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尤寶萱(2011)。原住民部落的老人照顧-原住民部落老人日間關懷站服務供給者的實踐與反思。國立東華大學民族發展與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王增勇(2001)。我國原住民社會工作教育之初探。社會工作學刊,7,49-70。王增勇(2013)。長期照顧在原鄉實施的檢討。社區發展季刊,141,284-294。王增勇、蔡昇倍、廖貽得、鄭君萍(2012)。偏遠不該等於邊緣:長期照顧如何複製原漢的不平等?。2012年台灣社會研究學會「開門見山:面對公民社會的矛盾」研討會,台北市:台灣社會研究學會。
石泱(2010)。成功老化、活躍老化與生產老化對我國老人福利政策的省思。社區發展季刊,132 ,234-251。朱郁芬(2007)。建構活躍老化為願景的高齡者學習社區。載於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社區高齡教育的跨科際整合。臺北市:師大書苑。頁96-98。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08)。97年度由院管制「原住民部落多元福利第二期四年計畫」查證報告。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14)。推展原住民部落文化健康照顧四年(104~107)計畫。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吳明烈、詹明娟(2010)。中高齡學習者休閒態度與活躍老化之關係研究,成人及終身教育雙月刊,27,17-28。吳淑瓊(2003)。全國長期照顧需要評估第三年計畫。台北:衛生署。
吳鄭善明(2010)。關懷老人、友善老人-原住民族部落老人日間關懷站。社區發展季刊,132,217-233。
吳鄭善明(2011)。分配正義觀點探討原住民老人日間關懷站—以屏東縣「大武」部落為例。台灣社會發展研究學,10,23-45。
李世代(2010) 。活躍老化的理念與本質。社區發展季刊,132,59-72。李希昌(2014)。原住民部落家庭托顧服務發展之研究-以南投縣仁愛鄉為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成人與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李明政(2003)。文化福利權。台北:松慧。
李瑞金(2010)。活力老化銀髮族的社會參與。社區發展季刊,132,123-132。周玟琪、林萬億(2008)。從有活力與有生產力的老化觀點檢視我國中高齡與高齡者志願服務參與現況與意涵。論文發表於「高齡社會的來臨」成果發表暨學術研討會。台北:國立台灣大學。
林佩璇(2000)。個案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239-262。高雄:麗文。
林萬億、陳美蘭、鄭如君(2012)。臺灣活力老化的推動:現況與議題。「臺灣因應高齡社會來臨的政策研討會」,台北:國立臺灣大學政策與法律研究中心。
林麗惠(2006)。台灣高齡學習者成功老化之研究。人口學刊,33,133-170。林麗惠(2012)。活躍老化指標建構及其對老人教育政策之啟示。成人及終身教育學刊,19,77-111。姜培元(2015)。原住民老人日間關懷站直接服務提供之現況與限制-以台中市和平區為例。靜宜大學社會工作與兒童少年福利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洪啟昌(2004)。教育行政機關組織文化、知識管理與組織學習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紀芃(2013)。部落老人對日間關懷站服務之評價與期待之研究。南開科技大學福祉科技與服務管理所碩士論文。范麗娟、陳翠臻、莊曉霞(2013)。真正的弱勢─偏鄉地區原住民族老人之需求探討,研究台灣,8,79-99。
徐宗國譯(1997)。質性研究概論。台北:巨流。
徐慧娟(2003)。成功老化:老年健康的正向觀點。社區發展季刊,103,252-260。徐慧娟、張明正(2004)。臺灣老人成功老化與活躍老化現況:多層次分析。臺灣 社會福利學刊,3(2),1-36。
高淑清(2001)。在美華人留學生太太的生活世界:詮釋與反思。本土心理學研究, 16,225-285。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18堂課:首航初探之旅。高雄市:麗文文化。
康培德(2009) 。泰雅族msbtunux的美麗與哀愁:頭角與奎輝部落KButa世系群家族史。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許亦韖(2015)。原住民部落老人日間關懷站與原住民老人在地老化的現況與限制之探討:以南投縣信義鄉為例。靜宜大學社會工作與兒童少年福利學系碩士論文。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宇嘉(2011)。原住民部落社區老人日間關懷站的推動歷程之反思與開展。台灣健康照顧研究學刊,10,57-72。
陳俐如(2014)。當原鄉教會遇上部落老人日間關懷站。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陳啟勳、張齡友、吳鄭善明(2011)。99年度南區原住民族家庭暨婦女服務中心及部落老人日間關懷站專業諮詢輔導計畫。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陳毓璟(2010)。老人寄宿所模式在活力老化學習之成效研究。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報,33,1-19。陳肇男、徐慧娟、葉玲伶、朱橋立、謝嫣娉(2013)。活躍老化:法規、政策與實務變革之臺灣經驗。台北:雙葉書廊。
陳曉萍(2010)。跨文化管理。台北市:華泰文化。
陳麗光、鄭鈺靜、周昀臻、林沛瑾、陳麗幸、陳洳軒(2011)。成功老化的多元樣貌。台灣老年學論壇,9,1-12。
陶明仁(2013)。非營利組織人力資源管理研究與反思-以原住民部落老人日間關懷站為例。國立東華大學民族發展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舒昌榮(2008)。由積極老化觀點論我國因應高齡社會的主要策略~從「人口政策白皮書」談起,社區發展季刊,122,215-235。黃松林(2014)。原住民老人社會照顧安排:社會文化脈絡觀點。載於黃源協主編,部落、家庭與照顧:原住民族生活經驗,258-281。台北:雙葉。
