25
3.1 創作理念 25
3.1.1. 生命本質的探索 25
3.1.2. 精神力量的提升 28
3.1.3. 自我價值的提升 28
3.2. 創作內容 29
3.2.1. 《神秘的力量》系列 30
3.2.2. 《守護一生》系列 30
3.2.3. 《我的母親》系列 30
3.3. 創作形式 31
3.3.1. 反覆圖像的增殖力量 31
3.3.2. 有彩色與無彩色之對比張力 33
3.3.3. 刻痕肌理的律動與諧和 35
3.4. 創作媒材與技法 38
3.4.1. 紙凹版畫特性 39
3.4.2. 雕刻刀表現技法 42
3.4.3. 新樹脂版單版覆刻 44

4. 作品解析 48
4.1. 《神秘的力量》系列 48
4.1.1. 作品一〈消失的彩虹〉 48
4.1.2. 作品二〈熟悉的陌生地〉 51
4.1.3. 作品三〈希利克〉 53
4.1.4. 作品四〈彩虹橋〉 55
4.1.5. 作品五〈射日英雄〉 57
4.2. 《守護一生》系列 59
4.2.1. 作品六〈母子交會時光〉 59
4.2.2. 作品七〈伸展開的記憶寶盒1〉 62
4.2.3. 作品八〈伸展開的記憶寶盒2〉 64
4.2.4. 作品九〈伸展開的記憶寶盒3〉 65
4.2.5. 作品十〈伸展開的記憶寶盒4〉 66
4.2.6. 作品十一〈伸展開的記憶寶盒5〉 70

4.3. 《我的母親》系列 72
4.3.1. 作品十二〈流轉〉 73
4.3.2. 作品十三〈望春風〉 76
4.3.3. 作品十四〈裁縫人生〉 80
4.3.4. 作品十五~十七〈縫 ‧ 補〉 83

5. 結論 89
5.1. 創作與心得 89
5.2. 藝術價值與貢獻 90
5.3. 未來展望 93
參考書目 94
中文書籍:
伍志學(1998)。《人性與符號形式-卡西勒〈人論〉解讀》。臺北市:臺灣書店。
李傑﹙2001﹚。《給生命一個理由 關於沙特的存在與虛無》。臺北市:笙易。
李時芬、林淑媚(2009)。《符號與象徵》。臺北市:時報文化。
呂清夫(1986)《造形原理》。臺北市:雄獅。
吳欣叡主編(2015)。《國民小學藝術與人文6上教師手冊》。臺北市:康軒文教出版。
林雪卿(2004)。《臺灣現代美術大系 複合形態版畫》。臺北市:藝術家。
陳勝榮﹙2007﹚。《認識臺灣原住民 織藝精湛的紋面民族-泰雅族》。臺北市:臺灣原住民。
陳奕凱,陳奕伶(2003)。《臺灣當代美術大系 版畫藝術》。臺北市:文建會。
陳樹升(2004)。《臺灣現代美術大系 鄉土意識版畫》。臺北市:文建會。
張激(1999),《版畫巨匠系列-鄭旭專輯》。臺北市:霍克國際藝術。
莫詒謀﹙2001﹚。《柏格森的理智與直覺》。臺北市:水牛。
傅佩榮﹙2004﹚。《哲學與人生》。臺北市:天下文化。
楊孟瑜﹙2003﹚。《探險天地間 劉其偉傳奇》。臺北市:天下文化。
趙秀福(2006)。《杜威實用主義美學思想研究》。中國濟南:齊魯書社。
趙雅博等。《諾貝爾文學獎全集 柏格森》。臺北市:九華。
鄭麗玉(2005)。《教育心理學精要》。臺北市:考用。
劉昌元(1994)。《西方美學導論》。臺北市:聯經。
賴明珠(1993)。《寫給大家的 原始藝術》。臺北市:東華書局。
賴誌遠主編(2013)。《國民小學社會教師手冊第六冊》。臺南市:翰林出版。
簡扶育 ﹙1998﹚。《搖滾祖靈》。臺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龔智明(2004)。《臺灣現代美術大系 現代造形版畫》。臺北市:文建會。
翻譯書籍:
伊達千代(2012)。《色彩的準則》。臺北市:精誠資訊。
佛洛姆Erich Fromm﹙1992﹚。《自我的追尋=Man for Himseif》。孫石 譯。臺北市:志文。
菲力普˙比爾德得Philp Beard等(1986)。《時代-生活叢書中文版 澳大利亞》。楊頌良 譯。紐約:時代。
榮格Carl Gustav Jung(1990)。《榮格分析心理學-集體無意識=Analytickl Psychology》。鴻鈞 譯。臺北市:結構群文化。
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1992)。《符號學美學=Elements of semiology》。董學文、王葵 譯。臺北市:商鼎文化。
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2014)。《符號帝國=L’empire des signes》。江灝 譯。臺北市:麥田。
Karen Mundine and Vicki Kapernick(2007)。《海洋記憶-澳洲西托勒斯海峽原住民版畫巡迴展》。新北市:十三行博物館。

網路資源:
台灣原住民文化知識網http://www.ipc.gov.taipei/ct.asp?xItem=1001095&CtNode=17411&mp=cb01(2016/06/10瀏覽)
原住民數位典藏知識http://portal.tacp.gov.tw/(2016/05/25瀏覽)
原住民委員會
http://www.apc.gov.tw/portal/kids/tale/atayal_txt.htm(2017/01/17瀏覽)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