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10)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28 20:1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黃齡萱
研究生(外文):LING-SYUANHUANG
論文名稱:修復式司法應用於家庭暴力犯罪之研究—台南地檢署推動修復式司法試行方案的個案分析
論文名稱(外文):Restorative Justice and Domestic Violence - the Case Study on the Program for Promotion of the Restorative Justice Pilot of Tainan District Prosecutors Office
指導教授:李佳玟李佳玟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ia-Wen Lee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成功大學
系所名稱:法律學系
學門:法律學門
學類:一般法律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3
畢業學年度:10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59
中文關鍵詞:修復式司法家庭暴力家事調解
外文關鍵詞:restorative justicedomestic violencefamily media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0
  • 點閱點閱:167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416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5
本研究以台南地檢署推動「修復式司法試行方案」的實踐歷程為民族誌研究的對象,以方案執行者之一的TWR協會為研究場域,描繪修復式司法在台南地區實踐的樣貌,並探究台南地檢署的試辦經驗對於「修復式司法應用於家庭暴力」的爭論產生何種反饋。
研究發現,被害人與加害人對「修復式司法」一知半解的情況形成TWR協會啟動「被害人與加害人調解」的阻礙。此外,作為偵查對象之「犯罪事實」與作為「被害人與加害人調解」程序欲處理的「家暴問題」內涵不一致的家暴事件特殊性,為修復促進者帶來二大難題:「被害人與加害人調解」程序的標的不易特定範圍,以及「被害人」與「加害人」身分不易清楚區辨。本文也以TWR協會對修復式司法的詮釋與修復促進者的調解經驗之因素來解釋,修復促進者面臨對話困境時,會傾向採取以下策略,包括(1)使用「調解」語彙重新包裝所進行的程序、(2)是否回顧關係史中的創傷,取決於婚姻此制度性關係是否繼續,以及(3)道歉儀式創造與訴諸良好的親職實踐,進而得以向台南地檢署回覆對話目的已達。
田野資料也顯示,修復式程序與緩起訴制度相配套的制度設計影響修復促進者與其他程序參與者權力階序之形成,以及隨之而來的溝通落差,使得於正式犯罪追訴程序以外進行的「被害人與加害人調解」程序,出現檢察體系「不在場的在場」之現象,不利於被害人與加害人間自主溝通平台的建立。

