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部份 王國猛、趙曙明、鄭全全(2012)。團隊氣氛與團隊心理授權:團隊信任的仲介作用。心理與行為研究,10(3),202-208。 王國猛、趙曙明、鄭全全、文亮(2011)。團隊心理授權、組織公民行為與團隊績效的關係。管理工程學報,25(2),1-7。 王嘉珍(2009)。知識團隊之成員多樣化與團隊績效之研究—團隊認知及知識整合之中介效果。(未出版之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市。 玉井智子(2000)。團隊組織特徵、運作過程、團隊績效之關係研究─台日學生之差異比較。(未出版之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仲理峰(2007)。心理資本對員工的工作績效,組織承諾及組織公民行為的影響。心理學報,39(2),328-334。 任皓、溫忠麟、陳啟山、葉寶娟(2013)。工作團隊領導心理資本對成員組織公民行為的影響機制:多層次模型。心理學報,45(1),82-93。 沈介文、陳月娥、周毓敏、陳銘嘉(2005)。以團隊歷程觀點探討團隊結構與績效之關聯-以團隊信任為仲介變項。人力資源管理學報,5(3),75-90。 余明助、劉依蓉(2013)。組織變革策略、工作壓力、正向心理資本與情感性變革承諾關係之研究。勞資關係論叢,14(2),43-67。 李居學、張文智(2015)。產品開發跨功能團隊溝通模式探討。工業設計,132,18-23。 沈其泰、黃敏萍、鄭伯壎(2004)。團隊共用心智模式與知識分享行為:成員性格特質與性格相似性的調節效果。管理學報,21(5),553-570。 汪美香(2004)。自我導向工作團隊結構、自我效能、團隊互動、團隊信任與知識分享之關連性分析—個人與團隊層次觀點。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 汪美香、葉桂珍(2003)。資訊系統專案團隊成員互動型態之探索。臺大管理論叢,14(2),79-107。 汪美香、楊棠堯、吳朝森(2006)。資訊系統開發團隊成員之自我效能。團隊互動、團隊信任對團隊效能之影響:知識分享之仲介效果。臺大管理論叢,16(2),73-99。 汪美香、楊棠堯、黃國展(2009)。知識分享方式與團隊學習能力對團隊創造力之影響。資訊管理學報,16(1),181-202。 邱俊仁(2004)。專案管理應用於新產品開發之研究。(未出版之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 邱柏松、戴志璁(2007)。組織認同、員工忠誠度、人力資本及組織效能之研究—以商業銀行為例。管理研究學報,7(2),227-255。 李冠儀(2014)。真誠領導與知識分享關係之探討─以心理資本及信任為仲介變項。(未出版之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市。 杜淑慧(2008)。家族企業中階主管接班人培訓計畫之研究—以S螺絲公司為例。(未出版之論文)。國立高雄大學。高雄市。 余鑑、于俊傑、郭蘭穎(2008)。心智地圖與隱喻誘引技術運用於團隊建立之初探。T&D飛迅,第67期。 余鑑、于俊傑、羅維雅、張旭嵐(2014)。正向心理資本、工作價值觀及知覺壓力對敬業貢獻度之影響研究─以企業聲望認知為調節變項。T&D飛訊,188。 周志成、朱月龍(2005)。團隊領導行為對團隊效能影響之研究。應用心理學,11(2),181-185。 卓秀足(2010)。負向情緒的社會分享對團隊行為與績效的影響。(未出版之論文)。南開科技大學。南投縣。 林新發(2012)。心理資本與正向組織行為。國民教育,52(4),1-7。 林鼎鈞(2013)。主管真誠領導與知覺組織支援對員工工作滿足之相關研究—以心理資本與工作壓力為仲介變項。(未出版之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林鉦棽、黃耀慶(2003)。組織資本與脈絡/任務績效、領導績效及團隊績效之關係—資源基礎理論及交易成本之觀點。(未出版之論文)。高雄應用科技大學。高雄市。 林詩穎、張秀華、周惠文(2007)。團隊多元性及團隊衝突對團隊績效的影響。電子商務學報,9(2),353-376。 金管會(無日期)。國際會計準則(IFRSs)轉換計畫參考範例。上網日期:2017年4月20日。網址:http://www.tpex.org.tw/we php?l=zh-tw。 姜昭安、陳殷哲(2014)。研發人員心理資本與工作投入之關連性研究。全球商業經營管理學報,(6),15-26。 洪啟強(2010)。正向心理資本、工作敬業心、服務氣候與服務導向組織公民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洪啟強(2011)。正向心理資本、工作敬業心、服務氣候與服務導向組織公民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洪瑋璘(2014)。轉換型領導於組織變革過程中變革團隊效能之關聯性研究—以資訊科技業為例。(未出版之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台中市。 洪贊凱、卓明德、毛科登(2011)。目標互賴性、團隊交融記憶系統對專案績效影響之研究。管理與系統,18(1),175-198。 孫本初(2000)。多元評估模式探討之研究。人事月刊,183,8-20。 陳怡全譯(1992)。建立團隊的要訣。世界經理文摘,125。 徐瑋伶、鄭伯壎(2003)。組織認定與企業倫理效益。應用心理研究,20,115-138。 耿筠、謝立詩(2006)。影響研究機構跨功能團隊績效之組織因素之研究。中山管理評論,14(2),339-366。 陳適鴻(2013)。新產品開發跨職能團隊的成功關鍵。(未出版之論文)。大同大學。台北市。 陳適鴻、林永仁(2013)。新產品開發跨職能團隊的成功關鍵因素研究—以A科技公司為例。管理資訊計算,2(1),105-127。 張文智、江潤華(2009)。設計溝通模式與團隊創造力關係之探討。設計學報,14(2),1-18。 黃於玲(2010)。心理資本與社會資本對工作滿意與生活滿意度之影響—以外派大陸與台灣本地女性主管為研究對象。(未出版之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市。 黃川益,王維聰(2016)。社會資本及資訊系統對知識分享行為影響之研究—以新產品開發專案為例。