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載入處理中...
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
網站導覽
|
首頁
|
關於本站
|
聯絡我們
|
國圖首頁
|
常見問題
|
操作說明
English
|
FB 專頁
|
Mobile
免費會員
登入
|
註冊
切換版面粉紅色
切換版面綠色
切換版面橘色
切換版面淡藍色
切換版面黃色
切換版面藍色
功能切換導覽列
(216.73.216.176)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09 18:50
字體大小:
字級大小SCRIPT,如您的瀏覽器不支援,IE6請利用鍵盤按住ALT鍵 + V → X → (G)最大(L)較大(M)中(S)較小(A)小,來選擇適合您的文字大小,如為IE7或Firefoxy瀏覽器則可利用鍵盤 Ctrl + (+)放大 (-)縮小來改變字型大小。
字體大小變更功能,需開啟瀏覽器的JAVASCRIPT功能
:::
詳目顯示
recordfocus
第 1 筆 / 共 1 筆
/1
頁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外文摘要
目次
參考文獻
電子全文
紙本論文
QR Code
本論文永久網址
:
複製永久網址
Twitter
研究生:
關雅
研究生(外文):
Kuan, Ya
論文名稱:
大專院校輕度智能障礙學生親密關係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
A study on the Intimate Relationship of College Students with Mild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指導教授:
王文娟
指導教授(外文):
Wang, Wen-Chuan
口試委員:
姚淑文
、
賴妍諼
口試委員(外文):
Yao, Shu-Wen
、
Lai, Yan-Hsuan
口試日期:
2018-08-17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慈濟大學
系所名稱:
社會工作學系碩士班
學門:
社會服務學門
學類:
社會工作學類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
2018
畢業學年度:
10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5
中文關鍵詞:
大專院校智能障礙學生
、
智青
、
親密關係
、
戀愛經驗
外文關鍵詞:
college students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
young adults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
intimate relationship
、
love experience
相關次數:
被引用:
3
點閱:671
評分:
下載:61
書目收藏:1
近年來,就讀大專院校之身心障礙學生人數逐年增加。在艾瑞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中,大學階段正值發展任務目標為友愛親密關係的成年早期,然智能障礙者發展親密關係之議題,從過去到現在一直充滿爭議,但隨著身心障礙權益意識提升及強調身心障礙者的自我決定,智能障礙者自己是如何看待親密關係的議題,值得加以探討。故本研究採質性研究的方法,透過半結構式訪談,探討七位大專院校輕度智能障礙學生自身對親密關係之看法,以及發展親密關係過程中所面臨之困境與因應方式。
研究分析分為四大面向,包括親密關係的建立方式與篩選條件、發展親密關係的動機與考量因素、親密關係之諮詢對象與支持系統,以及親密關係中的權利意識與自我決定。研究結果發現1.家庭成員對智能障礙學生戀情的態度從過往的保護與限制,轉變為替其把關的角色。2.智能障礙學生選擇透過隱匿性與風險性皆較高之網路交友認識異性,若再加上智能障礙學生對於交往安全意識不足時,更容易使其成為關係中的弱勢與受害者。3.智能障礙學生較一般生更容易因其身障身份或家庭支持系統較薄弱而在關係中感到自卑。4.當智能障礙學生在發展親密關係的過程中遇到困難或阻礙時,與其關係緊密者易成為其尋求協助之對象,可能是家人也可能是同儕。5.智能障礙學生勇於捍衛自己及他人發展親密關係之權利。
綜上,研究者建議教育單位針對智能障礙學生提供情感教育,並介入處理霸凌議題;建議社工單位辦理關於如何與孩子「談」戀愛、自立生活「放手」的家長團體、提供未繼續接受教育的智障青年親密關係課程及活動,以及去除大眾對智能障礙者的刻板印象及尊重其戀愛權。
In recent years, the number of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in colleges has increased year by year. In Erikson’s theory of psychosocial development, the college period serves as an early adulthood when adults’ goal is to develop intimate relationships. Yet the issue of developing intimate relationships for people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has been controversial. However, with the rising awareness of th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and the emphasis on their self-determination, it is worthwhile to explore the views of people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about the issue of intimacy. Therefore, the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 was used in this study. Through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seven college students with mild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are interviewed to investigate their views on intimate relationships and their personal experiences in terms of difficulties and coping methods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ing intimate relationships.
