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專書
方無行。1996。《搖滾黨記》。臺北:萬象。
伊拉姆(Keir Elam)。1998。《符號學與戲劇理論》,王坤譯。臺北:駱駝。
朱耀偉。2001。《音樂敢言 : 香港「中文歌運動」研究》。香港:匯智出版有限公司。
朱耀偉。2004。《音樂敢言之二 : 香港「原創歌運動」研究》。香港:Bestever Consultants Ltd。
伯格(Arthur Asa Berger)。2004。《媒介與傳播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途徑》,黃光玉、劉念夏、陳清文譯,臺北:風雲論壇。
李宏杰。2013。《搖滾聖經》。天律:天律人民。
林信華。1999。《符號與社會》。臺北:唐山。
阿霈樂團。2007。《絕霈好BAND:阿霈樂團教戰守則》。臺北:春天。
班尼特(Andy Bennett)。2012。《流行音行文化》,曲長亮譯。北京:北京大學。
閃靈樂團。2006。《閃靈王朝》。臺北:圓神。
閃靈樂團。2008。《這就是GUTS!:夢想這回事,從來沒有句點》。臺北:圓神。
高宣揚。2002。《流行文化社會學》。臺北:揚智。
張鐵志。2004。《聲音與憤怒:搖滾樂可能改變世界嗎》。臺北:商周。
許逸凡。2008。《地下好樂:認識地下音樂不可錯過的一本書》。臺北:書泉。
陳慧珊。2012。《現代音樂美學新論》,第二版。臺北:美樂。
曾遂今。2009。《音樂社會學教程》。北京:中國傳媒大學。
曾慧佳。1999。《從流行歌曲看台灣社會》。臺北:桂冠。
黃秀如。2004。《音樂事情》。臺北:網路與書。
葉至誠、葉立誠。2012。《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商鼎。
德特馬(Kevin J.H. Dettmar)。2013。《搖滾! : 搖滾的前世今生》,劉雯、郭春雷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
戴定澄。2005。《音樂表演在澳門》。澳門:澳門日報。
戴定澄。2007。《音樂創作在澳門》。澳門:澳門日報。
戴定澄。2008。《澳門音樂簡史》。澳門:澳門基金會。
戴定澄。2012。《澳門城市音樂紀事》。澳門:澳門日報。
佛瑞茲(Simon Frith)。1994。《搖滾樂社會學》,彭倩文譯。臺北市:萬象。
鍾子林。1998。《搖滾樂的歷史與風格》。北京:人民音樂。
二、期刊
卞宗瑩。2009。〈數位音樂時代下獨立音樂產業的新經營模式:以「城市音樂」網路平台為例〉,《中華傳播年會》。119期。
王浩。2010。〈試析二十世紀鄉村音樂與搖滾結合的發展歷程〉,《文藝評論》,頁 101。
王啟明。2005。〈臺灣流行音樂與兩岸關係〉,《華人前瞻研究》。第 1 卷,第 1 期。頁 147-173。
李麗紅。2004。〈當代西方多元文化主義思潮的起源與發展〉,《中西政治文化論叢》。天津:天津人民。
秦洛。2003。〈搖滾樂的源起即其社會文化價值〉,《音樂研究》,第 3 期,頁49-53。
陳慧珊。2007。〈跨文化美學的音樂詮釋──以臺灣當代作曲家之藝術觀為例〉,《藝術學報》,第 81 期,頁 211-226。
陳慧珊。2008。〈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論「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在當代音樂中的邂逅與發酵〉,《關渡音樂學刊》,第 8 期,頁 16-31。
陳慧珊。2011。〈臺灣公立樂團跨界展演初探──以臺北市立國樂團、國家交響樂團為例〉。《關渡音樂學刊》。第 15 期。
劉建基。2011。〈大眾文化的全球性與解疆域化〉,《文化越界》,第 1 卷,第6 期。頁 105-120。
劉遠軍。2010。〈搖滾樂:在自由的道路上能走多遠?〉,《長江大學學報》第 3 卷,第 3 期,頁 113。
鄭凱同。2005。〈主流與獨立的再思考:文化價值、音樂產業與文化政蹭的思辯與探討〉。
蕭水順。2010。〈跨界越位的後現代:以林德俊《樂善好詩》為例〉,《當代詩學》,第 6 期,頁 111-140。
藿德、邱上嘉。2006。〈從西洋搖滾樂的類型探討其封套設計的風格〉,《設計研究》,第 6 期,頁 70-81。
三、學位論文
方美蓉。2008。〈台灣搖滾樂的地化歷程〉,《嘉義:南華大學傳播學系》。
沈宜蓉。2005。〈台灣流行音樂市場之整合行銷傳播策略研究〉,《世新大學傳播管理學系》。
林怡玲。1995。〈台灣流行音樂產製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
林怡瑄。2003。〈台灣獨立唱片研究〉,《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
林嘉雯。2011。〈新濠博亞娛樂全澳青少年原創音樂比賽考察〉,《澳門理工學院》。
施明淑。2004。〈也是布波,台灣獨立音樂產銷和迷的分析〉,《世新大學傳播管理學系》。
夏鈺淳。2015。〈當代國樂之跨文化研究 ──以《東方傳奇.搖滾國樂》之 〈卜卦調〉為例〉。 《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
章薇薇。2011。〈澳門《馬拉松搖滾音樂祭》考察〉,《澳門理工學院》。
許建榮。2005。〈音樂、土地與國家:全國搖滾聯盟與當代社會〉,《國立花蓮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
陳之昊。2013。〈社群網站時代的次文化社群:台灣獨立音樂圈的社會與文化資本〉。 《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
陳昇澤。2015。〈台灣「獨立音樂」的「反叛」形象與社會屬性初探〉,《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
