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載入處理中...
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
網站導覽
|
首頁
|
關於本站
|
聯絡我們
|
國圖首頁
|
常見問題
|
操作說明
English
|
FB 專頁
|
Mobile
免費會員
登入
|
註冊
切換版面粉紅色
切換版面綠色
切換版面橘色
切換版面淡藍色
切換版面黃色
切換版面藍色
功能切換導覽列
(216.73.216.188)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07 19:08
字體大小:
字級大小SCRIPT,如您的瀏覽器不支援,IE6請利用鍵盤按住ALT鍵 + V → X → (G)最大(L)較大(M)中(S)較小(A)小,來選擇適合您的文字大小,如為IE7或Firefoxy瀏覽器則可利用鍵盤 Ctrl + (+)放大 (-)縮小來改變字型大小。
字體大小變更功能,需開啟瀏覽器的JAVASCRIPT功能
:::
詳目顯示
recordfocus
第 1 筆 / 共 1 筆
/1
頁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外文摘要
目次
參考文獻
紙本論文
論文連結
QR Code
本論文永久網址
:
複製永久網址
Twitter
研究生:
陳俊雯
研究生(外文):
Chen, Chunwen
論文名稱:
台灣視覺藝術經紀人角色功能之研究-以2010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台灣製造.新人推薦特區」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
The Role and Function of Visual Art Dealer in Taiwan- A Case Study of “ Made in Taiwan.Young Artist Discovery” of Art Taipei 2010.
指導教授:
林平
指導教授(外文):
Lin, Ping
口試委員:
吳介祥
、
鄒淑慧
口試日期:
2012-07-16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東海大學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
學門:
藝術學門
學類:
美術學類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9
中文關鍵詞:
藝術博覽會
、
藝術經紀人
、
藝術市場
、
台灣新人推薦特區
、
畫廊
外文關鍵詞:
art fair
、
art dealer
、
art market
、
gallery
、
Made in Taiwan- Young Artist Discovery
相關次數:
被引用:
4
點閱:1833
評分:
下載:0
書目收藏:11
藝術市場結構於生產與消費兩種機制,其中藝術經紀人協助藝術家處理銷售庶務,將作品推銷給收藏者,並由仲介作品而賺取佣金,是藝術家與收藏家之間的橋樑。
2008年,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與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合作,首度推出了「Made in Taiwan.台灣製造-新人推薦特區」,而後第二、三屆加入了藝術經紀人的角色,協助藝術家於現場銷售作品,期能讓台灣青年藝術家更加了解藝術市場的整體結構,鋪設一條前進國際藝術市場的快速道路。本研究檢視2010年MIT新人推薦特區的藝術經紀制度,透過相關文獻整理,與訪談新人推薦特區的執行單位、藝術經紀人與參展藝術家,深度探討其組織運作背後的權力結構和成果,並進而探討藝術經紀人之角色功能。
由於博覽會的特殊性質,2010年MIT新人推薦特區的藝術經紀人無須處理藝術家培育與推廣等前期作業,而是由畫廊協會與蔚龍藝術承接,經紀人則以促進作品成交為首要目標,與博覽會外的藝術經紀人的角色有著很大的差異。藝術經紀人與藝術家之間就如同魚與水,雙方的成功是相輔相成的,藝術家藉由經紀人的培植、推廣、把關與銷售而提高聲望與作品價值,藝術經紀人也能從中抽取越高的佣金,兩者有著互助的夥伴關係。
藝術創作的成熟需要時間和經驗的積累,同樣的,藝術經紀人與藝術家之間的合作默契也需要時間去建立,彼此了解,齊心合作,共同開拓更大的未來版圖。
The art market is structured through two mechanisms : the mechanism of production and the mechanism of consumption. The way they function involves art dealers who take care of sales for artists. As agents of artworks, they act as a bridge between artists and collectors and earn commissions when works are sold.
