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份
丁旭育(2011)。新北市國民小學兼行政工作之教師工作壓力、休閒參與及其靈性健康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學系,臺北市。文多斌(2017)。路跑民族誌-從5公里到54公里(2013-2017)。運動文化研究,31,83-123。
王小璘、張淩綉(2015,6月)。森林生態旅遊之心理健康效益。健康與建築雜誌, 2(2),頁8-17。
王怡婷、陳嬿如、廖邕(2015)。成年人動態交通行為、身體活動與健康之探討。中華體育季刊,29(4),295-300。
王枝燦、吳佳蓁(2015)。醫療志工靈性健康與死亡態度之相關研究-以嘉義地區為探究對象。生死學研究,18,1-31。
古素青(2017)。路跑參與者的靈性健康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學系,臺北市。吳文瑞、梁壬薰、賴子安、林清同(2018)。肌內效貼布在路跑者延遲性疲勞效果-個案報告。物理治療,43(2),119-192。
吳政道(2016)。大專桌球選手正向情緒、心理資本與運動表現相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臺中市。吳雅芳(2015)。登山者熱情、野外技能、心流體驗與靈性健康之關聯性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大葉大學管理學院博士班,彰化市。李協政(2014)。路跑活動對國人健康效益之探討。運動機健康休閒學報,5,118-122。
李炯煌、季力康、彭涵妮(2007)。熱情量表之建構效度。體育學報,40(3),77-87。
李美珠(2007)。自然體驗方案對國中生正向情緒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臺北市。李文心、黃欽永、劉兆達(2016)。運動熱情研究之探討。臺大體育,62,37-46。
李素箱、郭府華、楊文儀、林志偉(2016)。高中運動社團學生之熱情、動機對主觀幸福感之影響。交大體育學刊,12,1-11。
余杰霖(2015)。不同運動依賴程度跑者在運動熱情和運動承諾差異性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運動與休閒教育研究所,嘉義縣。邱榮基、畢璐鑾(2005)。探討臺灣馬拉松運動之發展。大專體育,80,54-61。
邱世昌(2018)。國中生運動參與度、正向情緒與學習態度之相關研究-以彰化縣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彰化縣。林佳慧、蔣尚霖(2005)。運動-身心健康之實證療法。長庚護理,16(2),167-174。
枋薇菁(2017)。跆拳道選手運動員認同、運動熱情與運動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臺中市。胡凱揚、周嘉琪、王聖文(2014)。探究運動熱情、運動員認同與運動承諾之相關。國北教大體育,8,54-61。
洪雅欣(2005)。臺中社區老人超越老化程度與相關因素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南投縣。侯亭妤(2006)。我國青少年正向情緒及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侯亭妤(2012)。我國大學生正向情緒量表建置暨實徵性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涂鵬斐、陳金宏、陳盈幸、楊子孟、林東興(2016)。2016年臺灣路跑活動運動統計-臺灣路跑趨勢分析。臺中科大體育學刊,13,187-195。
翁永隆(2017)。路跑參與者遊憩專門化、流暢體驗與靈性健康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臺中市。許績勝、許光麃、呂佳莉(2013)。臺北國際馬拉松賽路線規劃及其變遷(1985~2011)。身體文化學報,17,19-46。
許勝程、徐永億、李世昌(2017)。主題性路跑參與者目的地意象、體驗價值與重遊意願之研究。運動健康休閒學報,8,102-117。
許耀毅(2007)。全民運動—慢跑。國北教大體育,2,239-242。
許吉越、吳政道、王明月、李坤哲(2018)。大專桌球選手正向情緒、心理資本與運動表現相關之研究。休閒事業研究,16(2),45-57。
陳嫣芬、王政威、石凱煜、王偉琴(2017)。路跑參與者休閒動機與休閒效益之研究-以南部場次為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教育類,11(2),38-51。
陳永洲(2018)。路跑賽事與運動觀光。運動管理,39,47-57。
陳信鴻(2016)。馬拉松選手運動熱情、心理堅韌性與幸福感之關係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體育學系,臺北市。陳建瑋、游鎮安(2007)。運動熱情之探討。大專體育,93,113-118。
陳建瑋、季力康(2017)。正向情緒與運動希望感對大專網球選手賽前狀態焦慮與自我設限之預測。體育學報,50(2),193-206。
陳聖峰(2011)。正向情緒、休閒處置與休閒參與結構模式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休閒運動保健系,屏東縣。陳慧姿、張淑美(2008)。高雄地區高中教師靈性健康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生死學研究,7,89-138。
