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81)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05 20:3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張瓊瑜
研究生(外文):Chiung-Yu Chang
論文名稱:五E學習環教學法融入國小二年級生活課程的學習成效之探討--以沙和土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Learning Effectivenss of Applying 5E Learning Cycle Model to Life Curriculum of the Second Grade in Elementary School:Taking Sand and Soil as an Example
指導教授:錢偉鈞錢偉鈞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Wei-Jyun Chien
口試委員:陳清玉林美靜
口試委員(外文):Ching-Yuh ChernMei-Ching Lin
口試日期:2014-06-11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朝陽科技大學
系所名稱:應用化學系
學門:自然科學學門
學類:化學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4
畢業學年度:102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6
中文關鍵詞:五E學習環沙和土學習成效科學概念
外文關鍵詞:5 E Learning CycleSand and SoilLearning PerformanceScientific Concept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35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8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4
本研究以沙和土議題融入生活課程,來探究五E教學法和傳統教學法的學習成效與保留成效之間的差異;與國語能力對學習科學概念的學習成效之影響。
研究者從任教學校選出50位二年級學童,分別實施兩種教學模式來研究,並依學業成就分為高、中、低三組來分析。所收集的資料分為(1)量的資料分析:以沙和土概念卷施測,將所得資料以spss做二因子共變數分析(2)質的資料採取教學後的晤談及學習單和心得日記來佐證。
研究結果以沙和土教材為例:(一)學習成效方面:教學模式並未影響學習成效,但學業成就越高學習成效越佳。(二)保留成效方面:(1)就中學業成就而言,五E教學法優於傳統教學法。(2)在五E教學模式中學業成就越高,學習保留效果就越好。(三)國語成就對學習成效方面:五E教學模式中高學業成就優於中、低學業成就。
建議:(一)對教學者:(1)教材內容要有系統設計(2)教學時間與空間的掌控與運用(3)教學者的正向專業素養。(二)對未來的研究者:(1)增加研究對象人數(2)以五E教學法對不同年級或不同單元、科目來探究。

The study tries to investigate and explore the possibilities of differences and influences that 5E Instructional Model could bring about in learning performance and its preservation in comparison with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ls. Integrating the issue "Sand and Soil" into Life curriculum, the study also tries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 between language capability and its effects upon students' learning of scientific concepts.

50 2nd-graders from the school where the researcher is teaching currently were selected as the sample for the survey. The sample was equal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for the purpose that the teaching methods mentioned above could be conducted to each group separately. And the sample was analyzed according to three categories, i.e. high, middle and low levels in academic achievement. The data collected could be characterized as (1) “quantitative”: Questionnaire designed for “Sand and Soil Concept” was surveyed and the data were analyzed with two-way analysis of covariance using SPSS. (2) “qualitative”: Not only interviews were conducted after the class, but learning sheets of students and teaching diaries were also well kept and analyzed.

The resultants of the study could be concluded as followed: (I) Learning performance: The learning performance of students was not influenced by the teaching models conducted. Yet, students with better academic achievement had better learning performance. (II) Learning performance preservation: (1) Five E instructional model was better than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l for the students of middle level in academic achievement. (2) Using Five E instructional Model, students with higher academic achievement had better learning performance preservation than those with lower academic achievement. (III) Learning Performance and Language Capability: Students with high academic achievement were also better than those with middle and low academic achievement.

Suggestions: (I) The teachers should (1) design the teaching material systematically, (2) appropriately control the time and space of teaching process and (3) improve professional skills. (II) The future researchers could (1) expand the sample and (2) explore the possibility of using the Five E Instructional Model with other graders, units or subjects.