In 2008, Art Taipei collaborated with the Council for Cultural Affairs of Taiwan to launch the section called Made in Taiwan – Young Artists. The role of art dealers was then introduced in the following two or three versions in order to help artists selling works in the venues. The idea was to make young Taiwanese artists understand better the entire structure of the art market and to provide a shortcut toward the international art market. The present study investigates the system of art agency in Made in Taiwan – Young Artists in 2010. Through researches on related documents as well as interviewing the organizers, art dealers and artists of Made in Taiwan – Young Artists, it explores in-depth the power structure and results behind the organization and the function of the section and, further on, the role of art dealers.
Due to the particular conditions of the Art Taipei, art dealers for Made in Taiwan – Young Artists in 2010 did not need to take care of the preparation work such as developing and promoting artists. Rather, the Gallery Association of Taiwan and the Blue Dragon Art Company were responsible for such work. As for the art dealers, their primary task was to help forward the sales of artworks. This differs greatly from the role of art dealers working outside the frame of art fairs. Art dealers and artists are like fish and water ; the success of dealers also means the success for artists. Art dealers cultivate and promote artists as well as filter and sell artworks in order that the artists’ reputation grows and the artworks increase in value. In this way, art dealers can also obtain higher commissions. Therefore, the relation between dealers and artists is reciprocal ; they collaborate and help each other.
It takes time and experiences to develop matured artworks. It takes time too for art dealers and artists to establish mutual confidence for their collaboration. In this way, and with equal devotion from both parts, the collaboration between dealer and artists will open up an even vaster future scope for both.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結構
第四節 名詞釋義
第五節 文獻回顧
第二章 2010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MIT新人推薦特區」藝術經紀人制度之分析
第一節 MIT新人特區籌組織結構與作業規畫
第二節 MIT新人特區藝術經紀人預期工作內容與招募過程
第三節 MIT新人特區實際工作情形與問題分析
第四節 小結-MIT新人推薦特區的獨特語境
第三章 視覺藝術經紀人之角色功能
第一節 藝術家、收藏家與藝術經紀人
第二節 藝術經紀人與藝術家合作實務
第四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台灣視覺藝術經紀人之角色功能
第二節 MIT新人推薦特區經紀制度之建議
一、專書
Arthur C. Danto(林雅琪、鄭慧雯譯,2004)。《在藝術終結之後︰當代藝術與歷史藩籬》。台北:麥田出版。
Bruno S.Frey(蔡宜真、林秀玲譯,2003)。《當藝術遇上經濟》,台北市:典藏雜誌社。
Charles M。Gray Heilbrun Jame(郭書瑄、嚴玲娟譯,2008)。《藝術。文化經濟學》。台北: 典藏藝術家庭。
