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9)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01 22:0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徐孝晴
研究生(外文):HSU,HSIAO-CHING
論文名稱:臺灣南遷北客社群的客家認同: 以屏東市頭份埔地區的信仰活動為中心之探討
論文名稱(外文):The Group Identity of Northern Hakkanese Southern Migration Community:Focus on Religious Beliefs and Culture Activities of Tou-Fen Bu Village, Pingtung City
指導教授:洪馨蘭洪馨蘭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HUNG,HSIN-LA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客家文化研究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區域研究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4
畢業學年度:102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7
中文關鍵詞:屏東市頭份埔華山萬福宮北客南遷客家認同客籍童乩
外文關鍵詞:Tou-Fen Bu VillagePingtung CityHuashan Wan Fu TempleNorthern Hakka Southern MigrationHakka Group IdentityHakkanese sprit-medium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5
  • 點閱點閱:104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09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屏東市華山里舊名「頭份埔」,為一北客聚落,但多數的屏東市居民卻不知當地有客家人。至「萬福伯公廟落成大典」客家形象乍現,因此讓都會區裡的「移民客家」不再隱形。在此之前,當地已有一間在過去半世紀主要由北客社群組織而成的地方廟宇「華山萬福宮」,藉此凝聚移民對於「土著化」的地緣認同。當地的客家人對於神明信仰相當虔誠,無論大小事皆需經由神明降乩協調,維持了當地的社會關係,也藉由信仰的力量保溫了當地的客家文化。這群南遷的北客在與其他族群的互動過程中,不會刻意展現出自己的客家性和認同,然而這種隱性的認同卻隱藏在信仰的層面上,一直到伯公廟的重建才重新讓他們建構自我。因此,本研究主要想釐清的問題有:一、頭份埔的庄廟與客家人的連結。二、頭份埔的庄內守護神與客家文化的關連。三、萬福伯公廟作為客家性的標誌。本研究採取參與式觀察法、文獻分析等研究方法。本文透過完整參與伯公廟重建的過程,並將利用影像記錄來建構田野資料。同時在過程中進行隨機訪談、蒐集老照片和歷史資料,重現北客社群關於信仰層面上的各種面向。本研究的主要脈絡,是以三個面向來討論客家認同性。一個是以地方信仰作為凝聚社區人群,說明其地方庄廟形成的緣由,並進一步探討神明信仰與客家人的連結關係;另一個是以在庄廟建立後,神明信仰如何影響庄民村內/村外、家內/家外;再者藉由一個伯公重建信仰活動,來瞭解客家人如何藉由重建的過程中尋找自我客家性的標誌。
Huashan village, formerly named Tou-Fen Bu, is a northern Hakkanese migration settlement, while most of the inhabitants of Pingtung city do not even know the fact of Hakkanese image until the opening ceremony of Wan Fu Bak Gung Temple (worshiping the local God of the land). Therefore, the northern Hakanese migration in the city is not invisible anymore. Before then, the people were blessed by a local temple called Huashan Wan Fu temple, built by northern Hakkanese migration community for the purpose of indigenization, in the past fifty years. The Hakkanese immigrants there are very devout and sincere and depending on the spirit-medium to coordinate with God to decide almost everything, in order to maintain the social relationship between different groups of the people. Through the power of religious beliefs, the Hakka culture has therefore been preserved. Their Hakka nature and identity were not deliberately expressed when they interacted with other ethnic groups. However, this recessive identity was only reflected on the level of religious beliefs and