The research analysis is divided into four aspects, including the establishment and screening conditions of intimate relationships, the motives and considerations for developing intimate relationships, the consultants and support systems for developing intimate relationships, and the rights awareness and self-determination in intimate relationships. The findings of the study are as follows. First, the attitude of family members towards the relationship of intellectually disabled student has changed from protecting and restricting to being the role of security guard. Second, students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choose to meet the opposite sex through online dating, which is more private and risky. If students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are not aware of the safety in relationship, they are more likely to become the victim in the relationship. Third, students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are more likely to feel inferior in their relationships because of their physical disabilities or weaker family support systems comparing to ordinary students. Fourth, when a student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encounters difficulties or obstacles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ing an intimate relationship, those who are close to them, family members or peers, may easily become the ones they seek for assistance. Fifth, students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dare to defend the right of developing intimate relationships for themselves and for others.
In summary, the researcher suggests that educational units provide emotional education for students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and intervene to deal with bullying issues, that social work units organize parents’ groups on how to "talk" to children about relationship and " let go" of children’s independent living provide intimate relationship programs and activities for young adults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who do not continue their education, and remove the general public’s stereotypes on people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and respect for the love right of people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名詞解釋 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5
第一節 親密關係之定義內涵與類型 5
第二節 智能障礙者就讀高等教育之現況 11
第三節 影響智能障礙學生對親密關係看法之因素 14
第四節 以專業角度檢視智能障礙者的親密關係需求 20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27
第一節 研究方法 27
第二節 研究參與者 27
第三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34
第四節 研究倫理與研究品質 38
第四章 研究發現與分析 41
第一節 戀愛關係前的道道關卡-親密關係之建立方式與篩選條件 41
第二節 戀愛抉擇中的重重關隘-親密關係之發展動機與考量因素 51
第三節 戀愛關係中的層層關切-親密關係之諮詢對象與支持系統 63
第四節 戀愛權利中的盼盼關鍵-親密關係之權利意識與自我決定 75
第五章 討論、結論與建議 85
第一節 討論與結論 85
第二節 研究建議 90
參考文獻 97
附錄 103
附錄一:受訪意願網路表單 103
附錄二:訪談大綱 104
附錄三:受訪者同意書 105
表目錄
表2-1-1親密關係之定義 5
表2-1-2親密關係之內涵及類型 8
表2-2-1 106學年度就讀大專院校之身心障礙學生障礙類別一欄表 14
表3-2-1研究對象資料表 28
表4-4-1大專院校智能障礙學生對親密關係之看法與困境因應整理表 82
圖目錄
圖2-2-1近十年大專院校身心障礙學生人數 13
圖2-3-1影響智能障礙學生對親密關係看法之因素 20
McCarthy, M. M. M. k. a. u. (2014). Women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Their sexual lives in the 21st century. Journal of Intellectual & Developmental Disability, 39(2), 124-131. doi:10.3109/13668250.2014.894963
Rushbrooke, E., Murray, C., & Townsend, S. (2014). The Experiences of Intimate Relationships by People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A Qualitative Study. Journal of Applied Research in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27(6), 531-541. doi:10.1111/jar.12091
Schaefer, M. T., & Olson, D. H. (1981). Assessing Intimacy: The Pair Inventory. Journal of Marital and Family Therapy, 7(1), 47-60.
Spooner, S. E. (1982). Intimacy in adults: a developmental model for counselors and helpers. Personnel & Guidance Journal, 61, 168-171.
Sternberg, R. J. (1986). A 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 Psychological Review, 93(2), 119-135.