Constance Smith(陳羚芝譯,2004)。《藝術家這一行》。台北市:五觀藝術管理有限公司。
Don Thompson(譚平譯,2011)。《身價四億的鯊魚》。台北: 原點出版 。
James Goodwin(敬中一、赖靖博、裴志杰譯,2010)。《國際藝術品市場》。中國鐵道出版社。
Judith GreerBuckLousia(林心如。黃亞紀譯,2010)。《當代藝術收藏指南》。台北: 典藏藝術家庭。
Peter Watson(嚴玲娟譯,2007)。《從馬內到曼哈頓: 當代藝術市場的崛起》。台北﹕典藏。
Piroschka Dossi(孫玫玲譯,2010)。《藝術炒作》。台北: 典藏藝術家庭。
Richard Caves(仲曉玲、徐子超譯,2003)。《文化創意產業: 以契約達成藝術與商業的媒合》。台北:典藏藝術家庭。
Ralph E. Lerner, Judith Bresler(2005)。《Art Law: The Guide for Collectors, Investors, Dealers, and Artists》。Publisher: Practising Law Institute。
Sarah Thornton(李巧云譯,2010)。《藝術市場探秘》。台北: 時報文化出版。
Victoria Alexander(張正霖、陳巨擘譯,2008)。《藝術社會學:精緻與通俗形式之探索》。台北: 巨流。
William. Management(桂雅文、閻惠群譯,2004)。《藝術管理這一行》。台北:五觀藝術管理有限公司。
小山登美夫(蔡青雯譯,2010)。《當代藝術商機》。台北:商周出版。
中國文化部文化司(1999)。《藝術市場與藝術品投資》。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石隆盛策劃; 林玉琳, 陳姿君執行企劃(2003)。《高階專業畫廊經理人研習課程》。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徐海龍(2010)。《文化經紀人概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曾肅良(2002)。《透視藝術市場》。台北市:三藝文化。
黃河(1996)。《藝術市場探索》。台北市:淑馨出版社。
蔡正鶴(2005)。《文化經紀人培訓教程》。上海市:上海藝文出版社。
二、論文
江樹麟(2007)。《視覺藝術經理人角色功能研究》。世新大學傳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
何佳真(2009)。《國際藝術博覽會趨勢初探 以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為例》。元智大學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
李兆祥(2009)。《藝術文化產業經理人核心能力之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文化產業學系暨藝文產業設計與經營碩士班。
李宜修(2002)。《90''s年代台灣畫廊文化生態之研究》。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詩瑀(2009)。《台灣商業畫廊經營新媒體藝術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劇場藝術學系所碩士論文。高雄。
涂榮華(2004)。《台灣商業畫廊經紀方式之研究》。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君庭(2009)。《中國當代藝術經紀之觀察與研究》。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藝術管理碩士論文桃園。
陳僈樺(2012)。《文化中介觀點探討臺灣藝術策展公司—以橘園國際藝術策展公司為例》。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藝術管理碩士論文,桃園。
謝淑敏(2006)。《台灣的私人畫廊産業:歷史回顧與現況分析》。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
一、網路電子資料
國藝會求才專區(2010年6月),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畫廊協會徵2010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MIT新人特區經紀人,取自http://www.ncafroc.org.tw/content/recruit-content.asp?Ser_No=3212。
張禮豪,(2011年6月17日),藝外ARTITUDE.2012年5月20日,小台灣‧大畫廊——台灣畫廊產業進入新戰國時代,取自http://artitude-monthly.blogspot.com/2011/06/blog-po
st_17.html。
雅昌藝術網(2012年2月18日),蔡康永眼中藝術家的生存之道,取自http://blog.artron.net/space.php?uid=285505&do=blog&id=888982
滕淑芬,(2007年3月),<華人藝術市場的當代傳奇>,台灣光華雜誌,取自http://www.taiwan-panorama.com/show_issue.php?id=200739603024c.txt&table1=1&cur_page=1&distype=text。
吳介祥(2005年12月27日),<藝術家走向市場撇步>,畫廊協會電子報,取自http://www.artsdealer.net/AGA/e_paper/20051227/20051227.htm
吳介祥(2006年1月3日),<錄像、數位藝術怎麼賣?>,畫廊協會電子報,取自http://www.artsdealer.net/AGA/e_paper/20060103/20060103.htm#sub01
