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82)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10 05:3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徐錦啟
研究生(外文):HSU,JIN-CHI
論文名稱:國中生休閒參與、休閒阻礙與休閒滿意度之探討 -以宜蘭市某國中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Leisure Participation, Leisure Constraint and Leisure Satisfaction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Yilan
指導教授:江淑惠江淑惠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IA,SHUI-HUI
口試委員:徐韻淑李泰琳江淑惠
口試委員(外文):HSU,YUN-SHULI,TAI-LINCHIA,SHUI-HUI
口試日期:2018-06-21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醒吾科技大學
系所名稱:行銷與流通管理系所
學門:商業及管理學門
學類:行銷與流通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8
畢業學年度:10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81
中文關鍵詞:休閒參與休閒阻礙休閒滿意度
外文關鍵詞:Leisure ParticipationLeisure ConstraintLeisure Satisfac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47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國中生處於青少年的階段,正值人格成長與生活習慣塑形的時期,當體力無法適當的解放,在休閒時間裡就容易感到無聊、煩悶而去從事妨礙身心或是具有危險性的活動,造成輔導的問題與困擾。
因此本研究之目的在於探討國中生休閒參與、休閒阻礙及休閒滿意度等變項間之關係,提出建議作為青少年休閒輔導工作之參考。研究發現國中生的休閒活動多以靜態類型為主;而課後的補習活動與課業壓力,使得需要較大活動場所的動態類型休閒活動參與度較低。國中生對於休閒參與的興趣、嗜好或參與次數,不會因為年級的不同而有顯著的差異,然而,女生在休閒參與度上,無論是動態類型或是靜態類型皆高於男生。
外在客觀條件是影響國中生休閒的最大阻力,個人內在阻礙的影響是最小的,年級越高所顧慮的人際阻礙層面與事項也就越多。在休閒滿意度方面,國中生是以自己的心理感受為主,成員間互動、年級與性別皆不會對休閒滿意度造成太大的影響或差異,但是休閒阻礙因素,降低了學生參與休閒活動的熱誠與滿意度。
關鍵詞: 休閒參與、休閒阻礙、休閒滿意度。
Th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re in the adolescence stage. While their physical strength is not properly liberated, they are easily to fell boring and engage themselves in unhealthy or dangerous activities. The phenomenon causes the consultative problems to instructors.
Therefore, this study adopts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s samples for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leisure participation, leisure constraint and leisure satisfaction. The results contribute to instructors in youth leisure consultation. The study finds that the leisure activities of th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re mainly static types. The after-school tutoring activities and schoolwork pressures make the low participation of dynamic type leisure activities which requires large space. Interest, preference, and frequency are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leisure participation regarding the difference grades. However, girls’ leisure participation, whether dynamic or static, are higher than boys’.
External objective condition is the greatest obstacle and the personal internal obstacle is the smallest impact in leisure life. The higher the grade, the more interpersonal barriers in personal internal obstacle would be. In terms of leisure satisfaction, the satisfaction degree is based on one's own psychological feelings mainly. The interaction, grade and gender are no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leisure satisfaction, but leisure constraint will reduce students' enthusiasm and satisfaction in leisure participation.
