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書籍
1.劉尚志,《台灣專利法制與判決實證》,元照出版,台北(2015)。
2.劉尚志等著,《美台專利訴訟》,2版,元照出版,台北(2012)。
3.李維心,《技術授權權利金之計算暨新修正專利法第97條第3款之運用》,智慧財產法院出版,台北(2014)。
4.蔡明誠,《專利侵權要件及損害賠償計算》,2版1刷,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出版,台北(2009)。
5.詹炳耀,《專利鑑價》,2版2刷,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出版,台北(2008)。
6.劉承愚、賴文智,《技術授權契約入門》,3版,元照出版,台北(2013)。
7.許舜喨,《智慧財產授權理論與實務》,五南出版,台北(2014)。
8.林洲富,《專利法》,6版,五南出版,台北(2016)。
9.謝銘洋,《智慧財產權法》,7版,元照出版,台北(2016)。
10.楊智傑,《智慧財產權法》,2版,新學林出版,台北(2016)。
11.王偉霖、劉江彬,《國際技術移轉制度理論與實務》,華泰文化出版,台北(2010)。
12.張宇樞,《美國專利訴訟實務》,3版,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出版,台北(2009)。
中文期刊
1. 劉尚志、王思穎、王俊凱,〈智慧財產權損害賠償額計算之研究-美國專利損害賠償之計算方法〉,《智慧財產訴訟新制專題研究》,頁1-45,2010年。
2. 劉尚志、陳瑋明、賴婷婷,〈合理權利金估算及美國聯邦巡迴上訴法院之判決分析〉,《專利師》,第5期,頁66-68,2011年。3. 劉尚志、柯秉志,〈合理權利金適用因素判斷〉,《科技產業資訊室》,頁1-4,2011年。
4. 陳佳菁,〈智慧財產法院關於專利貢獻率之認定〉,《理律法律雜誌雙月刊》,104年5月號,頁8-10, 2015年5月。
5. 吳靜怡,〈專利侵權損害賠償之實證研究〉,《科技法學評論》,11卷2期,頁179 , 2014年。6. 劉怡婷、王立達,〈美國專利侵害實際損害額之計算-以專利權人超出專利保護範圍之產品為中心〉,《智慧財產權月刊》,第136期,頁71-75 , 2010年。7. 楊智傑,〈美國專利侵權合理授權金與持續性授權金〉,《雲林科技大學科技學論叢》,第8期,頁143-186 , 2012年。
8. 沈宗倫,〈以合理權利金為中心的新專利損害賠償法制-評智慧財產法院九十八年度民專上易字第二五號判決及其初審法院判決〉,《月旦法學雜誌》,第211期,頁178-199 , 2012年。9. 李素華,〈專利權侵害之損害賠償計算方式:合理權利金法〉,《月旦法學教室》,第124期,頁36 , 2013年。
10. 李素華,〈專利權侵害之損害賠償及侵害所得利益法之具體適用:以我國專利法為中心〉,《臺大法學論叢》,第42 卷第4期,頁1402 , 2013年。
11. 許忠信,〈從德國法之觀點看我國專利權侵害之損害賠償責任〉,《臺北大學法學論叢》,第61期,頁98 , 2007年。12. 汪渡村,〈專利侵權損害計算標準之研究—以所失利益為中心〉,《銘傳大學法學論叢》,第2期,頁149-152 , 2004年。13. 周延鵬、官欣雨,〈台灣研發機構智慧財產的營運模式與行銷機制〉,《政大智慧財產評論》,第4卷第1期,頁78-80 , 2006年。中文學位論文
1. 陳群顯,《專利侵權損害賠償數額認定方法之建構》,交通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博士論文,2012年7月。2. 吳靜怡,《專利侵權損害賠償之範圍》,交通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3. 陳怡妃,《台灣及美國專利侵害損害賠償與立法效力之探討》,交通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4. 陳佳麟,《專利侵害損害賠償之研究-從美國法案例檢討我國專利損賠制度之設計與實施》,交通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5. 高愷均,《台灣智慧財產法院損害賠償判決實證研究》,台灣大學科際整合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年5月。6. 陳蕙君,《論專利權的價值-以選擇最適鑑價機制為基礎》,中正大學法研所博士論文,2015年1月。7. 吳明珠,《整體市場價值法則於合理權利金計算之適用-從美國專利實務見解談起》,清華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2月。8. 詹炳耀,《智慧財產估價的法制化研究》,台北大學法律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9. 張欣樺,《專利侵權損害賠償計算方式之研究》,世新大學智慧財產權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16年1月。10. 周一成,《台灣工業技術研究院衍生加值經營之研究》,交通大學智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6月。研討會論文
