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文獻
1.于中浩(2007),「銀行業中小企業授信業務人員核心職能模型之建立」,國立中山大學高階經營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王光輝(2010),「中小企業授信評估模式之探討-以花旗(台灣)銀行為例」,天主教輔仁大學金融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3.王裕翔 (1992),「由建築資金變動探討我國建築融資制度」,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碩士論文。4.江惠櫻(2001),「商業銀行對企業授信決策考量因素與授信品質之關係」,靜宜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5.邱妍玲(2015),「企業融資授信標準與利率關係研究」,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5年第25卷第五期增刊,P379-P382。
6.吳若瑋(2013),「貨幣政策與通貨膨脹之兩篇論文」,國立中正大學經濟學系國際經濟學博士學位論文。7.李茂興(2007),「運用選擇模型探究銀行對企業授信核決之要素」,國立中央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8.李敏強、紀仕光、郭子杰、寇紀淞(1997),「商業銀行的模糊授信決策研究」,系統工程學報,第12卷第2期,P57-P64。
9.李樑堅、張志向(1999),「中小企業授信評估模式建立之研究」,台大管理論叢,第9卷第2期,P69-P100。
10.李樑堅、鄭博銘(1998),「銀行授信人員與建築公司財務主管對授信評估項目認知差距之比較分析」,今日合庫,第24卷第5期,第281期,P4-P21。11.林煜宗(1988),「本國銀行與外商銀行徵信問題之比較研究」,台北市銀月刊,第19卷第2期,P33-P38。
12.俞洪亮、蔡義清、莊懿妃(2012),「商管研究資料分析:SPSS的應用」,華泰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3.洪士峰(2000),「因「物」稱「信」:典當業存在的基礎」,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4.范麗娟(1994),「深度訪談簡介」,戶外休憩研究,第7卷第2期,P25-P35。
15.陳文生(1990),「財務分析應用於銀行放款信用評估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6.陳偉、羅凡(2004),「貸款利率浮動區間擴大與銀行授信業務風險性研究」,價值工程2004年第9期,P95-P98。
17.陳逸文(2000),「銀行授信之風險管理」,台灣金融財務季刊,第1卷1期,P87-P97。
18.陳萬清(1997),「往來關係、監督結構與授信行為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碩士論文。19.陳嘉霖(2006),「授信風險」,台灣金融研訓院。
20.陳樞(1983),「我國銀行與外商銀行授信考慮要素之研究」,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1.陳錦村(1998),「競爭、往來關係與銀行授信行為之研究」,中國財務學刊,第5卷第3期,P393-P410。22.張守豪(2013),「利率衝擊與總體經濟波動」,佛光大學經濟學系在職專班財務經濟組碩士論文。23.張志向(1997),「應用模糊理論於中小企業信用評等表改善建立之研究」,高雄工學院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4.張航溱(2015) ,「台灣利率和股價波動對總體經濟影響之分析」,國立中央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25.張紹勳(2000),「研究方法」,滄海書局。
26.許永傑(1995),「銀行授信風險評估預警模式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7.梁國源(2010),「做個聰明的景氣觀察家」,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8.曾令寧、陳威光(2000),「信用風險管理之評估原則及外匯清算風險」,存款保險資訊季刊,第13卷第4期,P11-P30。29.曾秉倫(2005),「銀行存款利率及分行競爭」,台北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30.黃俊英(1994),「企業研究方法」,東華書局。
31.黃荏萱(2013),「歐洲債務危機對我國銀行業發展的影響與因應之道」,義守大學財務金融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32.馮志剛(1996),「公營與民營銀行個人擔保與信用放款授信評估之研究」,高雄工學院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33.馮惠珊、余惠芳與高偉娟(2013),「台灣重貼現率對所得利率物價匯率關聯性之探討」,華人前瞻研究,第9卷第1期,P 1-P14。34.馮鎮邦(2000),「建立顧客信任的服務行銷策略---以信用卡為例」,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35.葉英俊、紀榮年(1998) ,「企業評等與銀行授信」,財團法人金融人員研究訓練中心。
36.楊漢傑(1999),「銀行實務」,華立圖書。
37.鄭博銘(1998),「建築業融資授信評估之研究」,義守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38.蔣佳純(2009),「放款之等待撥付、催收償還及利率競爭」,中國文化大學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39.蔡明熹(2004),「商業銀行企業信用評等模式之研究-以「製造業」與「批發及零售業」為例」,天主教輔仁大學應用統計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40.蔡鴻銘(2008),「貨幣危機之財政收支與利率政策」,國立台北大學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41.賴碧環(2007),「銀行企業放款利率價差與授信評分關係研究」,天主教輔仁大學金融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42.簡慈紋(2012),「台灣銀行業登陸之財富管理營運策略」,義守大學財務金融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二、英文文獻
1.Acemoglu, D., Aghion, P. and F. Zilibotti, (2006), “Distance to frontier, selection, and ecomomic growth”,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Economic Association, vol. 4(1), pp. 37-74.
2.Chen, .C. P. (1994), The Lending Behavior of Global Banks: A Relative Comparison of U.S. vs. Non-U.S. Banks Ph. 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Kentucky, Lexington, Kentucky, U.S.A.
3.Kurihara, Y. (2006),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xchange rate and stock prices during the quantitative easing policy in Jap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siness, vol. 11(4), pp. 375-386.
4.Lahiri , Amartya and Carlos A. V’egh(2003), “Delaying the Inevitable : Interest Rate Defense and Balance of Payment Crise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111, pp. 404-424.
5.Lahiri, Amartya and Carlos A. V’egh(2007), “ Output Costs, Currency Crises and Interest Rate Defense of a Peg,” Economy Journal, vol.117, pp. 216-239.
6.Liao, E. A. and C. H. Teng, (2008), “The effects of monetary policy: a DSGE model analysis of Taiwan”, Applied Economics, vol. 40, pp. 1043-1051.
7.Scott, J. A. & T. C. Smith(1986),“The Effect of The Bankruptcy Reform Act of 1978 on Small Business Loan Pricing”,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vol.16, issue 1, pp.119-140.
8.Sidrauski , M. (1967) “Rational choice and patterns of growth in a monetary economy,”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 57(2) , pp. 534-544.
9.Taylor, J. B. (1993), “Discretion versus policy rules in Practice”, Carnegie-Rochester Conference Series on Public Policy, vol. 39, pp. 195–214.
三、網路
1.中央銀行http://www.cbc.gov.tw/mp.asp?mp=1
2.台灣經濟新報資料庫http://www.tej.com.tw/twsite/
3.金管會http://www.fsc.gov.tw/ch/index.jsp
4.國發會http://www.ndc.gov.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