Keywords: Leisure Participation, Leisure Constraint, Leisure Satisfaction
摘 要 I
ABSTRACT II
誌 謝 III
目錄 IV
圖目錄 VII
表目錄 VIII
第一章 緒論 1
1.1 研究背景 1
1.2 研究動機 2
1.3 研究目的 2
1.4 研究對象 3
1.5 研究流程 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4
2.1 休閒的意涵 4
2.2 休閒參與之相關研究 7
2.2.1 休閒參與定義 7
2.2.2 休閒參與之相關研究 8
2.3 休閒阻礙理論及其相關研究 9
2.3.1 休閒阻礙定義 9
2.3.2 休閒阻礙之相關研究 13
2.4 休閒滿意度理論及其相關研究 16
2.4.1 休閒滿意度定義 16
2.4.2 休閒滿意度的測量 17
2.5 休閒參與、休閒阻礙與休閒滿意度之間的關係 1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2
3.1 研究架構與假設 22
3.1.1 研究架構 22
3.1.2 研究假設 23
3.2 研究對象與抽樣方法 23
3.2.1 研究對象 23
3.2.2 研究樣本分析 24
3.3 研究設計 24
3.3.1 研究工具 24
3.3.2 預試問卷的信度及項目分析 24
3.3.3 預試問卷施測與分析 29
3.3.4 正式問卷的編製與構面分析 33
第四章 資料分析與討論 38
4.1 個人背景變項次數分配分析 38
4.1.1 樣本之性別次數分配分析 38
4.1.2 樣本之年級次數分配分析 39
4.1.3 國中生休閒參與、休閒阻礙、休閒滿意度因素統計分析 39
4.1.3.1 全體受試者於休閒參與之結果分析 39
4.1.3.2 不同年級學生於休閒參與之結果分析 40
4.1.3.3 不同性別學生於休閒參與之結果分析 42
4.1.3.4 全體受試者於休閒阻礙之結果分析 44
4.1.3.5 不同年級學生於休閒阻礙之結果分析 45
4.1.3.6 不同性別學生於休閒阻礙之結果分析 49
4.1.3.7 全體學生於休閒滿意度之結果分析 52
4.1.3.8 不同年級學生於休閒滿意度之結果分析 53
4.1.3.9 不同性別學生於休閒滿意度之結果分析 58
4.2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與獨立樣本T檢定分析 61
4.2.1 不同年級學生於休閒參與之差異 61
4.2.2 不同性別學生於休閒參與之差異 61
4.2.3 不同年級學生於休閒阻礙之差異 62
4.2.4 不同性別學生於休閒阻礙之差異 63
4.2.5 不同年級學生於休閒滿意度之差異 64
4.2.6 不同性別學生於休閒滿意度之差異 64
4.3 相關分析 6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66
5.1 結論 66
5.2 建議 68
參考文獻 70
中文部分 70
英文部分 75
附錄 78
中文部分
丁庭宇、林財丁(1986)。臺北市青少年學生休閒活動之研究。台北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王梅香、江澤群(2003)。台北市青少年休閒動機與休閒參與之研究。台北市立體育學院。北體學報,(11),203-216。
王素敏(1997)。老人的休閒滿意及其休閒教育取向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建堯(1998)。影響國中生休閒活動的因素之研究-以高雄縣為例。國立台東師範學院。
王建堯(2001)。九年一貫課程中「休閒教育」的探討。台灣教育,602,28-32。
王美芬(1993)。單親青少年休閒狀況之調查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系碩士論文。
王原政(2010)。台中縣國小教師休閒滿意度、休閒阻礙與工作壓力相關之研究。逢甲大學,台中市。
巫佩娟(2014)。臺東縣國小高年級學童休閒參與與情緒智力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文化資源與休閒產業學系碩士論文。
呂建政(1994)。開展休閒教育的幾個課題。訓育研究,33,21-28。
何福田、蔡培村(1989)。青少年休閒輔導理念的建立與實務之規畫。台北市: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余嬪(1997)。提高全民休閒素養由加強休閒教育開始。教育研究雙月刊,55, 6-9。
余嬪(1999)。休閒活動的選擇與規劃。學生輔導,60,20-31。
余嬪(2000)。休閒教育的實施與發展。大葉學報,9(2),1-13。
吳英偉、陳惠玲(譯)(1996)。Stokowski, P. A. 著。休閒社會學。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吳萬福(2006)。促進健康的休閒活動。國民教育,46(4),86-89。
吳承典(2003)。雲林縣國小教師休閒運動參與及阻礙因素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明修(2015)。國小自閉症主要照顧者選擇休閒活動的動機與奇陪同參與休閒活動的現況之研究,大葉大學健康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吳美珍(2013)。國小教師休閒運動阻礙對休閒運動參與及生活滿意度影響之研究,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運動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李素馨(1997)。都市女休閒類型和休閒阻礙。戶外遊憩研究,10(1),43-68。
李晶(2000)。休閒遊憩事業。台北市:桂爾。
李評貴(2008)。雲林縣新女性移民子女休閒阻礙和休閒參與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李玉秋(2015)。弱勢家庭學生休閒參與、休閒阻礙與休閒滿意度之探討-以雲林縣某國中為例,南華大學旅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李枝樺(2004)。台中縣市國小高年級學童休閒參與、休閒阻礙與休閒滿意度之相關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
巫佩娟(2014)。臺東縣國小高年級學童休閒參與與情緒智力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文化資源與休閒產業學系碩士論文。
林佳蓉(2000)。老人的休閒參與對休閒滿意和生活滿意之影響。大專體育, 51,156-162。
林佳蓉(2001)。老人生活滿意模式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桃園縣。
