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令宜、高熏芳(1995)。關注階層量表在教學科技創新推廣上的運用。視聽教育雙月刊, 371, 5-13。
王振鴻(2000)。國小教師對九年一貫課程變革關注及其影響因素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吳佩倫(2006)。國民中學學校組織變革之研究-關注本位採用模式之應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吳芝儀、李奉儒(1995)。質的評鑑語研究。台北: 桂冠。
呂正雄 (1998)。八十六學年度教育學術研討會文集。 花蓮:國立花蓮師範學院。
何聰敏(2004)。關注本位理論與經濟教育課程之相關(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屏東。李子建、尹弘飈(2005)。教師對課程變革的認同感 : 課程實施研究的探討。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 1(1), 107-128.
李子建、黃顯華(1996)。課程: 範式、取向和設計。 台北:五南。
李世忠 (2002)。網路教學手冊。台北市: 五南。
施俊明、吳惠萍、林繡娟(2005)。華語文教學研究,2,141。
信世昌 (1997)。遠距教學與華語文電腦網路教材之發展。華文世界, 83,1-12。
胡幼慧 (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上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市: 巨流。
徐子亮(2004)。口語教學法的認知原理分析,對外漢語教學的跨文化視角。舊金山對外漢語教學學術會議論文集,舊金山。
孫志麟、陳建銘 (2007)。學校組織編革中的教師關注 : 發展階段與類型分析。師大學報, 52,159-180。
高熏芳(1993)。從「顧慮階段」的發展看教師的學習成長。視聽教育雙月刊,34(5),39-44。
高敬文 (1996)。質化研究方法論。台北: 師大書苑。
張芬芬 (2005)。Matthew B. mile, A. michael huberman原著。質性研究資料分析(qualitative data analysis: An expanded sourcebook)。台北: 雙葉書廊。
張善培(1998)。課程實施程度的測量。教育學報, 26(1),149-170。
張盈霏(2000)。國民中學實施遠距教學在政策及執行層面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舒兆民(2002)。遠距華語文化與語體教學試探。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2(5),60-75。
阮光勛(1999)。國民小學課程實施之研究-以桃園縣鄉土教學活動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黃光雄、蔡清田(2000)。課程設計-理論與實際。 台北 : 五南。
黃式輝 (1998)。即時群播遠距教學之教學發展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元智大學,桃園縣。黃政傑(1991)。課程設計。台北: 東華書局。
黃希亮 (2010)。漢語國際教育「三教」問題的核心與基礎。世界漢語教學,24(1), 73-81。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 五南。
陳建銘(2003)。國民小學教師對學校組織變革關注之研究-發展階段及其差異(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台北。陳玫秀(2003)。國民小學低年級教師實施生活課程的關注階段、使用層次及其影響之因素(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陳香君(2004)。高雄市國中語文領域教師對於資訊融入教學關注階層、採用層級及激勵、障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陳懷德、黃亮華 (2003)。邁向數位學習社會。台北市: 遠流。
陳明溥、莊良寶 (1999)。全球資訊網學習環境中學習活動型態與學習成效之探討。1999台灣區網路線上測驗系統之研究。1999台灣區網際網路研討會。
劉天成 (1999)。現代遠成教學研究 。 高雄市: 復文圖書出版社。
董鵬程(2007)。台灣華語文教學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展望。多元文化與族群和諧國際研討會, 台北教育大學。
謝田蔚(2001)。e世代的中文教師如何面臨挑戰。中文教師學會學報, 36(3),75-80。
謝家浩(2001)。教師網路化?網路教師化?-網路時代華文教師的角色。第二屆全球華文網路教育研討會論文集, 130-144.
鍾如雅(2008)。大學教師對網路教學創新的關注階層、使用階段及創新構面之研究-以嘉義大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羅清水、林坤燦(2006)。融合教育「關注本位採用模式」理論建構及其試探研究。東臺灣特殊教育學報,8,1-19。
英文部分
Anderson, S. E. (1997). Understanding teacher change: Revisiting the concerns based adoption model. Curiculum Inquiry, 27(3), 331-367.
Casarotti, M., Filipponi, L., Pieti, L. & Sartori, R., (2002). "Educational interaction in distance learning: Analysis of a one-way video and two-way audio system". PsychNology Journal, 1(1), 28-38.
Chamley, J., Caprio, E., & Young, R. (1994). The principal as a catalyst and facilitator of planned change. NASSP-Bulletin, 78(560), 1-7.
Ellsworth, J. B. (2000). Surviving change: A survey of educational change models. syracuse, NY:ERIC clearinghouse on information and technology.
Fullan, M. (1991). The new meaning of educational change. London: Cassell.
Fullan, M. G. (2001). The meaning of educational change.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Fuller, F. F. (1969). Concerns of teacher: A developmental conceptualization.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6(2), 207-226.
Fuller, F. F. (1970). Personalized education for teachers: An introduction for eacher educators. Austin: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enter for Teacher Education.
Hall. G. E. (1974). The concerns-based adoption dodel: A developmental conceptualization of the adoption process within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Speeches/Meeting paper (ED111791).
Hall. G. E., & Hord, S. M. (1987). Change in school.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ed.)
Hall. G. E., & Loucks, S. F. (1977). Three images: What principles do in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Curriculum Inquiry, 17(1), 55-88.
March, C., & Willis, G. (1995). Curriculum: Alternative approaches, ongoing issues. Engleewood Cliffs, N. J.: Merrill.
Moore, M. G. (1996). Theory of transactional distance. in E. D. keegan (ed.), theoretical principle of distance education (PP.22-38). New York: Routledge.:
Moran, P. R.(2004). Teaching culture:Perspectives in practice.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Beijing.
Roach, A. T., Kratochwill, T. R., & Frank, J. L. (2009). School-based consultants as change facilitators: A daptation of the concerns-based adoption model (CBAM) to support the implementation of research-based practice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Consultation, 19(4), 30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