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文獻
1.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2014,全臺茶葉種植面積,2014 年
農業統計年報。
自http://agrstat.coa.gov.tw/sdweb/public/book/Book.aspx。
2.阮逸明,1998,部分發酵茶製茶製造理論與製造法。臺灣省茶業改
良場茶葉技術推廣手冊(製茶篇),頁5~8。
3.阮逸明、張如華、張連發,1989,不同烘焙溫度與時間對包種茶化
學成份與品質之影響,臺灣茶業研究彙報 8:71-82。
4.季野,2004,細說紅水烏龍。
自http://teaguru.pixnet.net/blog/post/35505802。
5.林金池、陳世雄,2002,萎凋溫度與濕度對白茶品質之影響(Ⅳ)
白茶化學成分對品質之影響,臺灣茶業研究彙報 21:75-88。
6.林劭宇,2011,凍頂烏龍茶發展史之研究,臺北教育大學台灣文
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7.邱芳慶、邱垂豐、林金池、黃正宗、葉茂生,2010,不同海拔茶區
青心烏龍季節間茶葉化學成分及品質之變異,臺灣茶業研究彙報
29:1-10。
8.春水堂編輯,2004,自http://teaguru.pixnet.net/blog/post/35505800。
9.范嘉琦,2010,烘焙方法對茶葉中咖啡因含量之影響,臺灣大學園
藝學研究所學位論文。
10.徐英祥、蔡永生、張如華、郭寬福、林金池,2001,包種茶炭焙
技術之研究-(Ⅱ)炭焙溫度與時間對包種茶品質及化學成份之影
響,臺灣茶業研究彙報 20:71-86。
11.黃仁豐、吳聲舜。2009,不同加工方法對炒菁綠茶品質之影響,臺
灣茶業研究彙報 28:85-104。
12.陳國任、蔡文福,1992,缺水及不同溫度處理對茶樹芽葉生育之影,臺灣茶業研究彙報 11:31-42。13.陳國任,2003,台灣特色茶烘焙技術及品質之探討,臺灣茶葉產製
科技研究與發展專刊,頁89-99,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茶業改良場,
桃園,臺灣。
14.陳國任、林金池,2003,優良茶比賽茶樣等級間品質與容重之探討,臺灣茶業研究彙報 22:143-152。15.張鳳屏、楊光盛,1994,包種茶中無機成分之含量與其浸出率之研
究,臺灣茶業研究彙報 13:133-136。
16.鹿谷農會。2015a,自http://www.lugufa.org.tw/tea01.htm。
17.鹿谷農會。2015b,自http://www.lugufa.org.tw/tea012.htm。
18.鹿谷農會。2015c,自http://www.lugufa.org.tw/tea013.htm。
19.楊盛勳、賴正南,1997。台灣茶葉起源與特色,臺北市七星農田水
利研究發展基金會,臺北,臺灣。
20.蔡永生、劉士綸、王雪芳、區少梅,2004,台灣主要栽培茶樹品
種兒茶素含量與抗氧化活性之比較,臺灣茶業研究彙報
3:115-132。
21.蔡永生、劉士綸、區少梅,2008,台灣凍頂烏龍茶之化學特性與
等級之鑑別,臺灣茶業研究彙報 27:89-104。
22.鄭混元、範宏傑,2014,臺茶 8 號茶菁原料對製成綠茶兒茶素含
量及品質之影響,臺灣茶業研究彙報 33:1-14。
23.劉書維、石正中,2014,茶葉再製酒製備之研究,臺灣茶業研究
彙報 33:45-56。
24.謝敏恒,2002,台灣茶葉的評價與展望,國立中興大學高階經理人
碩士在職專班碩士學位論文。
英文文獻
1.Balentine, D.A., Wiseman, S.A. and Bouwens, L.C. 1997. The
chemistry of tea flavonoids. Crit. Rev. Food Sci. Nutr. pp.37:693-704.
2. Hara, Y., Luo, S. J., Wickremashinghe. R.L. and Yamanishi, T.
1995.Chemical composition of tea. Food Rev. Int. V. pp.11:43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