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10)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27 02:0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秀聯
研究生(外文):Hsiu-lien Lin
論文名稱:『偽裝.圖騰.神話』-林秀聯面具藝術創作論述
論文名稱(外文):『Camouflage, Totem, Myth』--A Study of Artistic Creation of Mask by Lin Hsiu Lien
指導教授:林正仁林正仁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eng-jen Li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南華大學
系所名稱:視覺與媒體藝術學系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視覺藝術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3
畢業學年度:10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98
中文關鍵詞:面具神話圖騰偽裝
外文關鍵詞:MythCamouflageMaskTotem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95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9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本論文乃是個人藝術創作-「面具」設計的創作論述,並以「偽裝、圖騰、神話」為面具創作的論述主軸。形態設計以半立體造形、立體造形為主,將二度空間平面以解構、重組、疊合方式來組合產生所有形體。
 
  筆者藉由面具的半立體造形、立體造形的非洲原始面具及現代面具系列來產生各種圖騰創作。以點、線、面與色彩等形體組合,來表達多樣豐富的圖像為個人創作風格。
 
  本創作論文以五章來創作說明:「第一章 緒論」、「第二章 藝術史中的傳統面具造像」、「第三章 偽裝、圖騰、神話與面具造像:﹙1﹚偽裝形式的面具﹙2﹚圖騰與面具﹙3﹚儀式、神話與面具」、「第四章面具創作理念、媒材、與形式「第五章 結論」。
 
  筆者期望經由本研究創作能提升自身美感與造形藝術創作。
  In this thesis I design my individual artistic creation by the creative discourse of mask, which is discussed in three parts: Camouflage, Totem and Myth. The configuration design of mask is consisted of semi-solid and three-dimensional formation by decomposed/restructured/folded the two dimension plane. I express my personal creative style by the diverse images combined with point, line, surface, color and light.
 
  The thesis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to describe my creative idea:Chapter one: Introduction,Chapter two: Traditional mask images in art history,Chapter three: Camouflage, totem, Myth and Mask image---(1) Camouflaged mask (2) Totem and Mask (3) Rituals, Myth and Mask, Chapter four: Creative ideas of mask, Media of mask and Formation of mask by Lin Hsiu Lien,Chapter five: Conclusion.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enhance personal aesthetic and creative idea in artistic formation.
摘要 I
Abstract II
目錄 III
表目錄 IV
圖目錄 V
 
第一章緒論1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研究方法2
第三節研究範圍4
第四節名詞解釋4
第五節研究流程與步驟8
 
第二章面具造像的理念與形式10
第一節面具造像與康德的形式理論10
第二節面具造像與老子虛實相生的理論13
第三節面具藝術的視覺呈現15
第四節相關藝術家的流傳與影響21
 
