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姓氏筆劃排序)
討論文本
Mayaw Biho,《天堂小孩》(臺北:同喜文化,2006)。
Mayaw Biho,《我家門前有大河》(臺北:公視,2010)。
吳明益《家離水邊那麼近》(臺北:二魚文化,2007)。
柯金源,《福爾摩沙對福爾摩沙》(臺北:公共電視,2010)。
柯金源,《退潮》(臺北:財團法人公共電視,2011)。
中文資料
專書
王慰慈,《台灣當代影像:從紀實到實驗》(臺北:同喜文化,2007)。
王諾,《歐美生態文學》(修訂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王諾,《歐美生態批評:生態文學研究概論》(上海:學林出版,2008)。
何明修,《綠色民主:台灣環境運動的研究》(臺北:群學,2006)。
吳明益,《台灣自然書寫的探索1980-2002:以書寫解放自然BOOK1》(臺北:夏日出版,2012)。
吳明益,《自然之心:自然書寫到生態批評:以書寫解放自然BOOK3》(臺北:夏日出版,2012)。
吳晟、吳明益主編,《溼地、石化、島嶼想像》(臺北:有鹿文化,2011)。
李道明,《紀錄台灣 : 台灣紀錄片研究書目與文獻選集》(上、下冊)(臺北:文建會,2000)。
林孟龍,《台灣的河流》(臺北:遠足文化,2002)。
施信民編,《海岸危機》(台中:晨星,1998)。
莊玉珍、王惠芳,《台灣的濕地》(臺北:遠足文化,2001)。
敦誠等著,《邊地發聲:反主流影像媒體與社運紀錄》(臺北:唐山出版社,1992)。
楊士範,《阿美族都市新家園-近五十年的臺北縣原住民都市社區打造史研究》(臺北:唐山出版社,2006)。
楊士範,《礦坑.海洋與鷹架 : 近五十年的臺北縣都市原住民底層勞工勞動史 》(臺北:唐山出版社,2005)。
達西烏拉彎‧畢馬(田哲益),《台灣的原住民阿美族》(臺北:臺原出版社,2001.10)。
蔡崇隆主編,《愛恨情仇紀錄片》(臺北:同喜文化,2009)。
戴昌鳳,《台灣的海洋》(臺北:遠足文化,2003)。
謝志誠、何明修,《八輕遊臺灣:國光石化的故事》(臺北:左岸文化,2011)。
Aldo Leopold, Mohit Mukherjee、林俊義、劉志成等著,陳慈美譯,《從土地倫理到地球憲章》(臺北:生態關懷者協會,2008)。
Aldo Leopold著,吳美真譯,《沙郡年紀──李奧帕德的自然之思》(臺北:天下文化,1998)。
Callicott ,J. Baird, Holmes Rolston著,陳慈美譯,《環境倫理學入門》(臺北:生態關懷者協會,2008)。
Jan Hancock著,謝明珊譯,《人類與環境的權利》(臺北:韋伯文化,2009)。
Maggie Black, Jannet King著,王惟芬譯,《水資源地圖》(臺北:聯經,2012)。
單篇論文
瓦歷斯.諾幹,〈從台灣原住民文學反思生態文化〉,收錄於林耀福主編,《生態人文主義》(臺北:書林,2002)。頁191-192。
江雯、紀舜傑,〈都市邊緣化下原住民部落認同與重建──以新北市三鶯部落為例〉,《台灣原住民研究論叢》第十期(2011.11)。頁125-156。
何明修,〈反國光石化的社會實踐:談環境保護的公民〉,《傳播研究與實踐》,第二卷第一期(2012.01)。頁45-54。
林文玲,〈米酒加鹽巴:「原住民影片」的再現政治〉,《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43期,(2011.09)。頁197-234。林益仁,〈臺灣自然保育的「西雅圖酋長化」:一個從原住民傳統生態知識出發的基進觀點〉《中外文學》36卷3期(2007.09)。頁15-61。邱貴芬〈性別政治與原住民主體的呈現:夏曼‧藍波安的文學作品和Si-Manirei的紀錄片〉《台灣社會研究季刊》86期(2012.03)。頁13-50
胡台麗,〈台灣原住民族的祭典儀式:現況評估〉,收錄於《文化展演與台灣原住民》(臺北:聯經,2003)。頁279-313。
黃心雅,〈風險、海洋與原住民能動:艾佩利.豪琺與夏曼.藍波安的「群島之洋」〉,劉石吉、王儀君、張志維編,《海洋、跨界與族裔》(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2010)。頁1-25。
黃宗潔,〈建構「海洋倫理」的可能:以夏曼.藍波安、廖鴻基、吳明益之海洋書寫為例〉,「海洋文化學術研討會」(高雄:中山大學文學院,2009)。
趙俊祥、李郁強,〈都市原住民部落之拆遷與法制問題探析〉,《台灣原住民研究季刊》1卷3期(2008.09)。頁93-127。蔡嘉陽,〈反國光石化的社會實踐:談環境保護的公民〉,《傳播研究與實踐》,第二卷第一期(2012.01)。頁1-8。
學位論文