目次
中文摘要 I
關鍵字:五E學習環、沙和土、學習成效、科學概念 I
英文摘要 II
謝誌 III
目次 IV
表次 VI
第壹章緒論 1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背景 1
第二節研究目的及待答問題 3
第三節名詞解釋 4
第四節研究範圍及限制 5
第貳章文獻探討 6
第一節兒童科學概念的教學與理論 6
第二節建構主義 16
第三節五E學習環 20
第四節沙和土的概念 28
第参章研究方法 33
第一節研究設計及流程和架構 33
第二節研究者經歷、角色與研究的學校及對象 37
第三節研究工具 38
第四節教學活動設計 42
第五節資料的蒐集分析與處理 45
第肆章研究結果與討論 47
第一節學業成就和教學模式對沙和土概念學習成效差異探討 47
第二節探討學業成就與教學模式對沙和土概念學習保留效果的差異 54
第三節國語成就與教學模式對沙和土概念學習成效差異探討 60
第四節學習單的分析 64
第五節科學態度晤談結果 81
第伍章結論與建議 93
第一節結論 93
第二節建議 94
參考文獻 97
附錄 102
表次
表2-1-1各心理學理念對自然與自然科技教學影響對照表 15
表2-2-1認知的與社會的建構主義之學習與教學觀 17
表2-2-2 建構主義與傳統知識論對於科學學習觀點之比較表 19
表2-3-1學習環三階段內涵及名稱之變化 21
表2-3-2針對自然科學與生活領域與五E教學相關研究 23
表2-3-3學習環教學評量模式 27
表2-4-1與沙和土相關之教材內容要項 29
表2-4-2與沙和土相關之教學研究 31
表3-3-1 鑑別力評鑑標準 39
表3-3-2預試卷題目難度與鑑別度分析表 40
表3-3-3修訂後沙和土概念認知題庫雙向細目表 41
表3-4-1教案綱要 43
表3-4-2沙和土概念教學簡案 44
表3-5-1資料蒐集分析一覽表 45
表4-1-1學業成就與教學模式對沙和土概念學習成效前、後測的描述統計 49
表4-1-2學業成就與教學模式對學習成效之分析摘要 50
表4-1-3教學模式與不同學業成就對學習成效之分析摘要 51
表4-1-4教學模式對不同學業成就學習成效後測事後比較表 52
表4-2-1學業成就與教學模式對沙和土概念學習成效前、延宕測描述統計 55
表4-2-2學業成就與教學模式對學習保留成效之分析摘要 56
表4-2-3教學模式與不同學業成就對學習保留成效之分析摘要 57
表4-2-4實驗組對不同學業成就在沙和土概念學習保留成效延宕測事後比較分析表 57
表4-2-5 中學業成就對不同教學模式在沙和土概念學習保留成效延宕測事後比較分析表 58
表4-3-1國語成就與教學模式對沙和土概念學習成效的描述統計 61
表4-3-2國語成就與教學模式對學習成效之分析摘要 61
表4-3-3教學模式與不同學業成就對學習成效之分析摘要 62
表4-3-4五E教學模式國語成就對沙和土概念學習成效後測事後比較表 63
表4-4-1學習單一答對率統計表 65
表4-4-2學習單二答對率統計表 70
表4-4-3學習單三答對率統計表 75
表4-5-1問題一晤談內容 81
表4-5-2問題二晤談內容 83
表4-5-3能說出科學原理人數統計 88
表4-5-4問題三晤談內容 89
表4-5-5問題四晤談內容 91
圖次
圖2-1-1學習階段與教學事件的關係(取材自GAGNÉ,1974,P.119) 14
圖2-3-1 學習環的三階段教學模式圖 (取自CARIN & SUND,1989,P.99) 20
圖3-1-1研究流程 34
圖3-1-2研究架構 36
圖3-3-1沙和土的概念圖 38
圖3-4-1沙和土教學脈絡圖 42
圖4-4-1學習單一實驗組答對百分比 66
圖4-4-2學習單一對照組答對百分比 66
圖4-4-3學習單一實驗組與對照組答對比較圖 67
圖4-4-4學童SBH01學習單填答內容 68
圖4-4-5學童SBM27學習單填答內容 69
圖4-4-6學童SAL01學習單填答內容 69
圖4-4-7學習單二實驗組答對百分比 71
圖4-4-8學習單二對照組答對百分比 71
圖4-4-9學習單二實驗組語對照組答對比較圖 72
圖4-4-10學童SAM06學習單填答內容 73
圖4-4-11學童SBH10學習單填答內容 74
圖4-4-12學習單三實驗組答對百分比 76
圖4-4-13學習單三對照組答對百分比 76
圖4-4-14學習單三實驗組與對照組答對比較圖 77
圖4-4-15學童SAM28學習單填答內容 77
圖4-4-16學童SBH18學習單填答內容 78
圖4-4-17 SA第四組實驗紀錄 79
圖4-4-18 SB第三組觀察記錄 79
圖4-4-19 SB第一組觀察記錄 80
圖4-4-20 SA第五組實驗紀錄 80