第三章偽裝、圖騰、神話與面具造像28
第一節偽裝形式的面具28
第二節圖騰與面具31
第三節儀式、神話與面具41
 
第四章面具創作理念、媒材與形式47
第一節創作之形式與媒材47
第二節創作過程與感知體驗49
第三節創作作品分析61
 
第五章結論93
創作的省思與未來展望93
 
參考文獻94
 
表目錄
表4-1作品一覽表48
表4-2原始系列面具造形─作品62
表4-3現代系列面具造形─作品80
 
圖目錄
圖1-1「偽裝.圖騰.神話-藝術創作流程圖」 8
圖1-2「偽裝.圖騰.神話-藝術創作架構圖」 9
圖2-1守護人像 16
圖2-2守護人像 16
圖2-3畢卡索《亞維儂的姑娘》 22
圖2-4畢卡索《穿襯衫的婦人》 22
圖2-5畢卡索《牛首人身怪》 22
圖2-6畢卡索《海灘上的女人和孩子》 22
圖2-7布朗庫西《吻》 23
圖2-8布朗庫西《空中之鳥》 23
圖2-9莫迪里亞尼-人像畫作 25
圖2-10莫迪里亞尼-人像畫作 25
圖2-11莫迪里亞尼-頭像石雕 25
圖2-12阿曼—集合藝術作品 26
圖2-13阿曼—集合藝術作品 26
圖2-14弗萊徹.本頓 27
圖3-1中國國劇臉譜 29
圖3-2威尼斯嘉年華意象 30
圖3-3《排灣族住家門楣上的裝飾》 32
圖3-4象牙製靈魂捕捉器 33
圖3-5伊夫高族婦女的紋身 34
圖3-6北美西北部印地安人的圖騰柱 35
圖3-7美拉尼西亞的新赫布里群島上的面具 36
圖3-8坦尚尼亞康特族成年禮面具圖 36
圖3-9演說的貴族 36
圖3-10福建儺舞『跳八馬』面具 37
圖3-11貴州侗族儺戰面具開山 37
圖3-12西藏羌姆護法面具 37
圖3-13巴姆巴拉族的「奇.瓦拉」木雕面具 40
圖3-14西非加彭巴喀塔族的靈魂守護神像 40
圖3-15喀麥隆祈求豐收的面具 40
圖3-16酋長權杖頭飾高26cm盧巴族﹝剛果﹞ 40
圖3-17芳族面具 40
圖3-18林懷民《九歌》 43
圖3-19林懷民《九歌》 43
圖3-20大儺舞 46
圖3-21大儺舞 46
圖4-1木節土塑形 49
圖4-2面具輪廓雛形 50
圖4-3木節土塑形完成 50
圖4-4玻璃纖維成形 50
圖4-5用水砂紙磨平表面 51
圖4-6塗上壓克力顏料+噴漆 51
圖4-7壓克力顏料完成品 52
圖4-8壓克力顏料完成品 52
圖4-9金屬、陶瓷、貝殼 53
圖4-10耐斯展覽場2012 54
圖4-11鋁線面具半成品 54
圖4-12雕刻媒材與工具 55
圖4-13雕刻構圖 55
圖4-14雕刻場地與工具 55
圖4-15木頭雕刻過程 55
圖4-16作品繪圖 56
圖4-17用珍珠板製作樣品模形 56
圖4-18將作品固定於底板上 56
圖4-19珍珠板模形–聊天(正面) 57
圖4-20珍珠板模形–聊天(反面) 57
圖4-21瓦楞紙–談笑風聲(正面) 58
圖4-22瓦楞紙–談笑風聲(反面) 58
圖4-23珍珠板模形–回憶.依靠(正面) 59
圖4-24珍珠板模形–回憶.依靠(反面) 59
圖4-25珍珠板模形–靜思(正面) 60
圖4-26珍珠板模形–靜思(反面) 60
圖4-27誘 62
圖4-28思 62
圖4-29謎 62
圖4-30迎舞 62
圖4-31昇之華-I 62
圖4-32昇之華-II 62
圖4-27林秀聯《誘》 64
圖4-28林秀聯《思》 67
圖4-29林秀聯《謎》 69
圖4-30林秀聯《迎舞》 71
圖4-30林秀聯《迎舞》 72
圖4-31林秀聯《昇之華-I》 74
圖4-31林秀聯《昇之華-I》 75
圖4-32林秀聯《昇之華-II》 77
圖4-32林秀聯《昇之華-II》 78
圖4-33聊天 80
圖4-34靜思 80
圖4-35談笑風生 80
圖4-36依靠.回憶 80
圖4-33林秀聯《聊天》 82
圖4-33林秀聯《聊天》 83
圖4-34林秀聯《靜思》 85
圖4-34林秀聯《靜思》 86
圖4-35林秀聯《談笑風生》 88
圖4-35林秀聯《談笑風生》 89
圖4-36林秀聯《依靠.回憶》 91
圖4-36林秀聯《依靠.回憶》 92
中文專書
 