In this study, ethnography methodology was predominately conducted. The researcher investigated the Program for Promotion of the Restorative Justice Pilot of Tainan District Prosecutors Office. Th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were first to deeply understand what restorative justice practices really look like and secondly to spark new conversations about how to meet the needs of abused women and the goal of restorative justice.
The result of this study showed that the facilitators face the problems in the practice, of which victims and offenders involved with VOM lack an understanding of restorative justice, and that the needs of victims are different from the facts of crime. Facilitators therefore develop three strategies, which are“referring restorative justice to mediation”, “discouraging the victim storytelling as she has decided to end relationship with the offender”, and“creating the apology ritual and highlighting a lot of points on the responsibility of being a mother/father”.
Besides, VOM as a part of criminal processing system makes the facilitators seek to mobile the power of formal sanctions, which will place pressure on the offenders to reconcile with their victim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問題意識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6
第一項 脈絡化修復式司法實踐的相關文獻 7
第二項 修復式司法應用於家庭暴力犯罪之規範性意義的相關文獻 10
第三節 研究方法、名詞定義與研究限制 13
第一項 研究方法 13
第一款 民族誌方法 13
第二款 田野中研究者的身分及挑戰 15
第三款 資料蒐集與分析 16
第二項 相關定義 19
第三項 研究範圍 21
第四節 章節安排 22
第二章 修復式司法應用於家庭暴力犯罪的背景與公權力介入家庭領域的典範轉移 25
第一節 我國刑事司法體系回應家庭暴力犯罪之現況 26
第二節 親密伴侶暴力被害人求助刑事司法體系意願之分析 34
第一項 法制化前:從「虐妻」到「家庭暴力」 36
第二項 法制化後:違反保護令罪之雙面刃 42
第三節 修復式司法在台灣 47
第一項 修復式司法在我國的實施現況 47
第二項 我國推動修復式司法之刑事政策背景 49
第一款 刑事司法體系內的修復式司法方案 49
第二款 修復式司法方案:緩起訴制度的利多消息 51
第四節 國家介入家庭內衝突處理的第一波轉向:推動家事調解 54
第一項 司法體系內專業家事調解 54
第二項 兒少最佳利益維護與家事調解 58
第五節 小結 59
第三章 修復式司法在台南的實踐情況 60
第一節 台南地檢署與TWR協會的合作關係 61
第一項 轉換後被保存的「清官難斷家務事」思維 61
第二項 刑事司法體系內,檢察官不在場空間之創造 66
第一款 「修復民營化」的「被害人與加害人調解」程序 66
第二款 影響力限縮的「被害人與加害人調解」程序結果 68
第二節 「修復式司法試行方案」在台南地區的執行規畫與實施概況 68
第一項 「修復式司法試行方案」在台南的執行規畫 68
第一款「被害人與加害人調解程序」之主體 69
第二款 「被害人與加害人調解程序」之流程 74
第二項 「修復式司法試行方案」在台南地區的實施概況 81
第一款 研究方法與對象範圍 81
第二款 執行概況 82
第三節 修復促進者的家事調解背景 85
第一項 家事調解在台南的推動現況 85
第二項 修復促進者的家事調解策略 92
第四節 小結 93
第四章 多元參與的修復式司法程序—修復式司法應用於家庭暴力犯罪的「會談室現場」 95
第一節 通往會談室,一種調解風格 96
第二節 衝突的第二度「變形」:對什麼負責? 98
第三節 表格易填,修復為何:如何負責? 106
第一項 道歉 107
第一款 行禮如儀:道歉儀式 107
第二款「撤回告訴」作為原諒的表徵與交易的協商 112
第二項 合作式父母協議 114
第四節 小結 118
第五章 修復式司法應用於家庭暴力犯罪中的被害人保護 120
第一節 守護家暴被害人的安全與自主:修復式司法實踐中的篩選機制與調整策略 121
第一項 共同會談中失靈的調整策略 121
第二項 霧裡看花的個別會談—「身分」的抵抗與協商:誰是被害人? 128
第二節 修復式司法實踐中新的權力布局 135
第一項 從被害人的「修復式司法實踐活動參與心得」說起 135
第二項 會談室中,檢察官不在場的在場 138
第三節 「修復式司法試行方案」應用於家庭暴力犯罪之評述與願景 142
第四節 小結 148
第六章 結論 149
參考文獻 152
附錄 158


一、中文文獻

(一)專書譯著

王順民等(2002),社會福利與社會工作,洪葉文化。
成令方等(譯)(2008),Allan G. Johnson,性別打結—拆除父權違建,群學。
邱泯科、陳佳穎、蔡毓智、姜馨彥(譯)(2005),Earl Babbie,研究方法:基礎理論與技巧,雙葉。
周平、林昱瑄主編(2010),質性/別研究,巨流。
柯麗評、王珮玲、張錦麗(2005),家庭暴力:理論政策與實務,巨流。
胡幼慧主編(2008),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巨流,二版。
高鳳仙(2011),家庭暴力法規之理論與實務,五南,二版。
高鳳仙(2007),家庭暴力防治法規專論,五南,二版。
翁秀琪等(1997),新聞與社會真實建構—大眾媒體、官方消息來源與社會運動的三角關係,三民。
張可婷(譯)(2010),Tim Rapley,對話、論述研究法與文件分析,韋伯文化。
張淑芬(2009),在我國建立家事調解委員證照制度暨相關評鑑及投訴機制的可行性,司法研究年報第26輯第3篇。
黃煜文(譯)(2004),Linda G. Mills,錯的是我們,不是我—家暴的動力關係,商周。
彭淑華等(譯)(1999),Alan Kemp,家庭暴力,洪葉文化。
楊康臨、鄭維瑄(譯)(2007),Alison Taylor,家庭衝突處理—家事調解理論與實務,學富文化。
鄭為元、廖榮利(1985),蛻變中的台灣婦女,大洋。
劉開鈴主編(2011),女力與韌性:婚姻、家庭、姐妹情誼,五南。
謝臥龍等(2004),知識型構中性別與權力的思想與辯證,唐山。