林東泰 (1997) 。青少年休閒價值觀之研究。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林炳煌(2011)。婚姻移民女性休閒參與、休閒阻礙與休閒滿意度之研究—以嘉義縣為例。臺中市: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碩士論文。
胡家欣(2000)。大學生的休閒認知、涉入與體驗-兼論人格特質的影響。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姚立德(2011)。探討新北市國小高年級新住民子女休閒活動類型與休閒阻礙之關係,臺北市立體育學院休閒運動管理學系碩士班論文。
洪升呈(2011)。大學生休閒態度、動機、阻礙與滿意度之線性模式分析。台灣體育運動管理學報,11(3),255-276。
高俊雄(1993)。休閒參與體驗形成之分析。戶外遊憩研究,6(4),1-12。
高俊雄(1996a)。休閒概念面面觀。國立體育學院論叢,6(1),69-78。
高俊雄(1996b)。青少年休閒的自我管理。測驗與輔導,137,2823-2825。
高懿楷(2005)。基隆市基層警察人員休閒參與現況和休閒阻礙之研究。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彰化縣。
徐育宏(2005)。台東地區高中職原住民學生休閒態度與休閒阻礙之研究。台東大學體育碩士班,台東縣。
涂淑芳(譯)(1996)。休閒與人類行為 (G. Bammel and L. L. Burrus-Bammel原著)。台北:桂冠圖書。
陳樹城(2002)。國中學生人格傾向休閒活動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陳淑湘(1999)。青少年休閒生活與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休閒同儕關係、休閒活動。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系碩士論文。
陳南琦(2000)。青少年休閒無聊感與休閒阻礙、休閒參與及休閒滿意度之相關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南琦(2003)。青少年休閒滿意度與休閒參與之相關研究。大葉大學。中華民國體育學會。體育學報,34,201-210。
陳函妤(2014)。雲林縣國小教師休閒運動參與動機、休閒運動行為及休閒運動滿意度之相關研究。南華大學旅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陳定雄(1994)。休閒運動相關術語之歷史研究。國立臺灣體專學報,4,1-29。
陳玉菁(2015)。樂齡者休閒活動參與動機、阻礙因素對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南華大學旅遊學系休閒環境管理碩士班碩士論文。
陳肇華(2009)。城鄉高職職學生參與休閒活動及阻礙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陳慶璋(2012)。臺北市高職學生網路休閒參與之網路休閒阻礙及網路休閒滿意度研究。景文科技大學觀光與餐旅管理研究所,新北市。
許建民(1999)。休閒活動形式與國小學童知覺能力、自我概念關係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曹天瑞(2001)。原住民國中學生休閒活動現況之研究─以宜蘭縣泰雅族學生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梁坤茂(2000)。高雄市國中教師參與休閒性社團及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張翠珠(2001)。高屏地區大學生休閒參與、休閒教育需求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縣。
張文禎(2002)。國小學生休閒態度與休閒參與之研究-以屏東縣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耿介、陳文長(2004)。休閒社會學。台北市:新文京開發。
張少熙(1994)。青少年自我概念與休閒活動傾向及其阻礙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系碩士論文。
張良漢(2000)。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身體活動態度、休閒運動阻礙及滿意度之相關研究。台北市:師大書苑。
程筱雯(2015)。休閒參與動機、休閒阻礙及休閒效益關係之研究─以羽球活動為例。南華大學旅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黃麗蓉(2003)。桃園縣市國中學生休閒活動參與現況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台北市。
詹皓宇(2001)。休閒活動與生活健康的關係。台灣體育,602,41-44。
楊敏玲(1994)。休閒與預防青少年犯罪。台灣教育,523,21-23。
楊敏玲(1997)。推展休閒活動與休閒教育來預防犯罪。教育研究雙月刊,55,29。
葉智魁(2006)。休閒研究–休閒觀與休閒專論。台北市:品度。
趙善如(1995)。我不要黯淡無光的青春期-談青少年休閒輔導。學生輔導雙月刊,39,92-97。
趙善如(2008)。青少年休閒參與及休閒阻礙—以屏東縣為例。台灣社會福利學刊,第七卷第一期,頁179-223。
趙雍台(2005)。不同都市化程度地區國小中、高年級學童休閒參與之研究-以台南與高雄地區為例。國立台南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台南縣。
蔡宏進(2004)。休閒社會學, 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蔡素琴(1998)。兒童休閒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鄭味玲(2007)。屏東縣國中生休閒活動參與、休閒態度及休閒阻礙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鄭丞伸(2001)。新竹市國民中學學生體適能對休閒行為之影響研究。中國文化大學運動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佩佩(1999)。未婚女性休閒生活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宛蓁(2011)。銀髮族的休閒參與、休閒阻礙、休閒滿意度與生活型態之相關研究---以新北市某健身房為例。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健康產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基隆市。