朱光潛著,《美的生活》,台南市:利大,1988。
 
何政廣著,《康丁斯基:抽象畫先驅》,台北市:藝術家,1996。
 
呂清夫著,《造形原理》,台北市:雄獅圖書,2004。
 
岑家梧著,《圖騰藝術史》,台北市:地景,1996。
 
李再鈐著,《鐵屑塵土雕塑談.李再鈐八十文鈔》,台北市:雄獅,2008。
 
李薦宏著,《形生活與設計》,台北市:亞太圖書,1995。
 
林崇宏著,《造形基礎》,台北市:藝風堂,1995。
 
林惺嶽著,《神秘的探索》,台北市:遠景,1975。
 
邱永福著,《造形原理》,台北市:藝風堂,1993。
 
范文南著,《雕塑造形基礎研究》,遼寧省:遼寧美術,2007。
 
張長傑著,《立體造形基本設計》,台北市:東大圖書,1990。
 
曹俊峰著,《康德美學導論》,台北市:水牛,2003。
 
梁宇 張亞力,《黑非洲雕刻》(Sculpture of Black Africa),吉林:吉林美術,1999。
 
許正龍著,《雕塑構造》,北京:清華大學,2007。
 
陳秋堇等人著,《視覺藝術欣賞》,台北市:華泰,2006。
 
陳國蕙著,《面具藝術》,台北縣:群英,2010。
 
陳德宜著,《西洋藝術史》,台北市:1993。
 
陳錦忠著,《雕塑符號與傳達》,台北市:秀威資訊科技,2010。
 
陳瓊花著,《藝術概論》,台北市:三民,1996。
 
陸韜著,《美術視覺造形篇》,台南市:信宏,2001。
 
曾肅良著,《藝術概論》,台北市:三藝文化,2008。
 
黃樁昇著,《藝術導論》,台北縣:全威圖書,2001。
 
黑格爾著,朱孟實譯,《美學(一)》,台北市:七海,1981。
 
楊端敏著,《藝術原理》,台北市:協林,1968。
 
葉朗著,《中國美學史》,台北市:文津,1996。
 
賈克.瑪奎著,武姍姍譯,《美感經驗:一位人類學者眼中的視覺藝術》,台北市:雄獅,2003。
 
劉文潭著,《現代美學》,台北市:台灣商務,1967。
 
劉思量著,《藝術心理學─藝術與創造》,台北市:藝術家,1998。
 
潘祖平著,《中國高等院校美術教材.美術設計基礎系列 基礎造形》,南昌市:江西美術,2009。
 
鄭志明著,《中國神話與儀式》,台北市:文津,2009。
 
賴明珠著,《寫給大家的原始藝術》,台北市:東華,1993。
 
魏思孝著,《雕塑藝術》,台北:敦煌書苑,1979。
 
願朴光著,《中國面具史》,貴州:貴州民族,1996。
 
翻譯專書
 
Alastair Duncan著,翁德明譯,《裝飾派藝術》,台北市:遠流,1992。
 
Anna Moszynska著,黃麗絹譯,《抽象藝術》,台北市:遠流出版社,1999。
 
Edward F. Fry著,陳品秀譯,《立體派》,台北市:遠流,1991。
 
Lucy R. Lipppard著,張正仁譯,《普普藝術》,台北市:遠流,1991。
 
Michael Auping著,黃麗娟譯,《抽象表現主義》,台北市:遠流,1991。
 
Timothy Hilton著,駱麗慧譯,《畢卡索》,台北市:遠流,1995。
 
Wilhelm Worringer著,魏雅婷譯,《抽象與移情:藝術風格的心理學研究》,台北市:亞太圖書,1992。
 
列維.斯特勞斯著,知寒等人譯,《面具的奧秘》,上海:上海文藝,1992。
 
安海姆著,李長俊譯,《藝術與視覺心理學》,台北市:雄獅,1985。
 
佛洛伊德著,楊庸一譯,《圖騰與禁忌》,台北市:志文出版社,2007。
 
網路資源
 
雲門舞集官方網站:http://www.cloudgate.org.tw/cg/works/statement.php?id=113 (2013/07/08)。
 
雄獅美術:http://web2.lionart.com.tw/artistsayart100/?p=35 (2013/07/16)。
 
藝術天堂:http://life.fhl.net/Art/henri_matisse/matisse04.htm (2013/07/16)。
 
李璐羽(上海藝術學校講師):http://liluyu111.blog.163.com/blog/static/133457510201111282051456/
 
(2013/07/16) 。
 
juyd2008的生活部落格:http://blog.xuite.net/judy2008/vvv1/28419032(2013/07/16)。
 
台灣大學教學:http://vr.theatre.ntu.edu.tw/hlee/course/th6_520/sty_20c/sculpture/brancusi.htm(2013/07/16)。
 
吻仔魚的天空:http://kissfishsky.pixnet.net/blog/post/19027273(2013/07/16)。
 
莫迪里亞尼Amedeo Clemente Modigliani的中文專題介紹:http://modiglianiinchinese.blogspot.tw/2011/04/191228.html(2013/07/16)。
 
artvalue.com Art, Luxe & Collection:http://www.artvalue.com/auctionresult--arman-armand-fernandez-1928-20-accumulation-de-cuilleres-afri-1371187.htm(2013/07/16)。
 
Volunteers In Art:http://nmavolunteersinart.org/newsletter/Summer2010/Chester_Arnold_and_Fletcher_Benton.html(2013/07/16)。
 
中文百科在線:http://www.zwbk.org/Lemma_PictureShow.aspx?pid=20100906100544343_8051.jpg&title(2013/07/16)。
 
http://www.zwbk.org/MyLemmaShow.aspx?zh=zh-tw&lid=76902(2013/07/16)。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