(二)學位論文

王玲琇(2012),受暴婦女對修復式正義司法處遇之觀點,長榮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王唯馨(2005),家事調解員的調解策略與調解經驗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所碩士論文。
李浩然(2006),從修復式正義探討鄉鎮市調解委員之婚姻暴力調解策略,國立臺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慧靖(2009),工作、經濟獨立、婚姻—女性就業與離婚風險,國立台北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巫穎(2003),我國民事保護令制度之檢討與建議—兼論違反保護令罪,東海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芝立(2002),國家與社會的互動----家庭暴力防治法立法過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詩婷(2010),家事調解制度之研究-以家事調解委員之專業與職權為中心,國立中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佩瑾(1996),台灣反婚姻暴力行動的研究-女性主義社會工作觀點的分析,台大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韋愛梅(2009),刑事司法系統回應家庭暴力事件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博士論文。
呂宜芬(2006),我國修復式正義實踐途徑之研究--以緩起訴處分之酒醉駕車者為探討對象,國立臺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夏化祥(2006),具修復式正義內涵之刑案調解研究,國立臺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賢忠(2008),新制鄉鎮市調解法制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麗圓(2007),司法體系內專家家事調解之理念與實務—以臺中地方法院為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珈谷(2002),論修復式司法,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子奇(2012),探討兼具調解經驗之修復促進者在修復式司法中的理念與實踐,國立臺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蕙蘭(2006),控制性侵害,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翠紋(2001),婚姻暴力調解措施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博士論文。
廖婉喻(2008),台灣家事調解員的性別意識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所碩士論文。
賴月蜜(2000),澳洲、香港、日本之家事商談相關制度比較研究-兼論我國家事商談制度之現況與發展。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博士論文。
劉齊珠(2009),家事調解當事人對家事調解經驗之探索性研究-以台中地方法院為例,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煜偉(2004),二分論刑事政策之考察與批判--從我國「寬嚴並進的刑事政策」談起,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魏小嵐(2012),修復式司法:實踐與反思,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三)期刊

王增勇(2009),解嚴後台灣福利運動建制化的過程,台灣社會研究第74期,頁407-417。
成蒂(2006),婚姻暴力防治:跨專業之行動與反思,應用心理研究第32期,頁39-40。
李立如(2007),親屬法修正的軌跡—從父權體制到個人權益保障,月旦民商法雜誌第17期,頁39-54。
李釱任(2006),我國民事保護令制度之研究─司法實務工作者之觀點,國立台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頁95-100。
李瑞敏紀錄(2002),「從新刑事訴訟法談緩起訴制度」研討會—刑事程序法第十二次研討會,台灣本土法學第35期,頁112-145。
林芳玫(1994),家庭暴力防治與新聞報導--從鄧如雯殺夫案談起,臺大新聞論壇第1卷第2期,頁279-290。
林方皓(2006),當審理遇上諮商:「治療性審理」抑或「審理性治療」?,應用心理研究第32期,頁74-80。
林津如(2007),父系家庭與女性差異認同:中產階級職業婦女家務分工經驗的跨世代比較,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68期,頁1-73。
周月清(2001),受暴婦女與專業人員對婚暴認知探討研究,社區發展季刊第94期,頁106-133。
柯麗評(2000),保護令真的保護了遭受到虐待的婦女嗎?,律師雜誌第248期,頁58-71。
洪遠亮(2000),回應民事保護令部分問題,律師雜誌第248期,頁72-106。
郭玲妃、馬小萍(2002),雙重家鎖︰受虐婦女的母職經驗,女學雜誌︰婦女與性別研究第13期,頁47-90。
容邵武(2007),文化、法律與策略:鄉鎮調解過程的研究,台灣社會學刊第38期,頁57-104。
許春金、陳玉書、游伊君、柯雨瑞、呂宜芬&胡軒懷(2006),從修復式正義觀點探討緩起訴受處分人修復性影響因素之研究,犯罪與刑事司法研究第7期,頁141-190。
陳竹上、邱美月、賴月蜜(2013),婚姻暴力進入家事調解程序之可行性探討:跨界整合及在地實證觀點,成大法學第25期,頁79-121。
陳靜如(2010),修復式司法在我國實踐之探微,法務通訊第2518期,頁3-5。
陳伶珠、盧佳香(2006),以法院為基礎的社會工作:家事調解歷程之初探,台灣社會工作學刊第5期,頁75+77-125。
陳運財(2002),緩起訴制度之研究,台灣本土法學第35期,頁73-97。
郭書琴(2009),多元家庭與家事事件之實體與程序,收於社團法人台灣法學會主編,台灣法學新課題(八),台灣法學會,頁69-99。
曹昌棋(2004),被害者人權與被告人權之衡平—兼論家暴法之逮捕策略,警專學報第3卷第5期,頁81-99。
黃榮堅(2007),讎敵社會裡的修復式司法?—刑事法體系中的損害賠償概念問題,月旦法學雜誌第146期,頁96-119。
彭南元(2008),法院家事調解模式之發展--以整合資源為例,月旦法學第159期,頁39-53。
彭南元(2003),家事事件治療性審理方式初探--以離婚並涉及監護子女事件為例,律師雜誌第287期,頁109-121。
蔡穎芳(2013),本土家事調解參與觀察—半自主社會場域觀點,成大法學第25期,頁7-78。
黎翠蓮(2010),三十而立,蓄勢飛揚—司法保護三十年,法務通訊第2500期、第2501期。
謝如媛(2006),刑法規範下的家庭秩序,台大法學論叢第35卷第6期,頁291-329。
謝靜慧(2005),探尋家事調解新方向--以臺灣士林地方法院家事法庭處理家事調解經驗出發,全國律師第9卷第8期,頁13-23。
劉紹華(2012),倫理規範的發展與公共性反思:以美國及臺灣人類學為例,文化研究第14期,頁197-228。

