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10)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27 02:1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劉曜堂
研究生(外文):LIU, YAO-TAHG
論文名稱:七人制橄欖球賽攻防關鍵因素之分析以2013年世界盃七人制橄欖球賽男子組盃級八強決賽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SEVENS RUGBY OFFENSE AND DEFENSE ANALYSIS OF KEY FACTORSTO THE 2013 WORLD CUP SEVEN MAN RUGBY MATCH MEN GROUP CUP QUARTER-FINALS AS AN EXAMPLE
指導教授:趙榮瑞趙榮瑞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JHAO,RONG RUEI
口試委員:林貴福、陳裕鏞
口試委員(外文):LIN,GUEI FU、CHEN,YU YONG
口試日期:2017-08-10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
系所名稱:競技運動學系碩士班
學門:民生學門
學類:競技運動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8
畢業學年度:10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62
中文關鍵詞:攻防七人制橄欖球
外文關鍵詞:Offensive and defensiveRugby Seven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4
  • 點閱點閱:44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69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本研究旨在探討七人制橄欖球賽攻防關鍵因素之分析-以2013年世界盃七人制橄欖球賽男子組盃級八強決賽為例, 7場比賽中,持球時間百分比、達陣位置與加踢球成功率、被突破次數與擒抱成功率、勒克與冒爾次數、爭邊球、司克蘭次數與球權轉換次數,等各項數據進行分析。本研究運用描述性統計及卡方考驗來檢定各數據之間差異情形。勝、負隊持球時間從百分比上顯示,在持球時間上負隊多數優於勝隊,其因素在於勝隊達陣後加踢球時間上的損耗造成。達陣位置與達陣加踢球成功率之分析,顯示在百分比上B區>A區>C區,經卡方考驗則無顯著差異。在防守上勝、敗隊在成功擒抱次數與被突破次數分析中,數據顯示勝隊在防守上被突破機率為27%,負隊卻高達46%,說明勝隊在防守上成功率較高。而勝隊與敗隊進攻之項目數據總計與丟失球權次數分析中顯示,勝隊在進攻總數據次數當中,丟失球權其比例為35%,而敗隊比例為38%,數據中顯示勝隊在進攻過程中,丟失球權的機率明顯低於敗隊。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Analysis of offensive and defensive rugby sevens tournament of the key factors -To 2013World Cup seven - man rugby game Men's Cup Cup Finals for example. 7 games Take the ball length of time, Touchdowns position and Plus kick success rate, Tackle Success rate, Luck and maul frequency, Lineout and scrum frequency, The data are analyzed. Losers grasp the ball on the time display from percentage, better than most of the winning team, which factor is the loss on the winning team plus touchdowns playing time caused. Analysis touchdown position plus play ball success rate, the percentage display area on the B> A region> C region,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chi-square test. In the defense of the number of successful grappling and the number of breakthroughs in the analysis, the percentage shows the winning team on the defense was a breakthrough probability of 27%, the negative team is as high as 46% , Indicating that the winning team on the defensive a high success rate. While the winner and loser attack the total project data and the number of lost ball rights analysis shows, Winning team in the total number of offensive data, the loss of the ball the proportion of 35%, while the loser is a proportion of 38%, In percentage terms the winning team in the course of the attack,The degree of control of the ball is better than the loser.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II
謝誌III
目錄IV
表目錄VI
圖目錄VII
第壹章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6
第三節 研究範圍7
第四節 研究限制8
第五節 名詞操作性定義9
第貳章 文獻探討15
第一節 橄欖球比賽進攻之相關性研究15
第二節 橄欖球比賽防守之相關性研究18
第三節 本章文獻結語21
第參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23
第一節 研究架構24
第二節 研究步驟25
第三節 研究對象26
第四節 資料蒐集27
第五節 資料處理29
第肆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30
第一節 勝隊與敗隊持球時間百分比之分析31
第二節 達陣位置與達陣加踢球之分析41
第三節 勝隊與敗隊的被突破次數與成功擒抱次數之分析43
第四節 勝隊與敗隊進攻時的勒克、冒爾、爭邊球、司克蘭次數導致球權轉換之分析46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50
第一節 結論50
第二節 建議52
參考文獻53
一、中文部分53
二、外文部分54
附 錄
附件一~八 比賽數據紀錄表55

一、中文部分
李鏡興(2002)。觀賞七人制橄欖球賽感受刺激與滿意度之研究。大專體育學術專刊,98-107。
呂銀益、李麗瓊、邱裕新(1995)。從香港國際七人制橄欖球賽淺談我國七人制橄欖球之展望。大專體育,20,100-103。
莊國禎、張振崗(2014)。七人制橄欖球的生理需求與訓練。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學報,3(1),55-64。
陳優華(2006)。橄欖球正集團攻擊戰術規則修改後對的訓練方法與策略運用。大專體育,(84),24-29。
陳優華、林澤民(2005)。七人制橄欖球運動發展與訓練思維。大專體育,(81),12-19。
陳優華(2015)。橄欖球運動不同防守系統優缺點之探討。運動健康休閒學報,(6),58-63。
陳優華(2005)。七人制橄欖球之歷史沿革及戰術與技術的演變。大專體育,(78),170-174。
陳優華、魏春娥、黃品靜、高宏鎮(2014)。英式橄欖球運動與奧運。運動健康休閒學報,(5),281-287。
陳寶億、曹校章(2006)。從世界盃七人制橄欖球賽談我國發展之契機。大專體育,(82),162-168。
陳寶億、曹校章、詹宏文(2008)。2006年杜哈亞運七人制橄欖球錦標賽各隊攻防勝負差異比較分析。輔仁大學體育學刊,(7),166-182。
陳寶億、王世椿、徐臺閣(1997)。七人制橄欖球賽戰術行為與得分方式之研究。體育學報,(24),85-96。
曹校章、陳寶億(2011)。橄欖球致勝戰力模式建構—以大專校院橄欖球選手爲例。體育學報,44(2),291-313。
趙榮瑞、林彥光(2014)。橄欖球比賽中移動距離之分析—以102年全國運動會七人制六強為例。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13(3),9-20。
劉復基(2005)。世界杯七人制橄欖球賽,中華力求第一勝。民生報,資料引自http://udn.com,4,01。
二、外文部分
Gabbett, T. J. (2002). Incidence of injury in amateur rugby league sevens.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36(1),23-26.
Johnston, R. D., Gibson, N. V., Twist, C., Gabbett, T. J., MacNay, S. A., & MacFarlane, N. G. (2013).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to an intensified period of rugby league competition. The Journal of Strength & Conditioning Research, 27(3), 643-654.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