王玉燕,《環境議題紀錄片的敘事策略研究:一個集體行動框架的觀點》(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所碩士,2007)。林柳君,《吳明益作品中的文化轉譯、美學實踐與隱喻政治》(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台文所碩士,2011)。施柏榮,〈全球經濟再結構下的台灣農地政策:去管制?或再管制的失效?〉(臺北: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所碩士,2011)。陳宗暉,《流轉孤島──戰後蘭嶼書寫的遞演》(花蓮:國立東華大學中文系碩士,2009)。謝佳玲,《台灣原住民紀錄片:導演生存心態下之美感詮釋》(花蓮:國立東華大學民族藝術研究所碩士,2008)。網路資源
【三鶯部落自救會】。網址:http://sanyingtribe.blogspot.tw/。
【柯金源,〈環境記錄隨筆〉】。網址:http://web.pts.org.tw/php2/program/point/pointViewArticle.php?serials=5&Page=1&num=。
【原視新聞網】。網址:http://www.titv.org.tw/news/news_info.php?UID=46907。
【《退潮》節目痞客邦部落格】。網址:http://viewpoint1999.pixnet.net/blog。
【就是躍改變】網址:http://mayawbiho.blogspot.tw/。
【溪州部落後援會】。網址:http://shijou.blogspot.tw/2011/08/blog-post.html。
西文資料
Books
Bill Nichols. 2011. ”What Types of Documentary Are There?” Introduction to Documentary. Bloomington and Indianapolis: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Rob Nixon. 2011. Slow Violence and the Environmental of the Poor United Stat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Thayer, Robert L. 2003. LifePlace: Bioregional Thought and Practice. Berkeley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Tom Lynch, Cheryll Glotfelty, and Karla Armeruster. 2012. The Bioregional Imagination: Literature, Ecology, and Place. Georgia: 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
Journal Articles
Christopher Lupke. 2012. “Documentary Environmental Protest: Taiwan’s Gongliao Fourth Nuclear Power Plant and the Culture Politics of Dialogic Artifice.” Ed. Sylvia Li-chun Lin & Tze-lan D. Sang. Documenting Taiwan on Film: Issues and Methods in New Documentaries.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Eugene S. Hunn. 1999. “The value of subsistence for the future of the world.” Ed. Virginia D. Nazarea. Ethnoecology : situated knowledge/located lives. Tucson : University of Arizona Press. 23-36.
Kuei-fen Chiu. 2012. “Documentary Power: Women Documentary Filmmakers and New Subjectivities in Contemporary Taiwan.” Continuum: Journal of Media and Cultural Studies, 26.1: 169-181.
Virginia D. Nazarea. 1999. “Introduction: a view from a point: ethnoecology as situated knowledge.” Ed. Virginia D. Nazarea. Ethnoecology : Situated Knowledge/located Lives. Tucson : University of Arizona Press. 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