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份
(一)書籍
于俊明(2001)。《土地利用圖解(修訂一版)》。臺北市 : 保成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于俊明(2006)。《土地政策圖解(修訂五版)》。臺北市 : 保成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內政部(編)(2005)。《非都市土地使用編定管制相關法規彙編》。臺中市 : 內政部。
丘昌泰(2008)。《公共政策:基礎篇》。臺北市:巨流出版公司。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都市及住宅發展處(編)(2010)。《都市及區域發展統計彙編》。臺北市 :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編)(2010)。《99年農業統計年報》。臺北市 :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余致力(2008)。《公共政策》。臺北市:智勝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吳定(2003a)。《政策管理》。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吳定(2003b)。《公共政策》。臺北市:國立空中大學。
吳定(2006)。《公共政策辭典》。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呂長民(2001)。《行銷研究-研究方法與實例應用》。台北市: 前程企業。
李允傑、丘昌泰(2009)。《政策執行與評估》。臺北市:元照出版公司。
李永展(2003)。《永續發展 : 大地反撲的省思》。臺北市 : 巨流圖書出版。
李永展(2004)。《永續發展策略》。臺北市 : 詹氏書局。
李政賢(2009)。《訪談研究法》。臺北市 :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李棕盛(2010)。《公共政策析論與議題應用》。臺北市:學儒數位科技出版有限公司。
李鴻毅(1996)。《土地政策論》。臺北市 : 中國地政研究所。
汪正洋(2010)。《圖解公共政策》。臺北市:書泉出版社。
林育智(2006)。《土地小六法》。臺北市 : 志光教育文化出版社。
林英彥(1995)。《土地利用概要》。臺北市 : 文笙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柯三吉(1998)。《公共政策:理論、方法與臺灣經驗》。臺北市:時英出版社。
殷章甫( 2004)。《土地經濟學(二版) 》。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張元旭(2005)。《非都市土地使用編定管制相關法規彙編》。臺中市 : 內政部。
張世賢、林水波(1991)。《公共政策》。臺北市: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許文昌、林玉祥(2004)。《土地政策》。臺北市 : 高點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黃朝恩(1994)。《人類與自然資源》。臺北市 : 幼獅文化。
黃樹仁(2002)。《心牢 : 農地農用意識形態與臺灣城鄉發展》。臺北市 : 巨流圖書出版。
葉至誠(2000)。《社會科學概論》。臺北市:揚智文化。
韓乾(2005)。《土地資源經濟學(第二版)》。臺中市 : 滄海書局。
顏愛靜(1996)。「土地資源開發」。載於李鴻毅(主編),土地政策論。臺北市 : 中國地政研究所。
(二)期刊、雜誌、新聞文章
毛育剛(1998)。「台灣農地變更使用政策之回顧與展望」。農業與經濟,第21期。毛育剛(2002)。「台灣農地保護政策之演變」。土地問題研究季刊,第1 卷第4期。王玉真(2006)。「日本農地採取土石制度介紹 (二) 」。現代地政,第302期。王志文(2011)。「計算農業與商業之間的最短距離」。農訓雜誌,第258期。
朱淑娟(2011)。「良田,被迫賤賣的危機……揭開政府徵地不公義」。商業周刊, 第1224期。
李舟生(2010)。「歐盟共同農業政策改革成效與未來發展方向」。農政與農情,第218期。
李武忠(2009)。「後WTO時代台灣農業發展願景」。台灣新社會智庫雙月刊,第6期。
李武忠(2010)。「後ECFA台灣農漁業因應對策」。台灣新社會智庫雙月刊,第11期。
李武忠(2011)。「台灣需要兼顧糧食與環境維護的新農業生產模式」。台灣新社會智庫雙月刊,第17期。
林國華(2011)。「強化農業灌溉用水支援民生及工業用水機制之探討」。農政與農情,第223期。
林梓聯(1997)。「因應加入WTO臺灣稻作營農集團的課題與對策」。農政與農情,第60期。孫明賢(1995)。「落實農地釋出政策」。農政與農情,第38期。
徐世榮(2011)。「何處尋金黃稻浪–探討農地興建農舍問題」。農訓雜誌,第252期。
袁世芬(2005)。「非都市土地使用管制業務檢討與展望(三) 」。現代地政,第293期。袁世芬(2006)。「農地興建農舍管制政策之探討--農業發展條例修正施行前後取得農地興建農舍之比較(五)」。現代地政,第302期。張正揚(2011)。「讓都市凝視農村–架構城鄉交流的橋樑」。農訓雜誌,第253期。
陳世雄(2011)。「農業管家,責無旁貸」。農訓雜誌,第260期。
陳明燦(2008)。「淺論農村再生條例(草案)與農地利用政策」。現代地政,第328期。陳武雄(2008)。「推動農村再生找回人與土地心倫理」。臺灣水土保持季刊,第66期。陳武雄(2011)。「兼蓄理想與現實–談農地興建農舍政策」。農訓雜誌,第252期。
陳昱安(2011)。「日本保障糧食安全策略與海外農業投資」。農政與農情,第232期。
郭華仁(2011)。「農業基本法的內涵及其催生」。台灣新社會智庫雙月刊,第9期。
陳榮俊、陳明燦(2008)。「以再生觀點談農村規劃及建設」。臺灣水土保持季刊,第64期。葉俊榮(2005),「提升政策執行力的挑戰與展望」,研考雙月刊,第29 卷2 期,頁3-15。
廖春梅(2011)。「加入WTO後之敏感性農產品進口分析」。農政與農情,第226期。
趙淑德(2006)。「臺灣農地農用政策的泡沫化來臨」。現代地政,第316期。劉健哲(1985)。「當前農地法規與農地問題之研究」。台灣土地金融季刊,第22卷,第1期。蕭景楷( 2005)。「農業資源,臺灣農家要覽:綜合篇(企劃與輔導) 」。臺北市 :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蘇志超(1998)。「農地權益制度與農地使用之生產效率」。人與地,第178期。(三)學位論文
王玉真(2005)。現階段農地釋出執行問題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王姿玫 (2010) 北投文化基金會推動社區培力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周文雄(2009)。非都市土地農牧用地使用管制之研究。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林紀玫(1993)。農地變更使用制度之研究。政治大學地政研所碩士論文。
