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王孟佳 (2011)。應用計畫行為理論探討體育班學生學習行為與生涯發展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中華民國網球協會 (2017)。國內外賽事資訊-乙組排名賽。取自http://www.tennis.org.tw/tennis/games.asp?s=1&gid=4
方柚斌 (2015)。大學運動績優生職業生涯發展影響因素之探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大學,南投市。朱建榮 (2012)。大專乙組桌球選手生涯發展與生涯阻隔之相關性研究。屏教大運動科學學刊,7,87-100。
呂奎延 (2005)。臺北市公立高中生運動價值觀影響因素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臺北市。呂碧琴 (1991)。運動員退休經驗研究:以我國優秀田徑運動員為個案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李慈梅 (2002)。我國報紙運動新聞之運動價值分析研究-以民生報、中國時報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臺北市。吳芝儀 (2000)。生涯輔導與諮商:理論與實務。嘉義:濤石。
吳芝儀、廖梅花譯 (2001)。質性研究入門:紮根理論研究方法。嘉義:濤石。
杜靜鎔 (2011)。高中職學生運動態度、運動價值觀及運動行為之研究。休閒保健期刊,5,119-125。林丁國 (2009)。日治時期臺灣社會領導階層的休閒運動。運動文化研究,10,29-80。
林正洲 (2005)。臺北市高中體育班學生生涯信念與生涯發展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林俊佑 (2011)。大學生運動價值觀之探討。休閒與社會研究,3,165 -176。林幸台 (1987)。生計輔導的理論與實施。臺北市:五南。
林幸台、田秀蘭、張小鳳、張德聰 (2003)。生涯輔導。臺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金樹人 (1997)。生涯諮商與輔導。臺北市:東華。
洪升呈 (2012)。大學生運動價值觀對健康生活型態之影響。雲科大體育,14,63-71。洪煌佳 (2010)。影響高中體育班學生的生涯發展之因素研究。休閒與社會研究,2,15-26。洪煌佳 (2012)。社會支持與生涯信念對高中職體育班學生生涯發展之影響。成大體育學刊,44 (1),17-33。洪聰敏 (2003)。運動員的生涯轉換。2003年運動員生涯規劃輔導人員研討會。嘉義縣:國立中正大學。
唐宏貴 (1996) 。體育價值觀念的嬗變與發展。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9-12。
高宜凡 (2013)。專訪瑞士前總統 Adolf Ogi。遠見雜誌,321,178-180。
高淑清 (2008)。質性研究的18堂課。高雄市:麗文文化事業。
高勳芳、林盈助、王向揆 (譯) (2001)。質化研究設計 (原作者:J. A. Maxwell)。臺北市:心理。(原著出版年:1996)
許瀞心 (2004)。我國女子足球選手生涯規劃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張立新 (2004)。淺析網球運動的終身健身價值。華北電力大學學報,1,376-378。
張添洲 (1993)。生涯發展與規劃。臺北市:五南。
張添洲 (2007)。學習規劃與生涯發展。臺北市:五南。
張春興 (1996)。教育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良漢、許吉越、王明月 (2005)。運動價值觀、組織承諾與運動表現滿意度之關係-以柔道選手為例。生物與休閒事業研究,3 (2),186-195。
張碧娟 (2010)。臺灣地區高中職體育班學生的生涯信念與生涯發展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陳又琪 (2008)。運動績優保送大學非體育科系女性排球選手學校適應與生涯發展之敘說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陳其昌 (2009)。大學運動員的運動價值觀、運動目標取向與運動團隊規範對運動道德判斷的影響 (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大學,桃園縣。陳向明 (2010)。質性研究:反思與評論 (第三卷)。重慶大學出版社。
陳律盛 (2009)。大學生運動價值觀之研究:以元智大學為例。嘉大體育健康 休閒期刊,8 (2),53-61。
連玉輝、陳志榮、林俊城、盧威儒、戚海倫 (2009)。運動鑑賞叢書 (第四版) 網球運動篇。臺北市:教育部。
章宏智、程瑞福 (2011)。運動價值觀量表建構之研究。成大體育學刊,43,56-72。
梁瑞安 (1996)。國民中小學教師生涯承諾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未出版博士論文)。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郭進財 (2006) 。我國大學院校學生對體育課程的價值觀與運動承諾之研究。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5,128-138。彭說龍 (1996)。穗港臺大學生體育價值觀之比較調查。大專體育,28,20-24。楊珮琳、林靜萍 (2009)。師範校院體育系學生生涯發展與生涯阻隔。體育學報,42 (2),67-80。楊朝祥 (1989)。生計輔導:終生的輔導歷程。臺北市: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楊亮梅、陳俊民 (2016)。運動員基本心理需求量表之初探。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15(3),1-11。黃金鵬 (2002)。試論現代人的體育價值觀。南京體育學院學報,16 (4) 14-191。
詹俊成 (2013)。大專運動員社會支持、生涯信念自我效能與發展之研究生涯信念自我效能與發展之研究 (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趙乃儀 (2011)。體育背景人士生涯轉換歷程與其復原力內涵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蔡玄俊 (2011)。臺北市國中體適能輔導策略之質性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蔡培村 (1998)。終生學習與教師生涯發展。臺灣教育,565,14-26。劉守焜 (2004)。中華民國軟式網球協會三十年。大專體育,70,83-89。劉榮聰、張霖家 (2001)。高爾夫球參與者運動價值觀差異性之研究。藝術學報,67,155-170。劉雅杰、方世華與洪寶蓮 (2017)。自行車菁英選手之奮鬥歷程及其生涯規劃探討。臺大體育學報,32,69-81。
潘淑滿 (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心理
盧美麗、李素箱、蔡文宬、林志偉 (2013)。Adidas 盃網球賽運動賽會參與者服務品質、知覺價值 與行為意圖之研究。交大體育學刊,6,1-12。簡欣穎、蔡志富 (2014)。運動員自我認知與生涯發展面向關係之探討。國民體育季刊,172 (41),7-10。
鐘思嘉 (2008)。大學生的生涯諮商手冊。臺北市,心理。
譚琳、黃琳 (1999)。淺析體育價值觀對校園生活的影響。體育科技,20 (2),2-6。
