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文部分
王美芬、熊召弟(1995):國民小學自然科教材教法。臺北市:心理。
王振川(1998):建構式電腦輔助學習系統對國小學童的直流電路概念轉變之探討。國立臺南師範學院資訊教育碩士論文。(未出版)李賢哲、樊琳和張蘭友(2004):國小學童「電池」概念之診斷-以兩段式選題為例,科學教育學刊,第十三卷第三期,263-288李賢哲、張蘭友(2001):國小學童「電池」概念之探究—理論與實證,科學教育學刊,第九卷第三期,253-280。林靜雯(2000):由概念改變及心智模式初探多重類比對國小四年級學生電學概念學習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邱美虹 (1993):類比和科學概念的學習。教育研究資訊,第一卷第六期,79-90。邱美虹(2000):概念改變研究的省思與啟示。科學教育學刊,第八卷第一期,1-34。邱美虹與林靜雯(2002):以多重類比探究兒童電流心智模式之改變。科學教育學刊,第十卷第二期,109-134
邱韻如(2002):以認知衝突的教學策略營造問答互動的討論情境:大一普物「單擺實驗」的教學實務探討。中華民國第十八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郭重吉(1988):從認知的觀點探討自然科學的學習。教育學院學報,第13期,352-378。洪文東(2005):九年一貫課程「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科學探究能力之培養研究—以探究式教學活動設計提升學生科學研究能力。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期中報告(NSC 93-2511-5-153-004)。臺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臺北:教育部。
許瑛玿、謝惠珠(2004):應用概念改變教學策略在颱風常識的學習。臺灣師範大學學報,第49期,15-40。
陳啟明(1991):發展紙筆測驗以探究高一學生對直流電路的迷思概念。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陳啟明、陳瓊森(1992):探究高一學生對直流電路的迷思概念。科學教育學刊,第三卷第二期,22-72。
陳龍川(1992):花蓮師院學生簡單直流電路迷思概念類型及其分佈調查。花師數理教育學報,1期, 65-80。陳瓊森(1993):高一學生直流電路概念結構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學報,第四期,511-542。曾燕玲(2005 ):5E學習環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童燃燒概念改變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張春興(1997):教育心理學。臺北:東華。
楊文金(1992)。在職國小教師對基本電路之概念研究。中華民國第八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彙編,499-518。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張川木(1995):促進概念改變教學法(I)。科學教育月刊,第185期,21-27。張川木(1996):促進概念改變教學法(II)。科學教育月刊,第186期,10-18。黃萬居 (1993):國小學生的概念構圖和自然科學學習成就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第24期,47-66
黃朝琴(2003):國小中年級兒童電學想法類型與概念改變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黃鳳琴(2001):建構主義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生「看星星」單元學習成效及概
念分析研究。國立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龍立 (1997):建構主義評析─在課程設計上的啟示。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第28期,41-56楊龍立(1998):建構教學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第29期,21-37楊文金(1993):實驗活動之設計對於學童電學概念獲得與改變之效應研究:(1)電學概念之測量。八十二年度國科會「科學教育研究計畫學習(一)成果討論會。國科會(1992)國小數理概念研究第一年期中報告自然科學組科學教育發展處。
蔡執仲,段曉林(2005):探究式實驗教學對國二理化學習動機之影響。科學教育學刊,第十三卷第三期,289-315。蔡執仲和段曉林(2007):巢狀探究教學模式對國二學生理化學習動機影響之探討。科學教育學刊,第十五卷第二期,119-144。
蔡綺文(2003 ):國小自然科建構式與食譜式探究教學比較之研究。國立高
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葉俊豪與陳瓊森(1995):利用定性與定量測驗來探究高二學生對直流電路的知識結構,科學教育學刊,第六卷第一期,156-178
劉俊庚(2002):迷思概念與概念改變教學策略之文獻分析—以概念構圖和後設分析模式探討其意涵與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盧秀琴,黃麗燕(2007):國中「細胞課程」概念改變教學之發展研究。科學教育學刊,第十五卷第三期,295-316謝真華 (1999):概念構圖教學對國小四年級學童在自然科學習成效之研究。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蘇雅芳(2003):國小五年級學童「開花植物生長發育與繁殖」概念改變教學策
略。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二、 英文部分
Ausubel , D. (1968). Educational Psychology : A cognitive view. New York: Holt,
Rinehart & Winston.
Chi, M. T. H., Slotta, J. D., & deLeeuw, N.(1994). From things to processes: A theory ofconceptual change for learning science concepts.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4, 27-43.
Duit, R., & Treagust, D. (1998). Learning in science: From behaviourism towards social constructivism and beyond. In B. Fraser & K. Tobin (Eds.),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science education. Dodrecht, The Netherlands: Kluwer.
Duit, R. (1991). Student's conceptual frameworks: consequence for learning science. In S. M. Glynn, R. H. Yeany, & B. K. Britton(Eds.), The psychology of learning science, 65-85.
Greca , I. M., & Moreira , M. A. (2000). :Mental models, conceptual models, and model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22(1), 1-11.
Karplus, R. & Petersen, R.(1970):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Beyond, Elementary School 11. Ratio,a Survey,Science Curriculum Improvement, Study. Lawrence Hall of Scienc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ley. May.
Piaget, J.(1972):The priciple of genetic epistemoloty。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 London.
Posner, G. J., Strike, K. A., Hewson, P. W., & Gertzog, W.A. (1982). Accommodation of a scientific conception: toward a theory of conceptual change. Science Education, 66(2), 211-227.
Treagust, D. F. (1988). Development and use of diagnostic tests to evaluate students’
misconceptions in scien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in Science Education, 10(2),
159-169.
Vosniadou, S. (1994). Capturing and modelingthe process of conceptual change [special issue].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4, 45-69.
Vosniadou, S., & Ioannides, C. (1998). From conceptual development to science education:a psychological point of view.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20(10), 1213-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