陳俊煜(2018)。彰化縣國中教師休閒運動參與程度與工作壓力之關係研究-以正向情緒為中介變項。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彰化縣。張志銘、歐明星、趙宸紳、張世沛(2018)。運動參與程度、睡眠品質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以路跑運動參與者為例。管理實務與理論研究,12(1),26-42。
張家瑋、黃秀卿、韓靜芬、張家銘(2017)。熟年居民休閒運動參與、正向情緒對主觀幸福感之影響。運動休閒管理學報,14(2),22-35。
張鳳佑(2018)。遊憩體驗、知覺恢復與靈性健康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休閒業管理系,臺中市。常雅珍(2001)。以正向情緒建構大學生情緒教育之質化研究。輔導與諮商學報,33(2),55-85。
郭府華(2016)。高中生運動熱情及參與動機與主觀幸福感關係之研究-以運動性社團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休閒業管理系,臺中市。教育部體育署(2017)。106年【運動現況調查】報告。臺北:同作者。
黃伊菁、賴姍姍、賴永成(2017)。路跑活動參與者熱情和運動享樂感之關係研究。嶺東體育暨休閒學刊,15,31-50。
黃芊綺(2017)。健身俱樂部會員之參與動機、人際關係與環境知覺對正向情緒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彰化市。黃芳銘(2007)。結構方程模式理論與應用(五版)。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黃麗芳(2013)。國小高年級學童正向情緒與韌性之關聯。未出版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兒童與家庭服務系,高雄市。游鎮安、季力康(2008)。探討正向情緒在運動中的角色:以廣建理論為基礎。大專體育,99,142-146
曾文志(2010)。讓正向情緒擴展與建構孩子的未來。師友月刊,517,62-67。
葉靜瑜(2008)。正向情緒課程方案對國小四年級學童之正向情緒及挫折容忍力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臺南市。葉在庭(2011)。情緒與健康—兼論正向情緒的保護作用。應用心理研究,51,1-12。
葉麗琴、葉麗珠(2012)。自我決定理論在健身運動領域之驗證。大專體育學刊,14(2),188-196。
楊君雅(2018)。國外馬拉松運動發展狀況研究。科教導刊,5,211-211。
楊釗(2012)。綻放美麗的倫敦馬拉松。世界知識畫報,9,72-75。
臺北市立大學(2015)。中華民國104年運動城市調查。臺北:教育部體育署。
劉創文、鍾志強、陳金宏(2015)。路跑參與者休閒效益與幸福感之研究。休閒運動期刊,14,111-122。
劉兆達、吳海助、李文心、張富鈞(2016)。大學生體育課之運動熱情、正向情意、流暢體驗及運動幸福感之預測分析。臺灣體育學術研究,61,63-82。
劉汶琪(2016)。高齡者學習參與、社會連結與靈性健康關係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嘉義縣。蔡汶修(2010)。自行車參與者樂觀傾向、休閒涉入與正向情緒之相關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雲林縣。蔡汶修、蘇慧慈、周文祥(2010)。淺論樂觀心態與休閒運動之關係。運動傳播學刊,3,91-105。
蔡政育、呂惟帆、吳明蒼(2015)。老年人憂鬱情緒、休閒阻礙、自我尊榮與靈性健康狀況之探討健康狀況之探討。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14(1),63-74。
蔡鳳媖(2016)。青少年社會興趣與靈性健康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諮商與輔導學系,臺南市。潘坤精(2018)。靈性服務對使用者自覺健康的影響-以衡山機構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非營利組織經營管理碩士學位學程,南投縣。鄭行越(2018)。保齡球選手完美主義與運動熱情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競技運動訓練研究所,臺北市。賴惠玲(2015)。角力選手運動熱情與運動表現的關係:無動機的中介效果。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競技運動學系,臺中市。蕭雅竹、黃松元(2005)。靈性健康量表之建構及信、效度考驗—以護理學生為題。實証護理,1(3),218-227。
蕭雅竹、簡麗瑜、李香君(2009)。靈性健康促進之策略觀點。中華心理衛生學刊,22(4),435-450。
鍾孟玲(2015)。運動熱情之探討。彰化師大體育學報,14,152-164。
謝耀毅(2007)。全民運動-慢跑。國北教大體育,2,239-242。
羅志勇、張耀川、鄭炎坤(2005)。淺談運動與健康。興國學報,4,253-258。
英文部份
Banks, R. (1980). Health and the spiritual dimension: Relationships and implications for professional preparation programs. The Journal of School Health, 50(4), 195-202.
