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文
一、古籍
[周]鬼谷子撰,[清]紀昀等總纂,《李虛中命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收於「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術數類」第809冊。
[戰國]左丘明撰、[西晉]杜預集解《春秋經傳集解.左傳》,上海:上海古籍,1997年。
[西漢]司馬遷撰,王雲五主編,《史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0年,據宋慶元黃善夫刊本影印收於「百衲本二十四史」,臺2版。
[西漢]伏勝撰,嚴一萍選輯,《尚書大傳》,臺北:藝文印書館,出版年未載,收於「原刻影印百部叢書集成.古經解彙函」。
[西漢]劉安,許匡一譯註,《淮南子》,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2000年。
[西漢]劉安著,[東漢]高誘注,《淮南子》,臺北:藝文印書館,1959年。
〔西漢〕司馬遷撰,〔南朝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史記三家注并附編二種》,臺北:鼎文出版社,1979年,收於「中國學術類編」。
[東漢]班固,《漢書》,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第1版。
[東漢]班固,吳榮曾等(注譯),《新譯漢書》,臺北,三民書局,2013年。
[東漢]許慎撰,《說文解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
[東漢]趙君卿注,[北周]甄鸞重述,[唐]李淳風注釋,[清]紀昀總纂,《周髀算經》,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收於「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天文演算法類」第786冊。
[東漢]劉熙,《釋名》,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東漢]鄭玄註,[清]紀昀總纂,《易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收於「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易類」第53冊。
〔東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田博元分段標點,十三經整理工作小組編,《禮記注疏》,臺北:新文豐出版社,收於「十三經注疏分段標點」,2001年。
〔東漢〕鄭玄注,〔唐〕賈公彦疏,十三經整理工作小組編,《周禮注疏》,臺北:新文豐出版社,收於「十三經注疏分段標點」,2001年。
[晉]郭樸撰,[清]紀昀等總纂,《玉照定真經》,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收於「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術數類」第809冊。
[晉]劉昫撰,《舊唐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0年,據宋紹興刊本影印,藏於常熟鐵琴銅樓,闕卷以明聞人銓覆宋本配補,收於「百衲本二十四史」,臺2版。
[南朝]沈約撰,王雲五主編,《宋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0年,據宋蜀大字本影印,藏於北平國立圖書館吳興劉氏嘉業堂,闕卷以涵芬樓藏元明遞修本配補,收於「百衲本二十四史」,臺2版。
[南朝宋]范曄撰,[南朝梁]劉昭注補,[唐]李賢註,王雲五主編,《後漢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0年,據宋紹興刊本影印,原闕五卷半,以北平國立圖書館元覆宋本配補,收於「百衲本二十四史」,臺2版。
[唐]王希明撰,[清]紀昀總纂,《太乙金鏡式經》,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收於「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術數類」第810冊。
[唐]瞿曇悉(撰),[清]紀昀(總纂),《唐開元占經》,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收於「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術數類」第807冊。
[唐]魏徵等撰,王雲五主編,《隋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0年,據元大德刊本影印,收於「百衲本二十四史」,臺2版。
[北宋]王安石,《王安石全集》,臺北:河洛文化,1974年。
[北宋]王闢之,呂友仁點校,《澠水燕談錄》,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北宋]沈括,胡道靜校正,《夢溪筆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北宋]邵伯溫,劉劍雄、劉德權點校,《邵氏聞見錄》,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北宋]徐子平撰,[清]紀昀等總纂,《珞琭子三命消息賦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收於「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術數類」第809冊。
[北宋]陳希夷著,洪仁學校,《紫微斗數全書》,臺北:華聯出版社,1978年。