二、期刊文獻資料
王曼萍等(1991)。<藝術生態聽診-藝術家、畫廊、收藏家的親密關係>。《藝術貴族》,21期,頁12-22。
王嘉驥(2000)。<台灣的位置-從產業基礎結構看台灣當代藝術的展望>。《典藏今藝術》。97期,頁76-81。
王嘉驥(2010)。<藝術市場統治的年代(1)-從羅森柏格的《藝術邊緣化》談起>。《典藏今藝術》。卷212,頁98。
王嘉驥(2010)。<藝術市場統治的年代(2)─市場價值取代創作價值>。《典藏今藝術》。卷214,頁80。
朱貽安(2011)。<林百里X曹興誠的蒐心操>。《典藏投資》, 45,頁90-97。
朱紀蓉(1993)。<畫家V.S代理畫廊-合約的自力救濟>。《雄獅美術》。271期,頁93-96。
何詮之(1992)。<一九九二年藝術博覽會側記>。《典藏藝術》。003期,頁136-137。
李朝明(1994)。<90年代台灣藝術市場的發展與分化-「本土化」與「國際化」的幾個可能>。《藝術家》。283期,頁39-41。
李宜修(2010)。<1980~2000年代臺灣藝術(美術)環境與藝術經濟發展之關係探析>。《屏東教育大學學報》。頁 P81-122。
吳嘉瑄(2010)。<美術館與畫廊的新合作關係>。《典藏今藝術》。卷208,頁148。
炎黃藝術編輯部整理(1995)。<畫價,誰來決定-畫家、畫廊業、收藏家三方對談>。《炎黃藝術》。71期,頁74-88。
侯翰如(1993)。<畫家、收藏家、藝術家>。《雄獅美術》。265期,頁73-83。
胡永芬(2009)。<從畫廊界一位廿年的朋友說起>。《藝術家》。卷415,頁170-171。
胡永芬(2011)。<起飛前夕 2010年藝術市場回顧與分析>。《藝術家》,428,頁151。
胡永芬(2011)。<藝術經紀人:八面玲瓏的市場弄潮者>。《藝術收藏+設計》,49,頁72。
胡懿勳(2010)。<中國商業畫廊、藝術博覽會、拍賣會的「早期」特色─中國大陸當代藝術仲介機制分析>。《藝術收藏+設計》。卷34,頁22-27。
胡懿勳(2010)。<從新生代的困境談藝術市場的輩分關係>。《藝術收藏+設計》。卷28,頁18-21。
胡懿勳(2010)。<中國商業畫廊、藝術博覽會、拍賣會的「早期」特色─中國大陸當代藝術仲介機制分析>。《藝術收藏+設計》,卷34,頁22-27。
胡懿勳(2011)。<複雜化的當代藝術中介與生產關係>。《藝術收藏+設計》,卷49,頁68-71。
張金催(1991)。<什麼是「藝術行政」>。《雄獅美術》。239,頁78-82。
張懷心(2010)。<台灣的藏家追隨的是大陸風向標>。《noart》。2010年9月,頁48-49。
張懷心(2010)。<台灣的藏家是全世界比率最高的>。《noart》。2010年9月,頁46-47。
陳建北(1992)。<如何辦好藝術博覽會>。《藝術家》。210,頁262-269。
陳寬育(2010)。<藝術伯樂的傳奇故事-紐約重要藝術經紀商李奧˙卡斯特里的一生>。《藝術家》。卷421,頁165。
陸潔民(2011)。<藝術家VS經紀畫廊>。《藝術家》。42,頁20。
黃寶萍策劃主持記錄(1999年)。<藝術產業突圍策略>。《藝術家》。289,頁296-303。
黃寶萍整理(1999)。<從典藏的角度看美術館與畫廊的互動關係>。《藝術家》,284期,頁330-339。
黃茜芳(1995)。<重新洗牌的省思,如何健全台灣畫廊的代理制度>。《典藏藝術》,34期,頁203-205。。
蔡佩珊(2008)。<畫廊展業看台灣當代藝術未來,拍場現象不是藝術市場全貌>。《藝術家》。394,頁152。
蔡佩珊(2008)。<歡欣鼓舞之餘 始場火熱之際探訪年輕藝術家與畫廊之見>。《藝術家》。392,159。
蔡晶晶(1991)。<藝術家不能承受之輕-經紀制度在台灣>。《貴族藝術》。24期,頁55-57。
鄭功賢(1994)。<台灣畫廊業走過一段艱辛歲月>。《典藏藝術》。24期,頁 102-105。
鄭乃銘(2001)。<景氣不佳,藝術家與畫廊關係重新洗牌>。《藝術新聞》,43期,頁74-77。
鄭林佳(2008)。<快樂市場:新轉機!?-2007年台灣年輕藝術家、畫廊與藝術市場現象>。《藝術家》。卷392,頁154-155。
瀨木慎一著;高見浩譯(1992)。<美術收藏入門(5)邁向畫商之路>。《藝術家》。卷207,頁252-254。
瀨木慎一著;高見浩譯(1992)。<美術的收藏入門(4)畫商是什麼樣的行業>。《藝術家》。卷206,頁348-349。
謝里法(1982)。<從沙龍、畫會、畫廊、美術館-試評五十年來台灣西洋繪畫發展的四個過程>。《雄獅美術》。140期,頁36-49。
藝術家編輯部(2011年10月)。<藝術經紀守則與交易致勝關鍵字>。《藝術收藏+設計》。49,頁108-109。
藝術家編輯部(2009)。<中國的紛亂與韓國的恢復 藝術家經紀制度有待加強>。《藝術收藏+設計》。23,頁17。
藝術協會整理(2001)。<藝術產業發展座談會>。《藝術家》。316期,頁266-276。
國圖紙本論文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
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推文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文
網路書籤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網路書籤
推薦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薦
評分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評分
引用網址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引用網址
轉寄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相關期刊
熱門點閱論文
1.
