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213) 您好!臺灣時間:2025/11/12 07:3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鄭愷玲
研究生(外文):Cheng, Kai-Ling
論文名稱:婦女社團成員的參與動機及持續服務之研究 -以基隆市婦女會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Research on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 and Continuing Involvement of Women Community Members - Take Keelung City Women's Association as an example
指導教授:黃新福黃新福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HUANG, HSIN-FU
口試委員:劉娜婷盧偉斯
口試委員(外文):LIU, NA-TINGLU, WEI-SZU
口試日期:2018-05-25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銘傳大學
系所名稱:企業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學門:商業及管理學門
學類:企業管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8
畢業學年度:10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93
中文關鍵詞:志工管理參與動機持續參與基隆市婦女會
外文關鍵詞:Volunteer managementParticipation motivationContinuing involvementKeelung City Women’s Associa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21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5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本研究旨在探討婦女會志工的參與動機、持續參與及影響因素之研究採質性研究的方法,以基隆市婦女會參與10年以上的6名理監事志工為研究樣本,採半結構式訪談方式蒐集資料。
研究結果顯示,基隆市婦女會之參與動機與持續參與服務皆有多重因素且其人格特質上服務意向及自我成長之特質皆強,同時研究結果也發現基隆市婦女會之管理者與同仁和志工發展出如家庭般的互動與情感,因此更能讓志工願意持續並高度參與志願服務,也認知到志願服務的意涵與使命感為何,綜觀上述研究結果,建議透過女性主體的角度,以微觀方式聚焦在這些有閒有能力參與,並參與組織活動服務十年以上的婦女姐妹身上研究將有助於探討基隆市婦女社團人員持續服務的原因及動力。
This study aimed to explore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 continuing involvement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volunteers in Women’s Association. The study adopted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taking 6 volunteers in positions of supervisors who’ve joined Keelung City Women’s Association (KWA) for more than 10 years as research samples and collecting data based on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method.
Research results showed there’re multiple factors for KWA volunteers’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 and continuing involvement; besides, they have high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of service intent and self-growth. Meanwhile, the findings also showed interaction and emotion like a family is developed between KWA administrators, colleagues and volunteers. Therefore, the volunteers not only are willing to continuously and highly involve in voluntary services, but also cognize what the meaning and mission for voluntary services. In general, the study proposed that the microcosmic way can be used through view point of female subject to focus on those women who have leisure and abilities to render services in organizational activities for more than ten years. And thus, this study would be helpful for further discussion of the reasons and powers for KWA personnel’s continuous services.

目錄 Ⅰ
圖目錄 Ⅲ
表目錄 Ⅳ
第一章 緒論 1
1.1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1.2 研究問題與目的 3
1.3 研究限制 4
1.4 研究流程 5
第二章 文獻回顧 6
2.1 基隆市婦女會 6
2.2 志願服務相關資訊 9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3
3.1 研究方法與設計 23
3.2 訪談方式 24
3.3訪談對象 25
3.4 訪談大綱 26
3.5 資料分析與結果呈現 28
第四章 研究結果 32
4.1 初始參與服務的動機 32
4.2 持續服務的動力 36
4.3 影響持續服務的因素 39
4.4 服務心得與對社團的期待 4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50
5.1 研究發現 50
5.2 研究建議 53
參考文獻 55
一、英文部分 55
二、中文部分 57
附錄訪談逐字稿 64

一、英文部分
1.Briggs, D. L., Gidron, B.,& Deen, M. Y. (1982). On Satisfying theVolunteer and the Paid Employee: Any Difference? Journal of Volunteer Administration, 14, 1-14.
2.Brilliant, E. L. (1997). Voluntarism.in Brilliant(ed.),Encyclopedia of Social Work (19th   ed.). Washington D.C,563-566.
3.Bussell, H., Forbes, D. (2002). Understanding the Volunteer Market: The What, Where,Who and Why of Volunteer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onprofit and oluntary Sector Marketing, 7(3), 244-257.
4.Cnaan, R. A., Femida, H.,& Margaret, W. (1996). Defining Who Is A Volunteer: Conceptual and Empirical Consideration. Nonprofit and Voluntary Sector Quarterly, 25(3), 364-383.
5.Cnaan, R. A., & Goldberg-Glen, R. S. (1991). Measuring Motivation to Volunteer in Human Service.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al Science, 27, 269-284.