蔡素琴(1998)。兒童休閒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潘信安(2015)。南投縣偏遠地區國小教師休閒運動參與、阻礙與休閒效益調查。南台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家馨(2002)。休閒阻礙量表之編製-以台北市大學生為例。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盧俊傑(2014)。屏東縣地政機關人員休閒態度與休閒阻礙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碩士論文。
顏智淵(2002)。Type A-B 行為對休閒內在動機、休閒參與及休閒滿意之差異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明訓(1999)。桃園縣國小六年級學生休閒活動之調查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嚴祖弘(2001)。休閒活動對在學青少年行為之影響及輔導策略之研究。台北市: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蘇彗君、劉玲君(1995)。青少年之休閒活動狀況調查報告。學生輔導通訊,40,122-125。
蘇廣華(2001)。憂鬱傾向與休閒參與、休閒阻礙及滿意度關係之研究-以國立台南護專學生為例。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桃園縣。
蘇雨傑(2012)。國中教師休閒運動參與及阻礙因素與工作壓力之研究-以臺中市為例,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
顧兆台(2012)。苗栗縣高中職學生休閒參與現況與休閒阻礙因素之研究,育達科大學報,30期,第75-102頁。

英文部分
Agyar, E. (2014). Contribution of perceived freedom and leisure satisfaction to life
satisfaction in a sample of Turkish women.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116(1), 1-15. Bammel, G., & Burrus-Bammel, L. L. (1992). Leisure and human behavior (2nd ed.)
Dubuque, IA:William C.Brown.
Beard, J. G., & Ragheb, M. G. (1980). Measuring leisure satisfaction.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2(1), 20-33.
Caldwell, L. L., & Smith, E. A. (1995). Health behaviors of leisure alienated youth. Society and Leisure, 18 (1), 143-156.
Calfas, K. J., & Taylor, W. C. (1994). Effects of physical activity on psychological variables in adolescents. Pediatric Exercise Science, 6(4), 406-423.
Coleman, D. (1993). Leisure based social support, leisure dispositions and health.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5(4), 350-361.
Crawford, D. W., & Godbey, G. (1987). Reconceptualizing Barriers to Family Leisure. Leisure Sciences, 9, 119-127.
Crawford, D. W., Jackson, E. L., & Godbey, G. (1991). A hierarchical model of leisure constraints. Leisure Sciences, 13(4), 309-320.
Driver, B. L., Brown, P. J., & Peterson, G. L. (1991). Benefits of leisure.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
Dumazedier, J. (1974). Socialogy of leisure. New York:Elsevien.
Francken, D. A., Van Raaij, W. F. (1981). Satisfaction with leisure time activitie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3, 337-352.
Godbey, G. (1999). Leisure in your life (5th ed.) PA:Renture Publishing, Inc.
Haggard, L. M., & Williams, D. R. (1992). Identity affirmation through leisure activities: Leisure symbols of the self.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4, 1–18.
Hall, L. T. (1984).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lonely and non-lonely students at the University of Florida on selected leisure behavior variables.Unpu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he Florida State University.Tampa, FL.
Henderson, K. A., Stalnaker, D., & Taylor, G. (1988).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arriers to recreation and gender-role personality traits for women.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0(1), 69-80.
Henderson, K. A., & Bialeschki, M. D. (2005). Leisure and Active Life styles: Research Reflection. Leisure Sciences, 27, 355-365.