Baron, R. M., & Kenny, D. A. (1986). The moderator-mediator variable distinction in social psychological research: Conceptual, strategic, and statistical consideration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1(6), pp.1173-1182.
Baschir, A., Thomas, R,. Christoph, A. R., Beat, K(2016, June). Improved Race Times in Marathoners Older than 75 Years in the Last 25 Years in the World's Largest Marathons. Chinese Journal of Physiology ,59(3), pp.139-147.
Cacioppo, J. T., Gardner, W. L., Berntson, G. G. (1999).The affect system has parallel and integrative processing components: Form follows func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76(5),pp.839-855.
Carver, C. S.,Scheier, M. F. (1990).Origins and functions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affect: A control-process view. Psychological Review,87,19-35.
Como, J. M. (2007). Spiritual practice: a literature review related to spiritual health and health outcom. Holistic Nursing Practice, 21(5),224-236.
Chi-Yueh Hsu. Chun-Yu Chien, Ming-Yueh Wang, Bo-Jun He Ting-I Lee(2018). A Study of Recreation Flow Experience and Spiritual Health in Road Running Participants. Global J. Bus. Sci. Review, 6(3), pp.88-96.
Deci, E. L., & Ryan, R. M. (1985)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self-determination in human behavior. New York:Plenum Press.
Deci, E. L., & Ryan, R. M. (2000). The „what‟ and „why‟ of goal pursuits: Human needs and the self-determination of behavior. Psychological Inquiry, 11, pp.227-268.
Fredrickson, B. L. (2001). The role of positive emotions in positive psychology. The broaden-and-build theory of positive emotions. The American psychologist, 56, 218-226.
Fredrickson, B. L.,Joiner, T. (2002).Positive emotions trigger upward spirals toward emotional well-being. Psychological Science,13,172-175.
Fredrickson, B. L.(2004). The broaden-and-build theory of positive emotions.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royal society of london series b biological sciences, 1367-1378.
Hill, P. C., & Pargament, K. I. (2003). Advances in the conceptualization and measurement of religion and spirituality: implications for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research. American Psychologist, 58, pp. 64-74.
Hoeden, J. W. (1992). Development and psychometric charactistics of the spirituality assessment scale.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Denton: Texas Woman's University.
Larsen, R. J., & Diener, E. (1992). Problems and promises with the circumplex model of emotion. Review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3, pp.25-59.
Mueller, P. S., Plevak, D. J., & Rummans, T.A. (2001). Religious involvement, spirituality, and medicine : Implications for clinical practice. Mayo Clinic Proceedings, 76(12), pp.1225-1235.
Peter Salovey Alexander J. Rothman Jerusha B. Detweiler and Wayne T. teward(2000). Emotional States and Physical Health. American Psychologist,55 (1), pp.110-121.
Philippe, F. L., Vallerand, R. J., Andrianarisoa, J., & Brunel, P. (2009). Passion inreferees: examining their affective and cognitive experience in sport situations. Journal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 31, 77-96.
Purdy, M. and P. Dupey(2005). Holistic Flow Model of Spiritual Wellness. Counseling and Values, 49(2),95-106.
Vallerand, R. J., & Houlfort, N. (2003). Passion at work: Toward a newconceptualization. In S. W. Gilliland, D. D. Steiner, & D. P. Skarlicki (Eds. ), Emerging perspectives on values in organizations (pp. 175-204). Greenwich, CT: Information Age Publishing.
Vallerand, R. J., Rousseau, F. L., Grouzet, F. M. E., Dumais, A., Grenier, S., &Blanchard, C. M. (2006). Passion in sport: A look at determinants and affective experiences. Journal of Sport & Exercise Psychology, 28, 454-478.
Watson, D.,Wiese, D.,Vaidya, J.,Tellegen, A. (1999).The two general activation systems of affect: Structural findings, evolutionary considerations, and psychobiological evidenc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76,820-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