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1)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24 10:1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曉琪
研究生(外文):Hsiao-Chi Chen
論文名稱:唐人夢兆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Study on Dream Interpretation of Tang Dynasty
指導教授:宋德喜宋德喜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Te-Hsi Sung
口試委員:李明仁魏嚴堅
口試日期:2013-07-23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興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學系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歷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3
畢業學年度:10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43
中文關鍵詞:唐代夢文化敦煌解夢書
外文關鍵詞:Tang dynastyDream CultureDunhuang dream interpretation document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
  • 點閱點閱:35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唐代社會發展的多元性,使唐人對夢的闡述有更多不同的型態展現,唐人亦因此展現出豐富性、複雜性和深刻性的情感世界,在唐人夢兆案例中可見此特點。同時因為環境轉變與社會階層的差異,唐人所表現出的夢境也連帶有所變化,當然唐人說夢時,亦受民間信仰如佛、道教及天意觀的影響,再加上個人選擇的結果,顯露出個人內心性格的投射與社會風氣。本文以唐代為時代框架,唐人說夢的種種案例為探討對象,從社會心理角度出發,探討唐代對夢文化形塑歷程,表現於政治、社會及個體的層面,並進一步討論占解夢兆後的作為。唐代對於夢在所見筆記與雜錄資料,例如《敦煌解夢書》展現出唐人生活面貌中對夢的側寫,折射出唐人內心深層的寄託與期望。「夢」就個體層面,是自我心理展現;於社會組織層面,是蘊藏著政治文化或社會風氣的訊息。在彼此交互作用下,影響唐代夢文化的發展趨勢,映照出唐人對夢的觀點。本文研究透過唐代文史資料,蒐集相關夢案,予以分類後,再輔以其他相關文獻佐證,加以分析、說明、論述,試圖解釋夢在唐人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是政治人物的工具、手段,亦或是人民的精神寄託與自我內心的安慰劑,進而呈現夢在唐人文化中的內涵,力求刻畫出唐代民眾對夢文化的社會情懷。
The diversity of social development brought dreams’ interpretation more differences in the Tang dynasty. It showed the richness, complexity and depth of emotion in the Tang dynasty, especially reflecting in the dreams’interpretation cases of Tang. At the same time,the dreams showed variations because of the environmental change and the differences of social class. The dreams’interpretation of Tang was influenced by folk beliefs, such as Buddhism, Taoism and the concept of providence. Tang also revealed the projection of the personalities in individuals and society with the result of personal choice.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Tang dynasty era, exploring the dreams culture of Tang dynasty shaping process, political, community and individual levels in a social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and then discussion the behavior of interpreting dreams. Dream in the Tang dynasty recorded in notes and miscellaneous data, such as “Dunhuang dream interpretation document”showing profile of dream in life in the Tang dynasty, reflected deep inner hopes and expectations. "Dream" reflected people’s inner thoughts on the individual level, and the messages of politics, culture or social values on the society level. Under the interaction of the individual and the society level, it affected the developing trends of dream culture in the Tang dynasty, and reflected Tang’s point of view of dreams. This study collects and classifies dream cases from Tang literature, and refers to other related literature data. And then analyzes, describes, and discusses the data, and tries to explain the role which the dreams played in Tang’s life, for politician’s tools, or people’ s hopes and placebos. Further to represent dream’s implication in Tang’s culture , and to seek for the social meaning of dream culture in the Tang dynasty.