6.Drucker, P. F. (1990).Managing the Non-Profit Organization: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7.Duncombe, S. (1986).Volunteers in City Government: Getting more than Your Money's Worth.National Civic Review,75(5),291-301.
8.Fitch, R. T. (1991). Differences among Community Volunteers, Extracurricular Volunteers, and Nonvolunteers on the College Campus.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 32, 534-540.
9.Fischer, L. R., & Schaffer,K. B.(1993). Older Volunteers: Aguide to Reserch ndPractice.Newbury Park, CA:Sage.
10.Green, R. G., Beatty, W. W., & Arkin, R. M. (1984). Human Motivation: Physiological, Behavioral, and Social Approaches. Boston: Allyn and Bacon.
11.Hankinson P.,& Rochester, C. (2005). The Face and Voice of Volunteering: A Suitable Case for Brand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onprofit Voluntary Sector Marketing, 10, 93-105.
12.Hortom-Smith, D. (1981). Altruism, Volunteers, and Volunteerism. Journal of Voluntary Action Research, 10(1): 21-36.
13.Lammers, J. C. (1991). Attitudes, Motives, and Demographic Predictors of Volunteer   Commitment and Service Duration. Journal of Social Service Research, 14, 125-140.
14.Leonard,R., Onyx J., & Hayward,B. H. (2004). Volunteer and Coordinator Perspectives on Managing Women Volunteers. Nonprofit Management & Leadership, 15(2), 205-219.
15.Maslow,A.H. (1943). A Theory of Human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50,(4),370-396.
16.Maslow, A.H.(1954).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Pub.
17.Mitchell, M. A., & Taylor, S. L. (1997). Adapting InternalMarketing to A Volunteer System. Journal of Nonprofit & Public Sector Marketing, 5(2), 29-42.
18.Miller, M.J., & Rotolo,T. (1996). Testing a Dynamic Model of SocialComposition: Diversity and Change in Voluntary Group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61, 179-202.
19.Nichols, G., & King, L. (1998). Volunteers in the Guide Association: Problems and Solutions. Voluntary Action, 1(1), 21-32.
20.Nichols, G., & King, L. (1999). Redefining the Recruitment Niche for the Guide Association in the United Kingdom. Leisure Sciences, 21, 307-320.
21.Okun, M. A., & Eisenberg, N. (1992). Motives and Intent to Continue Organizational Volunteering among Residents of A Retirement Community Area. Journal of ommunity Psychology, 20(3),183-187.
22.Omoto, A. M., & Snyder, M. (1995). Sustained Helping without Obligation: Motivation, Longevity of Service and Perceived Attitude Change among Aid Voluntee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8(4), 671-686.
23.Rubin, A.,& Thorelli, I. M. (1984). Egotistic Motives and Longevity of Participation. The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al Science,23(3),223-235.
24.Ralston, R.,Lumsdon, L., & Downward, P. (2005). The Third Forcein Events Tourism: Volunteers at the XVII Commonwealth Games,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13(5),504-519.
25.Skoglund, A. G. (2006). Do Not Forget About Your Volunteers:AQualitative Analysis of Factors Influencing Volunteer Turnover.Health & Social Work, 31,(3), 217-220.
26.Sundeen, R. A. (1988). Explaining Participation in Co-production: A Study of Volunteer. Social Science Quarterly, 69(3), 547-568.
27.Sundeen, R. A. (1990). Citizen Serving Government: The Extent and Distinctiveness of Volunteer Participation in Local Public Agencies. Nonprofit and Voluntary Sector Quarterly, 19(4), 329-344.
28.Snyder, M., & DeBono,K.G. (1987). A Functional Approach to Attitudes and Persuasion. In Zanna M. P. ,Olson J. M., & Herman C. P. (Eds.), Social influence: The Ontario Symposium ,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5, 107-125.
29.Wilson, A., & Pimm, G. (1996). The Tyranny of the Volunteer: theCare and Feeding of Voluntary Workforces. Management Decision, 34(4), 24-40.
30.Wilson, J. (2000). Volunteering.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26, 215-240.