台灣商業畫廊經紀方式之研究
2.
90's年代台灣畫廊文化生態之研究
3.
視覺藝術經紀人角色功能研究
4.
國際藝術博覽會趨勢初探:以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為例
5.
台灣商業畫廊經營新媒體藝術之研究
6.
台灣的私人畫廊産業:歷史回顧與現況分析
7.
中國當代藝術經紀之觀察與研究
8.
臺灣藝廊與當代青年藝術家的合作策略與機制
9.
近年台灣畫廊商業模式變革之探究
10.
台灣油畫市場贗品問題研究
11.
重建、活化高雄藝術市場之策略研究
12.
九O年代高雄市畫廊的變遷及影響
13.
台灣藝術產業發展與實務 以印象畫廊營運為例
14.
從文化經濟的角度論畫廊博覽會的價值性
15.
中國油畫藝術市場轉變之研究
1.
鄭功賢(1994)。<台灣畫廊業走過一段艱辛歲月>。《典藏藝術》。24期,頁 102-105。
2.
鄭林佳(2008)。<快樂市場:新轉機!?-2007年台灣年輕藝術家、畫廊與藝術市場現象>。《藝術家》。卷392,頁154-155。
3.
蔡佩珊(2008)。<歡欣鼓舞之餘 始場火熱之際探訪年輕藝術家與畫廊之見>。《藝術家》。392,159。
4.
黃茜芳(1995)。<重新洗牌的省思,如何健全台灣畫廊的代理制度>。《典藏藝術》,34期,頁203-205。。
5.
張金催(1991)。<什麼是「藝術行政」>。《雄獅美術》。239,頁78-82。
6.
陳建北(1992)。<如何辦好藝術博覽會>。《藝術家》。210,頁262-269。
7.
李朝明(1994)。<90年代台灣藝術市場的發展與分化-「本土化」與「國際化」的幾個可能>。《藝術家》。283期,頁39-41。
8.
何詮之(1992)。<一九九二年藝術博覽會側記>。《典藏藝術》。003期,頁136-137。
9.
朱紀蓉(1993)。<畫家V.S代理畫廊-合約的自力救濟>。《雄獅美術》。271期,頁93-96。
10.
王嘉驥(2000)。<台灣的位置-從產業基礎結構看台灣當代藝術的展望>。《典藏今藝術》。97期,頁76-81。
11.
滕淑芬,(2007年3月),<華人藝術市場的當代傳奇>,台灣光華雜誌,取自http://www.taiwan-panorama.com/show_issue.php?id=200739603024c.txt&table1=1&cur_page=1&distype=text。
12.
涂榮華(2004)。《台灣商業畫廊經紀方式之研究》。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3.
謝里法(1982)。<從沙龍、畫會、畫廊、美術館-試評五十年來台灣西洋繪畫發展的四個過程>。《雄獅美術》。140期,頁36-49。
1.
視覺藝術經紀人角色功能研究
2.
國際藝術博覽會趨勢初探:以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為例
3.
台灣文化政策與視覺藝術產業的互動—以《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1992-2012)》為例
4.
台灣商業畫廊經營新媒體藝術之研究
5.
近年台灣畫廊商業模式變革之探究
6.
台灣商業畫廊經紀方式之研究
7.
當藝術與商業共舞:藝術經紀策展公司的分析
8.
國際藝術博覽會對台灣畫廊產業之影響研究 : 以個案E公司為例
9.
台灣藝術產業發展與實務 以印象畫廊營運為例
10.
台灣畫廊對當代藝術的行銷模式-以大未來、印象、誠品畫廊為例
11.
情緒體驗及空間認知對觀眾行為意向之研究-以飯店型藝術博覽會為例
12.
臺灣藝廊與當代青年藝術家的合作策略與機制
13.
藝術經紀與導覽的商業模式研究
14.
台灣繪畫藝術家經紀人制度之研究
15.
從文化經濟的角度論畫廊博覽會的價值性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熱門排行
|
我的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