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213) 您好!臺灣時間:2025/11/09 09:2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侯秀雲
論文名稱:靈魂不滅觀念對生命價值觀的影響
論文名稱(外文):The Influence of The idea of Immortal Soul
指導教授:姜新立姜新立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Hsin-Li Chi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佛光大學
系所名稱:未來學系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綜合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8
畢業學年度:9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40
中文關鍵詞:靈魂靈魂不滅生命價值觀
外文關鍵詞:human’s philosophy lifesoulimmortal soul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7
  • 點閱點閱:139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43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4
論文摘要

本研究目的旨在靈魂不滅觀念對人類生命價值觀影響的研究。從社會亂象、道德的示微、心靈改革社會亂象不減反增、人心不願意為善、科學萬能、形上學的式微,研究者藉靈魂不滅生命無限永生的觀念,探討未來社會變遷的方向,關於人性的價值會因此有所提昇嗎? 探討藉由相信靈魂不滅,促進未來新世代人類對生命價值的意義上是否能有較深沉且積極的意義?
研究者以理性的態度、蒐集靈魂不滅的相關文獻做分析,借助世界各地的靈界研究探討。是從世界的東西方、中國的各大宗教與古希臘的聖哲的教義與思想行徑做文獻內容分析。
對六位成熟穩重經歷人生挫折與失敗的成人進行訪談。其中,有兩位以非結構式的深度訪談法為之;其他四位則以半結構式的深度訪談法進行。意外發現六位受訪者中,有五位分享著自身的靈性經驗,也常常將「人在做,天在看」「舉頭三尺有神明」的話語掛在嘴上,借以勸導周遭的人並規範自我。其中只有一位國文科教師,雖然未經歷自身的靈性經驗,確看過靈媒借竅(附身)寫詞做賦的經歷,因而也深信靈魂不滅。(以上情行形並非研究者原先所預期的。)
在透過靈魂不滅的觀念下,透過深度訪談了解,人們是否因為有了靈魂不滅的觀念,人類更能真正的面對死亡?是否因為靈魂不滅的觀念,人類更能真心為善?是否因為靈魂不滅的觀念,人類認為自己的存在是不滅的永恆延續,因而使人生變得更加積極與實踐自我的人生觀? 是否因為靈魂不滅的觀念,人們願意面對意識的轉換改善人類生命品質? 是否因為靈魂不滅的觀念,人們願意尋求生命價值觀的轉變與昇華?
研究顯示有了靈魂不滅無限生命的生命價值,對於至親親人的往生較能接受,不再執著於肉體的存在,甚至在至親親人往生後,為了增加往生者的福報功德,因而收拾起悲傷轉而對人友善、誦經、佈施、多行善、多傳達上帝的福音,以求迴向給往生親人。或自身遇到極大的痛苦挫折也會希望甚至渴望永恒的上帝或神祈就在身邊陪自己度過難關。
從六位深度訪談的受訪者訪談中發現,如果在生命永恆延續不滅的觀念下,其行為及想法幾乎符合了生命價值的自我的實現、生命的實現、生活的實現的理想。例如受訪者表示:家庭主婦變得較不計較、醫生願意為病人付出更多、教師對孩子的啟蒙與人格養成的重視、慈濟志工相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願意為人犧牲奉獻的精神,並立願生生世世常行菩薩道,能把握當下的幸福、希望自己每一刻都能快樂、積極的面對並處理遇到的困難的生命價值觀。