葉麗琴 (2002)。一位運動員的成長經歷與運動員認同的影響。國民體育季刊,132 ,27-32。謝安田 (1991)。人事管理。臺北縣,作者自印。
謝維玲 (譯) (2009)。運動改造大腦EQ和IQ大進步的關鍵 (原作者:John J. Ratey, MD , & Eric Hagerman )。臺北縣:野人文化。
戴琬翔 (2013)。臺中市女警工作價值觀與生涯規劃之研究。暨南大學終身學習與人資專班學位論文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大學,南投縣。羅文基 (1994)。生涯規劃與發展。臺北:國立空中大學。
二、英文部分
Borg I., Dobewall H., & Aavik T (2016). Personal values and their structure under universal and lexical approach.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 96, 70-77.
Bucher, L. A. (1987). Manage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 athletic programs. St. Louis, Missouri, MO: The C. V. Mosby Company.
Danish, S. J., Petitpas, A. J., Hale, B. D. (1993). A developmental-educational intervention model of sport psychology. The Sport Psychologist, 6, 403-415.
Driver, B. L., Brown, P. J. & Peterson, G. L. (1991). Benefits of leisure. Stag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
Eitzen, D. S., & Sage, G. H. (1993). Sociology of north American sport (5th ed.). Dubuque, IA: William C. Brown.
Ginzberg, E. (1972). Toward a theory of occupational choice: A restatement Vocational Guidance Quarterly, 20, 169-176.
Ginzberg, E., Ginsburg, S. W., Axelrad, S., & Herma, J. (1951). Occupational choice: An approach to a general theory. New York, NY: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Gouveia, V. V., Milfont, T. L., & Guerra, V. M. (2014). Functional theory of human values: Testing its content and structure hypothesi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60, 41-47.
Hall , D. (1976). Career in organizations. Pacific Palisades, CA: Goodyear Publishing.
Hoyer, W. D., & Macinnis, D. J. (2001). Consumer behavior.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Hung, H. C., & Wang. C. C. (2010). The influence of career beliefs on high school students’ career development in the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Abstract]. Handbook of the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for the Sociology of Sport 2010 (pp.56). Taoyuan, Taiwan: Taiwan Society of Sport Sociology.
Kluckhohn, C. (1961). The study of values. In D. N. Barrett (Ed.), Values in America. Notre Dame: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
Kristiansen, E., & Roberts, G. C. (2010). Young elite athletes and social support: Coping competitive and organizational stress in Olympic competition.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 20, 686-695.
Mayocchi, L. (1999). Transferable skills and the process of skill transfer: The athlete’s experience.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he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Brisbane, Australia.
Rokeach, M. (1973). The nature of human values. New York: Free Press.
Schwartz, S. H., & Bilsky, W. (1990). Toward a theory of the universal content and structure of values: Extensions and cross-cultural replication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8, 878-891.
Super, D. E. (1976). Career education and the meaning of work: Monograph on career education. Washington, D C: The Office of Career Education, U.S. Office of Education.
Super, D. E. (1957). The psychology of career-an introduction to vocational development. New York: Harper & Row, Publishers.
Super, D. E. (1984). Career and life development. In D. Brown, L. Brooks, & Associates(ed.), Career and development.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Super, D. E. (1953). A theory of vocational development. American Psychologist, 8, 185-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