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文部分:
丁琴芳(2008)。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發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丁一顧(2011)。淺談中小學教師夥伴合作學習。教師天地,175,38-43。王文科(1999)。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
王巧萍(2011)。台中市一所國小發展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之個案研究—以曙光學習社群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王淑慧(2015)。馬來西亞華文獨立中學教師在職進修之教育專業文憑課程。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3),67-73。
王為國 (2007) 。從實務社群談課程發展與教師專業發展。課程研究,2 (2) ,41-63。甘育萍(2006)。國民小學校長營造教師社群行為與教師專業社群表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臺北市。石曉玫(2008)。運用學習社群提升偏遠地區幼稚園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以南投縣國民教育幼兒班教師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縣。佐藤學(黃郁倫、鐘啟泉譯)(2012)。學習的革命-從教室出發的改變。臺北市:天下雜誌。
何文純(2007)。國民小學社會資本與學習社群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何欣怡(2011)。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團體動力對創意教學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中技術學院企業管理系事業經營碩士班,臺中市。吳明清(1990)。正視教師專業成長的需求。一週教育論壇,388-395。
吳芝儀、李奉儒等譯(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臺北市:桂冠。
吳貞慧(2011)。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運作過程與成效之個案研究-以星星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吳清山(2001)。知識經濟時代的教師多元進修。教師天地,115,4-13。技職教育成為專業。東方網。取自:http://www.orientaldaily.com.my/index.php?option=com_k2&;view=item&;id=67692:&;Itemid=242
李子建、尹弘飈、周曉燕(2008)。以「4-P模式」促進教師專業發展:香港「優化教學協作計劃」的經驗。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4(2),17-48。李寬榮(1994)。馬來西亞華文獨立中學的誕生、成長和展望。華文世界,72,101-111。李瑞娥(2004)。國民學校終身學習文化、組織學習、組織創新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 -學習型學校模型之建構(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李曉芬(2011)。聽種子說故事:特輔班學生知覺學校經驗之敘說研究-以馬來西亞尊孔華文獨立中學之特輔教育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杜美慧(2011)。國小教師發展多元文化教育教學信念與教學實踐之研究─以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每年爆滿學生望門興歎‧董總吁速增建獨中。星洲日報。取自http://news.sinchew.com.my/node/273772。
連續12年增長‧獨中生逾8萬創新高(2015年2月15日)。星洲日報。取自http://news.sinchew.com.my/node/409000?tid=1。
沈天奇(2004)。華文中學改制。董總50年特刊。
辛俊德(2009)。國民小學社群特徵與教師教育信念及專業表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林旭霓(2004)。校園中的數學研究社群-一所國小的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林開忠、鍾宜興主編(2011)。東南亞教育:發展、現況與省思。臺北市:巨流。
林國安(2007年,6月)。馬來西亞華文獨立中學課程結構調整的理論思考與實踐考察[A]。「華研人文沙龍」論文發表會,吉隆坡:華社研究中心。
林進材(1999)。教學研究與發展。臺北市:五南。
林進材(2009)。寫一篇精彩的學位論文。臺北市:五南。
施心梅(2009)。臺北縣國民中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師專業發展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新北市。柯嘉遜(2002)。馬來西亞華教奮鬥史。馬來西亞:董教總教育中心。
柳雅梅(譯)(2006)。學校是專業的學習社群-專業發展的合作活動與策略(原作者:S. M. Roberts, &; E. Z. Pruitt)。臺北市:心理。
倪惠軒(2011)。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個案研究-以彩虹國小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唐有毅(2005)。花蓮縣深耕種子教師到校輔導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縣。馬來西亞華文教育185年簡史(1819-2004)。馬來西亞:董教總。取自http://www.djz.edu.my/resource/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817&;Itemid=77
馬來西亞華校董事聯合會總會、董教總獨中工委會(2007)。2007年整體報告書。馬來西亞:董教總。取自http://www.djz.edu.my/resource/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category&;layout=blog&;id=120&;Itemid=95
馬來西亞華校董事聯合會總會、董教總獨中工委會(2008)。2008年整體報告書。馬來西亞:董教總。取自http://www.djz.edu.my/resource/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category&;layout=blog&;id=120&;Itemid=95
馬來西亞華校董事聯合會總會、董教總獨中工委會(2012)。2012年整體報告書。馬來西亞:董教總。取自http://www.djz.edu.my/resource/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category&;layout=blog&;id=120&;Itemid=95
馬來西亞董教總全國華文獨中工委會(2005)。馬來西亞華文獨立中學教育改革綱領。馬來西亞:馬來西亞華效董事聯合會總會。
馬來西亞華校董事聯合會總會(主編),董總50年特刊(1954-2004),馬來西亞: 華校董事聯合會總會。