關鍵字:靈魂、靈魂不滅、生命價值觀。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discussing the influence of the Immortal Soul on human’s philosophy of life. According to social disturbance, we can see that the moral decline, soul reform, social disturbance reduces instead of increasing. People don’t want to do good things. While science omnipotent, metaphysical philosophy declining, researcher tries to use the ideas of Immortal Soul and life eternal to discuss the direction of social changes. Will the human life value increase? By discussing the Immortal Soul, whether the promotion of new generation’s attitude toward philosophy of life in the future will have deep and positive meanings?
Researchers use qualitative research, rational manner, and the literature of immortal soul as well as the research of spirit world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to analysis the influence of immortal soul on philosophy of life. The method is analyzing the literature form both eastern and western world, including Chinese religions, the ancient Greece sage philosophers’ religious doctrines, thoughts, and demeanor.
The author has made intensive interview to six matured, experienced, life frustrated adults. In which two are made by unstructured intensive interview, while the other four are made by semi-structure intensive interview. Accidentally discovered that five interviewers share their own spiritual experiences, and often mentioned “whatever one is doing, God is watching”, and “The gods are watching, so don't think you can get away with anything” , in order to advise others all around, and restrain themselves. Among them, only one Chinese teacher, although he did not experience personal spiritual situation, he did look at the spirit borrow medium to take advantage of writing poetry; therefore, deeply believed immortal soul. (The above situations are not anticipated by the researches in advance.)
By the concept of immortal soul and intensive interview, can people sincerely face the death or not because of the immoral soul? Can human beings sincerely be good because of the immortal soul? Do human beings think their own existences forever lasting, therefore cause the life to become more constructive and self-fulfill philosophy of life because of the immortal soul? Are people willing to face the consciousness transformation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because of the immortal soul? Are people willing to seek the sublim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philosophy of life’s value because of the immortal soul?
With the life value of the immoral soul, it is more acceptable to bear the close family member’s death, and no longer insist the existence of human body. Even after the family member dies, in order to increase the merits and virtues of the dead, we are not in sad but try to be nice to other people, praise scripture, donate money, do good deeds, and transmit God’s gospel to assist the family members afterwards. In addition, when encountering the enormous painful frustration, we also hope, even longer for the eternal God or divinities always are there for us to accompany us accomplish
Analyzing six be intensive interviewed participants, under the idea of immortal soul of life , their behavior and ideas have nearly conformed to the self-realization of life value, life realization and life realization ideal. For instance, participants expression:The housewife becomes did not haggle over; Doctor is willing to pay many for the patient; Teacher value which fosters to child's initiation and the personality;Tzu Chi volunteer trust good is rewarded with good and evils is will berewarded with evil and wants the manner sacrifice offer the spirit, Stands is willing the generation after generations to be often good the Bodhisattva to say" Grasps the immediately happiness; Hoped oneself each quarter all can be joyful; positive facing and processes the difficulty life values which meet."

Key words : soul, immortal soul, human’s philosophy life
目錄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9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範圍 --------------------- 15
第二章 研究途徑與設計
第一節 研究途徑 --------------------------- 17
第二節 研究方法 --------------------------- 18
第三節 研究架構 --------------------------- 19
第三章 生命價值觀
第一節 價值觀 ----------------------------- 21
第二節 肉身生命價值與精神生命價值---------- 23
第四章 靈魂不滅論
第一節 西方 (古希臘聖哲、基督教) ------- 28
第二節 東方 (印度教、佛教、伊斯蘭教) --- 40
第三節 中國 (道教) --------------------- 52
第五章 案例分析與詮釋
案例一:研究者與往生病童的母親訪談 --------- 57
案例二:研究者與往生者的兒子嘉勳訪談-------- 62
案例三:虔誠的慈濟志工阿枝 ----------------- 72
案例四:國中國文科教師小娟 ----------------- 83
案例五:家庭主婦小麗 ----------------------- 94
案例六:醫學研究員小勛 ---------------------103
第六章 發現、建議與結論
第一節 發現 ----------------------------- 114
第二節 研究建議 ------------------------- 121
第三節 結論 ----------------------------- 125
參考文獻 --------------------------------- 129
附錄
附錄一 ----------------------------------- 135
附錄二 ----------------------------------- 138
附錄三 ----------------------------------- 139
附錄四 ----------------------------------- 140
參考文獻