had not been shown until the reconstruction of Wan Fu Bak Gung Temple. After that, they started to rebuild the identity of themselves. Hence, the research mainly focuses on clarifying three questions: (a)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ocal temple and the Hakkanese in Tou-Fen Bu Village; (b)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ocal Protector God and Hakka culture in Tou-Fen Bu Village; (c) Wan Fu Bak Gung Temple as the symbol of the Hakka ethnic group. The author applies methodology including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and Documentary Analysis, etc., and construct the fieldwork by videotaping and photoshooting the entire process of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Wan Fu Bak Gung Temple. In the meanwhile, the random interviews had been conducted and old photos and historical data had been collected to reappear various aspects on the religious beliefs of the northern Hakka immigrants. This research discusses three aims of Hakka identity. The first is to elaborate the origin of the local temple by way of coagulating the people of the community through local religious belief and culture activities. Another is to investigate how the religious belief influences the village people and the outsiders. The last one is to understand how Hakkanese search the symbol of their own Hakka spirit by experiencing the process of Wan Fu Bak Gung Temple reconstruction.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起緣 2
第二節 頭份埔:一個屏東市的北客聚落 3
第三節 文獻回顧 13
第四節 屬於「我」的研究方法 21
第五節 問題意識 24
第二章 信仰作為凝聚力之一種 26
第一節 頭份埔的開庄伯公 27
第二節 地方守護神:謝府元帥 33
第三節 地方庄廟:「華山萬福宮」的遶境活動 38
第三章 神明做為家庭的保護者 45
第一節 客家人的廳堂祭祀 47
第二節 客家人的墳墓祭祀 52
第三節 神明對於家庭的保護 53
第四節 分析:神明對於家庭的諭示 57
第四章 重塑神明信仰的屬性 59
第一節 「謝府元帥」尋根的故事及其客家性 60
第二節 臺灣「謝府元帥」廟的分布 63
第三節 藉由儀式的展演,找尋客家性的認同 65
第四節 小結:文化的標誌與認同 68
第五章 頭份埔的百年大事:萬福伯公廟的重建 70
第一節 伯公廟要怎麼重建? 70
第二節 伯公要鬧熱了! 80
第三節 誰參與了伯公廟的重建? 101
第六章 結語:「客家」頭份埔的建構 114
第一節 三個部份的現象觀察 114
第二節 「客家」建構的反思 116
參考書目 120
圖目錄
圖 1 臺灣堡圖(1898~1904) 7
圖 2 民國48年落教埔北客聚落 10
圖 3 民國48年頭份埔劉氏伙房 11
圖 4 民國52年頭份埔客家青年耕作情形 11
圖 5 民國48年,徐屋、邱屋婚嫁,於在徐屋前合照 12
圖 6 華山萬福宮壬申年功圓福醮合照 31
圖 7 謝府元帥引領庄民下跪稟報開庄石頭伯公 31
圖 8 將石頭伯公前的香灰象徵性的移到新廟之中 32
圖 9 信徒將名片放置於萬福伯公前祈福 32
圖 10 斗會遶境時的景象、圖 11 斗會遶境讚匾給長興天后宮 44
圖 12 (舊曆5.5)端午節,筆者家宅祭壇的擺設 47
圖 13 頭份埔客家人於小年夜祭拜天公 50
圖 14 民國99年萬福宮斗會時,於廣東路上辦戲 73
圖 15 民國45年興建的華山萬福宮舊貌 79
圖 16 臨時香案布置 82
圖 17 元帥爺引領庄民稟報天公 82
圖 18 淨水灑淨龍柱、圖 19 進行龍柱開光點眼儀式 83
圖 20 元帥爺召請先民回壇鑑醮 83
圖 21 民國102年萬福伯公廟遶境路線圖 86
圖 22 元帥爺將喜糖撒向信徒 90
圖 23 遶境隊伍出發,元帥爺站在轎上操法器 90
圖 24 元帥爺於東方伯公前替信徒祈福 91
圖 25 元帥爺於過火場地巡視 91
圖 26 信徒於伯公神轎鑽轎腳 92
圖 27 元帥爺於庄內進行調五營儀式 94
圖 28 元帥爺巡庄 94
圖 29 元帥爺、王爺於廟前進行調五營 95
圖 30 顧火人員於過火前,進行火堆整理 97
圖 31 進行過火儀式 97
圖 32 進行揭匾儀式 98
圖 33 禮生手持天地掃 98
圖 34 神尊進行安座 99
圖 35 開廟門後庄民向伯公廟祭拜 99
