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份
1.專書
鄭志富,《運動教練領導模式分析》,(台北市:師大書苑,1997年)。
鄭志富,《運動領導量表(中文版)之編制》,(台北:師大書院,1997年)。
盧俊宏,《運動心理學》,(臺北市:師大書苑,1994年)。
2.期刊論文
黃金助,《國家級運動教練領導行為調查研究體院論叢》,1,第二期,(1980年),257-336。
鄭志富,〈運動教練領導行為研究取向〉,《中華體育季刊》第十一卷第一期,(1997年),頁22-31。鄭敏雄與劉一民,〈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關係研究-以參加79學年度大專男子排球國手選拔賽之球隊為例〉,《中華民國大專院校體育總會八十年度體育學術研討會報告書》,(1991年),頁235-252.
3.學位論文
丁文欽,〈臺北市國小排球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訓練滿意度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體育系體育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2011年)。王英人,〈臺灣曲棍球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系碩士論文,(2010年)。朱芳德,〈臺北市中等學校田徑教練領導行為與運動員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論文,(2012年)。李雲翔,〈SBL球隊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相關研究〉,國立體育大學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李松宜,〈高中職羽球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相關研究〉,國立體育大學運動推廣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13年)。吳慧卿,〈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團隊衝突、團隊凝聚力及滿意度關係之實證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余壯勳,〈國小六年級學童成就動機、教師領導風格與學習適應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5年)。
邱旺璋,〈足球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研究〉,輔仁大學體育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2)年。邱翊瑋,〈全國國中桌球選手知覺教練家長式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體育系碩士論文,(2014年)。洪嘉文,〈領導型態與工作滿意關係之證實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洪偉文,〈新北市國小田徑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研究〉,臺北市立大學體育學系體育教學碩士論文,(2015年)。倪千茹,〈國民中學校長領導能力量表之編製〉,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時超傑,〈台灣地區國中籃球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訓練滿意度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體育碩士學位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2009年)。陳玉娟,﹤台灣地區游泳教練領導行為與選手成績表現及滿意度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陳鼎華,〈臺灣地區國中甲級籃球隊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相關研究〉,臺北市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陳美秀,〈臺北市國民小學田徑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訓練滿意度之研究〉,臺北市立大學競技運動訓練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陳文益,〈新北市國小田徑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體育系體育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2014年)。許閔毓,〈台北縣國小足球隊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研究〉,輔仁大學體育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7年)。許君立,〈台中市國小籃球隊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研究〉,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張文財,〈國小籃球隊知覺教練領導行為、團隊凝聚力與成績表現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體育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3年)。郭添財,〈國小桌球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蔡瑞芳,〈教練領導行為對訓練滿意度之影響-兼論參與動機之中介效度〉,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運動管理學系碩士班論文,(2014年)。劉選吉,〈我國甲組成棒選手自我效能和集體效能與團隊凝聚力間的關係及對運 動表現的影響〉,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劉雅燕,〈國中手球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研究〉,台北市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鄭松益,〈台灣地區高中排球教練領導行為與選手滿意度關係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鄭俊傑,〈大專院校棒球教練領導行為與選手組織承諾之研究〉,臺北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賴世堤,〈我國籃球教練領導行為之研究〉,國立臺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鍾金峰,〈國小籃球隊教練領導行為及隊員參與動機對團隊凝聚力之影響研究〉,國立台灣體育運動大學運動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14年)謝政剛,〈全國高中空手道選手團隊凝聚力與訓練滿意度之相關研究〉,台北市立大學體育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4年。蘇致榮,〈男子快壘球隊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研究〉,臺北市立大學運動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
二、英文部分
A.V.Carron, Cohesiveness in Sport Groups: Interpretations and Considerations. Journal of Sport Sychology, 4, (1982), 123-138.
Carron, A.V.Cohesiveness in Sport Groups: Interpretations and Considerations.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4, (1982), 123-138.
Chelladurai & Haggerty. A Normative Model of Decision Style Coaching. Athletic Administration, 13, (1978), 6.
Chelladurai, P., & Carron, A.V. Athletic Maturity and preferred Leadership.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5, (1983),371-380
Chelladurai, P., & Saleh, S. D. Preferred Leadership in Sports. Canadian Journal of Applied Sport Sciences , 3, (1980), 85-92.
E.F.A. Fiedler, Theory of Leadership Effectiveness. New York: McGraw-Hill, (1967)。G.A.Yukl, Leadership in Organizations.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ey:Prentice-Hall,Inc.(1981)
Martend,R,Pererson.Group Cohesiveness as a Determination of Success and member satisfaction in team performance.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Sport Sociology, 6,(1971), 49-61.
P. Chelladurai, Leadership. In R. N.Singer, M. Murphey, & L. K. Tennant(Eds.),Handbook of Research on Sport Psychology. New York: Macmillan. (1993). p648.
R.J.A. House, Path-Goal Theory of Leader Effectivenes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6(5). (1971), 321-328。
R.N. Osborn, Hun,J.G. An Adapt-Reactive Theory of Leadership.In J.G.Hunt and L.L.Larson(Eds). Leadership Frontiers. OH: Kent State University,(1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