[北宋]歐陽修、[北宋]宋祁,王雲五主編,《新唐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0年,據北宋嘉祐刊本影印,藏於日本岩崎氏靜嘉堂文庫,闕卷以北平國立圖書館江安傅氏雙鑑樓藏宋本配補,收於「百衲本二十四史」,臺2版。
[北宋]蘇轍,俞宗憲點校,《龍川略志》,北京中華書局,1982。
[北宋]釋文瑩,《玉壺清話》,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北宋]釋文瑩,鄭世剛、楊立揚點校,《湘山野錄》,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北宋]釋曇瑩撰,[清]紀昀等總纂,《珞琭子賦註》,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收於「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術數類」第809冊。
[南宋]方聞一編,[清]紀昀總纂,《大易粹言》,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收於「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易類」第15冊。
[南宋]王明清,《投轄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收於「元筆記小說大觀」第4冊。
[南宋]何薳,張明華點校,《春渚紀聞》,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南宋]周煇,劉永翔校注,《清波雜誌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南宋]洪邁,《夷堅乙志》,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南宋]徐升編,[明]楊淙增校,李欽增補,李峰註解,《新刊合併官板音義評注淵海子平》,海南,海南出版社,2002年,收於《故宮珍本叢刊》精選整理本。
[南宋]徐升編,《增補淵海子平》,臺北:進源文化,2011年。
[南宋]葉紹翁,馮惠民、沈錫麟(點校),《四朝聞見錄》,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南宋]蔡絛,馮惠民、沈錫麟點校,《鐵圍山叢談》,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
[元]王士點、商器翁,[清]紀昀總纂,《秘書監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收於「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職官類」第596冊。
[元]馬端臨,《文獻通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收於「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職官類」第610-616冊。
[元]脫脫撰,王雲五主編,《宋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0年,據元至正刊本影印,收於「百衲本二十四史」,臺2版。
[元]趙友欽撰,[清]紀昀總纂,《原本革象新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收於「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天文演算法類」第786冊。
[明]水中龍編集,《增補星平會海命學全書》,濟南:齊魯書社,1995年,據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清道光八年天祿齋刻本影印本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術數類」第67冊。
[明]王圻撰,[清]紀昀總纂,《欽定續文獻通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收於「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政書類」第626-631冊。
[明]王廷相,《王廷相集》,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明]余春台編刊,徐樂吾評註,《欄江網評註》,臺北:華聯出版社,1972年。
[明]宋濂撰,王雲五主編,《元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0年,據明洪武刊本影印,收於「百衲本二十四史」,臺2版。
[明]李欽著,《刻京臺增補淵海子平》,明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劉龍田喬山堂刻本,原書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館。
[明]張楠,《命理正宗神峰通考》,臺北:進源書局,2012年。
[明]張楠,星命學社重校,《神峯通考命理正宗》,臺北:臺灣文源書局,1979年。
[明]張楠,劉新崇校訂,《神峯通考命理正宗》,臺北:華聯書局,1971年。
[明]程道生撰,[清]紀昀總纂,《遁甲演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收於「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術數類」第810冊。
[明]萬民英,《三命通會》,臺北,武陵出版社,2002年。
[明]萬民英撰,[清]紀昀等總纂,《三命通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收於「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術數類」第810冊。