圖 36 元帥爺退駕 100
圖 37元帥爺替耆老者消災祈福 105
圖 38 筆者協助撐黑傘、圖 39 元帥爺於舊瓦片上畫符咒 105
圖 40 奉聖堂禮生於伯公廟請水時進行召請儀式 111
圖 41 庄內婦女參與製作麻糬 111
圖 42 進行念祈禱文、圖 43 進行安爐儀式 112
圖 44 庄民祭拜灶神 112
圖 45 安爐儀式完成 113


表目錄
表 1 日治時期屏東、海豐常住戶口統計(本島人) 6
表 2民國45年(1956)華山萬福宮建廟捐獻名條 36
表 3民國99年(2010)華山萬福宮福安金圓斗會勝會遶境路關 39
表 4 頭份埔徐屋一整年的歲時節令活動 48
表 5 臺灣南部「謝府元帥」廟宇一覽表 64



附錄目錄
附錄 1 頭份埔年度大事紀要 125
附錄 2 華山萬福宮沿革誌 127
附錄 3 萬福伯公廟沿革誌 128
附錄 4 客家電視台新聞稿 129
附錄 5 謝府元帥中國尋根之旅筆記 130
附錄 6 頭份埔南遷北客日治時期戶籍資料範例影本 136
一、專書
Michael Angrosino著、張可婷譯,2010,《民族誌與觀察研究法》。臺北市:韋伯。
王明珂,1997,《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臺北:允晨。
王東,1998,《客家學導論》。臺北:南天。
王濤,2004,《廬山區誌》。北京:方志。
克利弗德‧紀爾茲(Clifford Geertz)著、楊德睿譯,2011,《地方知識:詮釋人類學論文集》。臺北:麥田。
李小燕, 2005,《客家祖先崇拜文化──以粵東梅州為重點分析》。中國:民族出版社。
李允斐等,1997,《高雄縣客家社會與文化(高雄縣文獻叢書系列9)》。高雄:高雄縣立文化中心。
李文良,2011,《清代南臺灣的移墾與「客家」社會(1680~1790)》。臺北:台大出版中心。
李亦園,2010,《信仰與文化》。臺北:Airiti Pres Inc.。
李亦園,2010,《說文化,談宗教──人類學的觀點》。臺北:Airiti Pres Inc.。
李嘉雯等,2001,《臺灣地名辭書(卷四:屏東縣)》。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房玄齡等,2010,《晉書》。臺北:台灣商務。
東嘉生著、周憲文譯,2002,《臺灣經濟史概說》。臺北:海峽。
林正慧,2008,《六堆客家與清代屏東平原》。臺北:遠流。
林秀昭,2009,《臺灣北客南遷的研究》。臺北:文津。
林美容,1994,《高雄縣民間信仰》。高雄縣:高雄縣立文化中心。
林美容,2008,《祭祀圈與地方社會》。臺北:博揚。
林富士,2011,《宗教與醫療》。臺北:聯經。
邱宜文,2010,《從社神到土地公:以平鎮地區伯公為中心的考察》。臺北:文津。
屏東市公所,2002,《屏東市采風錄》。屏東:屏東市公所。
施雅軒,2011,《戰爭、空間、六堆客家》。高雄:麗文。
柯塔克(Conrad Phillip Kottak)著、徐雨村譯,2011,《文化人類學》。臺北:巨流。
張廷玉等,2010,《明史》。臺北:台灣商務。
張珣,2004,《疾病與文化:臺灣民間醫療人類學研究論集》。臺北:稻鄉。
莊英章,2004,《田野與書齋之間》。臺北:允晨。
許瑞君等,2011,《千尋萬年溪──文史調查報告》。屏東:縣政府。
陳其南,1996,《臺灣的中國傳統社會》。臺北:允晨。
陳國強,2002,《文化人類學辭典》。臺北:恩楷。
陳運棟,1999,《台灣客家禮俗》。臺北:臺原。
焦大衛(David Jordan)著,丁仁傑譯,2012,《神•鬼•祖先──一個台灣鄉村的民間故事》。臺北:聯經。
焦大衛,2005,《飛鸞── 一個中國民間教派面面觀》。香港:中文大學。
黃森松,1996,《美濃鎮慶祝輔天五穀宮建廟70週年──太平福醮紀念誌》。高雄:今日美濃雜誌社。
鈴木清一郎著、逢作民譯,2004,《增訂臺灣舊慣習俗信仰》。臺北:眾文。
趙爾僎等,1977,《清史稿》。臺北:中華。
劉還月,1994,《台灣民間信仰小百科(醮事卷)》。臺北:臺原。
劉還月,1994,《屏東地區平埔族群的歷史與文化》。屏東:屏東縣立文化中心。
增田福太郎著、黃有興譯,2001,《臺灣宗教論集》。臺灣: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盧德嘉,1993,《鳳山縣采訪冊》。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蕭盛和,2009,《右堆美濃的形成與發展》。臺北:文津。
鍾肇文,2009,《臺灣的客家人移民中南部史》。屏東:六堆風雲雜誌社。
簡炯仁, 2006,《屏東平原先人的開發》。屏東:屏東縣政府。
簡炯仁,2007,《臺灣開發與族群》。臺北:前衛。
羅香林,1993,《客家研究導論》。臺北:南天。
二、專書論文
周大鳴,2010,〈城市化與宗族變遷──以深圳鳳東客家社區為例〉。頁225-245,收錄於江明修編,《客家城市治理》。臺北:智勝。
邱彥貴,2003,〈臺灣客家三山國王信仰淵源新論〉。頁175-225,收錄於張珣、江燦騰合編,《臺灣本土宗教研究的新視野和新思維》。臺北:南天。
廖倫光、黃俊銘,2007,〈六堆客家的塚信仰構築與地景圖式〉。頁279-294,收錄於高雄師範大學客家文化研究所編,《2007 年客家社會與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文津。
吳中杰,2010,<推外潮人──高屏六堆周邊地區的廣東移民源流探究>。頁133-142收錄林慶勳編,《文化與語言論叢》。高雄:中山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頁133-142
 
三、期刊論文
Harrison,K.David, “When language die” , in The extinction of the the world's lan-guages and the erosion of human knowledge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7), pp.317-321.