Iso-Ahola, S. E. (1980).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leisure and recreation. Dubuque. LA: Wm. C. Brown Company.
ISO‐AHOLA, S. E., Allen, J. R., & Buttimer, K. J. (1982). Experience‐related factors as determinants of leisure satisfaction.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23(1), 141-146.
Iso-Ahola, S. E. & Weissinger, E. (1990). Perceptions of boredom in leisure: Conceptualization,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leisure boredom scale.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2(1), 1-17.
Iso-Ahola, S. E., & Crowley, E. D. (1991). Adloescent substance abuse and leisure boredom.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3(2), 260-271.
Jackson, E. L. (1988). Leisure Constraints: A Survey Past Research. Leisure Sciences, 10, 203-215.
Jackson, E. L., & Burton, T. L. (1999). Leisure studies: Prospects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 Inc
Kelly, J. R. (1990). Leisure. Prentice Hall. Englewood Cliffs.New Jersey: Prentice-Hall.
Mannell, R. C., & Kleiber, D. A. (1997). A social psychology of leisure. PA: Venture Publishing, Inc.
Mckechnie, G. E. (1974).The psychological structure of leisure: Past behavior.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6(1), 27-45.
Misra, R., & McKean, M. (2000). College students' academic stress and its relation to their anxiety, time management, and leisure satisfac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Health Studies, 16(1), 41.
Neulinger, J. (1981).The psychology of leisure. Springfield, IL: Charles C Thomas.
Parker, S. (1976).The sociology of leisure. London: George Allen & Unwin.
Peterson, R. A. (1981). Chapter 8: Measuring Culture, Leisure, and Time Use. The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 453(1), 169-178.
Pieper, J.(1963). Leisure: The basis of culture. NY: Random House.
Purrington, A., & Hickerson, B. (2013). Leisure as a cross-cultural concept. World Leisure Journal, 55(2), 125-137.
Ragheb, M. G., & Griffith, C. A. (1982). The contribution of leisure particiation and leisure satisfaction of older person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4(4), 295-306.
Raymore, L. Godbey, G., Crawford, D., & Von Eye, A. (1993). Nature and process of leisure constraints: An empirical test. Leisure Sciences, 15, 99-113.
Raymond, L. C. P., & Kelly, J. R. (1991). Leisure and life satisfaction of unemployed North American urban minority youth. Society and Leisure, 14(2), 497-511.
Riddick, C. C., & Daniel, S. N. (1984). The relative contribution of leisure activities and other factors to the mental health of order women.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6(2), 136-148.
Riddick, C. C. (1986). Leisure satisfaction precursor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8(4), 259-265.
Rowland, G. L., Franken, R. E., & Harrison, K. (1986). Sensation seeking and participation in sporting activities.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8, 212-220.
Russell, R. V. (1996). Pastimes-The context of contemporary leisure. Times Mirror Higher Education Group, Inc.
Schreyer, R. S., Lime, D. W., & Willians, D. R. (1984). Characterizing the Influence of past experience on recreation behavior.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6(1), 34-50.
Schulz, J. & Watkins, M. (2007). The development of leisure meanings inventory.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39(3), 477-497.
Searle, M. S., Mahon, M. J, Iso-Ahola, S. E., Sdrolias, H. A., & Van Dyck, J. (1995). Examining the long term effects of leisure education on a sense of independence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among the elderly.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30(3), 331-340.
Sneegas, J. J. (1986). The relationship of perceived social competence to leisure participation, leisure satisfaction, and life satisfaction in olderadults (CD-ROM). Abstract from: Proquest File: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tem: 8521882.
Stokowski, P. A. (1994). Leisure in society: a network structural perspective. Mansell Publishing, Cassell plc.
Tinsley, H. E. A. (1988). A theory of the attributes and causes of leisure experience. Leisure Sciences, 8(1), 1-45.
Torkildsen, G. (1992). Lisure and recreation management (3rd.Ed.). E & FN Spon, London: Chapman & Hall.
Vries, S. & Bruin, A.H. (1996).Between real constraints and leisure participation: Perceived constraint patterns as link between social-structural conditions and outdoor recreational behavior. Society and Leisure, 19(1), 119-149.
Witt, P. A., & Crompton, J. L. (1996). The at-risk youth recreation project. Journal of Park and Recreation Administration, 14(3), 52-70.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