1. 劉尚志,李偉綺,呂柔慧,〈我國專利價值評估及損害賠償之回顧與前瞻〉,發表於「專利價值評估及損害賠償國際研討會」,交大科技法律學院主辦,台北(2016)。
2. 劉尚志,劉威克,尤謙,〈我國專利制度與審判實證分析〉,發表於「我國專利法制與審判實證研討會」,交大科技法律學院主辦,台北(2014)。
3. 劉尚志、林三元、宋皇志,〈關於模型化之研究〉,收於「法學實證研究之發展:詮釋法學的侷限與突破」,第一屆全國法學實證研究研討會論文集,頁19-20(2006)。
法院判決
1.最高法院86年度台上字第2040號判決,司法院法學資料檢索系統:
http://jirs.judicial.gov.tw/Index.htm。
2.最高法院85年度台上字第33號判決
3.最高法院85年度台上字第472號判決
4.最高法院96年度台上字第363號判決
5.最高法院96年度台上字第363號判決
6.最高法院100年度台上字第1420號判決
7.最高法院102年度台上字第944號判決
8.最高法院102年度台上字第943號判決
9.最高法院103年度台上字第232號判決
10.智慧財產法院97年度民專訴字第66號判決
11.智慧財產法院99年度民專訴字第156號判決
12.智慧財產法院100年度民專上字第57號判決
13.台北地方法院92年度智字第73號判決
14.高等法院94年度智上字第2號判決
其他中文參考文獻
1.105年專利百大排名,2017 年 02 月 07 日,經濟部智慧局網站:
https://www.tipo.gov.tw/ct.asp?xItem=613792&ctNode=7123&mp=3 (最後點閱時間: 2017年2月27日)。
2.智慧財產管理及運用之基本政策,智權申明-工研院中文版網站:
https://www.itri.org.tw/chi/Content/Messagess/contents.aspx?SiteID=1&MmmID=620605466257000546 (最後點閱時間:2017年4月20日)
英文著作
1.ROBERT P.MERGES & JOHN F.DUFFY,PATENT LAW AND POLICY,980,2007.
2.GORDON V.SMITH & RUSSELL L.PARR,INTELLECTUAL PROPERTY VALUATION, EXPLOITATION, AND INFRINGEMENT DAMAGES,649,2005.
論文
1.J. Gregory Sidak, The Meaning of Frand, Part I: Royalties, Journal of Competetion Law & Economics.
2.Daralyn J. Durie & Mark A. Lemely, A Structured Approach to 3.Calculating Reasonable Royalties, 14 LEWIS & CLARK REV. 627, 636-43。
4.Mark A. Lemely, Distinguishing Lost Profits from Reasonable Royalties, http//:ssrn.com/ abstracts 1133173。
5.Mark A. Lemely & Carl Shapiro, Patent Holdup and Royalty Stacking, 85 TEX. L. REV. 2032。
6.Amy L. Landers, Liquid Patents, 84 DENV. U. L. Rev. 199 (2007)
美國法院判決
1.Panduit Corp. v. Stahlin Bros Fibre Works 575 F.2d 1152, 1157
2.Hanson v. Alpine Valley Ski Area, Inc.718 F.2d 1078
3.Techtronix, Inc. v. United States. 552 F.2d 343
4.Susan Maxwell v. J. Baker, Inc. 86 F.3d 1098
5.Livesay Window Co. v. Livesay Industries, Inc.