31.Zweigenhaft, R. L., Armstrong, J., Quintis, F.,& Riddick, A. (1996).The Motivations and Effectiveness of Hospital Volunteers. The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36(1), 5-34。









二、中文部份
1.中華民國婦女聯合會編(2000)。婦聯五十年。台北:中華民國婦女合會。
2.中華民國婦女會網站。http://www.wahq.org.tw/。2017年9月。
3.王啟祥 (2007)。國內博物館志工運用的問題與對策。博物館學季刊,21(3),39-52。
4.內政部(2001)。志願服務法。台北市:內政部。
5.內政部(2001)。志願服務法。2007年7月10日取自內政部網站:http://vol.moi.gov.tw/rule/law3.htm。
6.內政部全球志願服務資訊網(2007)。2007年8月30日取自內政部網站:http://vol.moi.gov.tw/Statistics.aspx。
7.王文科(1994)。質的教育研究法。台北:師大書苑。
8.王仕圖、吳慧敏(2003)。深度訪談與案例演練。載於齊力、林本炫(主編),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95-125)。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9.王怡棻(2006)。寶島最值得忙的事:志願服務。天下雜誌,241,190-198。
10.王昭正、朱瑞淵譯(1999)。參與觀察法。台北:弘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1.王政彥(2002)。終生學習社區合作網路的發展。台北:五南出版社。
12.方祥明(1994,12月)。不同性質機構志願服務人員影響離職意願因素之研究。靜
13.宜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4.方祥明(1994,12月),不同性質機構志願服務人員影響離職意願因素之研究。靜宜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5.王雅各(2004)。質性研究導論。載於謝臥龍(主編),質性研究(3-55頁)。台 北:心理出版社。
16.王夢英、徐美香(2004)。中區大學運動員参與運動志工之動機與意願之研究。通觀洞識學報,2,127-143。
17.司徒達賢(1999)。非營利組織的經營管理。台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18.司徒達賢(1997),非營利組織經營管理硏修粹要。台北:洪建全教基金會。
19.石淑惠(1997,6月)。公共圖書館義工個人特質、參與動機與工作滿足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資料科學學系碩士論文。
20.台灣省政府社會處(1988)。志願服務工作手冊。南投:台灣省政府社會處。
21.台灣省政府社會處(1999)。台灣省民眾對擔任志願服務工作及捐款意向調查報告。 南投:台灣省政府。
22.行政院主計處(2000)。1999台灣地區社會發展趨勢調查暨社會參與化延伸調查報 告。台北:行政院主計處。
23.行政院主計處(2003)。92年社會發展趨勢調查。2007年9月19日取自行政院主計處中部辦公室網站:http://www129.tpg.gov.tw/mbas/society/community-92/91Treal-41.html
24.江明修(2003)。志工管理之理念。台北市:智勝文化。
25.朱夏萍(2003)。環保義工參與動機、工作滿意度與持續服務意願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26.李宗派(2005)。各國志願服務推廣現況與趨勢(一):美國之志願服務現況與趨勢。2007年8月13日取自:http://www.vtc.org.tw/mod-subjects-viewpage-1.phtml
27.李孟左(2006,5月)。解說志工之人格特質、參與動機、工作滿足與組織承諾間關係之研究-以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為例。國立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28.李曉珊(2003,7月)。三位花蓮環保團體領袖其環境行動養成之生命歷程探索。國立東華大學觀光暨遊憩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29.李美枝(1998)。性別角色面面觀。台北:聯經。
30.李清如(1996,12月)。社區中的性別政治—國家的社區政策與女性的社區參與經驗。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31.何秀娟、楊美華(2005,5月)。公共圖書館與博物館志工管理比較研究。2007年9月20日取自:http://www.ntl.edu.tw/publish/publish。
32.何淑媛(1998,5月)。雪霸國家公園義務解說員參與解說服務之探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33.吳雅琪(2008)。臺灣婦女團體的長青樹──臺灣省婦女會(1946-200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34.吳汪易(2000,7月)。社會福利社區化中社區居民參與社區福利服務之行為意向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35.吳信翰(2005,12月)。水土保持義工參與動機與環境行為之研究---以舞鶴水土保持義工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生態與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36.吳美慧、吳春勇、吳信賢(1995)。義工制度的理論與實施。台北:心理出版社。
37.吳淑鈺(2000,5月)。太魯閣國家公園義務解說員參與動機與工作滿意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38.吳建明(2008,7月)。非營利組織志工參與動機與組織承諾之研究-以台東縣救國團所屬社會基層團務組織志工為例。台東大學公共事務研究所碩士論文。
