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文部分
毛莉嘉(2003)。國小學童熱傳導概念理解與概念改變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進修部課程與教學碩士班,新竹市。余民寧(1997)。有意義的學習-概念構圖之研究。臺北市:商鼎出版社。
吳秀蓮(2015)。會計學滿分總複習。臺北市:旗立出版社。
吳琮璠(2012)。新會計學:實務應用與法律觀點。臺北市:智勝。
阮正誼(2002)。認知衝突融入教學對解決學童小數乘除問題暗隱模式迷思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數學教育學系,臺南市。
周齊武、何莉芸(1992)。整體架構在會計教育上的重要性及其培養。會計研究月刊,81(6),74-82。林忠立(2008)。問題解決融入教學對學童科學概念改變機制之研究-以酸鹼概念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科學教學研究所,嘉義市。林怡均(2005)。高中生「相關」迷思概念診斷工具之發展歷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新竹市。林旺棟、陳建民、張秉翰、高健訓(2010)。認知衝突策略應用於國小四年級學生太陽運行軌跡概念改變之研究。屏東教大科學教育,32,21-28。
林建隆、徐順益、侯佳典(2009)。以 5E 探究式學習環設計國二浮力單元教材對概念改變成效之研究。物理教育學刊,10(1),27-40。邱垂昌(2008)。運用概念圖作為中級會計學補救教學與評量之輔助工具研究。新竹教育大學學報,25(1),127-154。
邱美虹(2000)。概念改變研究的省思與啟示。科學教育學刊,8(1),1-34。邱麗玉(2006)。商職學生「應收票據」迷思概念診斷工具發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彰化縣。洪禎祥(2011)。教師創作科學文本以促進學生迷思概念改變之行動研究-以昆蟲概念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科學應用與推廣學系科學教育碩士班,臺中市。
胡銘軒(2014)。高職機械科學生輪系迷思概念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臺北市。范瑞東(2005)。概念構圖教學策略對學習成效影響的後設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職業繼續教育研究所,新竹市。高慧蓮、蘇明洲、許茂聰(2003)。國小六年級學呼吸作用另有概念之質化研究。 師大學報科學教育類,48(1),63-92。
張秀梅(2014)。類比教學策略在國中生氧化還原概念教學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嘉義市。張春興(2008)。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東華。
張淑伶(2015)。運用概念構圖於說明文提升國小六年級學童閱讀理解能力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研究所,臺中市。教育部(2015)。102學年度公私立高中職應屆畢業生升學就業概況調查報告。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6)。職業學校群科課程綱要-商業與管理群。臺北市:教育部。
莊明樺(2009)。探討純粹比對類比與傳達屬性類比網路課程對國小學生科學概念建構與類比推理能力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新竹市。許瑛玿、謝惠珠(2004)。應用概念改變教學策略在颱風常識的學習。師大學報:科學教育類,49(1),15-40。
郭重吉(1992)。 從建構主義的觀點探討中小學數理教學的改進。科學發展月刊,20 (5),548-570。陳正元(2010年3月19日)。概念改變的教學應用。取自http://blog.xuite.net/ekud/blog/32131459-概念改變的教學應用
陳玉玲(2000)。概念改變教學策略對地球運動概念之教學效果-以國小六年級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臺北市。陳志銘(2006)。以小組互動式動態評量探討國二學生在酸鹼鹽單元概念改變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彰化縣。陳欣蘭(2007)。論探究式教學法在社會科教學上的應用。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取自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67/67-36.htm。
陳奕如(2015)。會計學Ⅲ複習講義。臺北市:啟芳。
陳奕如(2017)。會計學易如反掌統測總複習。臺北市:啟芳。
陳美紀、梁秀萍(2005)。商職學生長期債券投資成本迷思概念診斷工具發展之研究。科學教育期刊,5(1),15-39。
陳啟明(1991)。發展紙筆測驗以探究高一學生對直流電路的迷思概念(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彰化縣。陳嘉成(1997)。以概念構圖為學習策略之教學對小學生自然科學習之成效結果(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臺北市。黃子芸(2004)。高職學生會計學「長期股權投資-投資收益」迷思概念診斷工具發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彰化縣。黃仁乙、黃雅玲(2015)。會計學Ⅲ百試達講義。臺北市:東岱。
黃幸美(1997)。兒童的概念學習、解提思考與迷思概念。教育研究,55,55-60。
黃淑珍(2006)。商職學生「應收票據貼現」迷思概念診斷工具發展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彰化縣。黃琬真(2003)。以二段式診斷工具探討國小學童昆蟲概念及其迷思概念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臺中市。黃麗華(1995)。商職會計教育及畢業生專業能力之研究:以臺北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會計學研究所,臺北市。黃麗燕(2005)。國中細胞構造及生理現象概念改變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楊坤原(2007)。概念改變文本結合概念構圖策略對七年級光合作用概念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桃園市。
劉正湖(2000)。國中自然地理迷思概念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地理學研究所,臺北市。劉俊庚(2002)。迷思概念與概念改變教學策略之文獻分析-以概念構圖和後設分析模式探討其意涵與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劉美慧、洪麗卿(2002)。建構心靈地圖-社會科概念構圖教學對國小學童學習歷程與學習成效之研究。九十一學年度花蓮師範院校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國立師範學院。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臺北市:五南。
蔡聰暉(2001)。由心智模式探討學生導引之類比教學對國二學生溫度與熱概念學習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蔡麗萍、吳麗婷、陳明聰(2004)。從概念構圖研究探討其在教學上之應用。臺東特教,19,48-55。盧秀琴、林玟均(2006)。高中生細胞膜生理現象概念改變教學之發展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學報,19(1),67-94。
蕭建嘉(2001)。以概念構圖的動態評量(CMDA)探討國小高年級學童的概念改變-以「地球的運動」單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臺北市。蕭碧茹、洪振方(2001)。類比教學策略及應用模式。中學教育學報,8,239-271。蕭麗娟(2015)。會計學Ⅲ。新北市:龍騰文化。
謝進昌(2012)。概念改變教學策略之系統性評閱資料庫建立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SC 98-2511-S-656-001-MY3),未出版。
謝藍琪(2000)。高職學生會計學解題歷程之後設認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彰化縣。蘇鈺婷(2008)。國小學童科學概念之類比類型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材料科學系自然科學教育碩士班,台南市。貳、西文部分
Brown, D. E. (1992). Refocusing core intuition: A concretizing role for analogy in conceptual change.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30 (10), 1273-1290.
Dagher, Z. R. (1995). Analysis of analogies used by science teacher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32 (2), 259-270.
Duit, R. (1991). Students’ conceptual frameworks: Consequences for learning science. In S. M. Glynn, R. H. Yeany, & B. K. Britton (Eds.), The psychology of learning science (pp. 65 - 85).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Nunnally, J. C. (1978). Psychometric Theory (2nd ed.) New York: McGraw-Hill.
Posner, G. J., Strike, K. A., Hewson, P. W., & Gertzog, W. A. (1982). Accommodation of a Scientific Conception: Toward a Theory of Conceptual Change. Science Education, 66 (2), 211-227.
Smith, E. L., Blakeslee, T. D., & Anderson, C. W. (1993). Teaching strategies associated with conceptual change learning in science.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30 (2), 11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