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
于瀾(2014)。臺東地區醫院銀髮族志工持續服務意願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範學院休閒事業管理士論文。
石乾錦(2014)。影響社區關懷據點活動參與者的生活滿意度及自覺健康情形之因素的探討。南華大學應用社會學系碩士論文。林婉婷(2011)。銀髮族志工志願服務經驗-以松柏廬志工團為例。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心理及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洪菁君(2012)。志工參與動機、組織承諾與生活滿意度之研究-以福智文教基金會志工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張舒婷(2017)。雙因子激勵理論探討觀光餐旅科系學生實習後留任意願。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觀光管理系觀光與餐旅管理碩士論文。張舒婷(2017)。雙因子激勵理論探討觀光餐旅科系學生實習後留任意願。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觀光管理系觀光與餐旅管理碩士論文。陳定銘(2003)非營利組織行銷管理之研究,社區發展季刊,92,218-241。
陳武雄 (2015)。《志願服務:理論與實務》。新北市。揚智文化。
陳泰元(2003)。國人參與志願服之決定性因素。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
陳雪芬 (Chen, Shueh-Fen)、黃雅文、許維中、張宏哲、陳嫣芬、姜逸群、黃惠瑩、黃純德、林志學、林文元、魏大森、王靜枝。《老人健康促進》。臺北市。華都文化事業公司。
陳筠芳(2012)。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的協力關係與服務滿意度之研究-以臺南市為例。國立臺南大學行政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曾進勤(2003)。從充權的觀點談高齡人力資源開發運用-以高雄市長青人力資源中心例。社區發展季刊103期。
游麗裡(2015)。台灣高齡志工的現況。2015年兩岸社會福利論壇,頁 229-240。
黃子影(2011)。國立臺東大學區域政策與發展研究所公共事務管理碩士論文。志願服務志工工作滿意度與持續服務意願之研究—以台東縣觀光旅遊解說志工團為例。
黃富順、楊國德 (2011)。《高齡學》。台北。五南圖書。
黃富順、楊國德 (2016)。《高齡學》。台北。五南圖書。
黃源協(1998)。〈「福利混合經濟」下的社區照顧-英國的經驗、台灣的借鏡〉,《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2(1):39-85。
黃源協(2000a)《社區照顧:台灣與英國經驗的檢視》,臺北:揚智文化。
黃源協、蕭文高 (2010)。《社區工作》。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黃營杉、汪志堅譯(2002)。研究方法。臺北市:華泰。
楊瑩、黃源協(1999)。〈推動社會福利社區化之研究-以彰化縣鹿港鎮為例〉。內政部社會司委託研究。
葉至誠 (2013)。《高齡者社會參與》。新北市。揚智文化。
葉至誠 (2016)。《老年社會學》。台北市。秀威資訊科技。133頁。
蔡文輝、徐麗君 (1998)。《老年社會學—理論與實務》。台北。巨流圖書。
蔡和蓁、陳武宗、張江清,2008 ,〈「社區居住服務」督導者的功能與任務〉,《社區發展季刊》,(121):160-176。
衛生福利部志願服務資訊網 (2018)。106年度全國志願服務統計表。台北。
衛生福利部統計處(2015)。102年老人狀況調查。
蕭瑞亞(2012)臺北市國小學童學校運動社團參與動機與學習成效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
謝侑達(2011)。參與動機、工作滿足與組織承諾相關之研究-以中部地區儲蓄互助社志願服務者為例(碩士論文)。關依婷(2009)。以F. Herzberg雙因子理論探討社福機構人員之工作滿意度。 實踐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學位論文。戴嘉育(2017)。高齡者志工參與服務動機、身心健康與生活滿意度關係之研究-以高雄市社區機構為例。國立臺南大學諮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蘇維杉、顏君彰、宋孟遠 (2013)。《高齡休閒社會學》。新北市。華立圖書。
英文文獻
Ajzen, I. ( 1991).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 50(2), 179-211.
Ajzen, I. (1985). From intentions to actions: A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In M. P. Zanna,E. T. Higgins, & C. P. Herman (Eds.), Action-control: From cognition to behavior (pp.11-39). Heidelberg: Springer.
Ajzen, I. (1988). Attitudes, Personality, and Behavior. Chicago: Dorsey Press.
Ajzen, I. (1988). Attitudes, personality, and behavior. Chicago: Dorsey.
Ajzen, I. (1989). Attitude structure and behavior. In A. R. Pratkanis, S. J. Breckler, & A. G. Greenwald (Eds.), Attitud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 241-274). Hillsdale, N.J.: L. Erlbaum Associates.
Ajzen, I. (1991).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50(2), 182.
Busfield, J. 1997.”Managing madness: changing ideas and practice.”In J.Bornat et al ed., Community Care – A Reader. London: OUP, 237-244.
Fishbein, M. & I. Ajzen. (1975). Belief, Attitude, Intention and Behavior: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 Addison-Wesley Boston, MA.
Herzberg, F. (1966), Work and the nature of man, New Youk: World.
Kooiman, J. 2003. Governing as Governance. London: Sage.
Maslow, A. H. (1970),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New York: Harper.
Peters, B. G. and Pierre, J. 1998. “Governance Without Government? Rethinking Public Administration.”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 8(2): 223-243.
Walker, A. 1983. “A Caring Community.” In H. Glennerster ed., The Future of the Welfare State. London: Heinemann Educational Books.157-172.
網路文章部分
衛生福利部志願服務資訊網
https://vol.mohw.gov.tw/vol2/statistical/index.gsp
衛生福利部統計處102年老人狀況調查
https://dep.mohw.gov.tw/DOS/lp-1767-1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