(四)研究報告

黃蘭媖主持(2011),修復式正義理念運用於刑事司法制度之探討,法務部委託研究報告。

(五)研討會論文

王嘉正(2012),台灣高雄地方法院檢察署結合呂旭立紀念文教基金會推動「修復式司法試行方案」經驗分享,以被害人安全為中心之網絡合作模式研討會—以高危機家庭為案例會議手冊,財團法人呂旭立紀念文教基金會主辦,2012/11/9,頁26-35。
李易蓁、楊巧玲,社工處遇與修復式司法的交會 ---- 整合應用於家暴成人保護個案之實務經驗省思,「面對快速變遷的社會-社會工作實務工作者的挑戰與機會」研討會論文,新北市社工師公會主辦,2013/05/24。
吳慈恩(2012),非政府組織在修復式正義之角色任務與實務模式初探—以台灣應用於家庭暴力事件為例,正義女神的新天平—修復式正義、人權與和平教育國際研討會論文,2012/03/06。
陳祖輝(2012),修復式正義在家庭形式事件的省思:要對話?還是要調解,101年度婦女團體溝通平台—友善家園從修復式正義開始座談會,財團法人婦女權益促進發展基金會主辦,2012/05/14。
鄭維瑄、蘇金蟬(2005),台南地院家事調解模式,2005年家事商談國際研討會會議手冊,長榮大學社工系主辦,2005/05/27。

(六)網路資料

王秋嵐、杜瑛秋,修法破除「勸合不勸離」迷思,第191期女性電子報,http://forum.yam.org.tw/bongchhi/old/light/light189-3.htm(最後造訪日:2013年4月13日)。
家庭暴力案件處理Q&A,臺北市政府婦幼專區,http://www.tcpd.taipei.gov.tw/lp.asp?ctNode=46015&CtUnit=25227&BaseDSD=7&mp=10800a(最後造訪日:2013年4月15日)。
法務部,https://www.moj.gov.tw/ct.asp?xItem=294006&ctNode=33533&mp=001(最後造訪日:2013年4月17日)。
「CEDAW 案例暨法規檢視會議—家庭暴力」與會者發言摘要,頁8-9,http://www.cedaw.org.tw/news2_show.asp?m0=2&m2=2&id=207(最後造訪日:2013年3月27日)。
家暴加害人的行為應獲得更完整的矯治,苦勞網,2011-05-17,http://www.coolloud.org.tw/node/61838 (最後造訪日:2013年6月5日)。
﹤檢座不知受暴苦 家暴法形同虛設﹥,2007-12-05,台灣立報,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1577(最後造訪日:2012年4月6日)。
﹤受暴殺夫判減刑 檢方硬要上訴﹥,2007-12-04,台灣立報,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1552(最後造訪日:2012年4月6日)。
臺灣人類學與民族學網站,http://www.taiwananthro.org.tw/academic-ethics (最後造訪日:2013年6月23日)。


