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24) 您好!臺灣時間:2025/11/29 01:3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怡婷
研究生(外文):CHEN, YI-TING
論文名稱:國小五年級異分母分數加減法 補救教學之個案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Case study of Remedial Teaching on Addition/Subtraction of Fraction with Different Denominators for Fifth grade students
指導教授:陳彥廷陳彥廷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EN, YEN-TING
口試委員:柳賢鄭博文
口試委員(外文):LIU, HSIENCHENG, PO-WEN
口試日期:2017-06-16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數學教育學系在職專班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普通科目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7
畢業學年度:10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43
中文關鍵詞:分數概念多元表徵異分母分數加減法補救教學解題表現學習情形
外文關鍵詞:the Concepts of FractionsMultiple RepresentationAdditing and Subtracting Fractions with different denominatorsRemedial TeachingSolving Problem PerformanceLearning Condi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4
  • 點閱點閱:27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5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本研究之目的主要在探討國小五年級學童於運用多元表徵進行異分母分數加減法補救教學時的學習情形以及補救教學後的學習成效。本研究之對象為台中市南屯區某國小五年級24位學童。本研究所設計的補救教學是將具體、可操作的分數牆教具融入教學活動中,讓學童透過動手操作完成研究者所佈的問題。藉由研究者編製的「異分母分數加減法」前測試卷、學習單、後測試卷作為研究工具,透過上課錄影檔、觀察紀錄和所蒐集到的資料進行三角校正分析,探討學童在「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相關概念的發展情形。研究結果發現:一、學童在補救教學前的迷思概念包括(一)題目看錯、(二)計算錯誤、(三)因數、倍數概念混淆、(四)二階單位換算錯誤、(五)題目語句理解錯誤。二、學童在補救教學過程中的學習表現為(一)學童動手操作解題能力較紙筆測驗解題能力佳、(二)學童對不熟悉的題目完成度較低,但可透過教師提示來完成、(三)學童能經由補救教學提升對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概念理解。(四)低數學能力的學童經由動手操作教具對數學更有興趣。三、學童經由操作分數牆教具的補救教學後,其後測成績呈現提升的現象。
This study is aim to discuss the effect of remidial teaching to fifth graders in addition and subtraction of different denominators with mutiple representation.The study subject are 24 fifth graders in nantun district in taichung.The remidial teaching was a hands-on instruction for students to answer the questions which is designed by researcher with a construct and manual fractions wall.The research tools were researcher-made test in a before-and-after design, worksheets, and the triangulation analysis was made among class videos ,observation record and other collected datas.This study explore the related concepts of additing and subtracting fractions with different denominators,and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first,the myth concepts for students before remidial teaching included:misreading the items,calculating errors,confusing the concepts of factors and multiples, second-order misconversion ,misunderstanding in the sentences of the items;second,the students’learning performance during the remedial teaching were:the ability of hands-on-operation for students was better than paper-and-pencil test,the degree of completion in unfamiliar items were lower than familiar ones, but the students could finished with the teacher suggestion,the students could figure out more about the concepts of additing and subtracting fractions with different denominators through remedial teaching,the students with low ability in mathematics became more interested by operating hands-on teaching aids;third,the after test score was higher than before one by the remedial teaching of using fractions wall teaching aids.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第二節 研究目的
第三節 名詞釋義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補救教學的意涵與相關研究
第二節 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課程地位分析與相關研究
第三章 研究設計
第一節 研究方法
第二節 研究架構
第三節 研究對象
第四節 研究工具
第五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第六節 研究流程
第七節 研究的信效度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發現
第一節 國小五年級學童進行補救教學前解題表現分析
第二節 學童進行異分母加減法補救教學時的學習表現
第三節 學童在異分母分數加減法補救教學後的學習成效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第二節 建議
參考文獻
附 錄



王文科(1987)。認知發展理論與教育-皮亞傑理論之應用(再版)。臺北市,五南出版社。
王淵智(2005)。多元表徵課程對國小四年級學童分數學習成效之實驗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
王盈期(2011)。國小五年級數學補救教學研究─異分母分數的加減。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數學資訊教育學系,臺北市。
王敏娜(2012)。PPT簡報融入四年級分數補救教學之研究─「以假、帶分數及其互換」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屏東市。
方文邦、劉曼麗(2013)。對國小四年級數學低成就學童在分數學習的迷思概念/錯誤類型與其成因之探討。科學教育月刊,358,20-35。