林琬菁(2003)。從資源永續觀點探討休閒農業與土地利用之關係。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林靜如(1995)。農地變更使用之實證研究-增值利益評估與回饋之分析。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柯俊宇(2005)。農地違規使用管理制度之研究。長榮大學土地管理與開發學系,碩士論文。洪維廷(1996)。發展許可協商制度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系碩士論文。胡海豐(2001)。土地使用變更與政府作為。政治大學地政系博士論文。徐芬微(2003)。合併審查應用於非都市土地變更作業改善之分析---以設立幼稚園為例。逢甲大學土地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陳奉瑤(1996)。農地釋出區位選擇之研究。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碩士論文。葉金玲(2004)。農地資源變更為城鄉發展使用之研究-法規體系完備性之檢視。國立台北大學地政學系碩士論文。
葉靜宜(2004)。我國土地使用變更回饋制度變遷之探討。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品劭(2003)。地方政府辦理非都市土地分區變更審議作業之研究。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碩士論文。賴燕玲(2000)。農地變更使用管制與損失補償之研究-以被管制者的觀點為基礎。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四)電子媒體資料
徐世榮(2010,7月26日)。農村不需拉皮 農地應種糧食。自由時報電子報。撿索日期:2010/12/8,取自網址: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jul/26/today-life4.htm
蔡誼馨(2011,10月13日)。花錢讓農民休耕 再花錢買糧?。聯合新聞網。撿索日期:2011/10/13,取自網址:http://udn.com/NEWS/
李武忠(2011,10月17日)。「農民」定位不能再含糊。中時電子報。撿索日期:2011/10/17,取自網址:http://www.chinatimes.com/
(五)專門或研究報告
吳功顯、范姜芯(1998)。「台灣農業土地利用及移轉機制之研究 = A study on the utilization and the transfer mechanism of agricultural land in Taiwan」。台北市 : 中國文化大學土地資源學系。
吳容明( 1994)。「土地管理專題研究」。台北市:現象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花蓮縣政府(編)(2010)。「花蓮縣統計要覽」。花蓮縣:花蓮縣政府。
姜燁秀(2010)。「農舍興建制度變遷與法規之研析」。2010 年中華水土保持學會年會及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2002)。「非都市土地使用管制規則(草案)之研訂」。臺北市 : 內政部營建署。
楊振榮(1993)。「台灣農地釋出政策之研究」。海峽兩岸土地學術交流研討會第二屆論文集。
賴宗裕(2005)。「國土計畫法(草案)對規劃管制工作之影響分析」。2005 年中國土地經濟學會與土地估價學會聯合年會暨國土資源規劃與管理研討會。
賴宗裕、詹士樑(2006)。「國土規劃前置作業辦理計畫 : 子計畫7農地釋出土地未來發展利用之研究成果報告」。臺北市 : 內政部營建署市鄉規劃局。
顏愛靜(2004)。「論國土開發與土地使用管制-側重台灣農地管制機制之分析」。2006年中國土地經濟學會與土地估價學會聯合年會暨「國土資源規劃與管理」研討會。
蘇志超、林英彥(1978)。「農地保持與變更使用管制問題之調查研究」。農復會研究報告。
二、外文部份
Bossidy, L., Charan, R.,&Burck, C.( 2002). “ Execution:The Discipline of Getting Things Done”.New York: Random House Inc.
Edwards III, G. C.(1980). “Implementing Public Policy”(Washington.D.C.:Conglessional Quarterly Press).
Jones, C. O. (1984) “An Introduction to b the Study of Public Policy”(Belmont, Calif.: Wadsworth, Inc.).
Keith, J.,&Fawson, C. ( 1995 ).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Rural Utah:is Wilderness Recreation the Answer? ”, The 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 (Ann Reg Sci),29 (3).
Kline,J.,&Wichelns,D. ( 1996). “Public Preferences Regarding the Goals of Farmland Preservation Programs”, Land Economic., 72 (4) : November.
Nelson, A. C. (1992). “Preserving Prime Farmland in the Face of Ur- banization, ” Journal of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 Autumn.
Parks, P. J.,&Schorr, J.P. ( 1997). “Sustaining Open Space Benefits in the Northeast:An Evaluation of the Conservation Reserve Program”, JEEM, 32 ( 2):March.
Pressman, J. L.,&Wildavsky, A. (1984) “ Implementation: How Great Expectations in Washington Are Dashed in akland”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Ruda, G. (1998). “Rural buildings and environment,Landscape and Urban”PI-anning,41.
Seidman, I. (2005). “Interviewing as qualitative research: A guide for researchers in education and the social sciences.〝 3rd eds.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Smith ,T.B.(1973)“The Policy Implementation Process"Policy Sciences,V.4 No.2.
Van Manen ,M. (1990). “Researching lived experience: Human science for an action sensitive pedagogy. (Suny Series,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London, Canada: Althouse.
Van Meter, D. S.,&Van Horn ,C.E.(1975) “The Policy Implementation Process: A Conceptual Framework, ” Administration and Society, Vol. 6, No.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