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208)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02 22:3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簡仲倫
研究生(外文):Chung-Lung Chien.
論文名稱: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教師使用數位教材與教學策略關係之研究-以新北市某國小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Usage of Digital Teaching Materials and Their Instructional Strategies based on TAM-A New Taipei City Elementary School as An Example
指導教授:曾綜源曾綜源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Tsung-Yuan Tseng.
口試委員:張耀輝、薛友仁、曾綜源
口試委員(外文):Yao-hui Chang、Yeou-Ren Shiue、Tsung-Yuan Tseng
口試日期:2015-06-26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華梵大學
系所名稱:資訊管理學系碩士班
學門:電算機學門
學類:電算機一般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5
畢業學年度:103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81
中文關鍵詞:數位化教材科技接受模式教學策略
外文關鍵詞:Digital teaching materials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Instructional strategie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5
  • 點閱點閱:29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9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資訊融入教學在台灣已推廣多年,基層教師也經常使用數位化教材作為其課程實施的內容,本研究以科技接受模式作為理論架構基礎,探討新北市國小教師使用數位教材融入教學的行為意圖,主要在了解教師使用數位教材融入教學之續用意願與其教學策略之間的關係。
本研究以新北市某國小教師為研究對象,採用問卷調查的方式進行,問卷調查結果係使用SPSS軟體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皮爾森相關分析與迴歸方程分析。
經本研究調查結果發現:
1.數位教材之「知覺易用性」、「知覺有用性」及「使用態度」與「續用意願」呈現顯著正相關;
2.數位教材之「知覺易用性」、「知覺有用性」及「使用態度」與「調整教學策略意願」呈現顯著正相關;
3.數位教材之「使用態度」對「續用意願」有較高的預測力;
4.數位教材之「知覺有用性」對「調整教學策略意願」的預測力則較高。
Integrating technology into teaching has been encouraged for years in Taiwan and it has been common for teachers to use digital teaching materials while teaching. This study is aimed to explore the teachers’ behavioral intention of incorporating digital teaching materials and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repeated usage of digital teaching materials and their teaching strategie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
The subjects of the present study, teachers of an elementary school in New Taipei City, were given a questionnaire. The collected data were analyzed by SPSS (Statistic Package for the Social Science) for descriptive analysis,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results are listed as follows:
1.The perceived ease of using, the perceived usefulness of, and the attitude toward using, digital teaching materials a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behavioral intention to reuse digital teaching materials.
2.The perceived ease of using, the perceived usefulness of, and the attitude toward using, digital teaching materials a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intention of changing instructional strategies.
3.The attitude toward using, of digital teaching materials are predictive of the behavioral intention of repeated usage.
4.The perceived usefulness of, digital teaching materials are more predictive of the intention of changing instructional strategies.
一、緒論 1
1.1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1.2 研究目的 4
1.3 研究流程 6
二、文獻探討 7
2.1 教學策略 7
2.1.1 策略的意義 7
2.1.2 教學策略的意義 8
2.2 數位教材 11
2.2.1 教材的意義 12
2.2.2 教材的種類 12
2.2.3 教材的範圍 14
2.2.4 教材的特性 14
2.2.5 數位教材 16
三、研究方法 20
3.1 研究架構 20
3.1.1 研究變項 21
3.1.2 背景變項 24
3.2 研究假設 25
3.3 研究對象 26
3.3.1 問卷調查的對象 26
3.4 研究工具 26
3.4.1 研究假設與相對應之預試問卷內容 26
3.4.2 計分方式 29
3.4.3 預試問卷施測 29
3.4.5 正式問卷施測 31
3.5 資料處理與分析方法 32
3.5.1 描述性統計 32
3.5.2 信效度分析 32
3.5.3 推論統計 33
四、結果與分析 34
4.1 問卷之敘述統計 34
4.1.1 背景變項敘述統計 34
4.1.2 構面量統計分析 37
4.1.3 整體構面量表 42
4.2 信度分析 43
4.2.1 信度分析 43
4.3 差異分析 44
4.3.1 性別 44
4.3.2 年齡 45
4.3.3 最高學歷 46
4.3.4 教學年資 47
4.3.5 擔任職務 49
4.4 相關分析 49
4.5 逐步多元迴歸 53
4.5.1 使用數位教材其續用意願之迴歸分析 53
4.5.2 使用數位教材其調整教學策略意願之迴歸分析 56
五、結論與建議 58
5.1 研究結論 58
5.2 研究限制 60
5.3 建議 60
參考文獻 62
附錄一、問卷初稿 66
附錄二、專家學者建議修正意見彙整 70
附錄三、預試問卷 73
附錄四、正式問卷 78

[1] 王文科,課程與教學論,五南圖書,台北市,民國八十三年。
[2] 李金泉,易學易用SPSS PASW 統計分析實務(第二版),全華圖書,台北縣土城市,民國一百年。
[3] 吳聲毅,「使用免費軟體製作數位教材之經驗分享」,中等教育雙月刊,4,55-63,民國九十三年。
[4] 李家安、郭昭佑,「教師工作滿意度的新觀點-從第三域的視角出發」,臺灣教育評論月刊,民國一0三年,3(2),頁 101-105。
[5] 林進材,有效教學-理論與策略,五南圖書,台北市,民國八十九年。
[6] 張春興,教師取向的教學策略與學生取向的教學策略在教學中的運用,東華書局,台北市,民國八十三年。
[7]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中華民國科學技術白皮書,來源:www.most.gov.tw/public/Attachment/192010415071.pdf,中華民國一0四年。