第一章 緒論……………………………………………………………1
第二章 唐人夢觀與夢兆類型 ……………………………………15
第一節 唐人的夢觀 ………………………………………………15
第二節 政治宦途之夢 ……………………………………………20
第三節 佛道教義之夢 ……………………………………………33
第四節 神魂感應之夢 ……………………………………………39
第五節 小結 ………………………………………………………45
第三章 從《敦煌解夢書》看唐人社會生活 …………………47
第一節 社會環境與宗教信仰 ………………………………………47
第二節 夫妻婚姻與家庭生活……………………………………51
第三節 服飾色彩與富貴壽考……………………………………55
第四節 民俗行為與祈夢禳夢 ………………………………………58
第五節 小結 …………………………………………………………62
第四章 唐人夢兆的社會文化意涵 ………………………………64
第一節 唐人夢中蘊藏的文化觀 ……………………………………64
第二節 唐人夢中展現的天意觀 ……………………………………76
第三節 唐人出世與入世的人生觀 …………………………………84
第四節 小結 ………………………………………………………98
第五章 結論 ………………………………………………………100
參考書目 ………………………………………………………103
附錄、唐人夢兆案例(按作夢者年代排序) ………………………108
參考書目
一、典籍史料
宋.宋祁、歐陽修:《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清.彭定求:《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
黃永年分史主編:《新唐書》,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4年。
黃永年分史主編:《舊唐書》,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4年。
五代.劉昫等撰:《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點校本。
宋.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點校本。
丁如明、李宗為、李學穎等校點:《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全二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3月。
牛僧儒撰,程毅中點校:《玄怪錄》,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王充:《論衡》,台北:台灣古籍出版社,1997年。
王汝濤編校:《全唐小說》,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1993年。
王夢鷗校釋:《唐人小說校釋(上)》,台北:正中書局,1983年。
王夢鷗校釋:《唐人小說校釋(下)》,台北:正中書局,1985年。
李昉等編:《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李昉等編,張國風會校:《太平廣記會校》,北京:燕山出版社,2011年。
李時人編校:《全唐五代小說》,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
李復言撰,程毅中點校:《續玄怪錄》,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唐臨:《冥報記》,方詩銘輯校,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楊家駱主編,汪辟疆編:《唐人傳奇小說》,台北:世界書局,1997年。
柳宗元:《柳宗元集》,台北:漢京出版社,1982年。

二、相關論著
王溢嘉:《不安的魂魄》,台北:野鵝出版社,1993年。
王夢鷗:《唐人小說研究四集》,台北:藝文印書館,1978年。
王維堤:《中國夢文化──神遊華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方積六編:《唐五代五十二種筆記小說人名索引》,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如夢:《怪夢與預測——中國古代怪夢釋》,廈門大學出版社,1993年。
李漢濱:《太平廣記的夢研究》,台北:學海出版社,2004年。
李宗為:《唐人傳奇》,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李零:《中國方術考》,北京:東方出版社,2000年。
吳在慶:《唐代文士的生活心態與文學》,合肥:黃山書社,2006年。
卓松盛:《中國夢文化》,湖南:三環出版社,1991年。
佛洛伊德著,賴其萬、符傳孝譯:《夢的解析》,台北,志文出版社,1997年。
姜宗妊:《談夢:以中國古代夢觀念評析唐代小說》,南開大學出版社,2006年。
洪丕謨、姜玉珍:《夢與生活》,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3年。