39.吳許暄(2007,12月)。台灣自然中心退休志工參與動機、工作滿足與持續服務意願之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40.吳麗雪(2001,5月)。婦女參與鄉鎮型社區推動婦女教育之歷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41.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 John Lofland & Lyn H. Lofland原著。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縣:桂冠圖書。
42.呂朝賢(2002,12月)。對我國志願服務法的若干反思與建議。台大社會工作學刊,7,203-241。
43.呂朝賢(2002)。對我國志願服務法的若干反思與建議,台大社會工作學刊,7,203-241 。
44.呂朝賢(2008)。集集地震中志願服務初探。臺大社會工作學刊,17,132-168。
45.呂寶靜(1999)。增進老人社會參與之政策規劃。http://minho.show.org.tw/vote/new/book1/p199.htm
46.林淑馨(2013)。質性研究理論與實務。高雄:巨流圖書。
47.林秋敏(2003)。臺灣省新運婦女工作委員會與戰後初期臺灣婦女工作,國史館學術集刊,3,283-302。
48.林美和(1997)。女性觀點的成人教育婦女課程成人教育。社會教育期刊,37,9-15。
49.林芳玫(2000)。自由主義女性主義。在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第1章,1~34)。台北市:女書文化。
50.林利俐(2002,5月)。家長參與學校義工組織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所碩士論文。
51.林招蓉(2004,5月)。社區志工參與國民小學生命教育課程服務學習經驗之研究--以嘉義市興仁社區發展協會成員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52.林昭文(1994)。擴展志願服務的策略與措施。社區發展季刊,58,215-225。
53.林啟鵬(1982)。台中張老師督導取向之研究。私立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54.林勝義(1994)。國內志願服務的整體規畫─全國性義工調查綜析。社區發展季刊,65,11-16。
55.林勝義(2006)。志願服務與志工管理-做快樂的志工及管理者。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56.林勝義(2006)。志願服務與志工管理-做快樂的志工及管理者。臺北市:五南文化。
57.林達瑤(2007,7月)。國家森林解說志工參與解說服務動機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以新竹林區管理處為例。嘉義大學森林暨自然資源研究所碩士論文。
58.林萬億、林振春(1993)。現行公務機關義工人力運用情形之探討。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59.周佑民(1997,5月)。志願人員對社區服務工作之認知及滿足感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60.邱柏青(2000,5月)。影響志願性團體參與的決定性因素---以社會服務團體為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61.花蓮縣政府觀光旅遊局(2006,4月)。花蓮縣政府95年度志願服務績效評鑑書面報告。花蓮縣:花蓮縣政府觀光旅遊局。
62.施孋娟(1984,5月)。志願服務人員工作動機與工作滿足之研究。私立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63.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出版社。
64.范美翠(2004,5月)。志工管理:以財團法人嘉義基督教醫院為例。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65.范麗娟(2004)。質性研究導論。載於謝臥龍(主編),質性研究(83-126頁)。台北:心理出版社。
66.施孋娟(1984,7月)。志願服務人員工作動機與工作滿足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研究所社會工作組碩士論文。
67.高淑清(2000)。現象學方法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95-132頁)。高雄:麗文。
68.許良后(2006,12月)。助念團志工參與動機及其成長之研究-以西方蓮社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69.陳昱伶(2003,5月)。大同國小志工參與服務推動閱讀經驗之研究。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70.陳金貴(1997)。人力規劃與志工運作。載於洪建全基金會(主編),非營利組織經營管理研修粹要(187-205頁)。台北:洪建全基金會。
71.陳定銘(2003)。志工之資訊應用。載於江明修主編。志工管理(263-292頁)。台北:智勝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72.陳育軒(2001,5月)。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解說義工參與動機與解說認知之研究。台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73.陳武雄(1997)。志願服務應有的認識與作法。人事月刊,24,51-58。
74.陳武雄(2004)。志願服務理念與實務。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75.陳武雄(2000)。邁向志工台灣。2007年7月10日取自內政部網站:http://210. 60.194.100/life2000/database/900718/900718_1. Htm
76.陳武雄(2001)。志願服務法之剖析。社區發展季刊,93,19-27。
77.陳武雄(2004)。志願服務理念與實務。臺北市:揚智文化。
