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英文文獻
Alexander, D., 2002, Principles of Emergency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NY: Oxford Uniy.
Alexander, D., 2004, Planning for Post-Disaster Reconstruction Presentation at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ost-Disaster Reconstruc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Coventry.
Berke, P. and Beatley T. (1992) Planning for Earthquake: Risk, Politics, and Policy, Baltimore and London: Th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Blaikie, P., Cannon, T., Davis, I. and Wisner, B. (1994), At Risk: Natural Hazards, People’s Vulnerability, and Disaster, London: Routledge.
Claire B. Rubin, 1985, Community Rccovery from a natural disaster, Institute of Behavioral Science, University of Colorado.
Coburn, A. & Spence, R. (2002). Earthquake protection. West Sussex, England: John Wiley & Sons.
Hass, J. E., Kates, R. W., and Bowden, M. J., 1977, Reconstruction Following DisasterCambridge, MA: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Technology Press.
Nigg, Joanne M. (1995). Disaster recovery as a social process. In Wellington after the quake: The challenge of rebuilding cities. Wellington, New Zealand: Wellington Earthquake Commission and the Centre for Advanced Engineering.
Quarantelli, E. L., 1999, The Disaster Recovery Process: What We Know and do not Knowfrom Research. Columbus, OH: Preliminary paper, Disaster Center, Ohio State University.
Rubin, C. B. (1985) The community recovery process in the United States after a major natural disaste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ss Emergencies and Disasters, Vol., 3, 9-28.
Rubin, C. B. and Popkin, R. (1990) Disaster Recovery After Hurricane Hugo in South Carolina, Working Paper # 69. Boulder, CO.: Natural Hazards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Information Center, University of Colorado.
Sinha, A. K., 2008, Pre-Disaster Planning for Post-Disaster Recovery. Journal of South Asia Disaster Studies, 1(1):107-137.
Tierney K.J., Lindell.M.K., &Perry R.W.(2001).Facing the unexpected: Disaster preparedness and response in the United States. Washington, DC: Joseph Henry Press.
Wu, J.Y., Lindell, M.K. (2004) Housing reconstruction after two major earthquakes: The Northridge earthquake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Chi-Chi earthquake in Taiwan, Disasters, Vol. 28, issue 1, 63-81.
二、中文文獻
土井幸平(1995)<阪神大震災復興計畫之概要與都市建築之課題>。中國工程師學會、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編,《第十六屆中日工程技術研討會論文集》,pp.4-1-4-7。
中華民國建築學會、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2000)《南投縣鹿谷鄉重建綱要計畫》。
中華民國景觀建築學會(2000)《台中縣東勢鎮921震災重建綱要計畫》。
內政部營建署(2000)《震災地區都市重建分區模擬計畫》。
太乙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2000)《新社鄉城鄉重建綱要計畫》。
王鴻楷、林錫銓(2004)<921災後觀光產業重建政策之永續性研究>。《都市與計劃》,31(2),pp.143-166。丘昌泰(2000)《災難管理學-地震篇》。台北:元照出版社。
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2000)《南投縣草屯鎮災後重建綱要計畫》。
江大樹(1999)<只是畫餅充飢?>。《新故鄉雜誌季刊》,11月冬季號,pp170-175。
行政院九二一震災災後重建推動委員會(2002)《重建地區二十四鄉鎮市市九二一重建成果願景與重大施政彙編》,台南:泰銘照相製版社。
行政院九二一震災災後重建推動委員會(2006)《九二一震災重建經驗》。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行政院九二一震災社區重建更新基金清理小組(2006)《九二一震災災後重建實錄》。南投:行政院九二一震災社區重建更新基金清理小組。
吳杰穎等(2005)《重大震災災後重建計畫機制之研究》。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吳雅雯(2004)《九二一震災後觀光資源重建對台灣中部地區之經濟影響分析》。台灣大學森林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李泳隆(2010)《大規模震災災前都市重建計畫之規劃》。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委託研究報告。
李述藺(2002)《南投縣國民中學校園重建用後評估之研究》。暨南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林長鍠(2004)《台灣921地震重建區產業振興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會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林峰田、郭家銘(2003)《高解析度數位化航照影像資料應用規劃與技術發展計畫 - 子計畫:建置重建區綜合性重建進度指標之研究》。台北: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
室崎益輝(1995)<阪神大震災後的復興計畫>。中國工程師學會、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編,《第十六屆中日工程技術研討會論文集》,pp.3-1-3-11。
施怡君、洪鴻智(2006)《民間組織災後重建計畫成果之影響因素探討:以九二一地震後社區重建為例—以九二一地震後社區重建為例》。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洪鴻智(2007)<自然災害後政府重建資源分配之決策因素分析:以921地震為例>。《公共行政學報》,23,pp.95-124。洪鴻智、邵珮君(2004)《災後重建體系及其運作機制檢討與建置之研究》。台北:行政院災害防救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
翁政凱(2004)《社區意識多準則評估模型之建構與應用-以「九二一震災重建區社區總體營造計畫執行方案」為例》。朝陽科技大學都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財團法人台灣大建築與城鄉研究發展基金會(2000)《南投縣魚池鄉災後重建綱要計畫》。
財團法人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發展基金會(2000)《南投縣國姓鄉921震災重建綱要計畫》。
高寄昇三(1997)《阪神大震災和自治團體之對應方針》,南投:台灣省政府消防處。
張隆盛(1999)<災後重建計畫政策檢討>。南投:921災後城鄉重建政策研討會。
莊博傑(2006)《重大災後災後復原重建工作項目重要性之評估-以台北市為例》。銘傳大學媒體空間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許碧蕙(2002)《校園規劃「用後評估」之研究:以南投縣九二一震災重建國小為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正益(2002)《九二一震災災後生活重建服務整合之行動研究:以南投縣埔里鎮為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陳任遠(2005)《九二一災後重建校園用後評估》。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明健(2002)<災後重建的經濟評估:以九二一震災為例>。《農業經濟叢刊》,8(1),pp.1-21。陳亮全、洪鴻智、陳素櫻、賴美如(2002)<921地震的社會經濟衝擊與災後重建:以台中縣與南投縣為例>。《土木水利》,29(2),pp.8-20。陳建良、林祖嘉(2004)<九二一地震後個別住宅動態資料分析及其成果檢討>。《住宅學報》,13(2),pp.63-88。曾旭正(2001)<災區重建之規劃體制問題分析與建議>。江大樹、廖俊松編,《府際關係與震災重建》,pp.77-94。台北:元照出版社。
曾俊達、龔峰祥(2006)<921災區新建校舍工程品質評估之研究>。《建築學報》,57,pp.143-159。黃一峰(2006)《九二一地震對南投災區地方永續力衝擊之分析及其重建績效評估》。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碩士論文。楊重信(1999)<九二一災後城鄉重建:基本考慮、目標與策略>。南投:921災後城鄉重建政策研討會。
楊傑光(2001)《災後都市更新民眾參與方式之評估:以九二一地震東勢本街及台北市慶福大樓重建為例》。台北大學地政學系碩士論文。楊福銘(2003)《從公共利益觀點探討都市計劃之民眾參與》。成功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廖俊松(2002)《災後重建政策績效評估之研究》。台北:行政院九二一震災災後重建推動委員會。
鍾起岱(2003)《九二一重建政策解析》。台北:秀威資訊科技。
簡頌愔(2004)《921震災居民參與式社區重建評估要項之探討》。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邊泰明(1998)<都市形成與都市計畫>。林英彥等編,《都市計畫與行政》,pp.3-20。台北:國立空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