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專書
Michael Angrosino著、張可婷譯,2010,《民族誌與觀察研究法》。臺北市:韋伯。
王明珂,1997,《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臺北:允晨。
王東,1998,《客家學導論》。臺北:南天。
王濤,2004,《廬山區誌》。北京:方志。
克利弗德‧紀爾茲(Clifford Geertz)著、楊德睿譯,2011,《地方知識:詮釋人類學論文集》。臺北:麥田。
李小燕, 2005,《客家祖先崇拜文化──以粵東梅州為重點分析》。中國:民族出版社。
李允斐等,1997,《高雄縣客家社會與文化(高雄縣文獻叢書系列9)》。高雄:高雄縣立文化中心。
李文良,2011,《清代南臺灣的移墾與「客家」社會(1680~1790)》。臺北:台大出版中心。
李亦園,2010,《信仰與文化》。臺北:Airiti Pres Inc.。
李亦園,2010,《說文化,談宗教──人類學的觀點》。臺北:Airiti Pres Inc.。
李嘉雯等,2001,《臺灣地名辭書(卷四:屏東縣)》。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房玄齡等,2010,《晉書》。臺北:台灣商務。
東嘉生著、周憲文譯,2002,《臺灣經濟史概說》。臺北:海峽。
林正慧,2008,《六堆客家與清代屏東平原》。臺北:遠流。
林秀昭,2009,《臺灣北客南遷的研究》。臺北:文津。
林美容,1994,《高雄縣民間信仰》。高雄縣:高雄縣立文化中心。
林美容,2008,《祭祀圈與地方社會》。臺北:博揚。
林富士,2011,《宗教與醫療》。臺北:聯經。
邱宜文,2010,《從社神到土地公:以平鎮地區伯公為中心的考察》。臺北:文津。
屏東市公所,2002,《屏東市采風錄》。屏東:屏東市公所。
施雅軒,2011,《戰爭、空間、六堆客家》。高雄:麗文。
柯塔克(Conrad Phillip Kottak)著、徐雨村譯,2011,《文化人類學》。臺北:巨流。
張廷玉等,2010,《明史》。臺北:台灣商務。
張珣,2004,《疾病與文化:臺灣民間醫療人類學研究論集》。臺北:稻鄉。
莊英章,2004,《田野與書齋之間》。臺北:允晨。
許瑞君等,2011,《千尋萬年溪──文史調查報告》。屏東:縣政府。
陳其南,1996,《臺灣的中國傳統社會》。臺北:允晨。
陳國強,2002,《文化人類學辭典》。臺北:恩楷。
陳運棟,1999,《台灣客家禮俗》。臺北:臺原。
焦大衛(David Jordan)著,丁仁傑譯,2012,《神•鬼•祖先──一個台灣鄉村的民間故事》。臺北:聯經。
焦大衛,2005,《飛鸞── 一個中國民間教派面面觀》。香港:中文大學。
黃森松,1996,《美濃鎮慶祝輔天五穀宮建廟70週年──太平福醮紀念誌》。高雄:今日美濃雜誌社。
鈴木清一郎著、逢作民譯,2004,《增訂臺灣舊慣習俗信仰》。臺北:眾文。
趙爾僎等,1977,《清史稿》。臺北:中華。
劉還月,1994,《台灣民間信仰小百科(醮事卷)》。臺北:臺原。
劉還月,1994,《屏東地區平埔族群的歷史與文化》。屏東:屏東縣立文化中心。
增田福太郎著、黃有興譯,2001,《臺灣宗教論集》。臺灣: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盧德嘉,1993,《鳳山縣采訪冊》。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蕭盛和,2009,《右堆美濃的形成與發展》。臺北:文津。
鍾肇文,2009,《臺灣的客家人移民中南部史》。屏東:六堆風雲雜誌社。簡炯仁, 2006,《屏東平原先人的開發》。屏東:屏東縣政府。
簡炯仁,2007,《臺灣開發與族群》。臺北:前衛。
羅香林,1993,《客家研究導論》。臺北:南天。
二、專書論文
周大鳴,2010,〈城市化與宗族變遷──以深圳鳳東客家社區為例〉。頁225-245,收錄於江明修編,《客家城市治理》。臺北:智勝。
邱彥貴,2003,〈臺灣客家三山國王信仰淵源新論〉。頁175-225,收錄於張珣、江燦騰合編,《臺灣本土宗教研究的新視野和新思維》。臺北:南天。
廖倫光、黃俊銘,2007,〈六堆客家的塚信仰構築與地景圖式〉。頁279-294,收錄於高雄師範大學客家文化研究所編,《2007 年客家社會與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文津。
吳中杰,2010,<推外潮人──高屏六堆周邊地區的廣東移民源流探究>。頁133-142收錄林慶勳編,《文化與語言論叢》。高雄:中山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頁133-142
三、期刊論文
Harrison,K.David, “When language die” , in The extinction of the the world's lan-guages and the erosion of human knowledge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7), pp.317-321.