姚偉鈞:《神秘的占夢:夢文化散論》,廣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
孫昌武:《佛教與中國文學》,台北:東華書局,1989年。
孫昌武:《道教與唐代文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
高國藩:《敦煌民俗學》,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9年。
高國藩:《中國民俗探微》,南京:河海大學出版社,1992年。
高國藩:《中國巫術史》,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9年。
高國藩:《敦煌古俗與民俗流變》,南京:河海大學出版社,1989年。
張弓主編:《敦煌典藉與唐五代歷史文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6。
張紫晨:《中國巫術》,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0年。
陳大康:《中國古代話夢錄》,台北:業強出版社,1994年。
陳美英、方愛平、鄧一鳴:《中國占夢術》,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焦潤明編:《中國傳統解夢大全》,瀋陽市:遼瀋書社,1993年。
傅正谷:《中國夢文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3年。
傅正谷:《中國夢文學史》,北京:光明出版社,1993 年。
傅璇琮:《唐代科舉與文學》,陝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
傅璇琮編,《唐五代人物傳記資料綜合索引》,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程國賦:《唐五代小說的文化闡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
程毅中:《唐代小說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年。
黃錦鋐:《新譯莊子讀本》,台北:三民書局,1974年。
褚贛生,《中國古代夢占》,香港:九州出版社,2008年。
楊健民:《中國夢文化史》,福建:福建教育,1997年。
溫天、黎瑞剛:《夢、象、易:智慧之門》,台北:國際村文庫書店,1996年。
葛兆光:《道教與中國文化》,台北:東華出版社,1989年。
鄭柄林:《敦煌本夢書》,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1995年。
鄭炳林:《敦煌寫本解夢書校錄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
劉文英、曹田玉:《夢與中國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
劉文英:《中國古代夢書》,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劉文英:《精神系統與新夢說》,天津:開南大學出版社,1998年。
劉文英:《夢的迷信與夢的探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89年。
劉文英:《星占與夢占》,北京:新華出版社,1993年。
劉道超:《中國善惡報應習俗》,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熊道麟:《先秦夢文化探微》,台北:學海出版社,2004年。
羅家祥:《夢太奇-夢的品析》,北京:鳳凰出版社,2011年。

三、期刊與學位論文
王立:〈論夢與中國古代文學〉,《貴州社會科學》,1999 年第4期,頁74-80。
王夢鷗:〈「枕中記」在唐傳奇中地位的再認定〉,《中國文哲通訊》,第1 卷
第1 期,1991年3 月,頁10-16。
王顏:〈敦煌占夢書與唐代占夢習俗〉,《華夏文化》,第3期,2005年3月。
王志瑜:《唐代傳奇夢之研究》,台北:文化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5年。
王連儒:〈〈南柯太守傳〉之臆夢結構與宗教述意特徵〉《聊城師範學院學報》,1993年3月。
林淑貞:〈唐傳奇「夢境結構」形式美感與義蘊〉,《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第4期,2000年12月,頁71-88。
林淑貞:〈唐傳奇中的時間結構與思維〉,《東海大學文學院學報》,第42 卷,2001年7月,頁67-90。
高國藩:〈唐朝人如何解夢〉《歷史月刊》,台北,1991年4月,第39期,頁26-46。
孫國棟:〈從夢遊錄看唐代文人遷官的最優途徑〉,《唐宋史論叢》,香港:龍門書店,1980年,頁17-36。
張火慶:〈人生的衝擊與轉向──以枕中記、杜子春、南柯太守傳為例〉,《興大中文學報》,第14期,頁2-19。
張漢良:〈唐傳奇「南陽士人」的結構分析〉《比較文學理論與實踐》,台北:
東大圖書公司,1986年,頁215-254。
張錯:〈魚身夢幻〉,《從影響研究到中國文學》,陳鵬翔、張靜二編著,台北:書林出版社,1992年,頁547-578。