二、英文文獻

(一)專書

John M. Conley& William M. O' Barr (2005), Just Words: Law, Language, and Power (2nd ed.),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Marilyn Fernandez (2011), Restorative Justice for Domestic Violence Victim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to Their Hunger for Healing, Lexington Books.
Linda Gordon (2002), Heroes of Their Own Lives: ThePolitics and History of Family Violence: Boston, 1880-1960,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Michael Johnson (2008), A Typology of Domestic Violence: Intimate Terrorism, Violent resistance, and Situational Couple Violence, Northeastern.
Jeffrie G. Murphy and Jean Hampton (1988), Forgiveness and Merc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Robin Morgan ED. (2003), Sisterhood is Forever: The Women’s Anthology for a New Millennium, Washington Square Press.
Elizabeth Schneider (2002) Battered Women & Feminist Lawmaking, Yale University Press.
Heather Strang (2002), Repair or Revenge: Victims and Restorative justic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oward J. Zehr (2005), Changing Lenses: A New Focus for Crime and Justice (3 rd Ed), Herald Press.

(二)期刊論文

Donna Coker (1999), Enhancing Autonomy for Battered Women: Lessons from Navajo Peacemaking, 47 UCLA L. Rev. 1, pp.1-111.
Amanda Dissel & Kindiza Ngubeni (2003), Giving Women their Voice: Domestic violence and Restorative Justice in South Africa , Paper presented at the XI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Victimology, Stellenbosch .
Linda Mills & Mary Helen Maley(2009), Circulos de Paz and the promise of peace: Restorative justice meets intimate violence, 33 N.Y.U. Rev. L. & Soc. Change 127, pp.148-152.
Reva B. Siegel(1996), The Rule of Love: Wife Beating as Prerogative and Privacy, The Yale Law Journal 105, pp.2136-2137.
Erika Uotila & Saija Sambou(2010), Victim-offender mediation in cases of intimate relationship violence -- ideals, attitudes, and practices in Finland., 11 Journal of Scandinavian Studies in Criminology and Crime Prevention., PP.189-207 .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劉紹華(2012),倫理規範的發展與公共性反思:以美國及臺灣人類學為例,文化研究第14期,頁197-228。
2. 謝靜慧(2005),探尋家事調解新方向--以臺灣士林地方法院家事法庭處理家事調解經驗出發,全國律師第9卷第8期,頁13-23。
3. 黎翠蓮(2010),三十而立,蓄勢飛揚—司法保護三十年,法務通訊第2500期、第2501期。
4. 蔡穎芳(2013),本土家事調解參與觀察—半自主社會場域觀點,成大法學第25期,頁7-78。
5. 彭南元(2003),家事事件治療性審理方式初探--以離婚並涉及監護子女事件為例,律師雜誌第287期,頁109-121。
6. 彭南元(2008),法院家事調解模式之發展--以整合資源為例,月旦法學第159期,頁39-53。
7. 黃榮堅(2007),讎敵社會裡的修復式司法?—刑事法體系中的損害賠償概念問題,月旦法學雜誌第146期,頁96-119。
8. 曹昌棋(2004),被害者人權與被告人權之衡平—兼論家暴法之逮捕策略,警專學報第3卷第5期,頁81-99。
9. 陳靜如(2010),修復式司法在我國實踐之探微,法務通訊第2518期,頁3-5。
10. 陳竹上、邱美月、賴月蜜(2013),婚姻暴力進入家事調解程序之可行性探討:跨界整合及在地實證觀點,成大法學第25期,頁79-121。
11. 許春金、陳玉書、游伊君、柯雨瑞、呂宜芬&胡軒懷(2006),從修復式正義觀點探討緩起訴受處分人修復性影響因素之研究,犯罪與刑事司法研究第7期,頁141-190。
12. 洪遠亮(2000),回應民事保護令部分問題,律師雜誌第248期,頁72-106。
13. 柯麗評(2000),保護令真的保護了遭受到虐待的婦女嗎?,律師雜誌第248期,頁58-71。
14. 周月清(2001),受暴婦女與專業人員對婚暴認知探討研究,社區發展季刊第94期,頁106-133。
15. 林方皓(2006),當審理遇上諮商:「治療性審理」抑或「審理性治療」?,應用心理研究第32期,頁7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