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王甫昌(2002),《族群接觸機會?還是族群競爭?本省閩南人族群意識內涵與地域差異模式之解釋》,台灣社會學第4期。王定宇(2008),《選民投票取向、媒體接觸情形、選民特性與投票行為之關係──以2008年台南市第七屆區域立法委員選舉為例》,國立成功大學高階管理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王嵩音(2006),《網路使用與選舉參予之研究──以2004年立法委員選舉為例》,台灣民主季刊,第3卷,第4期。王湘廷(2009),《台灣民眾兩極化政治態度之觀察──以1992至2008年為例》,東吳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王業立(2000),《縣市長選舉結果與地方政黨版圖變遷》,中國地方自治第54卷第12期。王馨慧(2004),《破解台灣報紙報導選舉新聞偏差現象研究──以2000與2004年總統大選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乃德(1999),《家庭社會化和意識形態:台灣選民政黨認同的世代差異》,台灣社會學研究1999年第3期。吳戈卿(1982),《我國傳播媒介政治傳播功能的研究──以69年增額中央民意代表選舉為例》,中國文化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吳重禮(2008),《政黨與選舉:理論與實踐》,台北市:三民書局。
吳重禮、譚寅寅、李世宏(2003),《賦權理論與選民投票行為──以2001年縣市長與第五屆立法委員選舉為例》,政治科學論叢第21期。吳重禮(2008),《政黨偏好、制衡認知與分裂投票──以2006年北高市長暨議員選舉的實證分析》,台灣民主季刊,第5卷,第2期。吳紹淳(2008),《台灣選民媒介使用與政黨支持傾向的關係──兼顧社會總體因素的跨層次探討》,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吳親恩、李鳳玉(2004),《政治制度與族群衝突的和緩》,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籌備處。
岳蕙蘭(2000),《青年學生的媒體使用與政黨形象認知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林政谷(2008),《政論性叩應節目收視情形與政黨傾向關聯性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林曉君(1996),《選民投票行為研究──以台中市長選舉為例》,東吳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雅萍(2009),《政治媒介使用、人際傳播網絡與投票抉擇相關性因素探討──以2006年北高市長選舉為例》,南華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胡佛、陳德禹、朱雲漢、徐火炎、游盈隆、陳明通(1993),《選民的投票行為》,中央選舉委員會。
孫秀蕙(1995),《比較臺灣省選民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使用對政治行為的影響──以民國83年臺灣省長選舉為例》,選舉研究第2卷第1期。徐火炎(1993),《選民的政黨政治價值取向、政黨認同與黨派投票抉擇──第二屆國大代表選舉選民的投票行為分析》,國家科學委員會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第3卷第2期。徐火炎(1998),《台灣的選舉與社會分歧結構》,兩岸基層選舉與政治社會變遷。
徐火炎(2002),《台灣政治版圖的重劃:民進黨、國民黨與親民黨的「民」基比較》,東吳政治學報第14期。徐永明(2000),《「南方政治」的形成?──台灣政黨支持的地域差別,1994-2000》,國立中山大學社會科學季刊第2卷第4期。徐永明(2005),《2005年台灣三合一選舉評析》,台灣民主季刊第2卷第4期。張宏旭(2002),《選民投票行為之研究──以士林區、北投區為例個案研究》,文化大學政治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張卿卿(2002),《大學生的政治媒介認知、政治媒介行為與其政治效能與政治參與之間的關係》,選舉研究第9期。盛杏湲(1998),《選民的投票決定與選舉預測》,選舉研究第5卷第2期。盛杏湲(2002),《統獨議題與臺灣選民的投票行為──一九九○年代的分析》,選舉研究第9卷第1期。盛杏湲、陳義彥(2003),《政治分歧與政黨競爭:2001年立法委員選舉的分析》,選舉研究第10卷第1期。盛治仁(2000),《八十九年總統大選地區效應與棄保效應分析》,輔仁學誌:法/管理學院之部第31期。盛治仁(2000),《統獨不再對決──從2000年總統選舉看台灣新社會分歧的興起及影響》,理論與政策第14期第2、3卷。盛治仁(2006),《單一選區兩票制對未來臺灣政黨政治發展之可能影響探討》,台灣民主季刊第3卷第2期。陳柏瑋(2005),《台北市、高雄市選民的政黨偏好差異──以2002年北、高兩市市長選舉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敏鳳(2006),《媒體立場的群聚效應分析──以台灣地區2004年總統選舉為例》,國立台灣大學政治系政府與公共事務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陳義彥、黃麗秋(1992),《選舉預測:民國75年增額中央民意代表選舉的實例分析》,選舉行為與政治發展。
彭芸(2001),《新媒介與政治:理論與實踐》。台北市:五南。初版。
彭芸(1996),《談話性節目、叩應與民主政治》。美歐月刊。第11期。彭芸(1991),《新聞媒介與政治》。台北市:黎明。初版。
曾詩祺(2006),《政黨認同、媒介使用與選民投票決定之研究──九十三年第六屆立委選舉之分析》,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黃秀端(2005),《候選人形象、候選人感情溫度計、與總統選民投票行為》,台灣民主季刊第2卷第4期。詹守忠(2003),《「南方政治」是選舉策略》,中國時報2003年8月22日。
趙珮如(2006),《社會脈絡、媒體使用與人際網絡──2004年立委選舉選民投票抉擇實証分析》,國立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劉念夏(2007),《政黨投票與候選人投票理論模型的對話與評估──以台灣的總統選舉為例(1996-2004)》,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博士論文。蔡佳泓、徐永明、黃琇庭(2007),《兩極化政治:解釋台灣2004總統大選》,選舉研究第14卷第1期蕭怡靖(2006),《台灣閱報民眾的人口結構及政治態度之變遷──1992至2004年》,台灣民主季刊第3卷第4期。賴進貴、葉高華、張智昌(2007),《再現的再現:九○年代台灣片「常識」的分析與反思》,新聞學研究第50期。
鍾敏玲(2006),《媒介使用、政治知識、政治興趣與投票抉擇──2004年立委選舉之分析》,國立中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韓昌賢(2008),《如何突圍北藍南綠的政治版圖?媒體接觸與投票行為之研究──以2006北高市長選舉為例》,義守大學。
韓昌賢(2010),《閱聽人之傳播行為及重大歷史事件對投票行為之研究──以紅衫軍倒扁及北高市長選舉為例》,世新大學新聞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二、英文部分