王惠真(2014)。透過合作學習並配合等值分數引入「異分母分數加減」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應用數學系,臺南市。
呂玉琴(1991)。分數概念文獻探討。臺北師院學報,4,573-606。
杜正治(2001)。補救教學的實施。收錄於李咏吟(主編),學習輔導─學習心理學的應用。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何英奇(2001)。學習困難的診斷與補救教學。收錄於何英奇、毛國楠、張景媛、周文欽(主編),學習輔導,223-274。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吳清山、林天祐(2005)。教育新詞書(New Dictionary of Education)。臺北市,高等教育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沈順怡、詹惠雯(2008)。線上學習成效影響因素模式之探討。中國行政,79,1-21。
杜錦龍(2010)。以後設認知策略經由等值分數進行異分母分數加減的學習歷程及成效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數學教育學系,臺南市。
李國家、劉曼麗(2012)。探討國小五年級數學低成就學生在分數部分的迷思概念─以異分母分數的比較與加減為例。科學教育月刊,354,30-43。
林碧珍(1990)。從圖形表徵與符號表徵之間的轉換探討國小學童的分數概念。新竹師院學報,4,295-347。
邱上真(1992)。學習障礙兒童的教育評量-認知取向。特殊教育季刊,43,1-6。
邱憶惠(1999)。個案研究:質化取向。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教育研究,七期,113-127。
林玉華 (1995)。淺談數學學習障礙兒童之診斷與輔導,中縣文教,22,50-53。
林彥宏(2002)。國小五年級學童分數概念的診斷與補救教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數學教育學系,臺南市。
卓素慧、郭春在(2008)。從認知發展觀點探討幼兒教具設計原則之研究。應用藝術與設計學報,3,27-36。
林佩璇(2000)。個案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收錄於中正大學(主編),質的教育研究方法,239-262,高雄市:麗文文化公司。
林亭妤(2012)。運用多元表徵進行國小五年級學童等值分數補救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數理教育所,屏東市。
洪儷瑜(2000)。以教師的觀點研究弱勢學童的困境與教育的因應義務教育階段一般弱勢學童的補救教育方案之研究。收錄於邱上真(主編),補救教學理論與實務。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洪素敏(2003)。國小五年級學童分數迷思概念補救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嘉義市。
洪素敏、楊德清(2008)。分數補救教學之歷程的研究。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4(2),85-118。
洪儷瑜(2012)。由補救教學到三層級學習支援。教育研究月刊,221,13-24。
教育部(2005)。教育部辦理攜手計畫課後扶助補助要點。教育部,臺北市。
徐文明(2007)。國小三年級分數概念學習困難兒童之補救教學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臺北市。
唐淑華(2013)。帶著希望的羽翼飛翔─談補救教學在十二年國教的定位與方向。教育人力與專業發展,30,1-11。
教育部(2009)。教育部補助國民中小學及幼稚園弱勢學童實施要點。教育部,臺北市。
教育部(2011)。教育部推動教育優先區計畫。教育部,臺北市。
教育部(2012)。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童鑑定辦法。教育部,臺北市。
陳長春(1992)。加強補救教學的意義。中縣文教,13,17-18。
張新仁(2001)。實施補救教學之課程與教學設計。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育學刊,17,85-106。
許慧禎(2002)。國小學童等值分數概念的補救教學─以動態評量介入。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數學教育學系,臺南市。
陳進財(2003)。後現代思潮對藝術作品詮釋的啟示。數位藝術教育網路期刊,4,3。
許正泰(2009)。國小高年級學童異分母分數加減運算學習表現與錯誤類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屏東市。
陳金葉(2009)。資訊融入異分母分數加減單元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生學習成效與動機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數學教育學系。
陳韻婷(2011)。結合PPT圖像表徵與後設認知教學策略融入國小五年級異分母分數加減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屏東市。
郭淑茵(2015)。五年級數學感之培養-以異分母分數加減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數學系,臺北市。
黃湘武(1980)。皮亞傑認知心理學與科學教育,科學教育雙月刊,37,12-17。
甯自強(1991)。藉由解題的活動瞭解兒童及促進兒童增加對數學的瞭解。教師之友,32(5),47-51。
游惠美(1997)。電腦輔助教學應用方式對國小低成就兒童注音符號補救教學成效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新竹市。
湯錦雲(2002)。國小五年級學童分數概念與運算錯誤類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屏東市。
曾柏瑜(2008)。低成就學童的有效補救教學原則。臺東特教,27,25-29。
黃薏如(2015)。以數學溝通進行三年級低成就學生分數基本概念補救教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數學系,臺北市。
游燕楓(2016)。師資培育生數學領域科技學科教學知覺量表發展。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數學教育學系,臺中市。
葉玉滿(2009)。新移民女性子女國語文補教教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語文教育學系,臺東市。
楊怡婷(2016)。補救教學有效嗎。臺灣教育評論月刊,5(1),173-177。
趙曉美(2015)。補救教學vs.有效教學。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4),21-25。
廖樞陽(2012)。皮亞傑與布魯納認知發展理論於兒童舞蹈教學之應用。國際藝術教育學刊,10(2),139-197。
劉秋木(1996)。國小數學科教學研究。臺北市,五南出版社。
劉安倫(2004)。喚起弱勢學童學習之門─談低成就學童之補救教學。竹縣文教,29,48-51。
蔡佩珊(2011)。國小五年級學童異分母分數加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數學教育學系,臺中市。
蔡秉修(2014)。國民小學六年級學童數學補救教學之分數學習歷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明道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彰化縣。
賴素貞(2001)。一位讓高工學生喜歡上數學的教師教學表徵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臺北市。
謝心怡(2010)。簡單異分母分數加減融入同分母分數加減在三年級學童之學習歷程與成效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數學教育學系,臺南市。
鍾佩玲(2014)。國小三年級升四年級學生分數補救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屏東市。
鐘漢建(2014)。以四年級分數數位數學教材進行六年級補救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數學系,臺北市。
鐘文傑(2014)。國中生分數概念及加減法的主要錯誤類型及其補救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系,臺北市。

英文部分
Bloom, B. S. (1984). The search for methods of group instruction as effective as one-to-one tutoring. , Education Leadership, 41(8), 4-17.
