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文獻
1.毛國荃(2002),供應鏈中製造商對第三方物流服務品質知覺之研究—以四項產業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工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王忠慶(2006),台灣經濟研究院產經資料之理髮及美容業基本資料,http://tie.tier.org.tw,2013年6月21日。
3.呂家美(2009),美髮服務業員工知覺HR措施對工作績效、離職傾向之影響探討員工技能與組織承諾的中介效果,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
4.何麗玉(2011),美容服務產業創業經營策略與績效之研究─以臺灣臺北地區營運之中型美容服務產業為例,環球科技大學中小企業經營策略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5.吳仕芸(2007),美容沙龍之顧客忠誠度分析,國立東華大學企業管理系研究所碩士論文。6.吳品璇(2005),以體驗經濟觀點探討SPA業環境設計因素之研究,樹德科技大學應用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7.吳崑玉(2001),酒神文化與體驗行銷:體驗行銷大師在台演講記實,《突破雜誌》,191:128-129。
8.吳碧容(2006),以女性消費研究顧客消費動機、消費能力與消費意願之關連性─以中醫美容SPA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國際高階經營管理碩士論文。9.吳麗華(2006),女性在SPA的休閒體驗,靜宜大學觀光事業學系研究所碩士論。10.林君品(2011),體驗行銷、顧客滿意度與忠誠度之關連性分析─以大台北地區運動護具消費者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1.林佳瑩(2005),虛擬同居成員之友誼形成—以愛情公寓網站為例,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12.林有得(1993),景圓體驗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園藝研究所碩士論文。
13.林居正(2011),美容師的核心職能與顧客關係品質對工作績效之影響,南台科技大學商管專業學院碩士論文。14.林惠慈(2013),體驗行銷、體驗價值與顧客滿意關係之研究─以義大遊樂世界為例,南台科技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5.周中理、陳正(2007),體驗行銷策略、顧客關係管理與行銷績效關係模式研究—台灣旅館業之驗證行。
16.周麗春(2007),環境氣氛與服務態度對顧客心情之影響—以SPA為例,東海大學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17.邱秀娟(2013),Spa技術人員社會技能、組織承諾、情緒勞務與工作績效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博士論文。18.東方線上資料庫,統計消費市場,www.isurvey.com.tw,2013年6月21日。
19.洪慕藍(2006),美容SPA產業營業模式與消費者行為關係之研究—以高雄縣市為例,樹德科技大學應用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20.姜柏丞(2002),生活型態與都會型Spa接受程度關聯性之研究,逢甲大學土地管理所碩士論文。21.高美燕(2001),台灣美麗SPA之旅,生活情報媒體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2.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兩岸服務貿易協議,http://www.seftb.org ,2013年6月21日。
23.許淑芬(2011),餐廳顧客之飲食生活型態、飲食動機、體驗價值、體驗品質、顧客關係品質與品牌績效關連性之研究,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觀光暨餐旅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4.郭慧娟(2011),服務業人員流動率、顧客關係品質與顧客忠誠度之關聯性探討─知識流失的干擾效果,成功大學高階管理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5.陳玉薇(2009),服務導向、內部市場導向與信任、服務績效之關聯性探討─以高雄市醫療服務產業為例,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人力資源發展系碩士論文。26.陳台屏(2006),顧客對HotelSPA服務品質滿意度之研究,高雄餐旅學院餐旅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7.陳妍君(2003),探索通往心靈的消費-SPA,國立政治大學廣告所碩士論文。28.陳妍君(2008),發現城市心靈庇護所SPA,台北:台灣書房出版。
29.陳武雄(2001),志願服務理念與實務,三版,台北:中華民國志願服務協會。
30.陳冠廷(2009),高雄縣市美容護膚SPA服務接觸與顧客滿意度關係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31.陳錦華(2009),美容美體產業競爭優勢之研究─以國內美容美體業為例,國立東華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32.陳凱文(2010),女性休閒體驗與幸福感之研究─以SPA體驗為例,靜宜大學觀光餐旅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33.李姿穎(2012),美容美體從業人員工作特性與工作後果之關聯-情緒耗竭的中介效果,亞洲大學經營管理學系碩士論文34.陳益民(2007),美容休閒業,工作大贏家,11,台北: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http://www.mol.gov.tw)
