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23)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27 08:0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梁香
研究生(外文):Liang Shiang
論文名稱:個體形塑與轉化—梁香創作論述
論文名稱(外文):Individual the Shaping through Transformation-Creation Description By Liang-Shiang
指導教授:黃銘祝黃銘祝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長榮大學
系所名稱:美術系(所)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美術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5
畢業學年度:10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7
中文關鍵詞:潛意識情結昇華
外文關鍵詞:subconsciousnesscomplexesSublima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9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繪畫」能反映人的心理狀態、生命情調、人格特質、情緒波動,而人之美感思維、繪畫素養,亦往往投射在繪畫作品上。本創作論述之心路歷程是由2007年開始醞釀,至2015年才運用圖像創作來認識自己的過程,藉著符號來發掘內在世界,同時幫助自己渡過外在現實生活中種種變化與困境,追求藝術最原始的根源,以圖像為心靈溝通的媒介。藝術更像是「演練幻想的舞台」是探索心靈的殿堂,也是尋找心靈出口的替代道路,筆者透過作品,探索潛意識內在世界,為自己開一扇新的大門,以圖像及創作分析,在摸索的過程中,除了真正認識自己之外,也藉由圖像創作鋪設了一條直接參與生活的道路。本研究是從自身真實的生命經驗中,探討關於佛洛伊德(Freud,1856-1939)以及卡爾·古斯塔夫·榮格(Carl Gustav Jung,1875-1961),所提的情結(complex)來做一個啟始,剖析關於心靈焦慮等的苦痛,及創傷蔓延的可能,它也就如此的在個體內在中無限發酵,並探討創傷的復原現象,透過三個系列作品,大自然風景、本土、歐美古城及人物作品,來達到個體形塑化及轉化意義。筆者運用自我感受和創作的過程,與作品互動了解自我和存在意義,勇於面對生命現實問題,來達到心理的平衡作用,並藉著創作去面對一些不可預知的事及困擾,並期望心靈對於傷口昇華的可能;在肉身的苦痛與心靈的輕與重之間找出口,尋找自我,以期在創作的過程中找出平撫心中創傷的途徑,並轉而運用達觀的方式面對,體現生命的意義。
Painting reflects people''s psychological state, life characteristics, personality, moods, and thoughts about beauty, painting literacy, also often project on paintings. This study, conducted from 2007 to 2015, aims to understand the image creation process, individuals’ use of symbols to explore their inner worlds and to help them survive difficulties in their external reality. This is the most primitive purpose for art – to communicate with other beings’ souls. Art is more like a fantastical way of exploring the halls of the subconscious mind and finding alternative spiritual paths. The creation of an image not only opens the door to the process of exploring and knowing one’s self as a whole but also paves the way for the creation of new images by involving life experiences directly. This study is based an inner experiences, so the discussion about Freud (1856-1939)and the complexes mentioned by Carl Gustav Jung,(1875-1961),are a good starting point for analyzing the mental pain caused by anxiety and trauma, which inherent in individuals infinite fermentation.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phenomenon of trauma recovery, through three series of works – natural landscapes, ancient cities in Europe and America, and the characters to achieve individual shaping and individual significance. The author uses a process of self-perception and creation, seeking understanding of self and the meaning of existence, finding courage to face the realities of life, and pursuing some psychological equilibrium. Through this study aims to face unpredictable factors within troubled souls in the hopes of promoting recovery from trauma, it also aims to help them find their inner selves, in order for them to identify the creative process and transform the trauma into positive growth while reflecting on the meaning of life.
目次
學位考試委員審定書
博碩士論文電子檔案上網授權書
誌謝詞……………………………………………………………………….I
中文摘要……………………………………………………………………II
英文摘要……………………………………………………………………III
目次…………………………………………………………………………IV
圖次………………………………………………………………………VII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2
一、研究動機……………………………………………………………2
二、研究目的……………………………………………………………4
第二節、研究內容、方法與步驟………………………………………………………10
一、研究內容……………………………………………………………10
二、研究方法…………………………………………………………….11
三、研究步驟……………………………………………………………12.
四、創作歷程圖…………………………………………………………..14
第三節、名詞解釋…………………………………………………………15

第二章、文獻探討與理論基礎…………………………………17
第一節 個體形塑與轉化—本我的浮現..………………………………19
第二節創意存在於內在……………………………………25
第三節 心靈能量的形塑與轉化…………………………………………29
第四節 超越死亡之人際關懷……………………………………………33

第三章 創作理念與藝術表現………………………………….38
第一節、創作理念…………………………………………………………38
一、心靈整合_老年繪畫之境的解讀與印證………………………………………38
二、心靈地圖—被遺忘的擴大與行為蔓延………………………………………..48
三、「晚年繪畫」-從內在影像中了解自己………………………………………..55
四、以藝術能量向死亡宣戰………………………………………………………59
第二節、藝術表現………………………………………………………..72
一、意象的簡化與色塊構成……………………………………………………….72
二、美感建構…………………………………………………………………….…..73
第三節、 創作運用與實踐………………………………………………………76
一、表現性藝術……………………………………………………………………..77
二、個人主體氛圍……………………………………………………………………77
三、創作與再認識…………………………………………………………………....78

