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76)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06 02:2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蔡芷弦
研究生(外文):Chih-Hsuan Tsai
論文名稱:拉赫曼尼諾夫《柯賴里主題變奏曲,作品四十二》之分析與詮釋
論文名稱(外文):The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of Rachmaninoff’s Variations on a Theme of Corelli, Op.42
指導教授:王美齡王美齡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Mei-Ling W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系所名稱:音樂學系碩士班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音樂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2
畢業學年度:10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65
中文關鍵詞:拉赫曼尼諾夫
外文關鍵詞:Rachmaninoff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28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前言

瑟爾蓋‧拉赫曼尼諾夫(Sergei Rachmaninoff, 1873-1943)為浪漫派傑出的俄國作曲家、指揮家兼鋼琴家。在十九世紀西歐音樂發展至浪漫主義時,俄國音樂才正要開始發展;在跨進二十世紀之際,許多音樂家開始追求創新的作曲手法與音樂風格,像是德國的華格納(Richard Wagner, 1813-1883)、維也納的荀白克(Arnold Schönberg, 1874-1951)、法國的德布西(Claude Debussy, 1862-1918)與拉威爾(Maurice Ravel, 1875-1937)、俄國的史特拉文斯基(Igor Stravinsky, 1882-1971)等。在這般風格分歧的年代,與拉赫曼尼諾夫同為莫斯科音樂院同學的亞利歷山大‧史克里亞賓(Alexander Scriabin, 1872-1915)也受到影響,也逐漸脫離浪漫派風格,轉向調性瓦解的創作手法,並創造了神秘和弦(Mystic Chord);反觀拉赫曼尼諾夫,創作的音樂偏向十九世紀中期的蕭邦(Frédéric Chopin, 1810-1849)與李斯特(Franz Liszt, 1811-1886)的浪漫主義風格,融合祖國的民族韻味與個人情感,創造出獨樹一格的拉氏音樂風格。

本文以拉赫曼尼諾夫的晚期創作、也是他最後一首鋼琴獨奏作品的《柯賴里主題變奏曲,作品四十二》為主軸進行探討,先概述拉赫曼尼諾夫生平與創作風格,再對樂曲的創作手法與詮釋空間的掌握做深入的研究。



目次

前言………………………………………………………………………………………………………………………1

第一章 拉赫曼尼諾夫之生平……………………………………………………………………………….2
一、 童年與求學生涯(1873-1892)…………………………………………………………..……2
二、 青壯年的職業生涯(1892-1917)…………………………………………………………….3
三、 離開祖國的巡迴生涯(1917-1943)…………………………………………………………5

第二章 拉赫曼尼諾夫之音樂創作要素…………………………………………………..……………6
一、 末日經…………………………………………………………………………………………………….6
二、 鐘的聲響…………………………………………………………………………………………………7
三、 吉普賽風格…………………………………………………………………………………………….8
四、 文學與繪畫的結合……………………………………………………………………………….10

第三章 柯賴里主題變奏曲 作品42之概述……………………………………………………….12
一、 創作背景……………………………………………………………………………………………….12
二、 樂曲概述……………………………………………………………………………………………….12
三、 慣用創作手法……………………………………………………………………………………….15

第四章 柯賴里主題變奏曲之樂曲分析與演奏詮釋 ………………………………………...19

結語…………………………………………………………………………………………………………………….63

參考資料………………………………………………………………………………………………….…………64


參考書目

一、中文書目

引子著。《拉赫曼尼諾夫─不朽的旋律》。台北:世界文物,民90。

馬修─華克著,何貴鳳譯。《偉大作曲家羣像:拉赫曼尼諾夫》。台北:智庫文化,
民84。

Bertensson, Sergei, and Leyda Jay著,陳孟珊譯。《拉赫曼尼諾夫的音樂人生》。桃
園:原笙國際,2008。

Schönberg, Harold C.著,陳琳琳譯。《現代樂派》。台北:萬象,民82。

皮古特著,王次招、正罡譯。《拉赫曼尼諾夫:管弦樂》。台北:世界文物,民
84。

康謳著。《大陸音樂辭典》。台北:大陸書店,民84。

羅容秀著。《拉赫曼尼諾夫音樂中的末日經引言研究》。國立台北藝術大學音樂學
系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民98。

童思寧撰。《拉赫曼尼諾夫:柯賴里主題變奏曲,作品42》。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音樂學系碩士班論文,2003。

黃柔菁撰。《拉赫曼尼諾夫:樂興之時,作品十六之分析與詮釋》。國立台北藝術
大學音樂學系碩士班論文,2010。

樂典音樂雜誌─第四期。台北市:樂典音樂雜誌,民74。








二、西文書目

Abraham, Gerald. The New Grove Russian Masters 2: Rimsky-Korsakov, Skryabin,
Rachmaninov, Prokofiev, Shostakovich. London: MacMilan, 1986.

Bertensson, Sergei, and Leyda Jay. Sergei Rachmaninoff: A Lifetime in Music.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1956.

Campbell, James Stuart. Russians on Russian Music.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Haylock, Julian. Rachmaninoff: An Essential Guide o His Life and Work. London:
Pavilion, 1986

Martyn, Barrie. Rachmaninoff: Composer, Pianist, Conductor. London: Scolar Press,
1990.

Matthew-Walker, Robert. Rachmaninoff. London: Omnibus Press, 1984.

Norris, Geoffrey. Rachmaninoff. New York: Schirmer Books, 1994.

Palmieri, Robert. Sergei Vasilevich Rachmaninoff: A Guide to Research. New York:
Garland Pub., 1985.




三、樂譜

“Serge Rachmaninoff Piano Compositions, Vol. 2.” London: Boosey & Hawkes
Music Publisher Ltd., 2003.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