徐夢陽〈試論兩《唐書》中「夢」的類型及相關問題〉《中正歷史學刊》2008年 第11期,頁89-138。
梅家玲:〈論「杜子春」、「枕中記」的人生態度──從「幻設技巧」的運用談起〉,《中外文學》,第15 卷,第12 期,1987年5月,頁122-133。
陳遼:〈唐人小說中的夢〉,《西北師範大學學報》,1992年,第4期。
黃正建:〈敦煌占卜文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敦煌吐魯番研究》第7卷,中華書局,2004年。
黃正建:《唐代占卜之--夢占〉,《敦煌學輯刊》1986年2期,頁145-147。
賀湘麗:〈論佛教對唐代寫夢小說的影響〉《零陵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2期,第3期,2002年7月,頁36-38。
趙靜蓮:〈敦煌解夢書之婚姻生殖文化意義解讀〉,《青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5期,頁109-113。
劉楚華:〈《廣異記》中的幽冥情緣〉《唐代文學與宗教》,劉楚華主編,香港:中華書局,2004年,頁637-664。
劉燕萍:〈夢的啟示──李公佐:〈南柯太守傳〉〉《嶺南學院中文系系刊》,4 期,香港,1997年,頁29-38。
鄭志明:〈唐代傳奇的夢〉,《鵝湖月刊》,第16卷,第10期,總號第190,1991年4月,頁2-11。
鄭炳林:〈敦煌寫本解夢書概述〉,《敦煌學輯刊》,第2期,1995年,頁9-30。
鄭炳林:〈敦煌文獻中的解夢書和相面書〉,《敦煌與絲綢文化學術講座》第1輯,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年,頁153-174。
蕭鳳嫻:〈「枕中記」所載唐代士人仕宦觀念及其意義探究──以儒家「君子的理想」為核心之考察〉,《鵝湖》,第25卷第9期,總號297,2000年3 月,頁37-45。
賴素玫:〈六朝志怪小說中夢與死亡的意義交涉〉,《興大人文學報》,第34 期,2004年6月,頁73-99。
賴素玫:《解釋的有效性──六朝志怪小說夢故事研究》,台中:中興大學中文學碩士論文,2001年。
賴素玫,〈試論唐傳奇薛偉魚服夢幻的結構與象徵〉,《興大人文學報》,36期,2006年3月,頁265-282。
賴素玫:《唐代夢故事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6年。
黨芳莉:〈托筆夢幻,旨在人生──試論唐人小說中的夢幻描寫〉《唐都學刊》,第13卷,1997年第3期,頁50-52。
朱文艾:《唐人小說中的夢》,台北:台大中文所碩士論文,1983年。
林舜英:《夢在唐傳奇情節結構中的作用與意義》,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
高飛燕:《唐代寫夢小說敘事研究》,大陸:暨南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2002 年。
莊蕙綺:《中唐詩歌中之夢研究》,台北:政治大學中文學碩士論文,1995年。
許曼婷:《太平廣記中的夢兆研究》。台北:淡江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1994 年。
陳玲碧:《唐人小說中的定命觀研究》,台北:輔大中文所碩士論文,1990年。
黃銘亮:〈先秦兩漢間夢的類型與意義-中國古代夢迷思〉,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傅璇琮:《唐代科舉與文學》,陝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
2. 王夢鷗:〈「枕中記」在唐傳奇中地位的再認定〉,《中國文哲通訊》,第1 卷
3. 高國藩:〈唐朝人如何解夢〉《歷史月刊》,台北,1991年4月,第39期,頁26-46。
4. 孫國棟:〈從夢遊錄看唐代文人遷官的最優途徑〉,《唐宋史論叢》,香港:龍門書店,1980年,頁17-36。
5. 張火慶:〈人生的衝擊與轉向──以枕中記、杜子春、南柯太守傳為例〉,《興大中文學報》,第14期,頁2-19。
6. 張漢良:〈唐傳奇「南陽士人」的結構分析〉《比較文學理論與實踐》,台北:
7. 張錯:〈魚身夢幻〉,《從影響研究到中國文學》,陳鵬翔、張靜二編著,台北:書林出版社,1992年,頁547-578。
8. 徐夢陽〈試論兩《唐書》中「夢」的類型及相關問題〉《中正歷史學刊》2008年 第11期,頁89-138。
9. 梅家玲:〈論「杜子春」、「枕中記」的人生態度──從「幻設技巧」的運用談起〉,《中外文學》,第15 卷,第12 期,1987年5月,頁122-133。
10. 鄭志明:〈唐代傳奇的夢〉,《鵝湖月刊》,第16卷,第10期,總號第190,1991年4月,頁2-11。
11. 蕭鳳嫻:〈「枕中記」所載唐代士人仕宦觀念及其意義探究──以儒家「君子的理想」為核心之考察〉,《鵝湖》,第25卷第9期,總號297,2000年3 月,頁37-45。
12. 賴素玫:〈六朝志怪小說中夢與死亡的意義交涉〉,《興大人文學報》,第34 期,2004年6月,頁73-99。
13. 賴素玫,〈試論唐傳奇薛偉魚服夢幻的結構與象徵〉,《興大人文學報》,36期,2006年3月,頁265-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