[明]劉伯溫著,[清]陳素庵輯注,《滴天髓輯要》,臺中,瑞成書局,1996年。
[明]劉濂,《樂經元義》,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樂類」第182冊。
[明]戴冠,《濯纓亭筆記》,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雜家類」第103冊。
[清]允祿、梅瑴成、何國宗等撰,紀昀總纂,《協紀辨方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收於「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術數類」第811冊。
[清]任鐵樵著,徐樂吾評,《滴天髓徵義附補註》,臺北,育林,2014年)。
[清]任鐵樵、李雨田(增補),《滴天髓闡微》,上海,1947。香港,心一堂,2013重印民國36年版。
[清]余春台,《窮通寶鑑》,臺北市,武陵出版社,1992年。
[清]沈孝瞻著,徐樂吾註,《淵海子平評註》,臺北:華聯出版社,1972年。
[清]沈孝瞻撰,徐樂吾評註,《子平真詮評註》,臺北:樂天出版社,1972年。
[清]紀昀總纂,《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收於「文淵閣影印四庫全書」。
[清]徐松,《宋會要輯稿》,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76年。
[清]素庵氏編註,李鐵筆評註,《滴天髓輯要評註》,臺北:益群書店,1998年。
[清]袁樹珊撰校,[清]任鐵樵增注,《滴天髓闡微》,臺北:五洲出版社,1975年。
[清]馬齊等奉敕修,《清實錄.聖祖仁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
[清]張廷玉等撰,王雲五主編,《明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0年據清乾隆武英殿原刊本影印,收於「百衲本二十四史」,臺2版。
[清]陳素庵著,韋千里編,《精選命理約言》,香港,心一堂古籍叢刊,2013年。
[清]陳雯,《三才發秘》,德星堂寶翰樓藏板,清康熙年間刊本。
[清]陳夢雷編,《古今圖書集成》,臺北,聯合百科電子出版有限公司,1997年。
[清]陳澧撰,[清]廖廷相補,《三統術詳說》,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收於「續修四庫全書.子部.天文算法類」第1041冊。
[清]肅穆撰,沈雲龍主編,《故前欽天監監正楊公光先別傳》,臺北:文海出版社,1966-1970年,收於「近代中國史料叢刊.敬孚類稿」第43輯。
[清]鄂爾泰等奉敕修,《清實錄.世祖章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
[清]楊光先撰,《不得已》,上海:上海古籍,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收於「續修四庫全書.子部.天文算法類」第1033冊。
[清]董誥等編,《全唐文》,上海:上海古籍,1990年,據原刊本剪貼縮影印。
[清]趙翼,徐德明、吳平主編,《陔餘叢考》,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年,收於「清代學術筆記叢刊」第22冊,第1版。
[清]顧炎武撰,[清]黃汝成集釋,徐德明、吳平主編,《日知錄集釋》,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年,收於「清代學術筆記叢刊」第48冊,第1版。
不著撰人,[清]紀昀總纂,《六壬大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收於「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術數類」第805冊。
二、專書
王仲孚,《中國文化史》,臺北:五南出版社,1997年。
王佳編著,《二十四節氣》,合肥:黃山書社,2013年。
王熹,李永匡著,《中國節令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何忠禮,《科舉與宋代社會》,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年。
余英時,《宋明理學與政治文化》,臺北:允晨文化,2004年。
余興國編輯,《改良斷易大全》,新竹:竹林出版社,1991年,第七版。
吳俊民,《命理新論》,臺北:吳俊民出版,1975年。
宋英成,《八字真訣啟示錄》,臺北:武陵出版社,1996。
李弘祺《宋代官學教育與科舉》,臺北:經聯出版社,1993年。
李約瑟,《中華科學文明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李家恂,《八字與情欲》,臺北:旗林文化出版,2013。
李涵辰,《八字預測真蹤》,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
李零,《中國方術正考》,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李零,《中國方術續考》,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李零主編,《中國方術概觀——相術卷》,北京:人民中國出版社,1993年。
李蘭琴,《湯若望傳》,北京:東方出版社,1995年。
李鐵筆,《八字婚姻學》,臺北:益群書店股份有限公司。
杜瑜,《中國經濟重心南移之硏究:唐宋間經濟發展的地區差異》,臺北:五南出版社,2005年。
沈朝合,《葫蘆墩精準萬年曆》,臺北:進源書局,2007年,初版二刷。
沈朝合,謝翎(合著),《八字命學母法,淵海子平絕窮之運用》,臺北:進源書局,2012年。