尤美女(1998)。智障婦女受暴案件之法律保障。全國律師,2(7),頁4-8。
王文娟(2011)。智能障礙者雙老家庭壓力負荷之初探。身心障礙研究季刊,9(2),頁96-110。
王育瑜(2016)。心智障礙者自我倡導團體的發展-八個單位比較。東吳社會工作學報(31),頁77-115。
王育瑜(2017)。誰的自立生活?身心障礙者社區自主生活的多元實踐。臺灣社會學會通訊(87),頁21-24。
王秋霜、許維素(2008)。已婚聽障者婚前擇偶經驗之探討。教育心理學報,40(1),頁127-151。
王瑞霙(2007)。大學生網路/實境間親密關係的差異探討。應用倫理教學與研究學刊,2(1),頁82-99。
朱元祥、林燕卿(2011)。家長對智能障礙子女性教育的知識、態度與溝通研究。性學研究,2(2),頁65-86。
行政院衛生署(2002)。各類身心障礙之鑑定人員及鑑定方法與工具。取自http://sowf.moi.gov.tw
余沛玲(2004)。探討大學生親密關係滿意度之研究-以某科技大學為例。樹德科技大學人類性學研究所,高雄市。
吳勝儒(2016)。中重度智能障礙高職學生性教育之調查研究。障礙者理解半年刊,15(1),頁1-18。
李永昌、廖聲玉、蔡維真(2011)。智能障礙者性教育課程與教學之探討。台東特教(33),頁30-34。
李怡芳(2017)。身心障礙者形象研究─以2007至2015年報紙報導內容分析為例。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台北市。
李鴻典(2016,10月23日)。必看!必修戀愛學分 大學生四成「沒緣」。取自https://www.setn.com/News.aspx?NewsID=192252
谷玲玲(2013)。網路親密關係中的自我揭露。資訊社會研究(24),頁1-26。
卓紋君(1998)。當今心理學界對愛情的研究與方向。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1卷(3期),頁87-107。
卓紋君(2000a)。從兩性關係發展的模式談兩性親密關係的分與合。輔導季刊,36卷(2期),頁31-44。
卓紋君、林芸欣(2003)。單戀者單戀歷程的分析研究。中華輔導學報(13),頁45-88。
周月清、李婉萍、張意才(2007)。住民社區居住與生活參與、選擇與自主:以臺灣六個團體家庭成年智障者為例。東吳社會工作學報(16),頁37-78。
林妙香、林淑莉(2013)。互動式多媒體性教育教學介入方案對特殊教育學校高職階段智能障礙學生性知識的學習成效。特殊教育季刊(126),頁17-33。
林玫君(2010)。探討英國愛丁堡智能不足青少年照顧者之照護因應經驗。耕莘學報(8),頁19-34。
林桂如(2007)。智能障礙者就業之理論與現況探討。身心障礙研究季刊,5(1),頁30-40。
林純真(2009)。智障青年的戀愛經驗及觀點之探討。臺灣性學學刊,15(1),頁43-66。
林純真、劉瓊瑛(譯)(T. Couwenhoven)(2013)。智能障礙者的性教育:誰來教?教什麼?如何教?(Teaching Children with Down Syndrome about Their Bodies, Boundaries, and Sexuality: A Guide for Parents and Professionals)。台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林純真(譯)(R. Wilson與M. Burns)(2016)。智能障礙性教育:性相關行為問題的評量、介入與性健康促進(Intellectual Disability and Problems in Sexual Behaviour: Assessment, Treatment and Promotion of Healthy Sexuality)。台北:華藤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林儒君、林璟玲(2007)。大學生異性交往之親子溝通與擇偶偏好之相關研究。南臺科技大學學報(32期),頁83-101。
林燕卿(2010)。影響家長及教師對智能障礙者執行性教育的因素。特殊教育季刊(117),頁1-6+25。
林燕卿、徐慶璋(2012)。中學階段智能障礙學生之家長性溝通行為研究。人文社會電子學報,8(1),頁1-20。
武靜蕙、虞順光、高松景(2003)。台北巿某高職特教班家長對其輕度智障子女實施性教育現況及需求研究。臺灣性學學刊,9(2),頁19-35。
邱滿艷(2011)。從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探討身心障礙者需求與地方政府資源。特殊教育季刊(118),頁13-23。
柯淑敏(1996)。親密關係分手的研究。學生輔導(43),頁108-115。