78.陳淑貞(1999,5月)。文化義工生涯規劃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79.陳琬瑜(2004,7月)。博物館志工參與動機之研究:以國立歷史博物館為例。台  北市立師範學院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80.陳儀珊(1988,5月)。婦女志願工作者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81.張英陣(1995)。質性研究設計。質性研究研習班教材(24-30頁)。中華民國社 會工作專業人員協會。
82.張英陣(1997)。激勵措施與志願服務的持續。社區發展季刊,78,54-64。
83.張春興(1993)。現代心裡學。台北:東華書局。
84.張琪(2008,12月)。領導型態、組織氣氛與團隊凝聚力之研究-以臺北縣政府育處體育志工隊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
85.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網站。https://women.nmth.gov.tw。2017年9月。
86.基隆市婦女會提供(2016)。成員年齡分佈。
87.黃新福、盧偉斯(2006)。非營利組織與管理。台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88.黃翠蓮(1999,5月)。公務機關志願工作人員參與動機、領導形式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以台北市政府志工為例。輔仁大學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89.黃瑞琴(1999)。質的教育研究法。台北市: 心理出版社。
90.游正民(2009,5月)。社區志工參與動機與社區意識對持續服務影響之研究-霧峰鄉社區志工為例。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91.游鑑明(2000)。臺灣地區的婦運。載於鮑家麟等著,近代中國婦女運動史(403-554頁)。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
92.湖中鴨譯(1990)。Schram,Vicki R.著。談志願服務人員的參與動機。社會福利。82,36-41。
93.曾士雄(2001,5月)。學校義工人格特質、參與動機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94.曾華源(2002)。志願服務發展趨勢。志願服務基礎訓練教材。台北:內政部。
95.曾華源、曾騰光(2003)。志願服務概論。台北:揚智文化。
96.曾華源(2005)。台灣志願服務工作參與行為動力之探討。2007年7月10日取自內政部網站:http://www.ccswf.org.tw/taiwan/2B4.doc。
97.葉旭榮(1997,5月)。志工參與行為意向模式的建構及其在志工人力資源招募的應用-以老人福利機構志工招募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98.葉炳煙(2012,4月)。學習動機定義與相關理論之研究。金門大學運動休閒研究所碩士論文。
99.趙守博(1986)。志願服務應有的工作重點及推行要領。載於社政年報(118-131 頁)。台灣省政府社會處。118-131。
100.臺灣省婦女會主編(1996)。耕耘五十載,摯愛永關懷──臺灣省婦女會五十週年特刊。臺北:臺灣省婦女會。
101.鄭玉麗口述,遲景德、林秋敏訪問,林秋敏紀錄(2000)。鄭玉麗女士訪談錄。臺北:國史館。
102.劉淑喜(2001)。推展志願服務業務概況與未來之展望。社區發展季刊,93,206-210。
103.劉惠美(2003,5月)。非營利組織志願工作人員組織承諾相關因素之研究—以慈濟功德會嘉義地區志工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04.劉德勝(1994)。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義工制度之發展。社教資料雜誌,196,3-5。
105.劉德勝(1996a)。談圖書館義工訓練之規劃。佛教圖書館館訊,7,7。
106.劉德勝(1996b)。從義工觀點推動志願服務制度。社教資料雜誌,220,4-6。
107.蔡佳螢(2001,5月)。安寧療護志願服務人員參與動機和工作滿足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108.蔡漢賢(1991)。社會工作辭典。台北:中華民國社區發展研究中心。
109.歐用生(1992)。質的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110.賴兩陽(2002,2月)。台灣社會福利社區化之研究:政策發展、推動模式與實施績效。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論文。
111.蕭新煌(1995)。新人類的社會意識與社會參與。勞工之友,535,6-9。
112.謝秉育(2000,7月)。玉山國家公園解說志工參與動機、制控信念與工作滿足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113.鍾祥(2006)。輔導志工的親職經驗之研究。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58,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2007年8月12日取自:http://soc.nhu.edu.tw/e-j/58/58-43.htm。
114.鍾立君(2009,7月)。義工參與動機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以花蓮縣與臺東縣生活美學協會為例。台東大學區域政策與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115.簡秀昭、孫本初(1998)。公部門之志工管理(上)。人事月刊,151,11-25。
116.瞿海源(1991)。社會心理學新論。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117.蘇癸玲(1998,12月)。鄉村學校義工參與動機、參與程度與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118.蘇信如(1985,5月)。志願服務組織運作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