周一謀,蕭佐桃(主編),《馬王堆醫書考注》,臺北:樂群文化,1989年。
屈萬里,《詩經詮釋》,臺北:聯經出版社,1986年。
明文出版社,《中國天文史話》,臺北:明文出版社,1983年。
林宏澤,《取用神好簡單》,臺北:旺文社出版,2004年。
邵偉華,《四柱預測學》,甘肅:敦煌文藝出版社,1993年。
金東琓,《超強四柱命理學實戰原理》,新北:西北國際,2014年。
姚瀛艇(主編),《宋代文化史》,臺北:雲龍出版,1995年。
段建業,《命理珍寶》,香港:中國哲學文化協進會,2007年。
段建業,《段氏象學:盲派命理研究》,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2011年。
段建業、邢銘芬,《盲師斷命軼例集》,新加坡:時輪造化,2003年。
洪丕謨、薑玉珍(編著),《中國古代算命術》,臺北:時報,2001年。
胡厚宣,《五十年甲骨文發現的總結》,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51年。
韋千里,《八字提要》,臺中:瑞成書局,2012年。
韋千里,《韋氏命學講義》,香港:心一堂出版社,2011年。
韋千里,《精選命理約言》,香港:心一堂出版社,2013年。
唐力權,《周易與懷德海之間》,遼寧:遼寧大學出版,1991年。
徐文祺,《圖解八字》,新北:西北國際,2014年。
徐樂吾,《命理尋源》,香港:心一堂出版社,2015。
徐樂吾註,《窮通寶鑑評註》,臺中:創譯出版社,1988年。
徐樂吾評註,金靈子校正,《命理秘本造化元鑰評註》,臺北:進源書局,2012年。
徐樂吾補註,《滴天髓補註》,臺北:益群書店,1998年。
秦震編著,《五行八字精髓》,臺北:俊嘉文化事業,2011。
袁樹珊編,《新命理探原》,香港:心一堂出版社,2014。
高山青編著,《四柱與八字》,臺北:天相,1986。
高平子,《高子平天文曆學論著選》,臺北:中研院數學研究,1987年。
高平子,《學曆散論》,臺北:中研院數學所,1969年,初版。
張大可,《司馬遷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
張永堂編著,《術數藝文論叢》,臺北:新文豐出版社,2010年。
張君,《神秘的節俗傳統節日禮俗禁忌研究》,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
曹謨編著,《中華天文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梁庚堯,《宋代社會經濟史論集(上)》,臺北:允晨文化,1997年。
梁庚堯,《宋代社會經濟史論集(下)》,臺北:允晨文化,1997年。
梁庚堯,《宋代社會經濟史論集》,臺北:允晨文化,1997年。
梁湘潤,《女命詳解.女命通會》,新北:行卯出版社,2013年。
梁湘潤,《子平教材講義》,新北:行卯出版社,2014年。
梁湘潤,《子平教材講義》第一級,新北:行卯出版社,2015年。
梁湘潤,《用神經.史觀》,新北:行卯出版社,2012年。
梁湘潤,《格局.生旺庫今論》,新北:行卯出版社,2014年。
梁湘潤,《窮通寶鑑欄江網評註》,臺北:行卯出版社,2005年。
梁湘潤編著,《女命詳解滴天髓今註》,臺北:行卯出版社,2008年。
莊圓、李鏘濤校訂,《耕寸集:敬一堂藏版子平真詮》,香港:星易出版社,2014年)。
郭興文,韓養民(著),《中國古代節日風俗》,臺北:博遠出版社,1989年。
陳久金,《帛書及古典天文史料注析與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2001年。
陳柏瑜,《八字命理新詮》,臺北:益群出版社,2006年。
陳柏瑜,《專論女性八字學》,臺北:益群書店,2005年。
陳國棟,羅彤華主編,《經濟動脈》,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5年。
陳夢雷,蔣廷錫編,《曆象彙編》,上海:中華書局,1934年,收入於《古今圖書集成》。
陳廖安,《學曆十論》,臺北:新文豐出版社,2017年。
陳遵媯,《中國天文學史》,臺北:明文出版社,1984年。
陸致極,《八字命理新論》,臺北:益群出版社,1996。
陸致極,《八字與中國智慧》,臺北:益群出版社,2010年。
陸致極,《中國命理學史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2008年。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一),臺北:三民書局,1990年。
斯波義信著,莊景輝譯,《宋代商業史研究》,臺北:稻禾出版社,1997年。
程民生,《宋代地域經濟》,臺北:雲龍出版,1995[年。
童超主編,《漢武王朝》,臺北:知書房出版,2010年。
黃大受,《中國通史》,臺北:五南出版社,1983年。
黃壽祺、張善文(撰),《周易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新1版,1989年。
葉舒憲、蕭兵等著,《老子的文化解讀―性與神話之研究》,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
路遇、滕澤,《中國人口通史》,濟南:山東人民,2000年。
鄒文耀,《命學尋真》,臺北:集文出版社,1982年。
輔仁大學宗教學系臺灣民間宗教學術中心(主編),《中華傳統術數文化第一集》,新北:中華傳統術數文化編輯委員會,2013年,初版二刷。
輔仁大學宗教學系臺灣民間宗教學術中心(主編),《中華傳統術數文化第一集》,新北:輔仁大學宗教學系臺灣民間宗教學術中心,2012年,初版二刷。
劉信芳,《簡帛五行解詁》,臺北:藝文出版社,2000年。
劉淑芬,《六朝的城市與社會》,臺北:臺灣學生,2001年。
劉祥光,《宋代日常生活中的卜算與鬼怪》,臺北:政大出版社,2013年。
劉樂賢,《睡虎地秦簡日書研究》,臺北:文津,1994年。
禚夢庵,《宋代人物與風氣》,臺北:臺灣商務,1996年,二版。
