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59)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12 16:0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魏延豪
研究生(外文):WEI, YAN-HAO
論文名稱:相聲集體寫作融入修辭教學對國語文學習表現影響之研究 ——以新北市偏遠國小高年級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the Learning Effect of Integrating Rhetoric Teaching into Xiang-Sheng Collected Composition Education on Chinese Courses of Fifth and Sixth Graders:Taking an Arts and Aesthetics Cultivation Project for the Elementary school of Rural Area in New Taipei City as an Example
指導教授:李其昌李其昌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LI, CHUI-CHANG
口試委員:黃增榮侯剛本
口試委員(外文):HUANG, ZENG-RONGHOU, KANG-PEN
口試日期:2018-06-29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系所名稱:藝術與人文教學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專業科目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8
畢業學年度:10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2
中文關鍵詞:修辭教學相聲集體寫作國語文學習表現跨領域國小高年級
外文關鍵詞:rhetoric teachingXiang-Sheng collected compositionlearning effect of Chinese courseArts and Aesthetics Cultivationfifth and sixth grader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
  • 點閱點閱:33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71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偏遠國小為尋求特色發展,過於注重才藝資源的引進,反倒壓縮基礎學科的練習時間。因此,研究以相聲集體寫作的方法結合國語修辭教學,透過文本創作、演出練習,建立不斷運用修辭知能的環境,從中瞭解高年級學生在修辭知能上的學習狀況,並以相聲的趣味性以及演出的成就感,正向提升學生的寫作動機。
本研究以行動研究法進行,從自編教案到實驗教學,經過規劃、行動、觀察、反省、專家建議、再修正、再行動等歷程,不斷修正至解決問題到撰寫研究報告,以求符合行動研究之動態循環模式。
質性資料的三角檢證證明了教學方案符合高年級學生程度,串聯國語文領域以及表演藝術之課程指標;也肯定課程為學生塑造出一個同儕互助合作,向演出不斷精進的學習過程。根據資料的顯示,學生對於單一修辭格的理解並不全面,為了統整學習經驗,教案設計可再作修改;此次課程能引發大部分學生的寫作動機,但學生對於交流分享對象,以及題目喜好還是有想法上的保留。
在量化的檢測上,實驗結果的五種向度在敘述統計中皆獲得顯著的提升;但是,在共變數分析中唯有寫作情感獲得顯著提升。究其原因,有時間、人數、以及個人分享意願等限制,再加上修辭教案設計需要改進的部分,導致此次研究無法完美。

In order to seek characteristic development, elementary schools in rural area pay too much attention to the introduction of Arts and Aesthetics Cultivation resources, instead reducing exercise time for basic disciplines. Therefore, a study on integrating rhetoric teaching into Xiang-Sheng collected composition education on Chinese courses has been conducted, aiming to understand learning status of fifth and sixth graders on rhetorical knowledge through text creation and performance practices while establishing an environment for constant practice of rhetorical knowledge. Ultimately, students’ writing motivation will be enhanced by interesting Xiang-Sheng performances and acquiring sense of achievement.
This study is carried out by the method of action research, starting from self-compiled teaching plans all the way to experimental teaching, including planning, proceeding according to plans, observation, self-questioning, heeding expert advices, revise, resuming previous work and so on, constantly revising to solve the problem and finally writing research reports, in order to accord with the dynamic cycle mode of action research method.
Triangulation analysis of qualitative data proves that the teaching program is in line with the degree of fifth and sixth graders, integrating language courses and performing arts; and it is affirmed that the program provides students with an opportunity for mutual-assistance and a continuous learning process to perfect performances. According to the data, the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n single figure of speech is not comprehensive. In order to integrate learning experience, designs of teaching plans can be revised again. This program can arouse the writing motivation of most students, but students still get to choose their communication partners and subject preferences.
In terms of quantitative test, the five dimensions of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have been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descriptive statistics; however, only composition sentiments increase significantly in analysis of covariance. Various limitations such as test time, number of participants, and the personal willingness to share, as well as the parts where designs are in need of improvement are among the reasons for imperfect conduct of this study.