第四章 創作內容、形式與技法………………………………………….80
第一節、創作內容………………………………………………………………........81
一、台南都會文化……………………………………………………………....... 81
二、歐洲人文史蹟…………………………………………………………………81
三、一般風景景觀…………………………………………………………………83
四、花繪圖像及其他………………………………………………………………84
第二節、創作形式…………………………………………………………………84
一、創作形式思考………………………………………………………………….84
二、審美的擴充……………………………………………………………………85
三、色彩的現實主義……………………………………………………………….85
第三節、創作技法與媒………………………………………………………………87
一、技法…………………………………………………………………………….87
二、媒材……………………………………………………………………………..89
第四節、主要作品解析……………………………………………………90
一、作品的對話與詮釋…………………………………………………………….90
二、作品解說……………………………………………………………………….91
第五章、結論………………………………………………………………………110
參考書目……………………………………………………………..114
附錄作品
參考文獻
一、中文書籍
〔宋〕朱熹、周鳳五導讀(1991)。《論語為政》。台北:金楓印行。
邱振中(2009)。《書法 》。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史作檉著(2006)。《尋找山中的塞尚》。台北:典藏藝術家。
李澤厚(1996)。《華夏美學》。台北:三民書局。
吳風著(2002)。《藝術符號與美學-郎格符號美學研究》。北京廣播學院。
何政廣(2006)。《世界100大畫家》。台北:藝術家。
胡永芬(2008)。《100藝術大師》。台北:明天國際圖書出版社。
梁香 柯惠玲(2008)。《新編人類發展學》。台中:華格納出版社。
梁翠梅(2011)。《藝術治療__身心靈合一之道》。台北:華都文化出版社。
楊疾超(2001)。《人書俱老問題初探》。中國書法家學會學術委員會主編,中國第 六屆書學討論會 論文集。鄭州市:河南美術出版社。
熊秉明(2003)。《書法與人生的終級關懷》─老年書法研究班講稿。中國書法。北京:中國書法雜誌社。
蔡孟辰(2006)。《老年書法--從內在影像中了解自己》。嘉義:中正大學中國文
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賴傳鑑(1984)。《天才之悲劇》。台北:雄獅圖書公司。
簡媜(2013)。《誰在銀閃閃地方,等你》。INK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社。
劉思量(1989)。《藝術心理學—藝術與創造》。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二、英文翻譯書籍
刁筱華譯(1997)。理查.維爾第(Richard Verdi--)著《塞尚》(1997)。台北:遠流出版社。
朱侃如譯(2009)。坎柏(Joseph Compbell)著(1949)。《千面英雄》。上海:文藝出版社
朱侃如譯(2009) 。莫瑞史坦(Murray Stein)著(1995)。《榮格心靈地圖》。台北:立緒出版社。
江孟蓉譯(1998)。派特亞倫(Pat Allen)著 (1995) 。《彩繪心靈_從內在影像中了解自己》。台北:生命潛能出版社。
何珮樺譯(2011)。約翰柏格(John.Berger)著(1926)。《另類的出口》。
台北市:麥田出版社。
吳風譯(2002)。蘇珊朗格(Susanne K. Langer )著(1953)。《符號與美學》。
台北:學林出版社。
徐學庸譯(2008)。西塞羅(Marcus Tullius Cicero)著(西元前)。《論老年》。
台北:聯經出版社。
張淑君等譯(2003)。湯瑪斯.華滕伯格(Thomas E Wartenberg)著。《論藝術家本質名家精選》。台北:五觀藝術管理出版。
彭淮棟譯(2009)。阿多諾(Adorno)著(1903-1969)。《貝多芬:阿多諾的音樂哲學》。台北:聯經出版社。
彭淮棟譯(2010)。薩依德(Edward W Said)著(2003)。《論晚期風格:反常合
道的音樂與文學》。台北:麥田出版社。
歐陽英譯(2004)。杰克.德.彿拉姆(Czechic.Der.Flam)著(2004)。《馬諦斯論藝術》。山東:山東畫報出版社。
郭維雄等譯(1999)。(Anne Distel)著(1993)。《雷諾瓦—必須美化》。
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
謝冬冰譯(2008)。蘇珊朗格(Susanne K. Langer )著(1953)。《情感與形式》。
台北:學林出版社。
鄭振煌譯(2012)。索甲仁波切著 (2007)。《西藏生死書》。台北:張老師文化。

張定綺譯(2003)。史考特‧派克 著。《心靈地圖-追求愛與成長之路》(The road less traveled)。台北:天下文化出版社。
劉國棟譯(1993)。喬賽普.帕勞.伊.法布利(Josep Palau I Fabre)著(1993)。《畢卡索》。台北:文庫出版社。
劉國棟譯(1993)。喬賽普.帕勞.伊.法布利(Josep Palau I Fabre)著(1993)。《康丁斯基》。台北:文庫出版社。
劉國棟譯(1993)。喬賽普.帕勞.伊.法布利(Josep Palau I Fabre)著(1993)。《基理科》。台北:文庫出版社。
劉國棟譯(1993)。喬賽普.帕勞.伊.法布利(Josep Palau I Fabre)著(1993)。《孟克》。台北:文庫出版社。


網路參考資料:
1.Power VS. Force: The Hidden Determinants of Human Behavior
2.zh.wikipedia.org/zh-tw/保罗·塞尚
3.www.zwbk.org/zh-tw/Lemma_Show
4. Getty Union Artist Name List
5.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timeline, retrieved 11 February 2009
6. When Was Titian Born
7.zh.wikipedia.org/zh-tw
8.Andrey Chernysh (1962) ~ Ukraine
9.www.slideboom.com/presentations/779329/林語堂《年華漸老》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