曾裕恒。2008。〈台灣唱片產業之研究:主流與非主流之比較分析〉,《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
黃亭境。2008。〈台灣獨立搖滾樂團中性別角色的壓抑與實踐:十個女吉他手為例〉,《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
黃詩雯。2010。〈臺灣獨立音樂發展與文化政策〉,《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
楊宜桂。2005。〈台灣非主流音樂產業行銷管理之創新策略研究〉,《元智大學資訊傳播學系》。
楊璨羽。2007。〈音樂產業與文化政策:一個獨立音樂視野的探討〉,《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碩士班》。劉官維。2014。〈獨立音樂是什麼: 獨立音樂認同界線的生產與游移〉,《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鄧志峰。2014。〈澳門地下音樂的早期發展-由源起至世紀交匯之時〉,《澳門理工學院》。
鄭凱同。2005。〈主流與獨立的再思考:文化價值、音樂產業與文化政蹭的思辯與探討〉。
簡妙如。2002。〈流行文化,美學,現代性:以八、九○年代台灣流行音樂的歷史重構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博士論文》。簡妙如。2011。《臺灣搖滾樂迷的認同與展演:以 2000 年後的英搖、金屬樂迷為例》,國立中正大學心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顧昕瑋。2012。〈兩岸獨立音樂市場競爭力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研究所》。
四、影音資料
姚露欣。2016。〈牛奶計劃〉。DVD。澳門:微距電影文化協會。
澳門弦樂協會。2016。《擁抱》。〈弦聲光影音樂會製作全紀錄〉。DVD。澳門:暖巢音樂。
澳門教育暨青年局。2014。〈第三十四屆校際歌唱比賽製作全紀錄〉。DVD。澳門:澳門教育暨青年局。
五、網路資料
Editor。2010。〈Evade-澳門電子音樂的夢幻氛圍〉。《開心澳門網站》。http://info.happymacao.com/index.php/23/item/4727-evade-%E6%BE%B3%E9%96%80%E9%9B%BB%E5%AD%90%E9%9F%B3%E6%A8%82%E7%9A%84%E5%A4%A2%E5%B9%BB%E6%B0%9B%E5%9C%8D.html,擷取日期:2019年1月22日。
Evade。2015。〈EVADE樂隊介紹〉。《indievox網站》。
https://www.indievox.com/evademacau/intro, 擷取日期:2018年12月28日。
Forget the G。2016。〈Forget the G樂隊介紹〉。《豆瓣網站》。
https://site.douban.com/forgettheg/,擷取日期:2019年4月15日。
Umas。2016。〈獨立音樂怎麼談?-文獻回顧〉。《痞客邦網站》。 https://umas913.pixnet.net/blog/post/62521781-%E3%80%90%E9%9F%B3%E6%A8%82%E3%80%91%E7%8D%A8%E7%AB%8B%E9%9F%B3%E6%A8%82%E6%98%AF%E4%BB%80%E9%BA%BC%EF%BC%882%EF%BC%89%EF%BC%9A%E7%8D%A8%E7%AB%8B%E9%9F%B3%E6%A8%82%E6%80%8E?utm_source=PIXNET&utm_medium=pcard_article&utm_content=3140057170c1bf286f,擷取日期:2018年7月6日。
Warm wall。2017。〈WARM WALL - CITY OF DREAMS〉。《Bandcamp網站》。https://4daz-le.bandcamp.com/album/warm-wall-city-of-dreams,擷取日期:2019年4月29日。
人山人海。2003。〈人山人海介紹〉。《人山人海網站》。http://www.peoplemountainpeoplesea.com/profile_index.htm,擷取日期:2019年3月22日。
馬世芳。2009。〈把我自己掏出來:臺灣獨立搖滾溯源〉。《新浪博客網站》。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2bb1c30100grr6.html,擷取日期:2018年12月14日。
黑黑。2014。〈我們在供養音樂 ──EVADE〉。《論盡媒體網站》https://aamacau.com/2014/04/15/%E6%88%91%E5%80%91%E5%9C%A8%E4%BE%9B%E9%A4%8A%E9%9F%B3%E6%A8%82-%E2%94%80%E2%94%80evade/,擷取日期:2019年1月25日。
澳門文化局。2019。〈e:ch介紹〉。《澳門文化局官方網站》。
http://www.icm.gov.mo/hush/2019/cn/,擷取日期:2019年5月10日。
蘇麗欣。2015。〈二十年教與學──全職獨立音樂人Lobo〉。《論盡媒體網站》。 https://aamacau.com/tag/lobo/,擷取日期:2018年10月26日。
六、訪談資料
葉智勇。2018年9月3日。於澳門接受本研究者訪談。
風麼達成。2018年9月9日。於澳門接受本研究者訪談。
陳銘揚。2019年2月12日。於澳門接受本研究者訪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