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文獻
1. 愛如生《申報》資料庫。
2. 《大公報》,晚清民國大報庫(1872-1949)。
3. 《太平洋週報》,民國時期期刊全文數據庫(1911-1949)。
4. 《美術界》,民國時期期刊全文數據庫(1911-1949)。
5. 《創造週報》,民國時期期刊全文數據庫(1911-1949)。
專書
1. 上海中國畫院編,《關良作品集》,上海:上海畫報出版社,1999。
2. 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編,《關良戲劇人物畫》,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0。
3. 上海戲曲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戲曲志‧上海卷》,北京巿 : 中國ISBN中心,1996。
4.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河北省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武生泰斗蓋叫天》,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
5. 徐華鐺、楊衝霄等編繪,《中國戲曲裝飾藝術》,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1993。
6. 元清 等著、李喜所主編,《中國留學通史‧民國卷》,廣東:廣州教育,2010。
7. 北京畫院編著,《高妙傳神─關良繪畫藝術研究》,廣西:廣西美術出版社,2015。
8. 北京時代印象編著,《民國藝術》,北京:團結出版社,2004。
9. 布穀、徐以禮,《蓋叫天的藝術生活》,上海:上雜出版社,1953。
10. 李偉銘,《圖像與歷史─20世紀中國美術論稿》,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11. 李超主編、徐明松副主編,《宏約深美─上海美專的洋畫實踐》,上海:錦綉文章,2008。
12. 金達凱,《郭沫若總論─三十至八十年代中共文化活動的縮影》,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8。
13. 徐劍雄,《京劇與上海都市社會(1867-1949)》,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2。
14. 吳嘉陵,《清末民初的繪畫教育與畫家》,台北:威秀資訊科技,2006。
15. 柯文輝,《關良》,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16. 柯文輝,《藝術巨匠‧關良》,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2013。
17. 俞為民,《中國戲曲藝術通論》,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9。
18. 秦川,《郭沫若評傳》,重慶:重慶出版社,1993。
19. 浙江文藝出版社編,《蓋叫天表演藝術》,浙江:浙江文藝出版社,1984。
20. 徐亞湘,《史實與詮釋—日治時期台灣報刊戲曲資料選讀》,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9。
21. 許志浩,《中國美術社團漫錄》,上海:上海書畫,1994。
22. 黃修榮主編,《中國二十世紀全史第三卷─國民革命》,北京:中國青年,2001。
23. 黃茅,《漫畫藝術講話》,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7。
24. 田志平,《戲曲舞台型態》,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8。
25. 關良,《關良畫冊》,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
26. 關良自述、陸關發整理,《關良回憶錄》,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84。
27. 蓋叫天口述;何曼、龔義江整理,《粉末春秋─蓋叫天舞台藝術經驗》,上海:上海藝文出版,2011。
28. 龔義江,《活武松蓋叫天傳》,北京:中國戲劇出版,1990。
29. 龔義江,《蓋叫天傳》,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1999。
30. 龔義江,《燕南真好和 江南活武松─蓋叫天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期刊論文與專文
1. 王亞楠,〈高妙傳神─跟著展覽走近關良〉,《藝術品》,第5期,2015,頁12-21。
2. 王奇生,〈北伐中的漫畫與漫畫中的北伐〉,《南京大學學報》,第3期,2004。
