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王栢村(2010),振動學,(修訂二版),全華科技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2]王栢村(2001),實驗模態分析,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3]覺志宏(2005),反曲弓的動態分析與減振,國立中央大學機械工程系。
[4]陳仲正(2005),端銑刀刀具強度與振動特性分析,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機械工程系。
[5]林志明(2007),模型飛機之模型驗證與響應預測,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機械工程系。
[6]胡華良(2002),結構系統於操作狀態下之模態分析,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機械工程系。.
[7]邱朝慶(2008),雙螺桿壓縮機振動之分析與探討,國立中正大學機械工程系。
[8]趙世偉(2000),機車結構減振之設計方法,國立台灣大學機械工程系。
[9]莊豐榮(2007),基於平坦度性能指標之新型式振動試驗平台開發與設計,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機械工程系。
[10]潘威成(2000),以模態實驗方法研究懸臂梁的振動行為,國立成功大學土木工程系。
[11]張家豪(1999),以有限元素法探討薄葉片銑削加工之穩定性分析,國立成功大學機械工程系。
[12]葉佳得(2008),輸水管線之械壓旁通管結構模態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系統及船舶機電工程系。
[13]M. Dalenbring (1999), Damping function estimation based on measured vibration frequency responses and finite-element displacement modes, Mechanical System and Signal Processing,Vol.13,pp547-569.
[14]M. Dalenbring (2002), Experimental material damping estimation for planar isotropic laminate structur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lids and Structures, Vol.39,pp5053-5079.
[15]M. Dalenbring (2003),Validation of estimated isotropic viscoelastic material properties and vibration response prediction, 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 Vol.265,pp269-287.
[16]黃立鑫(2001),實驗模態分析的基本概念,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機械工程系。
[17]安世亞太(2007),ANSYS動力學分析指南。
[18]陳鞏(1996),機械振動的一些現象和數學問題,數學傳播,20卷,2期。[19]張捷(2007),電動自行車的驅動型式及特點,電動自行車的維修與保養,第4期。
[20]陳珮胡(2008),基於CATIA的電動自行車優化設計與製造,江南大學。
[21]張麗(2008),電動自行車車架有限元建模及結構優化,天津大學。
[22]戴志朋(2007),摺疊式電動自行車之研究,南台科技大學機械工程系。
[23](2008),綠色科技異軍突起-台灣星光之電動自行車,財團法人自行車暨健康科技工業研究發展中心,代步與休閒產業雙月刊,第36期。
[24]呂慕林(2004),應用電腦輔助設計於產品造型展開之研究-以電動自行車為例,大同大學工業設計系。
[25]林益帆(2007),自行車整體造形與部分特徵之產品意象比較,實踐大學產品與建築設計研究所。
[26]劉正晧(2009),以眼球軌跡追蹤系統觀察自行車車架外觀特徵在視覺上的認知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系。
[27]魏雅萍(2000),設計師與消費者對產品造形認知差異研究-以電動自行車造形設計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系。
[28]廖妍婷(2007),消費者視覺認知對於自行車架造形特徵構成之影響性探討,朝陽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