35.張詩偉(2007),品牌形象、品牌關係品質、顧客關係品質、涉入程度與品牌態度關係之研究─以名牌精品為例,輔仁大學心理學系碩士論文。36.張惠美(2013),金融風暴對美容沙龍SPA 市場的影響─以中部某美容沙龍SPA 為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管理學院經營管理碩士學位學程碩士在職專班。37.張璠、張吉宏、朱琦文(2001),體驗經濟時代來臨對工業區域發展之影響,經濟情勢暨評論,6(4)。38.張晉鑾(2011),探討美容業之感官行銷與美容師推銷行為對顧客滿意度之影響,淡江大學全球華商經營管理數位學習碩士在職專班。39.曾夢雀(2010),美容業之品牌形象、顧客關係品質與忠誠度關係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40.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出版社。
41.黃美月(1989),皮膚與美容,民生報社。
42.黃營杉、汪志堅譯(2002),研究方法,台北:華泰書局。
43.楊彩華(2008),美容SPA事業經營型態與轉型策略之研究─動態能力分析之應用,美和技術學院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44.楊惠文(2008),俱樂部服務品質、顧客滿意度與忠誠度之相關研究—以金鵝度假村DeMonSpa會館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在職碩士論文。45.楊錦洲(2001),顧客服務創新價值—如何做好服務品質,台北:中衛發展中心。
46.廖俊儒(2004),職棒現場觀眾消費體驗要素對體驗滿意度與忠誠意願影響之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博士班。
47.蔡秋子(2012),美容SPA業創新轉型與經營策略之研究─以台灣美容業為例,嶺東科技大學高階主管企管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48.蔡宜容(2003),美容從業人員教育訓練與生涯發展,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49.葉美玲(2006),體驗行銷、體驗價值、顧客滿意度與忠誠度關係探討-以台北市立北投區運動中心為例 國立臺南大學運動與健康研究所碩士論文。
50.國際SPA協會(2004),International Spa Association產業調查,國際SPA協會。
51.國際SPA協會台灣分會,SPA的標準,http://www.ifantech.com/demo/ispa/s1.asp,2013年6月21日。
52.經濟部商業司資訊網,www.moea.gov.tw/Mns/populace/home/Home.aspx,2013年6月21日。
53.維基百科,SPA,http://zh.wikipedia.org/wiki/SPA,2013年6月21日。
54.萬曉琪(2001),顧客關係品質影響因素之研究─以台灣地區行動電話服務產業為例,朝陽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班。55.劉常勇(1991),提升服務品質策略之研究,台大管理叢書,頁41-48。
56.歐聖榮(1994),以自然資源為導向之遊休閒憩區服務品質之研究,戶外休憩研究,7 (1)。
57.衛南陽(1996),顧客滿意學,台北:牛頓,頁175-178。
58.鄭富元、許德發、林受銓(2002),日本之美容藝術論(I),東方技術學院化妝品應用管理系時尚美妝設計系期刊論文。
59.廖翌珊(2010),五感體驗與顧客滿意度及價格敏感度關係之研究─以台中市美容SPA產業為例,嶺東科技大學流行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60.鍾佳亨(2011),消費者購買美容SPA商品行為意向之研究,高苑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61.蘇子炘(2005),醫學美容消費者體驗層級效果模式,國立中正大學企業管理所博士論文。62.豐聯資訊股份有限公司(2011),www.ils.com.tw/zh/home.asp,2013年6月21日。
63.關復勇、謝建中(2004),彈指經濟下網站信任與消費體驗對顧客價值之影響─以購物網站為例,第二屆全國當代行銷學術研討會,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
64.蕭美如(2013),美容SPA體驗行銷、服務品質、關係品質與顧客忠誠度之研究,台南應用科技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65.波林綠州立大學(Bowling Green State University)、賓州州立大學(Penn Stateuniversity)共同研究(2007),服務愈「笑」愈好,哈佛商業評論,5。
66.普哈拉(C.K.Prahalad)、拉瑪斯威米(Venkatram Ramaswamy)(2003),吸取顧客的能力,哈佛商業評論,7。
67.傑佛瑞.瑞波(Jeffrey F. Rayport)、桃樂希.李歐納(Dorothy Leonard)(2001),突破性思考:以「設身處地法」點燃創新的火花,天下文化。
68.李納‧貝瑞(Leonard L. Berry)(2003),新零售業的舊支柱,哈佛商業評論,7。
69.理查德.蔡斯(Richard B. Chase)、蘇利蘭.達蘇(Sriram Dasu)(2003),讓服務更完美的秘訣:運用行為科學研究顧客體驗,哈佛商業評論,7。