一、中文專書

大川隆法,《永恆的生命世界》,台北市:時報文化。民 95(2006)。
王珍妮譯,《生與死的教育》,台北市:心理出版社。民91(2001)。
王娟,《民俗學概論》,北京:北京出版社。民91(2002)。
巴畢著/李美華譯,《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臺北市:時英出版。民87(1998)。
本那.威廉斯著 /何畫瑰譯,《柏拉圖》,台北市:麥田出版。民89(2000)。
布萊恩•魏斯著/譚智華譯,《前世今生》,台北市:張老師月刊。民81(1992) 。
田代俊孝,《死而後生》,台北市:東大圖書。民86(1997)。
卡爾•貝克,《超自然經驗與靈魂不滅》,台北市:東大圖書。民86(1997)。
史坦尼斯拉弗•葛羅夫、郝爾•班奈特,《探索意識極境:意識革命》。台北市:光點。民93(2004)。
伊凡,《西藏度亡經》,台北市:曼尼文化。民96(2007)。
伊娃•葛欣妮包爾、威廉斯密•博德著 /管中琪譯,《死亡之後》。北縣:楷博出版。民92(2003)。
伊本•西那著 /王大慶譯,《論靈魂:治療論》第六卷(四版),中國北京:商務印書館。民86(1997)。
吉娜•舍明那拉著 /陳家猶譯,《靈魂轉生的奧祕:艾德格•凱西的神奇事蹟》。台北縣:世茂。民 87(1998)。
托倫斯著 /阮煒譯,《神學的科學》 ,香港: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民86(1997)。
西貝兒•夏塔兒著 /楊玫寧譯,《印度教的世界》,台北市:貓頭鷹出版社。民88(1999)。
李維斯陀著/楊德睿譯,《神話與意義》,台北市:麥田出版。民 90(2001)。
李天任等譯。《大眾媒體研究》。臺北市:亞太。民84(1995)。
李忠謙,《圖解哲學》,台北市:易博文化。民 92(2003)。
沃爾夫,呂捷譯,《靈魂與物理》,台北市:臺灣商務。民88(1999)。
余德慧,《生死無盡》,台北市:張老師月刊。民86(1997)。
余德慧、石佳儀,《生死學十四講》,台北市:心靈工坊文化事業。民92(2003)。
周春堤,《未來學概論:原理、趨勢、方法及實例分析》,宜蘭縣: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民 93(2004)。
周健,《超心理學探秘:預言、幽浮與靈異現象》,高雄市:派色文化。民83(1994)。
河合俊雄著/趙金貴譯,《榮格:靈魂的現實性》,中國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
民90(2001)。
阿魯豐斯•德肯,《生與死的教育》,台北市:心理出版社。民91(2002)。
珍•羅博特,《靈魂永生》,台北市:方智出版。民84(1995) 。
紀欣,《生死一線間》,台北市: 商周出版。民 92 (2003)。
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臺北市:巨流出版。民85(1996)。
索甲仁波切,《西藏生死書》,臺北市:張老師文化。民95(2006)。
馬斯洛、史蒂芬絲、海爾著/李美華,吳凱琳譯,《馬斯洛人性管理經典》,臺北市:商周文化發行。民88(1999)。
徐學庸,《靈魂的奧迪賽:柏拉圖費多篇》,台北市:長松文化。民 93 (2004)。
班傑明、威廉著 /黃惠雯等譯,《最新質性方法與研究》,台北縣:韋伯文 化。民92(2003)。
郭于華,《死的困惑與生的執著》,臺北市:洪葉文化。民83(1994)。
荷嚴,《探索靈魂生命的內在》,再版,台北市:自然醫學科學研究中心。民84
(1995)。
陳迺臣,《教育哲學》,台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民90(2001)。
許添盛口述、張雅真文字整理,《邁向內在的朝聖之旅:賽斯心法》,台北市:
方智出版。民 90 (2001)。
陸達誠,《馬賽爾》,台北市:東大出版。民81(1992)。
溫德•貝爾/陳國華等譯,《未來學導論》,台北市:學富文化。民93 (2004)。
傅佩榮,《探索生命的價值:哲學入門》,台北市:天下遠見出版。民92 (2003) 。
傅偉勳,《死亡的尊顏與生命的尊嚴》,台北縣:正中書局。民82 (1993) 。
張宏實,《圖解西藏生死書》,台北市:橡樹林文化。民94 (2005) 。
張佳珍,《靈魂的探索:靈魂的認識與提昇》,台北縣:正一善書出版。民87 (1998)。
曾仰如,《亞里斯多德》,台北市:東大圖書。民 78 (1989)。
傅佩榮,《柏拉圖》,台北市:東大圖書。民 87 (1998)。
楊憲東,《大破譯》,台北市:宇河文化出版有限公司。民92(2003)。
福特著 /李四龍譯,《神學》,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民89(2000)。
奧修,《直覺:超越邏輯的全新領悟》,台北市:生命潛能文化。民 91 (2002)。
葉乃嘉,《心、靈與意識:新時代的生命教育》,台北市:台灣商務。民 94 (2005)。
瑪利亞•辛馬,《不死的靈魂》,台北市: 商周出版。民95 (2006)。
瑪麗•德•翁澤繼,《我們並未互道再見:關於安樂死》,台北市:張老師月刊。
民90(2001)。
蓋瑞•史瓦茲,《靈魂實驗》,台北市:大塊文化。民92(2003)。
鄭曉江,《宗教生死書》,台北市:華城圖書。民93(2004)。
鄭石岩,《生命轉彎處》,台北市:遠流出版公司出版。民90(2001)。
劉作揖,《生死學概論》,台北縣:新文京開發。民92(2003)。
摩訶提瓦/林煌洲譯,《印度教導論》,台北市:東大書局。民 91 (2002)。
鍾敬文,《民俗學概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民87(1998)。
藍守仁,《靈學的現在和將來》,台北市:水牛出版。民 68 (1979)。