(未出版之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台南市。 黃可慈(2011)。專案管理團隊績效衡量模式之建構。(未出版之論文)。中華大學。新竹市。 單承剛、何明泉(2009)。設計經理人與跨領域設計團隊之傳達研究。設計學報,8(1)。 遊佳萍(2014)。相信自我:探討資訊人員的創造力。電子商務學報,16(4),387-406。 黃英忠(2003)。現代管理學2003年四版一刷,家族企業中階主管。 楊力彥(2001)。團隊績效獎勵制度知覺對於員工薪資滿意度與工作態度之影響。(未出版之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市。 雷登發(2011)。專案團隊人格特質平衡性對專案績效的影響。(未出版之論文)。中華大學。新竹市。 廖姿翔(2009)。團隊異質性、目標一致性對團隊績效之影響—以信任為干擾變項。(未出版之論文)。南台科技大學。台南市。 廖國鋒、費吳琛、丁文養(2005)。自我管理團隊目標互賴性、團隊成員互動過程對團隊信任影響之研究。管理與系統,12(2),53-73。 廖談坪(2009)。跨功能團隊成員組成條件對失效模式效應分析及全面品質管理之影響。(未出版之論文)。義守大學。高雄市。 蔡昆憲(2007)。以正向觀點探討資訊人員職場幸福感之研究:擴展—建立理論觀點。(未出版之論文)。國立高雄大學。高雄市。 蕭全政(2003)。政府再造的基本精神:小而美或小而能。行政管理論文選輯,17,53-73。 盧俊豪(2010)。專案經理角色轉換模式之建構。(未出版之論文)。中華大學。新竹市。 蕭婉鎔、林孟俊(2013),主管正負向情緒對團隊成員績效之影響—以凝聚力為仲介效果。陽商管評論,12(1),1-31。 韓志翔、簡博浩(2006)。適應性績效表現對主管獎酬決策的影響:以企業員工的績效表現為實驗情境。台灣科技大學管理新思維學術研討會。台灣科技大學。台北市。 謝紹彥(2015)。主管不同領導風格對團隊效能影響之研究:以員工人格特質為幹擾變項。(未出版之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市。 簡世文(2010)。心理契約—影響 IFRS專案成員的離心力與向心力。(未出版之論文)。高雄應用科技大學。高雄市。 簡瑜君(2002)。工作團隊特性與團隊效能之關係:以訓練與管理者支援為幹擾變項。(未出版之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市。 鐘心淇(2007)。心理資本、薪資水準與工作努力程度關係之研究:以某跨國企業為例。(未出版之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市。 英文部份 Denison, D. R., Hart, S. L., & Kahn, J. A. (1996). From chimneys to cross-functional teams: Developing and validating a diagnostic model.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39(4), 1005-1023. Gladstein, D. L. (1984). Groups in context: A model of task group effectivenes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499-517. Goodman, P. S., Ravlin, E. C., & Argote, L. (1986). Current thinking about groups: Setting the stage for new ideas. Hackman, J. R. (1983). A normative model of work team effectiveness. Office of naval research arlington va. Hayes, R. H., Wheelwright, S. C., & Clark, K. B. (1988). Dynamic manufacturing: Creating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Simon and Schuster. Huang, J. C., & Newell, S. (2003). Knowledge integration processes and dynamics within the context of cross-functional projec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 21(3), 167-176. Janz, B. D., Colquitt, J. A., & Noe, R. A. (1997). Knowledge worker team effectiveness: The role of autonomy, interdependence, team development, and contextual support variables. Personnel psychology, 50(4), 877-904. Jassawalla, A. R., & Sashittal, H. C. (1999). Building collaborative cross-functional new product teams.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utive, 13(3), 50-63. Jehn, K. A., & Shah, P. P. (1997).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nd task performance: An examination of mediation processes in friendship and acquaintance group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2(4), 775. Jewell, L. N., & Reitz, H. J. (1981). Group effectiveness in organizations. Good Year Books Jones, M. C., & Harrison, A. W. (1996). IS project team performance: an empirical assessment. Information & Management, 31(2), 57-65. Kirkman, B. L., & Rosen, B. (1997). A model of work team empowerment. 