諸葛憶兵,《宋代文史考論》,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鄭天傑,《曆法叢談》,臺北:文化大學,1985年。
錢穆,《中國思想史》,臺北:學生書局,1985。
薄樹人主編,《中國天文學史》,臺北:文律,1996年。
謝國楨,《明清筆記談叢》,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5年。
鍾茂基,《八字斷驗秘笈》,臺北:武陵出版社,2001。
藍傳盛,《八字實務研究》,臺北:武陵出版社,1997。
鄺芷人,《陰陽五行及其體系》,臺北:文津,1998年。
譚冰,《古今曆術考》,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2013年。
鐘義明,《中國堪輿名人小傳記》,臺北:武陵,1996年。
鐘義明,《古今名人命運鑑賞》,臺北:武陵,1991年。
鐘義明,《命理難題解題》,臺北:武陵出版社,1997年初版,2016年1版3刷。
鐘義明,《現代破譯滴天髓》,臺北:武陵出版社,1997年7月。
饒宗頤、曾憲通,《雲夢秦簡日書硏究》,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2年。
鐵筆子,《命運隨筆》,臺中:創譯出版社,1998。
三、專書論文
于豪亮〈秦簡《日書》記時記月諸問題〉,收於于豪亮,《于豪亮學術文存》,北京:中華書局,第1版,1985年,頁157-162。
翁同文,〈印刷術對於書籍成本的影響〉,收於宋史座談會編,《宋史研究集》, 臺北: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75年,頁487-495。
張岱年,〈論《易大傳》的著作年代與哲學思想〉,收於氏著,《張岱年自選集——北京社科名家文庫.紀念輯》,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梁庚堯,〈南宋的社倉〉,《史學評論》4,1982年,收於梁庚堯,《宋代社會經濟史論集》(下),臺北:允晨文化實業公司,1997年。黃一農,〈清前期對觜、參兩宿先後次序的爭執──社會天文學史之一個案研究〉,收於楊翠華、黃一農主編,《近代中國科技史論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1年,頁71-94。
黃一農,〈湯若望與清初西曆之正統化〉,收於吳嘉麗、葉鴻灑主編,《新編中國科技史》下冊,臺北:銀禾文化事業公司,1990年,頁 465-490。
黃一農,〈擇日之爭與康熙曆獄〉,「第六屆國際科學史研討會」,1990年8月,頁1-36。
廖咸惠,〈探休咎:宋代士大夫的命運觀與卜算行為〉,收於編輯小組,《走向近代:國史發展與區域動向》,臺北:東華書局,2005年,頁1-43。
鄭志明,〈算命不是科學的真假問題〉,「『宗教、靈異、科學與社會』學術研討會」,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人文及社會科學發展處,1997年12月。
四、期刊論文
文崇一,〈中國傳統價值的穩定與變遷〉,《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集刊》33,1972年3月,頁287-301。
方瀟,〈「天機不可洩漏」:古代中國對天學的官方壟斷和法律控制〉,《甘肅政法學院學報》2,2009年7月,頁1-8。
王晶波,〈論敦煌相書中的陰陽五行觀念〉,《敦煌學輯刊》2,2005年11月,頁42-46。
王德毅,〈李椿年與南宋土地經界〉,《食貨月刊》2:5,1972年,頁248-267。白光琦,〈顓頊曆三事考〉,《自然科學史研究》21:2,2002年,頁179-188。
石雲里、邢鋼,〈中國漢代的日月食計算及其對星占觀的影響〉,《自然辨證法通訊》28:2,2006年,頁79-84。
吳哲夫,〈北宋出版文化特色考述〉,《書目季刊》41:1,2007年6月,頁13。呂江英,〈清初曆法之爭原因再探究〉,《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3:4,2010年10月,頁109-113。
宋世祥,〈漢人傳統氣化宇宙觀、命運人觀與風水實踐〉,《宗教哲學》40,2007年6月,頁174-204。李勇,〈《授時曆》五星推步的精度研究〉,《天文學報》52:1,北京,2011年1月,頁43-54。
李國田,〈略論宋代城市市政的管理與建設〉,《莆田學院學報》20:4,2013年8月,頁73-76。
李雄寶、鮑夢賢,〈曆法發展的一種模式〉,《天文研究與技術(國家天文臺臺刊)》5:2,2008年6月,頁220-225。
李維寶、陳久金,〈二十八宿分野暨軫宿星名含義考證〉,《天文研究與技術》8:4,2011年10月,頁417- 420;
李曉,〈宋代城市經濟功能新見〉,《思想戰線》31:3,2005年5月,頁112-116。
汪翀名,〈以《子平粹言》論蘇軾〉,《東吳中文線上學術論文》33,2016年03月,頁51 - 69。沈瑜婷,〈宋代算數書出版之研究〉,《問學集》19,2012年1月,頁199-211。周揚波,〈宋代科舉會社〉,《雲南社會科學》5(2005年9月),頁100-103
林金泉,〈《易緯.乾鑿度》的曆法與積年〉,《成大中文學報》54,2016年9月,頁1-26。林碩,〈納音術形成時間考〉,《中國道教》1,2017年2月,頁38-45。
胡鴻,〈星空中的華夷秩序——兩漢至南北朝時期有關華夷的星占言說〉,《文史》1,2014年2月,頁55-74。
韋兵,〈行星星占與宋代政治:以熒惑入犯、太白晝見經天為例〉,《社會科學研究》6,2012年7月,頁166-171;
唐繼凱,〈納音原理初探〉,《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2004年4月,頁60-66。
孫英剛,〈神文時代:中古知識、信仰與政治世界之關聯性〉,《學術月刊》45,2013年10月,頁133-147。
孫郁興:〈中國各朝曆法及其基數變遷〉,《中華科技史學會學刊》20,2015年12月,頁98-112。徐紅、管延慶,〈從儆災詔令看北宋君主對天文災異的應對〉,《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2012年,頁108-112;