高淑清 (2008。質性研究的18堂課 : 揚帆再訪之旅。高雄:麗文文化
高博銓(2008)。學校學習社群的發展與挑戰。中等教育,59(4),8-19。
梁英明(1999)。馬來西亞華文獨立中學統一考試。載於華僑華人百科全書:教育科技巻編輯委員會(頁178),華僑華人百科全書:教育科技卷。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
莊文玲(2007)。臺北市國民小學國語文教師之創新教學能力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許詩珮(2010)。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發展之研究-以同德國小閱讀教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郭生玉(2012)。心理與教育研究法:量化、質性與混和研究方法。臺北市:精華。
郭丁熒(2005)。教師。載於台灣教育社會學會(主編),教育社會學(頁305-344)。臺北市:巨流。
陳玉甄。國小過剩華小需增建‧董總促檢討建校政策。星洲日報。2011年3月19日,取自http://news.sinchew.com.my/node/197128。
陳佩英(2012)。教師專業發展的第四條路:學習社群實踐的理論轉化。於教育 願景2020(頁307-358)。臺北:學富文化。
陳佩英、焦傳金(2009)。分散式領導與專業學習社群之建構:一所高中教學創新計畫的個案研究。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4(1),55-86。陳美玉(1996)。教師專業─教學理念與實踐。高雄:麗文。
陳美玉(2002)。教師個人知識管理與專業發展。臺北市:學富文化。
陳榮華(1987)。個案實驗法在教育上的應用。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教育研究方法論(頁62-94)。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儀蓉(2006)。新領導典範-價值導向式領導理論之概述。T &; D飛訊,國家文官培訓所。
華文獨立中學工委會(2008)。華文獨中工委會工作總結、檢討與展望。馬來西亞:董教總教育中心。
張淑珠、陳世佳、林啟超(2008)。輔導員學習社群知覺與其專業發展之關係研究─以彰化縣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學輔導團為例。師資培育與教師專業發展期刊,1(2),77-100。黃政傑(1996)。從課程角度去看教師專業發展。教師天地,83,13-17。黃淑玲(2011)。馬來西亞教育發展、現況與省思。載於林開忠、鍾宜興(主編),東南亞教育發展、現況及省思(頁103-140)。臺北市:巨流。
黃禎玉(2004)。獨中教育從復興到教改。載於董教總(主編),董總50年特刊(1954-2004)(頁429-442)。馬來西亞:華校董事聯合會總會。
黃禎玉(2013)。馬來西亞華文獨立中學「校本教師專業發展」之現況。教育資料集刊,58,25-42。黃維(譯)(2003)。實踐社群-推動學習型組織之鑰(原作者:E. Wenger, R. McDermott, &; W. Snyder)。臺北市:天下文化。
楊先芝(2010)。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中的專業對話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楊振富譯(2002)。學習型學校(原作者: Senge P. M.)。臺北市:天下文化。
葉重新(2001)。教育研究法。臺北市:心理。
董教總(2005)。馬來西亞華教常識手冊。吉隆坡:董教總。
董總50年特刊(1954-2004)(2004)。馬來西亞: 華校董事聯合會總會。
廖俞青(2010)。臺中縣國民小學教師專業社群與專業發展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台科技大學,臺中市。廖淑霞(2012)。一個「自主性」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發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熊珮琪(2003)。國小數學種子教師培育團體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臺灣教育部(2009)。中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手冊。臺北:教育部。
趙志成、何碧愉、張佳偉、李文浩(2013)。學校改進理論與實踐。香港:香港教育研究所。
劉芳(2011)。基隆市國小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態度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劉明玉(2011)。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互動對個人-工作契合度之影響以工作壓
力為干擾變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歐曉菁(2011)。新北市國民小學學校行政支援之研究--以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潘慧玲(2004)。教育論文格式。臺北市:雙葉。
蔡美娟(2011)。國民小學教師專業社群互動、自我導向學習與工作投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鄭良樹(1998)。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發展史(第一分冊)。吉隆坡:馬來西亞華校教師會總會。
鄭良樹(2005)。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發展簡史。吉隆坡:南方學院出版社。
薛玉綢(2010)。國民小學實施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功能、困境與改進策略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簡紅珠(2007)。教師專業發展與教學改善:借鏡日本小學教師的學科研究。教育研究月刊,158,130-140。簡婉娟(2002)。教師專業成長、進修需求與教學效能感之研究-以臺北市公立國民中學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師為對象(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鐘靜(2010)。學校層級數學教學領導者培育與專業學習社群經營。教育研究月刊,190,5-15。
貳、 西文部分:
Boggs, H.L. (1999).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the context of school change: A qualitative case study of teachers intergrating academic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60(2), 291. (University Microfilms No.AAT 9919843)
Darling-Hammond, L. (1997). The right to learn: A blueprint for creating schools that work.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Day, C. (1999). Developing Teachers: The Challenge of Lifelong Learning. England: Falmer.