Adoni, H., & Mane, S. (1984). Media and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Toward an integration of theory and research. Communication Research, 11(3), 323-340.
Aussavadeegool, Chayaporn (2004). A study of the impact of perceived interactivity of web banner ads : an advertising hierarchy of effect approach.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 ThaiLIS No.C429S) 93
Barker, C. D. (1999). Rushed decisions: Political talk radio and vote choice, 1994-1996. Journal of Politics, 61, 527-539.
Barker, C., & Gronne, P. (1996). Advertising on the web. Masters thesis, Copenhagen: Copenhagen Business School.
Barker, D., & Knight, K. (2000). Political talk radio and public opinion.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64(2), 149-170.
Bauman, A., Bowles, H. R., Heitzler, C. D., Huhman, M., Owen, N., Smith, B. J., & Reger-Nash, B. (2008). Testing a hierarchy-of-effects model – pathways from awareness to outcomes in the VERBTM Campaign 2002-2003. 2008 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 34(6), 249-256.
Baumer, D., & Gold, H. J. (2007). Party images and partisan resurgence. The social Science Journal, 44(3), 465-479.
Beck, P. A., Dalton, R. J., Greene, S., & Huckfeldt, R. (2002). The Social Calculus of Voting: Interpersonal, Media, and Organizational Influences on Presidential Choices.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96(1), 57-73.
Becker, L., McCombs, M. E., & McLeod, J. (1975). The development of political cognitions. In S. H. Chaffee (Eds.),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Issues and strategies for research (pp. 21-63). CA: Sage.
Bennett, S. E. (1998). Political talk radio’s relationships with democratic citizenship. American Review of Politics, 19, 17-30.
Bennett, W. L., & Entman, R. M. (2001). Mediated politics: communication in the future of democracy. Cambridge (1th ed.).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Benoit, W. L. (2006). Communication in Political Campaigns. Hardcover: Peter Lang Publishing.
Berkowitz, D., & Pritchard, D. (1989). Political knowledge and communication resources. Journalism Quarterly, 66(3), 697-701.
Bill, Gorman (2008). ESPN Monday Night Football Tops Syndicated with 11.7Million. Retrieved November 5, 2000, from TV by the Numbers Web site: http://tvbythenumbers.com/2008/11/05/espn-monday-night-football-tops-syndicated-with-117-million/7630。
Baldwin, Thomas, F. & Stevens McVoy, D. 1988. Cable Communication. NJ: Prentice Hall.
Fico, F. & Cote W. (1999). Fairness and balance in th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newspaper stories on the 1996 president election.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76(1), 124-37.
Gunter, B. (1997). Measuring Bias on Television. Luton, Bedfordshire, U.K.:University of Luton Press.
Laclau, E. & Mouffe, C. 1985. Hegemony and Socialist Strategy. London: Verso.
Mcluhan, Marshall. 1964. Understanding Media: The Extension of Man. New York: McGraw-Hill.
Niemi, R.G. & Weisberg, H.F. (1993). The Classics of Voting Behavior. Classics in Voting Behavior. Washingtion, D. C., Congressional Quarterly Inc., 1-12.
Understanding Mass Communication:A Liberal Arts Perspective Bardy, D.W. (2008). Polarization Studies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Comments and Recommendations. Conference o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olarized Politics. 2008.1.25 Taipei: Taiwan Foundation for Democr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