[8] 王連生,教育概論。台北:五南,民國七十四年。
[9] 陳昭雄,工業職業技術教育。台北:三民,民國七十四年。
[10] 林寶山,教學原理,台北:五南出版社,民國七十四年。
[11] 孫邦正,課程教材教學通論。台北:三民書局,民國六十年。
[12] 康自立,「教材發展之基本概念」。職業訓練教材製作參考手冊,1-22 ,台北:職業訓練局,民國七十八年。
[13] 孫邦正,教育概論。台北:臺灣商務,民國五十七年。
[14] 陳國川、姚翰玲,「國中本國區域地理的整合式教學」,師大學報,33:302,民國七十六年。
[15] 許健雄,「九年一貫課程「網頁式」教材與其他形態教材的比較」。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民國八十九年。
[16] 李隆盛,科技與人力教育的提升,台北市師大書苑,民國八十九年。
[17] 蔡淳涵,「資訊科技與社會影響力之研究-以愛樂活為例」,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碩士論文,民國一0三年。
[18] 鄧芝穎,「以科技接受模型3探討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意願」,大葉大學管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民國一0三年。
[19] 賴榮達,「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對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以新北市J國小中高年級學生為例」,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民國一0二年。
[20] 李福裕,「資訊多媒體教學對於學習態度和學習成效之影響-以數學為例」,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資訊科學系碩士論文,民國一0三年。
[21] 周宏昭,「台灣資訊電子產業異質性及利潤率之探討」,國立中央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民國九十六年。
[22] 吳芝儀、李奉儒 譯: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民國八十四年。
[23] 張春興,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書局。民國八十三年。
[24] 鍾一先,「問題解決教學策略應用於國民中學生活科技之實驗研究」。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八十六年。
[25] 李隆盛,「國中工藝、生活科技教學策略之研究」。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案研究報告。民國八十四年。
[26] 林志忠,「後設解題交互教學策略對資優兒童問題解決能力影響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六年。
[27] 朱育慧,「Facebook和Google Plus在社群網站持續使用因素之探討-以台灣抽樣案例為例」,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系碩士班,民國一0一年。。
[28] 李國豪,「W-Band 降頻混波器之設計與實現」,國立暨南國際大學電機工程學系,民國一0三年。
[29] 席慶寶,「銀髮族時尚科技接受模型之研究:以時尚科技消費產品為例」,清雲科技大學國際企業管理研究所,民國一百年。
[30] 劉鐘元,「整合科技接受模型與科技準備度-以平板電腦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研究所,民國一百年。
[31] 郭春在、卓素慧,從認知發展觀點探討幼兒教具設計原則之研究,應用藝術與設計學報,3,p27-36。民國九十七年。
[32] 林順成,「高雄市國中教師對資訊融入教學現況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民國一0二年。
[33] 翁嘉豪,「國中教師使用資訊融入教學心境歷程與信念之敘說性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學系(所)碩士論文,民國一0二年。
[34] 方姿懿,「台南市國中語文領域教師資訊素養與資訊融入教學相關之研究」,康寧大學數位應用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一0二年。
[35] 李慧玲,「新北巿國小教師數學電子教科書使用滿意度、教學效能與資訊融入教學素養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民國一0一年。
[36] 黃孟鈴,「以科技接受模型探討使用者之採用互動式數位教材意願因素」,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數位學習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一0二年。
[37] 楊惠婷,「回饋及信號數位教材設計對奈米科技學習之自我效能與自我調節之影響研究」,國立交通大學理學院科技與數位學習學程碩士論文,民國一0一年。
[38] 謝明憲,「國小教師對出版商國語科數位教材滿意度分析~以雲林縣為例」,南華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民國一0一年。
[39] Davis, F. D., “A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for empirically testing new end-user information systems: theory and results,” MIT Sloan School of Management, Doctoral dissertation, 1986.
[40] Davis, F. D., “Perceived usefulness, perceived ease of use, and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IS Quarterly, 13, 319-340, 1989.
[41] Davis, F. D.,Bagozzi, R. P. & Warshaw, P.R., “User acceptance of computer technology: a comparison of two theoretical models”, 1989.
[42] Paris, S. G., Lipson, M. Y., & Wixson, K. K., Becoming a strategic reader.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 1983, p. 295-316.
[43] Dynneson, T.L. & Gross, R.E.,Designing effective instruction for secondary social studies (2nd Ed). Columbus: Prentice-Hall, 1999.
[44] Oliva, P. F, Developing the Curriculum (3rd. ed. ).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1992.
[45] Moon, J. W., and Kim, Y. G., Extending the TAM for a World-Wide-Web context. Information and Management, 2001, 38(4), 217-230.
[46] Venkatesh, V., Determinants of perceived ease of use: Integrating 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 computer anxiety and enjoyment into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enjoyment acceptance model.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2000, 11, 342–365.
[47] Fishbein, M. & Ajzen, I., Belief, Attitude, Intention, and Behavior: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 Reading. MA: Addison-Wesley, 1975.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