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change and development, 10(1), 131-167. Kulik, C. T., Oldham, G. R., & Hackman, J. R. (1987). Work design as an approach to person-environment fit.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31(3), 278-296.. Love, J. H., & Roper, S. (2009). Organizing innovation: complementarities between cross-functional teams. Technovation, 29(3), 192-203. Larson, C. E., & LaFasto, F. M. (1989). Teamwork: What must go right/what can go wrong (Vol. 10). Luthans, F., Avolio, B. J., Avey, J. B., & Norman, S. M. (2007). 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 Measurement and relationship with performance and satisfaction. Personnel psychology, 60(3), 541-572. Luthans, F., Luthans, K. W., & Luthans, B. C. (2004). 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 Beyond human and social capital. Luthans, F., & Youssef, C. M. (2004). Human, social, and now 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 management:: Investing in people for competitive advantage. Organizational dynamics, 33(2), 143-160. Mathieu, J., Maynard, M. T., Rapp, T., & Gilson, L. (2008). Team effectiveness 1997-2007: A review of recent advancements and a glimpse into the future. Journal of management, 34(3), 410-476. Mohrman, S. A., Cohen, S. G., & Morhman Jr, A. M. (1995). Designing team-based organizations: New forms for knowledge work. Jossey-Bass. Nyhan, R. C., & Marlowe Jr, H. A. (1997). Development and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the organizational trust inventory. Evaluation Review, 21(5), 614-635. Pinto, M. B., & Pinto, J. K. (1991). Determinants of cross-functional cooperation in the project implementation process. Randel, A. E., & Jaussi, K. S. (2003). Functional background identity, diversity, and individual performance in cross-functional teams.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46(6), 763-774. Sarin, S., & Mahajan, V. (2001). The effect of reward structures on the performance of cross-functional product development teams. Journal of marketing, 65(2), 35-53. Simsarian Webber, S. (2002). Leadership and trust facilitating cross-functional team success. Journal of management development, 21(3), 201-21 Strauss, A., Corbin, J(2001),質性研究入門:紮根理論研究方法,濤石文化。 Suzanne, K. B., 1999, From My Experience Cross-Functional Project Teams in Functionally aligned organizations, Project Management Journal, 30(3), 6-12. Tuckman, B.W.,&Jensen, M.C.(1997). Stages of small group development revisited. Group and Organizational Studies, 2, 419-427 Ulrich, K. T & Eppinger, S. D.( 2002)。產品設計與開發(Product Design And Development)(張書文、戴華亭譯)。臺北市 : 麥格羅希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