6.Mfg. Co. v. Shakespeare Co.141F.2d 916 at 920
7.Minco, Inc. v. Combustion Eng'g, Inc. 95 F.3d 1109, 1119(Fed. Cir. 1996)
8.Aro Mfg. Co. v. Convertible Top Replacement Co.377 U.S. 476
9.Lessona Corp. v. United States. 599 F.2d 958, 974
10.Standard Havens Products, Inc. v. Gencor InduStries, Inc. 953 F.2d 1360, 1373
11.Lam, Inc. v. Johns-Manville Corp.718 F.2d 1056, 1065
12.King Instrument Corp. v, Otari Corp.767 F.2d 853, 863
13.Bio-Rad Laboratories, Inc. v. Nicole Instrument Corp.739 F.2d 604, 616。
14.Weinar v. Rollform, Inc.744 F.2d 797, 808
15.State Industries v. Mor-Flo Industries.833 F.2d 1577
16.BIC Leisure Products v. indsurfing International. 761 F. Supp. 1032, 19 USPQ 2d 1992 (S.D.N.Y)
17.Rite-Hite Corporation v. Kelley Company, Inc.56 F.3d 1538
18.Dowagiae Manufacturing Co. v. Minnesota Moline Plow Co.235 U.S. 641(1915)
19.Stikle v. Heublein, Inc. 716F.2d 1550 (Fed. Cir. 1983)。
20.Georgia-Pacific Corp. v. United States Plywood Corp., 318 F. Supp 1116,1120(S.D.N.Y. 1970
21.Rude v. Westcott. 130 U.S. 152
22.Techtronix, Inc. v. United States. 552 F.2d 343
23.Oracle Am, Inc v. Google Inc. 798 F. Supp. 2d 1111, 1119 (N.D. Cal.2011)
24.Suffolk Tech LLC. v. AOL Inc., No. 1:12-cv-625 (E. D. Va. Apr. 12. 2013)
25.Wordtech Sys, Inc. v. Integrated Network Solutions, Inc.,609 F.3d 1308,1319 (Fed. Cir.2010)
26.Paper Converting Mach Co. v. Magna-Graphics Corp., 745 F.2d 11, 22 (Fed. Cir. 1984)
27.Brooktree Corp. v. Advanced Micro Devices. Inc. 977 F.2d 1555,1580
28.Leisure Prods v. Windsburg Int’l. Inc.687 F. Supp. 134
29.Formson v. Western Litho Plate & Supply853 F.2d 1568 (Fed. Cir. 1988)
30.King Instruments Corp. v. Perego, 65 F.3d 941 951 n.6 (Fed Cir 1995)
31.Uniloc USA, Inc. v. Microsoft Corp. 632 F.3d 1292(Fed. Cir. 2011)
32. Lucent Technologies v. Gateway, 580 F.3d 1301 (Fed. Cir. 2009)
德文註釋書
Peter Mes Patentgesetz Kommentar, §139 Rn.120 3. Auflage. 2011
德國法院判決
1.Tolbutamid, BGH GRUR 1980,841.
2.Gestoppte Räumungs verkauf, BGH GRUR 1992, 530。
3.Lizenzanalogie BGH GRUR 1990, 109, 116、Mogul-Anlage 1993, 897, 898.
4.Steurereinrichtung BGH 1995, 578,Teleskopzylinder BGH 1992,599,600.
5.Mogul-Anlage BGH GRUR1993, 897, 898.
6.Whitling for a train BGH GRUR 2009,407.
7.Kunststofthohlprofil, BGH GRUR 1982, 301,302.
8.Resellervertrag, BGH GRUR 2009. 660.
9.Spulkopf, BGH GRUR, 1998, 684.
10.Teigportioniervorrichtung, OLG Düsseldorf GRUR 2000, 309.
11.Gemeinkostenanteil, BGH GRUR 2001, 329, 331.
12.Steckverbindergehäuse, BGH GRUR 2007, 431.
13.Schwerlastregal, LG Düsseldorf, InstGE 5; 161.
14.Gertränketräger , OLG Frankfurt, GRUR-RR 2011, 201.
15.Tripp-Trapp-Stuhl, BGH GRUR, 2009,857.
16.Zerkleinerungsvorrichtung, BGH GRUR, 2008, 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