Michio Suenari,1985,〈Two Types of Territorial Organization-A Preliminary Report of A Hakka Village in Taiwan〉。《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59:3-10。
丘昌泰,2006,〈台灣都會客家的隱形化現象──台北市與高雄市的比較研究〉。《客家研究集刊》29:23-38。
陳憲明,1996,〈澎湖村落祭祀的空間結構《下》〉。《澎湖縣立文化中心季刊》,4(5):26-34。
劉正元,2010,〈福佬客的歷史變遷與族群認同(1900年迄今):以高雄六龜里、甲仙埔之北客為主的調查分析〉。《高雄師大學報》,28:93-112。
謝聰輝,2005,〈道教斗會儀式的意義與內涵〉。《心境宗教季刊》6:34-36。
四、博、碩士論文
洪馨蘭,2011,《敬外祖與彌濃地方社會之型塑:圍繞一個臺灣六堆客方言社群之姻親關係所展開的民族誌》。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系博士論文。張二文,2002,《美濃土地伯公信仰之研究》。臺南:國立台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陳緯華,2005,《靈力經濟與社會再生產:清代彰化平原民間信仰與地方社會的形成》。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博士論文黃家宏,2012,《多屬性廟宇石雕工程專案選商評估模型》。高雄:東方設計學院創意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五、其他
《屏東市紫霄帝闕玄天上帝廟沿革誌》
《屏東市華山萬福宮沿革誌》
《屏東市萬福伯公廟沿革誌》
《屏東市醒心社覺世堂沿革誌》
台灣客家電子報。網址:http://archives.hakka.gov.tw/blog/twhakka/articleAction.do;jsessionid=733C6446AF7637E757AAC0663E520641?method=doViewBlogArticle&;articleId=Nzk3MDU= 索引日期:102.7.15。
屏東市公所,2002,《屏東市采風錄》。屏東:屏東市公所。
屏東市教會官方網站:http://church.chhs.com.tw/ptch/ 。索引日期:2012.12.20。
洪馨蘭,2012,〈客說客話──我們或許都只是部分客家〉。臺灣立報,族群版,10月8日。
徐永享,1998,《華山萬福宮建醮手冊》。屏東:華山萬福宮管理委員會(未出版)。
張維安等,2011,〈99至100年全國客家人口基礎資料調查研究〉。臺北:客家委員會。
曾純純、黎鴻彥,2007,〈客穩於市:屏東市的客家移民與社會〉。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獎助研究計畫。
圖片來源:http://gissrv5.sinica.edu.tw/GoogleApp/JM20K1904_1.htm,索引日期:2013.07.15。
網路索引:http://www.xingzi.gov.cn/xingzi/index.asp,索引日期:2012.10.15。
鄭惠美,2007,《臺灣客家服飾民間收藏調查研究報告書》。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獎助研究計畫。
總督官房調查課,1933,《臺灣現住戶口統計(昭和八年末)》。臺灣:臺灣總督府。
總督官房調查課,1936,《臺灣常住戶口統計(昭和十一年末)》。臺灣:臺灣總督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