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研究比較台灣體制外教育─華德福教育,與一般體制內教育之青少年學生,在學習動機(內、外在動機)與自我感知的差異,以及教育方式對這些變項的預測效果。問卷調查以立意取樣的方式,選取台中地區四所華德福學校、三所體制內公立國高中(皆為男女合校),有效問卷456份。研究工具包含「WPI-30學生學習動機量表」(WPI-30 Student Learning Motivation Scale)以及「自我感知量表」(Sense of Self Scales, 簡稱SOSS)。研究的主要發現為:1.華德福與體制內的學生,在內外在動機以及自我感知方面,都有顯著的差異。內在動機為華德福較高;外在動機體制內學生較高;自我感知為華德福較高。2.接受華德福教育可以正向預測學生的內在動機;負向的預測外在動機。表示華德福教育的學生可被預測有較高的內在動機及較低的外在動機,也就是學習動機較來自內在渴望而非外在誘因。3.自我感知可正向預測內在動機。意即自我感知越高的人可推測有高的內在動機。4.自我感知完全中介教育方式預測內在動機之關係;部分中介教育方式預測外在動機之關係。表示自我感知是預測內在動機的重要變項;部分影響外在動機。5.控制社經地位及父母期許後,教育方式(華德福)對內在動機及自我感知的預測力消失;對外在動機的預測力則維持原結果。表示家庭及父母等因素是影響內在動機及自我感知的重要變項,外在動機受教育方式的影響是比內在動機更多的。此結果表明,華德福教育(包含家庭教育)提升學生對於自我的認識與了解,進而清楚知道自己的興趣和學習的樂趣,減低了外在誘因對學習動機的影響。其教育方式使學生在自我感知與內在動機方面都較體制內學生高、外在動機則較低,此結果符合華德福的教育宗旨及目標,表示其教學效果顯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