洪光遠、程淑華、王郁茗(S. F. Saul Kassin, Hazel Rose Markus)(2017)。社會心理學(Social Psychology 10E)。台北:雙葉。
洪宗揚、林純真(2017)。以生態系統觀點探討一位智能障礙綜合職能科畢業生就業困境之個案研究。身心障礙研究季刊,15(4),頁251-264。
胡玉珍(2010)。大學生網路交友、自我揭露與愛情態度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台北市。
胡蓉、嚴嘉楓、林金定(2008)。智能障礙兒童主要照顧者壓力來源對其心理健康之影響。身心障礙研究季刊,6(3),頁211-221。
茅心如、黃如玉(2009)。認識與面對智能障礙者與一般人對兩性的差異。載於黃如玉(主編),兩性行不行:給陪伴智能障礙青年的你。(頁81-88)。台北:財團法人心路社會福利基金會。
夏瑋瑄(2012)。身心障礙大學生的愛情經驗探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復建諮商研究所,高雄市。
孫淑柔(2016)。智能障礙之定義與類別。載於何素華(主編),智能障礙。(頁1-23)。台北:華騰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孫瑜華、張雯惠、陳建中(2011)。智能障礙者從事餐飲業之工作適應探討。身心障礙研究季刊,9(3),頁165-176。
孫筱雯(2014)。智能障礙青少年之異性交往經驗。臺北市立大學運動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徐文豪、吳亭芳(2017)。支持性就業服務對智能障礙者工作適應之影響-以新北市為例。復健諮商(8),頁19-45。
張宏哲、林昱宏、劉懿慧、徐國強、鄭淑芬(J. B. A. C. W. LeCroy)(2014)。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Human Behavior in the Social Environment 4E)。台北:雙葉。
張惠玲、陳啟勳(2012)。中重度智能障礙者之主要照顧者壓力及生活品質之研究。台灣健康照顧研究學刊(12),頁21-34。
教育部特殊教育通報網(2017)。大專院校學生數(學校-特教類別)。取自https://www.set.edu.tw/Stastic_WEB/sta2/stuF_sch_spckind.asp
教育部統計處(2017)。109-6大專校院特殊教育身心障礙類學生人數。取自https://depart.moe.edu.tw/ED4500/cp.aspx?n=DCD2BE18CFAF30D0
許淑溫、林純真(2010)。肢體障礙青少年異性交往歷程-是友情?亦是愛情?。性學研究,1(1),頁43-66。
郭孟亭、林藍萍、林金定(2014)。智能障礙者雙老家庭之照顧者憂鬱情形及相關因素探討。身心障礙研究季刊,12(4),頁207-220。
郭嘉詒(2013)。高職生的情緒管理與親密關係之相關研究-以嘉義市為例。樹德科技大學人類性學研究所,高雄市。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陳伶珠(2011)。雙重老化智能障礙者家庭照顧經驗初探。台灣高齡服務管理學刊,1(1),頁138-165。
陳秀菁(2001)。大學生的共依附特質、人際親密能力與親密感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台北市。
陳欣如(2013)。漫漫長路之就業歷程-以台南市成人智能障礙者為例。長榮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所)。
陳秋山(譯)(R. Adams)(2010)。培力、參與、社會工作(Empowerment, Participation and Social Work)。台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陳美利(2010)。高職輕度智能障礙畢業生就業歷程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醫藥總論。
陳德嫺(2009)。青少年同儕影響力之理論探討。諮商與輔導(282),頁2-5。
陳瑩真、張美華(2011)。家長對高中職階段智能障礙子女未來婚育狀況之態度研究。特殊教育學報(34),頁57-99。
陳曉瑩、王智弘(2007)。高職輕度智能障礙學生就業準備度之研究。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年刊(96年度),頁237-256。