張全明、張舜,〈宋代人的讀書風氣與高雅境界〉,《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37:1,2009年1月,頁29-41。
張岱年,〈論《易大傳》的著作年代與哲學思想〉,《中國哲學》第1輯,北京,三聯書店,1979年8月版。
張哲嘉,〈中國星命學中案例的運用——以《古今圖書集成》所收書為中心〉,「讓證據說話,案類在中國」學術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0年12月。
張新智,〈子平命學溯源—唐宋命學要籍考辨〉,《弘光人文社會學報》14,2011年5月,頁111-137。梁庚堯,〈宋代的義學〉,《臺大歷史學報》24,1999年12月,頁216-217。郭旭,〈宋代農產品商品化初探〉,《宜春學院學報》30:3,2008年6月,頁136-140
郭貞,〈影響網路算命行為因素與動機之探討,找雲網路算命行為之動力心理模式〉,《政治大學新聞學研究》85,2005年10月,頁141-182。郭學信、張素英,〈宋代商品經濟發展特徵及原因析論〉,《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5,2006年10月,頁50-55。
陳占山,〈梅文鼎的中國回回天文、曆法研究〉,《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7:1,2011年2月,頁69-74。
陳忠信,〈〈太一生水〉渾沌創世初探〉,《鵝湖月刊》310,2001年4月,頁47 - 53。陳婷、呂淩峰,〈科學、政治與自然現象:晚清社會對1881-1882年彗星的反應〉,《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2017年5月,頁85-91。
陳遵媯,《中國天文學史(第二冊)》(臺北,明文,1984年),頁327-384、419-425。
曾紀圃,〈五行命理——論八字的神煞及其意義〉,《家庭月刊》145,1988年10月,頁246-247。曾紀圃,〈由八字看外遇及婚姻的分與合〉,《全國期刊》146,1988年10月。
賀力行、林乙田、王顥穎,〈《八字》算命預測模式與個案實證比較之研究〉,《創新研發學刊》8:1,2012年6月,頁38-52。馮立升,〈從關孝和的累裁招差法看《授時曆》平立定三差法之原〉,《自然科學史研究》20:2,2001年7月,頁132-142。
黃一農,〈中國史曆表朔閏訂正舉隅──以唐《麟德曆》行用時期為例〉,《漢學研究》10:2,1992年12月,頁305-332。黃一農,〈吳明炫與吳明烜──清初與西法相抗爭的一對回回天文家兄弟?〉,《大陸雜誌》84:4,1992年,頁1-5。黃一農,〈耶穌會士對中國傳統星占術數的態度〉,《九州學刊》4:3,1991年10月,頁5-23。黃一農,〈康熙朝涉及「曆獄」的天主教中文著述考〉,《書目季刊》25:1,1991年6月,頁12-27。
黃一農,〈康熙朝漢人士大夫對「曆獄」的態度及其所衍生的傳說〉,《漢學研究》11:2,1993年12月,頁137-161。黃一農,〈從尹灣漢墓簡牘看中國社會的擇日傳統〉,《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0:3,1999年9月,頁589-626。黃一農,〈從湯若望所編民曆試析清初中歐文化的衝突與妥協〉,《清華學報》26:2,1996年6月,頁189-220;黃一農,〈清初天主教與回教天文家間的爭鬥〉,《九州學刊》5:3(1993年2月),頁47-69。黃一農,〈清初欽天監中各民族天文家的權力起伏〉,《新史學》2:2,1991年月6月,頁75-108。黃一農,〈清前期對「四餘」定義及存廢的爭執:社會天文學史個案研究〉,《自然科學史研究》12:3,1993年,頁201-210。
黃一農,〈清前期對「四餘」定義及存廢的爭執:社會天文學史個案研究〉,《自然科學史研究》12:4,頁344-354。
黃一農,〈通書──中國傳統天文與社會的交融〉,《漢學研究》14:2,1996年12月,頁159-186。黃一農,〈敦煌本具注曆日新探〉,《新史學》3:4,1992年12月,頁1-56。黃一農,〈湯若望《新曆曉或》與《民曆鋪註解惑》二書略記〉,《國立中央圖書館館刊》25:1,1992年6月,頁151-157。黃一農,〈楊燝南——最後一位疏告西方天文學的保守知識份子〉,《漢學研究》9:1,1991年,頁229-245。黃一農,〈漢初百年朔閏析究──兼訂《史記》和《漢書》紀日干支訛誤〉,《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2,4,2001年12月,頁753-800。黃一農,〈擇日之爭與康熙曆獄〉,《清華學報》21:2,1991年9月,頁247-280;黃一農、張志誠,〈中國傳統候氣說的演進與衰頹〉,《清華學報》23:2,1993年,6月,頁125-147。黃一農〈楊燝南——最後一位疏告西方天文學的保守知識份子〉,《漢學研究》9:1,1991年6月,頁229-245。黃一農著,伊東貴之譯,〈擇日之爭と「康熙曆獄」〉,《中國──社會と文化》6,1991年,頁174-203。
黃大同,〈六十甲子納音〉,《文化藝術研究》2:4,2009年7月,頁64-98。
楊貞莉,〈近二十五年來宋代城市史研究回顧(1980-2005)〉,《臺灣師大歷史學報》35(2006年6月),頁221-250。廖咸惠,〈體驗「小道」:宋代士人生活中的術士與術數〉,《新史學》20:4,2009年12月,頁1-58。趙雅書,〈宋代以絲織品作為賦稅的收入與支出情形〉,《臺大歷史學報》10、11,1984年12月,頁139-170。
劉英華,〈敦煌本藏文六十甲子納音文書研究〉,《中國藏學》117:1,2015年,頁160-17。
劉國忠,〈中國古代術數研究綜論〉,《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6:3,2005年3月。