Michio Suenari,1985,〈Two Types of Territorial Organization-A Preliminary Report of A Hakka Village in Taiwan〉。《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59:3-10。
丘昌泰,2006,〈台灣都會客家的隱形化現象──台北市與高雄市的比較研究〉。《客家研究集刊》29:23-38。
陳憲明,1996,〈澎湖村落祭祀的空間結構《下》〉。《澎湖縣立文化中心季刊》,4(5):26-34。
劉正元,2010,〈福佬客的歷史變遷與族群認同(1900年迄今):以高雄六龜里、甲仙埔之北客為主的調查分析〉。《高雄師大學報》,28:93-112。
謝聰輝,2005,〈道教斗會儀式的意義與內涵〉。《心境宗教季刊》6:34-36。




四、博、碩士論文
洪馨蘭,2011,《敬外祖與彌濃地方社會之型塑:圍繞一個臺灣六堆客方言社群之姻親關係所展開的民族誌》。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系博士論文。
張二文,2002,《美濃土地伯公信仰之研究》。臺南:國立台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緯華,2005,《靈力經濟與社會再生產:清代彰化平原民間信仰與地方社會的形成》。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黃家宏,2012,《多屬性廟宇石雕工程專案選商評估模型》。高雄:東方設計學院創意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五、其他
《屏東市紫霄帝闕玄天上帝廟沿革誌》
《屏東市華山萬福宮沿革誌》
《屏東市萬福伯公廟沿革誌》
《屏東市醒心社覺世堂沿革誌》
台灣客家電子報。網址:http://archives.hakka.gov.tw/blog/twhakka/articleAction.do;jsessionid=733C6446AF7637E757AAC0663E520641?method=doViewBlogArticle&;articleId=Nzk3MDU= 索引日期:102.7.15。
屏東市公所,2002,《屏東市采風錄》。屏東:屏東市公所。
屏東市教會官方網站:http://church.chhs.com.tw/ptch/ 。索引日期:2012.12.20。
洪馨蘭,2012,〈客說客話──我們或許都只是部分客家〉。臺灣立報,族群版,10月8日。
徐永享,1998,《華山萬福宮建醮手冊》。屏東:華山萬福宮管理委員會(未出版)。
張維安等,2011,〈99至100年全國客家人口基礎資料調查研究〉。臺北:客家委員會。
曾純純、黎鴻彥,2007,〈客穩於市:屏東市的客家移民與社會〉。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獎助研究計畫。
圖片來源:http://gissrv5.sinica.edu.tw/GoogleApp/JM20K1904_1.htm,索引日期:2013.07.15。
網路索引:http://www.xingzi.gov.cn/xingzi/index.asp,索引日期:2012.10.15。
鄭惠美,2007,《臺灣客家服飾民間收藏調查研究報告書》。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獎助研究計畫。
總督官房調查課,1933,《臺灣現住戶口統計(昭和八年末)》。臺灣:臺灣總督府。
總督官房調查課,1936,《臺灣常住戶口統計(昭和十一年末)》。臺灣:臺灣總督府。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