DuFour, R., &; Eaker, R. E. (1998).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at Work: Best Practices for Enhancing Student Achievement. Bloomington: Solution Tree.
DuFour, R., &; Eaker, R., (2008). Revisiting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at work. Bloomington, IN: Solution Tree.
Fullan M. (1991).The New Meaning of Educational Change (2nd ed). N. Y.: Teacher’s College Press/OSIE Press, PP 77.
Fullan. M., &; Hargreaves. A., (1992). What’s worth fighting for in your school? Buckingham: Open Universtiy Press.
Fullan. M., (2007). The New Meaning of Educational Change.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versity Press.
Hairon, S., &; Dimmock, C. (2011). Singapore schools and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school leadership in an Asian hierarchical system. Educational Review, 1-20.
Hipp, K. A., Huffman, J. B., Pankake, A.M., &; Olivier, D.F (2008). Sustaining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Case studie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Change, 9(2), 173-195.
Hipp, K. K., Huffman, J. B. (2010).Demystifying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school leadership at its best. Lanham, MD: Rowman &; Littlefield Education.
Hord, S. M. (1997).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Communities of continuous inquiry and improvement. Austin, Texas: Southwest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Laboratory.
Hord, S. M. (2004).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An overview. In. S.M. Hord (Ed.), Learning together, leading together: Changing schools through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pp.5-14). New York &; London: Teachers College Press.
Hord, S.M., &; Sommers, W.A. (2008). Leading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Voices from research and practice. Thousand Oaks, CA: Corwin Press.
House, R.J., &; Shamir, B. (1993). Toward the integration of transformational, charismatic and visionary theories of leadership. In M. Chemmers &; R. Ayman (Eds.), Leadership: Perspectives and research directions.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Huffman, J.B., &; Hipp, K.K. (2003). Reculturing schools a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Lanham, MD: Scarecrow Press.
Kruse, S. D., Louis, K. S., &; Bryk, A.S. (1995). An emerging framework for analyzing school-based professional community. In K.S. Louis, S. Kruse, &; Associates (Eds.), Professionalism and community: Perspectives on reforming urban schools. Long Oaks, CA: Corwin.
Lieberman, A., &; Miller, L. (2004). Teacher Leadership.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Lincoln &; Guba (1985). .Natualistic Inquiry. Beverly Hills: Sage Mclaughlin, M.W., &; Talber, J.E. (2001). Professional communities and the work of high school teaching.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Mclaughlin, M.W., &; Talber, J.E. (2006). Building school-based teacher learning communities: teaching.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National Commission on Teaching &; America’s Future (1996). What matters most: Teaching for America’s future. Retrieved from http://www.eric.ed.gov/PDFS/ED395931.pdf
Newmann, F. M., &; Wehlage, G. G. (1995). Successful school restructuring: A report to the public and educators by the Center on Organization and Restructuring of Schools. Madison, WI: Wisconsin Center for Education Research.
Patterson, J.A. (2006). Learning communities in 6-8 middle schools: Natural complements or another bandwagon in the parade. Middle School Journal, 37(5), 21-30.
Peter Block (1993). Stewardship. San Francisco: Berett-Koehler.
Pfeffer, J., &;; Sutton, R. I. (2000).The Knowing-Doing Gap: How Smart Companies Turn Knowledge into Action. Cambridge: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Roberts, M.S., &; Pruitt, E. Z., (2003). School a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Collaborative activities and strategies fo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housand Oaks, CA: Corwin Press.
Rosenholtz, S. (1989).Teachers’ work place: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schools.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Stronge, J.H., &; Tucker, P.D. (2003). Handbook on teacher evaluation: Assessing and improving performance. Larchmont, N.Y.: Eye On Education.
Vartanian-Gibbs, E.A. (2000). Power, partnership and professionalism: A model for needs-based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61(1), 140. (University Microfilms No .AAT 9959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