劉祥光,〈印刷與考試:宋代考試用參考書初探〉,《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 17,2000年5月,頁58-89。劉祥光,〈宋代的時文刊本與考試文化〉,《臺大文史哲學報》75,2011年11月,頁35-86。鄭晨寅,〈「太極」與渾沌神話―《周易》的神話學闡釋〉,《漳州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1:3,2007年9月,頁103-106。
盧仙文,〈中國古代彗星記錄的證認〉,《天文學進展》1,2000年3月,頁38-45。
盧仙文,〈中國古代彗星記錄的證認〉,《天文學進展》1,2000年3月,頁38-45。
瞿海源,〈數術流行與社會變遷〉,《臺灣社會學刊》22,1999年10月,頁1-45。蘇宜,〈太陽系行星和衛星上的天球坐標系〉,《自然雜誌》30:4,2008年08月,頁227-231。
蘇國輝,〈公曆、農曆及其相關性探析〉,《武漢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8:4,2006年8月,頁101-104。
五、學位論文
古永利,〈八字算命推論與實際生活經驗之比較分析〉,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江衍狀,〈五行八字測量人格特質之可行性研究〉,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吳怡寬,〈上古漢語時間語義範疇的產生與發展──以《左傳》為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林乙田,〈以中國早期預測模式推斷犯罪者實際生活經驗之研究〉,中華大學科技管理博士學位學程博士論文,2012年。施岱吟,〈傳統命理觀念與高階主管識人選才之研究〉,中臺科技大學健康產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施玲玲,〈尋訪亮光之旅,三位已婚女性算命歷程之硏究〉,嘉義大學家庭硏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柯建宏,〈論子平術中十二長生的生命關懷〉,輔仁大學宗教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洪欣辰,〈算命節目不算命?星座命理節目《開運鑑定團》之性別、偷窺與專家權威〉,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張啟耀,〈八字算命作為人才招募工具之研究〉,東海大學高階經營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6年。張新智,〈子平學之理論硏究〉,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硏究所博士論文,2002年。許毓芳,〈應用子平學於交通事故分析及預測之研究〉,臺北: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許靖平,《論子平八字十神中傷官之研究》,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博士論文,2016年。許碧華,〈八字與現代女性婚姻之關係〉,輔仁大學宗教學系碩士在職專班,2016年。陳聖,〈從命理學分析與實際認知之角度探討資訊從業人員的人格特質、工作特性及工作適任性〉,世新大學資訊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陳嬿朱,〈《淵海子平》中男命十神之研究〉,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程文信,〈工作特性、五行八字對工作滿意度的關係探討〉,中興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年。楊映國,〈命理產業與技職教育〉,中山大學高階公共政策碩士論文,2007年。詹啟新,〈利用正五行八字學於分析人格特質之研究〉,國立虎尾科技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研究所論文,2015年。
潘薇蒂,〈算命研究〉,臺北大學社會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1年。謝菊英,〈《三命通會》中「六十甲子納音取象」思想硏究〉,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硏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顏任儀,〈玩命女人,從性別面向分析女性算命行為〉,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六、電子資源
(一)資料庫
Airiti Library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www.airitilibrary.com/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http://ctext.org/introduction/zh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中國知網:https://goo.gl/7sFVCx
期刊文獻資訊網——臺灣期刊論文索引系統:https://goo.gl/YTpbgi
萬年曆:https://goo.gl/FGGN4B。
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自由的博碩士學位論文全文資料庫https://goo.gl/70N8SA
(二)電子書
[清]陳雯,《三才發秘》,德星堂寶翰樓藏版,清康熙年間刊本,電子掃描本106.3.4載於https://goo.gl/nvq22B。
(三)網路文章