Bruner, J. S.(1966). Toward a theory of instruction.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Ellis, E. S.,Worthington, L. A., Larkin, M. J. (1994). Research synthesis on effective teaching principles and the design of quality tools for educators. Eugene, OR: University of Oregon.
Gorard, S., & Smith, E. (2004). What is ‘underachievement’ at school?. School Leadership and Management, 24(2), 205-225.
Keller, F. S. (1968). “Good-bye, teacher”.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1, 79-89.
Kit-Ling Lau & David W. Chan(2001). Motiva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Under-achievers in Hong Kong.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1(4),417-430.
Lesh, R., Post, T., & Behr. (1987). Representations and Translations among Representations in Mathematics Learning and Problem Solving. Problems of Representations in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Mathematics (pp. 33-40).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McLaughlin, T. F., & Vacha, E. F. (1992). The at-risk student : A proposal for action. Journal of instructional psychology, 19,66-68.
Merriam, S. B.(1988).Case study research in education. Thousand Oaks, CA:
Jossey-Bass.
Niemi, D.M. (1994). Assessing fifth-grade students’fraction understanding:A conceptual field method for fusing assessment and instructio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Otto, W. McMenemy , R.A., & Smith, R.J. (1973). Corrective and remedial teaching. Boston:Houghton Mifflin.
Piaget,J. (1964). Cognitive Development in Children :Development and Learning,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2, 176-186.
Piaget,J., & Inhelder, B.(1969). The Psychology of the Child(H.Weaver, trans.) New York, Basic Books, Inc., (Originally published 1966〉.
Polya, G. (1945). How to solve it.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Slavin, R. E. (1989). Student at-risk for school failure. In R. E. Slavin, N. L. Karweit, &N. E. Madden (Eds), Effective programs for students at-risk(p.3-19).Boston: Allyn & Bacon.
Williams, L., Riccomini, P. J. (2006). Effective Instruction: An Inconspicuous Strategyfor Dropout Prevention. Remedial & Special Education, 27(5), 301-311.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方文邦、劉曼麗(2013)。對國小四年級數學低成就學童在分數學習的迷思概念/錯誤類型與其成因之探討。科學教育月刊,358,20-35。
2. 呂玉琴(1991)。分數概念文獻探討。臺北師院學報,4,573-606。
3. 李國家、劉曼麗(2012)。探討國小五年級數學低成就學生在分數部分的迷思概念─以異分母分數的比較與加減為例。科學教育月刊,354,30-43。
4. 林碧珍(1990)。從圖形表徵與符號表徵之間的轉換探討國小學童的分數概念。新竹師院學報,4,295-347。
5. 邱上真(1992)。學習障礙兒童的教育評量-認知取向。特殊教育季刊,43,1-6。
6. 卓素慧、郭春在(2008)。從認知發展觀點探討幼兒教具設計原則之研究。應用藝術與設計學報,3,27-36。
7. 洪素敏、楊德清(2008)。分數補救教學之歷程的研究。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4(2),85-118。
8. 唐淑華(2013)。帶著希望的羽翼飛翔─談補救教學在十二年國教的定位與方向。教育人力與專業發展,30,1-11。
9. 張新仁(2001)。實施補救教學之課程與教學設計。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育學刊,17,85-106。
10. 黃湘武(1980)。皮亞傑認知心理學與科學教育,科學教育雙月刊,37,12-17。
11. 曾柏瑜(2008)。低成就學童的有效補救教學原則。臺東特教,27,25-29。
12. 楊怡婷(2016)。補救教學有效嗎。臺灣教育評論月刊,5(1),173-177。
13. 趙曉美(2015)。補救教學vs.有效教學。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4),21-25。
14. 廖樞陽(2012)。皮亞傑與布魯納認知發展理論於兒童舞蹈教學之應用。國際藝術教育學刊,10(2),139-197。
15. 劉安倫(2004)。喚起弱勢學童學習之門─談低成就學童之補救教學。竹縣文教,29,4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