謝誌 I
摘要 II
Abstract III
目 次 V
圖 次 VII
表 次 V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相聲藝術與練習方法 7
第二節 國小高年級修辭教學 17
第三節 相聲運用於國語文教學相關研究 19
第四節 修辭知能與寫作動機的學習表現 23
第三章 研究設計 27
第一節 研究架構 27
第二節 研究流程 28
第三節 研究場域與對象 31
第四節 研究工具 33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39
第一節 教學設計與審查建議 39
第二節 學生的學習歷程 47
第三節 學生在修辭知能上的狀況 62
第四節 學生在寫作動機上的轉變 70
第五節 學生在寫作動機上的各度的差異 7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82
第一節 結論 82
第二節 建議 85
參考文獻 88
附錄一 寫作動機量表授權書 92
附錄二 訪談提綱暨審查單 93
附錄三 「誤用修辭哈哈笑」教學單元 94
附錄四 相聲修辭學習單 110
附錄五《濫用量詞》文本 113
附錄六 教案檢核單 118
附錄七 課程回饋單 119
附錄八 寫作動機量表 120
Johnson, A. P.、朱仲謀譯 (2006)。行動研究導論。臺北:五南。
于萬海、王决(1987)。笑談相聲。北京市:寶文堂。
王文科、王智弘(2014)。教育研究法。臺北:五南。
王振全等(?)。相聲世界樂透了。漢霖民俗/兒童說唱藝術團說唱研習教材。
白泰澤(2002)。由《千禧夜,我們說相聲》看賴聲川所領導的集體即興創作。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朱安如(2010)。相聲瓦舍誠心誠意打造好幽默,PAR表演藝術雜誌,210,94-95。
吳幸純(2009)。國小高年級國語教科書句型修辭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吳昱仁(2010)。建置相聲輔助修辭教學的數位學習系統—以國小摹寫法教學為例。碩士論文,亞洲大學,臺中市。
李育懃(2014)。即時反饋系統應用於國小三年級學生修辭教學之行動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李嘉珍(2014)。藝術深耕之創作性戲劇課程教學執行之探討:以基隆市東光國民小學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新北市。
杜淑貞(2001)。小學作文教學探究。臺北市:文津。
汪景壽、藤田香(1992)。相聲藝術論。北京市:北京大學。
邱聖哲(2012)。多媒體融入國小中年級修辭教學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洪雪香(2004)。相聲在國小語文輔助教材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皇冠出版社(1986)。李國修 & 李立群:談集體創作(1 hr 34 min),取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xoG_SWBFxQ&t=19s
馬季(1980)。相聲藝術漫談。廣東:人民出版社。
馬景賢、葉怡均(2017)。說相聲,學語文。臺北市:小魯文化。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等教育輔導委員會主編(1996)。如何進行國文教學。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等教育輔導委員會。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8)。語文領域——國語文。國家教育研究院,新北市。
張永和、黃箭主編(1996)。笑佛唐杰忠。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張佑祺(2011)。相聲的語文藝術運用於國中國文教學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張春榮(2005)。國中國文修辭教學。臺北市:萬卷樓。
教育部統計處(2018)。偏遠地區國中小地理資訊查詢系統,取自:http://stats.moe.gov.tw/remotegis/
梁淑芳(2009)Louise Rosenblatt 及其「相互作用理論」,NCUE Studies in Language, Literature, Translation,4,1 – 22。
陳麗萍(2015)。國小修辭格教學數位教材設計。碩士論文,華梵大學,新北市。
馮心怡(2012)。國小國語教科書修辭內容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市。
馮翊綱(2017)。相聲並不單純。臺北市:幼獅。
黃慶萱(1979)。修辭學。臺北市:三民書局。
楊佳倫(1994)。說教與說笑。新竹市:新竹市立文化中心。
葉怡均(2005)。說相聲。臺北市:藝教館。
葉怡均、臺北曲藝團策劃(2010)。說唱玩國。臺北市:幼獅文化。
詹素宜(2016)。修辭技巧在國小高年級寫作教學之應用。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詹瑞璟(2010)。兒童相聲的理論、實務與創作:我的做法與作品。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廖麗英(2016)。相聲運用在華語口語表達教學之行動研究:以新住民小學學童為個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漢霖民俗/兒童說唱藝術團編(?)。說唱藝術縱橫談。漢霖民俗/兒童說唱藝術團說唱研習教材。
臺北市教師研習中心(1990)。有效的說話教學策略。引自:http://ksehome.ilibrary.tw/ibook/public/showbook?no=9005231214&view=phone#page/1/mode/1up。
趙鏡中(2011)。提升閱讀力的教與學——趙鏡中先生語文教學論集。臺北市:萬卷樓。
劉佳玟(2007)。創造思考作文教學法對國小五年級學童在寫作動機及寫作表現上的影響。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劉梓鈺(1990)。相聲藝術的奧秘。天津市:百花文藝出版社。
蔡宜真(2000)。賴聲川劇場集體即興創作的來源與實踐。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蔡青橋(2016)。國小高年級學生寫作表現與寫作創意相關指標之研究,資優教育季刊,139,23-33。
蔡清田(2015)。行動研究的功能限制與關鍵條件,TED飛訊,209,取自:http://www.nacs.gov.tw/NcsiWebFileDocuments/15f1f61362c23de4b9c2b23d6aee76d9.pdf
閱讀興趣(2009)。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取自:http://reading.cw.com.tw/Controller?event=READDOC&docid=2000268
鄺綺暖(2013)。國小國語教科書修辭格分析—以南一版為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魏吟君(2016)。修辭技巧在國小三年級寫作教學之應用。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羅榮壽(2002)〈相聲表演漫談〉連載之二,《曲藝月刊》。取自:http://www.xiangsheng.org/article-521-1.html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