曾文志(1996)。成年早期婚姻親密量表之編製及影響婚姻親密之因素探討。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學系,高雄市。
童淑華(2015)。性教育課程介入對成人智能障礙者在性知識與性態度影響成效之研究。樹德科技大學人類性學研究所,高雄市。
鈕文英(2006)。教育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雙葉書廊有限公司。
鈕文英(2010)。美國智能和發展障礙協會2010年定義的內容和意涵。國小特殊教育(49),頁21-32。
鈕文英(2018)。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雙葉。
黃如玉(2009)。智能障礙者的兩性課題。載於黃如玉(主編),兩性行不行:給陪伴智能障礙青年的你。(頁74-80)。台北:財團法人心路社會福利基金會。
黃棋傲(2015)。中高齡智障者主要照顧者壓力及因應策略-以屏東縣為例。屏東科技大學社會工作系。
黃榮真(2006)。從啟智學校學生「自我保護」及「兩性互動」觀點探討高職部職業教育課程之內涵。東臺灣特殊教育學報(8),頁153-167。
歐姿妤、黃貞觀、盧淑敏、李書芬(2009)。以馬斯洛人類需求階層探究專科學生之需求。中等教育,60(2),頁64-80。
蔡牡丹、徐少慧(2015)。一位智能障礙糖尿病患者及其主要照顧者之個案管理經驗。志為護理-慈濟護理雜誌,14(4),頁69-78。
衛生福利部保護服務司(2018,4月18日)。性侵害犯罪防治統計資訊-106年度性侵害案件被害人年齡與兩造關係。取自https://dep.mohw.gov.tw/DOPS/lp-1303-105-xCat-cat02.html
謝秀芬(2016)。社會個案工作:理論與技巧(第第四版版)。台北:雙葉書廊有限公司。
簡春安、鄒平儀(2016)。社會工作研究法。高雄: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簡崇軒(2013)。智能障礙者婚姻之支持需求及支持系統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諮商心理與復健諮商研究所,高雄市。
蘇美榕(2004)。大學生個人背景變項、知覺父母婚姻關係與其異性親密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研究所,台北市。
蘇淑惠、林昱瑄(2013)。與智障生談性說愛高職智能障礙女學生性教育課程之行動研究。性別平等教育季刊(62),頁39-47。
電子全文
國圖紙本論文
推文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文
網路書籤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網路書籤
推薦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薦
評分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評分
引用網址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引用網址
轉寄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相關期刊
熱門點閱論文
1.
攜手走向愛情-輕症自閉症者的愛情經驗
無相關期刊
1.
攜手走向愛情-輕症自閉症者的愛情經驗
2.
中途致障原住民之家庭照顧者 照顧歷程研究-以花蓮縣肢體障礙者為例
3.
家暴社工對親密關係暴力男性被害人態度之研究
4.
身心障礙大學生的愛情經驗探究
5.
智能障礙青少年之異性交往經驗
6.
高雄市基層警察人員休閒參與及休閒阻礙之研究
7.
分散式與集中式跑走運動對國小學童注意力之影響
8.
母親照顧壓力歷程之研究- 以「開心娃娃」之母親為例
9.
國小作文創意教學與學習成效間關係之實驗研究:以經驗開放性與學習焦慮為干擾變數
10.
國小四年級藝術與人文領域 教科書樂理內容分析
11.
幼兒園教師課程轉化之研究--以幼兒園新課綱知覺課程與運作課程為例
12.
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童家庭休閒活動參與及親子互動之研究
13.
從冒險家族治療工作坊反思家庭經驗對社工的影響
14.
莫札特鋼琴奏鳴曲K. 331與貝多芬鋼琴奏鳴曲Op. 26之樂曲研究與教學探討
15.
智能障礙者婚姻歷程與支持需求之探討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熱門排行
|
我的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