二、中文學位論文期刊

李若衡、楊靜,〈大學生生命價值觀的投射測驗與內容分析〉,重慶: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民96 (2007)。
李俊麟,〈靈異思考的發展趨勢與內容具體性的影響〉,宜蘭縣:佛光大學心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民95 (2006)。
呂應鐘,〈破除宗教亂象應先落實心靈科學教育探討〉,台北市:台灣超心理學會
民96 (2007)。
林千琪,〈生死教育輔導方案對國小五年級學童死亡概念、死亡焦慮、生命價值觀之影響〉,台南市:國立台南師範學院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民 92(2003)。
吳美如,〈生死教育課程對高職學生生命價值觀及死亡焦慮影響之研究〉,嘉義 縣: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94 (2005)。
社團法人台灣生命教育學會,〈人格統整與靈性發展〉,台北市:高中生命教育課程。民96 (2007)。
郭金池,〈國民小學教師價值觀念進修態度與教學態度之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78 (1989)。
莊于瑩,〈保險與生命實踐──以南方澳為例〉,宜蘭縣:佛光大學生命學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民 92 (2003)。
梁乃崇等,《佛學與科學研討會論文集 一 ~ 五 集》,北市:財團法人圓覺文教
基金會。民 80 (1991)。
黃季敏,〈從重大傷亡災例研究救災人員的生命價值觀〉,嘉義縣: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民90 (2001)。
張展源,〈超心理學研究的哲學涵義〉,台中縣: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民78 (1989)。
楊勝任,〈醫院志願服務對志工生命價值觀的影響研究〉,高雄縣: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民 92 (2003)。
楊文王,〈一貫道團所發生心靈現象的探索–以榮格分析心理學解析〉,嘉義縣:
南華大學生死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民 88 (1999)。

















三、英文部份:

Benjamin F.Crabtree/William L. Miller,(2003).Do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Weber publication.
Earl R.Babbie,(2005).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 10th Edition 。Singapore:Thomson。
Jane Roberts, Note by Roberts F.Butts.(1972).Seth Speaks(The Eternal Validity of The Soul),CA,USA.Amber-Allen publishing/New World Library .


四、Web Site:


Discovery Channel ,
http://www.discoverychannel.com.tw/paranormal/parapsychology/survival_after_death/ index.shtml (2007.07.01)

zh.Wikipedia .org ,
http://zh.wikipedia.org/ (2007.08.14)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