Feuerbacher, B.“Evidence for the Big Bang”TalkOrigins. 25 January 2006, https://goo.gl/fK5diH,檢索日期:106.06.20。
Wright, E.L.“What is the evidence for the Big Bang?”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 in Cosmology. UCLA, Division of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9 May 2009, https://goo.gl/n3mCoF 檢索日期:106.06.20。
中華民國交通部中央氣象局:〈為何要有閏月的安排〉,https://goo.gl/bX8FoM,檢索日期:106.05.27。
中華民國交通部中央氣象局:〈陰曆的月份為何稱為朔望月,而且有大小月之分〉,https://goo.gl/Qp1oAS,檢索日期:106.05.27。
泰源,〈命運探索︰何知其人貴 官星有理會〉,https://goo.gl/3K7WnA,檢索日期:106.09.06。
紫湘居士,〈乾隆與毛澤東生辰八字對比分析〉(乾隆篇二), https://goo.gl/AD6nz6,檢索日期:106.09.06。
趣歷史,〈乾隆皇帝的生辰八字為何如此神奇?是真有天命〉,https://goo.gl/jUbPQi,檢索日期:106.09.06。
貳、外文
一、日文專書
[日]加藤大岳,《干支暦抄》,東京,紀元書房,1953年。
[日]加藤大岳,《奥秘傳書四柱推命學》,東京,紀元書房,1935年。
[日]加藤大岳,《極奥秘伝推命学秘解》,東京,紀元書房,1957年。
[日]加藤大岳,《運命の見方》,大阪,大盛社,1948年。
[日]加藤大岳,《運命学宝典》,東京,紀元書房,1936年。
[日]加藤編、熊崎健翁口述的《熊崎式先天運推理学大奥秘》,東京,五聖閣,1932年
[日]加藤繁,吳杰譯,《中國經濟史考證》,臺北,華世,1976年。
[日]安田靖,《四柱推命學(全)》,東京,東洋書院,2010年。
[日]佐藤六龍,《氣學.四柱.五行易》,臺北,武陵,1982年。
[日]武田考玄,《「武田理論」による四柱推命学入門》,東京,泰流社,1987年。
[日]武田考玄,《あなたの生命エネルギー―四柱推命》,東京,秀央社,1993年。
[日]武田考玄,《四柱推命による姓名学入門》,東京,秀央社,1997年。
[日]武田考玄,《未来予知学としての四柱推命学入門》,東京,秀央社,2014年,増補改訂版。
[日]武田考玄,《改訂未来予知学としての四柱推命学入門》,東京,秀央社,2007年,改訂版。
[日]阿部泰山,《六壬天文易七百二十課鑑定秘鍵(上、中、下卷)》,京都,京都書院,1965-1966年。
[日]阿部泰山,《初學詳解:天文易學六壬神課》,京都,京都書院,1963年。
[日]阿部泰山,《阿部泰山全集22冊》,京都,京都書院,1975-1979年。
[日]阿部泰山,《阿部泰山全集第1卷(萬年暦)》,京都,京都書院,1965年。
[日]阿部泰山,《極意秘密皆傳:四柱推命学》,京都,京都書院,1963年。
[日]阿部泰山,《萬年暦》,京都,京都書院,1986年。
[日]阿部泰山,《滴天髄和解:四柱推命》,京都,京都書院,1963年。
[日]阿部泰山、伊藤泰苑,《四柱推命学の要訳》,京都,京都書院,1970年。
[日]阿部泰山譯、西沢宥綜解題索引編,《玉照神應真經:命學秘文孟子德珍秘傳》,東京,五立命學會,1985年。
[日]高木乘,《五元神聖數學論》,東京,命理學會,1979年。
[日]高木乘,《天德貴人の活用法―命理學秘傳講座》,東京,命理學會,1978年。
[日]高木乘,《四柱推命学―生れ日の神秘》,東京,清教社,1948年。
[日]高木乘,《生日時斷課―命理秘傳》,東京,命理學會,1984年。
[日]高木乘,《命理女命總訣,命理學秘傳講座》,東京,命理學會,1979年。
[日]高木乘,《命理干星秘論,命理學秘傳講座》,東京,命理學會,1979年。
[日]高木乘,《命理五元法追加錄》,東京,命理學會,1978年。
[日]高木乘,《命理五行秘論,命理學秘傳講座》,東京,命理學會,1979年。
[日]高木乘,《命理初學要訣,命理學秘傳講座》,東京,命理學會,1979年。
[日]高木乘,《命理學教室講義,第1-9講》,東京,命理學會,1981-1982年。
[日]高木乘,《命理醫藥秘論,命理學秘傳講座》,東京,命理學會,1980年。
[日]高木乘,《高段八字命理新論》,臺北,武陵出版社,1989年。
[日]高木乘,《新四柱推命學,運勢叢書》,東京,神宮館,1988年。
[日]高津孝著,潘世聖等譯,王水照主編,《科舉與詩藝宋代文學與士人社會》,上海,上海古籍,2005年。
[日]森千命,《平成百年蔵干萬年暦》,東京,日本文學館,2004年。
[日]森千命,《現代四柱推命―あなたの運勢バイオリズムを解明する》,岐阜,青樹社,1996年,新改訂版。
[日]森千命,《現代四柱推命入門―驚異の空亡星》,岐阜,青樹社,1995年,新改訂版。
[日]森千命,《森千命の現代四柱推命入門》,臺北,知道出版,2009年。
[日]森千命,《實用四柱推命學講座(全8卷)》,東京,圖書刊行會,1995年。
[日]龜石厓風,《四柱推命學事典》,東京,東洋書院,1979年。
[日]龜石厓風,《四柱推命學活用大辭典》,京都,京都書院,1991年。
[日]龜石厓風著、劉華亭編譯,《四柱推命現代財祿看法》,臺北:武陵出版社,1985年初版
二、英文專書
Richard J. Smith.,”Fortune-tellers and philosophers : divina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society”,Taipei:SMC Publishing Inc.1993.
三、韓文期刊
김만태,〈조선 전기 이전 四柱命理의 유입 과정에 대한 고찰〉,《韓國文化》52(2010年12月),頁159-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