3. 王瑛,〈“信手塗鴉”與“慘澹經營”─淺談關良與他的戲曲人物畫〉,《上海戲劇》,第9期,2011,頁18-19。
4. 王隅人,〈關氏兩畫家:洋畫家‧關良〉,《太平洋週報》,第1卷,第35期,1942,頁584。
5. 包洋,〈關良的油畫色彩對中國繪畫的借鑑與意義〉,《美術大觀》,第11期, 2013,頁33。
6. 杜欽,〈簡論蓋派表演藝術〉,《浙江藝術職業學院學報》,2004年3月,第2卷第1期,頁32-40。
7. 吳秀麗,〈關良京劇人物畫在藝術形式上對中外藝術的吸收〉,《大舞台》,第5期,2011,頁109轉193。
8. 袁躍奇,〈關良與林風眠戲劇畫之比較〉,《中國書畫》,第10期,2011,頁58-59。
9. 倪貽德,〈談關良的畫〉,《天山畫報》,第7期,1949,頁26-27。
10. 陳華,〈林風眠、關良、丁立人彩墨畫比較研究〉,《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第5期,2013,頁182-189。
11. 陳建宏,〈民國時期關良的現代主義繪畫觀〉,《美術學報》,第3期,2012,頁54-62。
12. 陳建宏,〈民國時期關良的人生樣式與藝術活動考證─以1922-1930年為中心〉,《美術學報》,第6期,2013,頁59-69。
13. 陳建宏,〈鴻飛那復計“東西”:民國時期洋畫家的國畫實踐─以關良的戲曲題材水墨畫為例〉,《美術學報》,第2期,2016,頁65-72。
14. 陳抱一,〈洋畫運動過程略記〉,《上海藝術月刊》,第6期,1942。
15. 陳蓓露,〈重逢:朱屺瞻與關良藝術展〉,《收藏》,第10期,2012,頁86-91。
16. 曹建兵,〈融戲入畫─兼論關良戲曲人物畫的誤讀現象〉,《市場周刊‧研究理論》,第3期,2010,頁124-126。
17. 彭萊,〈關良與“洋畫運動”〉,《文藝研究》,第5期,2014,頁144-153。
18. 張瑩、王夢瑤,〈食洋而化 風神獨韶─關良先生115周年誕辰特展〉,《東方藏品》,第6期,2015,頁60-65。
19. 張毅庵,〈關良先生訪問記〉,《文華》,第25期,1931,頁37-38。
20. 張建隆整理,〈寄稚拙之美於戲劇人間——李賢文紐約訪關良〉,《雄獅美術月刊》,第163期,1984,頁56¬-61。
21. 彭璐、曹向暉,〈許敦谷《小說月報》裝幀設計芻議(1921-1923)〉,《中國美術》,第1期,2012,頁110。
22. 溫新建,〈林風眠、關良“戲畫”比較〉,《美與時代(中)》,第11期,2013,頁36-37。
23. 齊麗梅,〈關良與林風眠戲曲人物畫之比較〉,《大舞台》,第5期,2015,頁1-2。
24. 劉翠衍,〈筆外筆,畫外話─齊白石與關良人物畫之比較〉,《青年文學家》,第11期,2010,頁90。
25. 韓俊,〈淺析葉淺予和關良的戲劇人物畫之異同〉,《藝術品鑑》,第4期,2015,頁196-197。
26. 薛曄,〈關良和他的戲劇人物畫〉,《高妙傳神 關良繪畫藝術研究》,頁58。原文參見,《中華書畫家》,第7期,2015。
27. 羅一平,〈欲佩三尺劍,獨彈一張琴─論林風眠、關良、賴少其的藝術〉,《美術》,第12期,2007,頁106-111。
28. 關良,〈關良藝事隨談〉,《雄獅美術月刊》,第130期,1981,頁61-64。29. 關良,〈京劇水墨畫〉,《美術》,第12期,1956。
30. 關良,〈關良藝事隨談〉,《雄獅美術月刊》,1981年12月130期,頁61-64。31. 蘭慈,〈淺談關良戲劇人物題材繪畫的時空表達〉,《美與時代(下)》,第3期,2015,頁76-78。
碩博士論文
1. 馬然,《戲畫人生─讀關良戲曲人物圖》,中國美術學院碩士論文,2012。
2. 陳華,《林風眠、關良、丁立人繪畫風格比較》,內蒙古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1。
3. 雷帆,《淺論關良繪畫中的中西融合與空間表現》,西安美術學院碩士論文,2008。
4. 劉翠衍,《常承常變 趨變求新─解析關良的水墨戲曲人物圖》,曲阜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1。
5. 劉穎,《畫中有戲、形神兼備─關良筆下的戲曲人物形象》,中國藝術研究院碩士論文,2014。
影片資料
1.蓋叫天主演,《蓋叫天的舞台藝術》,上海電影製片廠攝製,1954。
2.蓋叫天主演,《武松》,上海電影製片廠攝製,1963。
網路資料
1. 中華藝術宮:
www.sh-artmuseum.org.cn
2.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台灣史檔案資源系統:http://tais.ith.sinica.edu.tw/sinicafrsFront/search/search_detail.jsp?xmlId=0000291379
3. 菸畫─一個人被遺忘的大千世界:
http://www.tobaccochina.com/zt/picture/what_01.html
4. 雄獅美術知識庫:
http://km.lionart.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