黃松林、楊秋燕、陳宇嘉(2013)。原鄉獨居老人社會照顧與社會文化脈絡模型。聯合勸募論壇,12(1) ,19-44。黃源協、劉素珍、莊俐昕、林信廷(2010)。社區社會資本與社區發展關聯性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報,34,29-75。黃美英(1996)。部落到都市:台北早在汐止鎮山光社區阿美族遷移史。台北:文建會。
楊志良(2010)。由活躍老化觀點建構國民健康新願景,社區發展季刊,132,26-40。葉莉莉、薄景華、翟文英(2009)。我國長期照顧資源供給調查。台北市: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劉仲冬(1996)。民族誌研究法及實例。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145-162。台北:東大。
蔡中涵(1996)。漫談原住民文化和漢文化的差異-評論原住民社區文化與原住民教育改革之研究。教改通訊,21,42-43。衛生福利部社會保險司(2016)。長期照顧保險法草案總說明。衛生福利部社會保險司。
衛生福利部護理及健康照護司(2013)。我國長期照顧十年計畫-101至104年中程計畫。衛生福利部護理及健康照護司。
鄭鈺靜(2010)。客家高齡婦女之成功老化感知探討。國立成功大學老年所碩士論文。龍紀萱(2011)。原住民長期照顧服務模式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136,264-277。龍紀萱、林木筆(2006)。台灣與美國長期照顧政策和實務之比較。社區照顧學術研討會。屏東:美和技術學院。
謝美娥(1993)。老人居家福利需求之研究 : 以台北市老人為例。政治大學社會學報,67,163-202 。
簡春安、鄒平儀(2004)。社會工作研究法。台北:巨流。
顏育德(2013)。原住民部落老人日間關懷站成效評估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民族發展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二、英文部分
Bourdieu, P.(1997).The forms of capital. In A. H. Halsey, H. Launder, P. Brown, & A. Stuart Wells(Eds.),Education, culture, economy and society. Oxfoe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ogdewic, S. P.(1992).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In B. F. Crabtree, & W. L. Miller (Eds.), Do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Newbury Park, CA: Sage.
Chen, Li-Kuang.(2007).Older Taiwanese women: Learning and successful aging through volunteering.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he University of Georgia at the adult education.
Coleman ,J.S.(1990). Foundations of Social Theory.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Davey,J.A.(2002).Active Ageing and education in mid and later life. Ageing and Society,22,95-113.
Gittell, R.,& A. Vidal(1998). Community organizing: Building social capital as a development strategy. California: Sage.
Granovetter, M.(1973). 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78:1360-80.
Kluckhohn ,F. R. & Strodtbeck , F. L.(1961).Variations in value orientations . Evanston ,III.:Row, Peterson.
Lincoln, Y.S. & Guba,E. G.(1985). Natualistic inquiry. Beverly Hills: Sage.
Putnam, R.D.(1993)The prosperous community : Social capital and public life. The American Prospect,13 ,1-11.
Torres, S. (1999). A culturally-relevant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the study of successful ageing. Ageing and Society, 19, 33-51.
Torres, S. (2001). Understandings of successful ageing in the context of migration: The case of Iranian immigrants in Sweden. Ageing and Society, 21, 333-355.
Torres, S. (2003). A preliminary empirical test of a culturally-relevant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the study of successful aging.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Gerontology, 18(1), 79-100.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2002). Active Ageing: a policy framework. WHO.
三、網路部分
Adichie, Chimamanda Ngozi (2009).單一故事的危險性。取自http://www.ted.com/talks/chimamanda_adichie_the_danger_of_a_single_story?language=zh-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