70.羅伯.奧斯丁(Robert D. Austin)(2008),協調美感衝高利潤,哈佛商業評論,1。
英文文獻
1.Aaker, D. A. (1982). Positioning your product. Business Horizons, 27, 56-62.
2.Barney,J.& W.Hesterly(2010),Straegic Management 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Concepts and Cases.New Jersey:Prentice Hall.
3.Cran, David J. (1994), Towards validation of the service orientation construct, Service Industries Journal 14.1, pp.34-44.
4.Crosby, L. A., Evans, K. R., Cowles, D. (1990), Relationship Quality in Services Selling: An Interpersonal Influence Perspective, Journal of Marketing, Vol.54 (July), pp.69.
5.Gronroos, C. (1988), Service Quality: The Six Criteria of Good Perceived Servic Quality, Review of Business, 9, pp.10-13.
6.Green, P. E. and Tull, D. S. (1988), Research for Mrketing Decisions (5rd Ed.)
7.Gronroos,C.(1996). Relationship Marketing Logic. Asia-Australia Marketing Journal,4(1),7-18.
8.Hirotaka, Takeuchi and Quelch, J. A. (1983), Quality is more than making a good product,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9.Johnston, R., Clark, G. (2001), Service Operations Management, London: FT Prentice Hall.
10.Kerlinger, F. N., and Lee, H. B.(2000), Foundations of Behavioral (4th Ed.), Harcount, Singapore.
11.Leuthesser, L. (1997), Supplier relational behavior: An empirical assessment, 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26(3), pp.245-254.
12.Levitt, T. (1972), Production.line approach to service,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50(Sep/Oct), pp.41-52.
13.Lewis, R.C., and Booms, B.H. (1983), The Marketing Aspects of Quality in Emerging Perspectives on Service Marking Association, pp.99-107.
14.Moorman, Christine, Rohit Deshpande, and Gerald Zaltman (1993), Factors Affecting Trust in Marketing Research Relationship, Journal of Marketing.
15.Morgan, R.M., and Hunt, S.D.(1994), The Commitment-Trust Theory of Relationship Marketing, Journal of Marketing.
16.Parasuraman, A., Zeithaml,V. A., and Berry,L.B.(1985), A Conceptual Model of Service Quality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Journal of Marketing, Vol. 49, pp.41-50.
17.Pine, I. I. B. J., & Gilmore, J. H. (1998). Welcome to the experience economy.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76(4), 97-105.
18.Peter F. (1999), Knowledge-worker productivity: The biggest challenge, The knowledge management yearbook 2000-2001.
19.Peppers, Don, and PhD. Rogers, Martha (1997), The One to One Future: Building Relationships with One Customer at A Time.
20.Brakus, J. Joško, Bernd H. Schmitt, and Lia Zarantonello (2009), Brand experience: what is it? How is it measured? Does it affect loyalty? Journal of marketing, 73.3, pp.5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