一 、中文部分
王美芬、熊召弟,國民小學自然科教材教法,心理,臺北市,第75-78頁,
第167-171頁(民84)。
王美芬、賴阿福,國小一、二、三年級學生「生物構造與配合功能」
的概念發展研究(I)。國科會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81-011-S-133-500-N),(民82)。
王秀玲,「蓋聶教學理論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第34~56頁(民77)。
古士宏,「以5E學習環發展學校本位課程之行動研究---以蝴蝶生態園為
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屏東(民94)。
王文科,課程與教學論,五南,臺北市,第172-184頁(民95)。
李坤崇,多元化教學評量,心理,臺北,(民88)。
李詠吟,多元教學設計課程改革的實踐,高等教育,臺北市,第12頁
(2005)。
李雨蓁、秦葆琦等,「生活課程教學案例;看得見兒童的生活能力」,國家
教育研究院,(民100.08)。
何俊青,「建構式概念教學在國民小學社會科的實驗研究」,碩士論文,國
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博士論文,(民89)。
吳永霖,「情境活動教學策略應用於環境教學──地層下陷之研究」,碩士
論文,國立台南大學教育學系科技發展與傳播,台南(民97)。
沈美君,「融入式環境教育對於國小學童地層下陷學習成效之研究」,碩士
論文,康寧大學休閒資源暨綠色產業研究所,台南(民99)。
林曉雯,科學教師教學評量專業成長與實務,秀威資訊科技發行,臺北市,
第11、32-38頁(2008)。
林進材,教育理論與實務,商鼎文化,臺北市,(1995)。
林芳瑛等,「兒童生活課程能力發展之教學促進方案」,國家教育研究院,
第23-36頁(民101.07)。
周南,「國小運用STS教學模式-地層概念教學模組之研究」,碩士論文,
台北教育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台北(民92)。
段曉林,建構主義取象之自然科教學法,收錄於我國四十年來教學法,師
大書苑,台北,(民83)。
洪藝芬,「科學圖畫書導入幼兒砂石土探究之教學研究」,碩士論文,國立
台東大學幼兒教育學系,臺東(民96)。
徐乾坤,「國小學童岩石與礦物概念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
院數理教育研究所,台北(民90)。
張世忠,教學原理─統整與應用,五南,臺北市,第113-114、121頁(民
89)。
郭重吉,「從認知觀點探討自然科學的學習」,彰化,教育學習學報,13期,
第351-378頁(民77)。1郭生玉,心理與教育測驗,精華,臺北市,第271頁(民79)。
許榮富,「科學概念發展與診斷教學研究合作計畫謅議」,科學發展月刊,
第十八卷第二期(民80)。
陳淑筠,「國內學生自然科學迷思概念研究之後設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
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91)。
陳裕方,「以五E建構式學習環教學探究國小學童「生鏽」概念改變之研
究」,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數學教育研究所,屏東(民93)。
陳俊宏,「以五E學習環教學模組探討國小學童之學習成效─以奈米科技
議題為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屏東(民
98)。
陳俊源,「概念構圖式網路學習環境對概念認知結構影響之研究-以國小五
年級學生的岩石概念為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教育大學資訊教育研
究所,台南(民90)。
陳守仁, 「兒童科學教育中心「地層、岩石和礦物」教與學之研究」,碩
士論文,國立台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台南(民92)。
陳伶如,「科學寫作融入5E學習環教學模式在國小生活課程之研究」,碩士
論文,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桃園(民95)。
梁恆正,「布魯納認知理論在課程組織中的運應」,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
研究所碩士論文,第57~87頁(民64)。
黃鴻博,自然與生活科技教材教法,五南,臺北市,第58-69頁、第213-214
頁(2011)。
黃台珠,「概念的研究及其意義」,科學教育月刊,第66期,第44-56頁(民
73)。
黃瑞琴,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心理,臺北市,(民80)。
黃光雄,教學原理,師大書苑,臺北市,第59-68頁 (民77)。
黃茂在、陳文典,「九年一貫課程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學與教材」,國家
教育研究院,第20頁(2011.12)。
黃湘武,「皮亞傑認知心理學與教育」,科學教育37,第12~17頁(民67)。
黃麗華,「從概念圖策略探討國小五年級學童岩石概念學習之行動研究」,
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
(2005)。
黃育美,「幼兒烹飪科學教學研究─以「漢堡」為例」,碩士論文,國立台
東大學幼兒教育學系,臺東(民100)。
黃高泰,「透過5E學習環教學設計探究四年級學童在電學概念改變之研
究」,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高雄(民97)。
曾燕玲,「5E學習環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童燃燒概念改變之研究」,碩士論
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台北(民94)。
楊麗翠,「運用5E學習環融入國小低年級以『空氣』為主題之課程設計及
教學成效評估」,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應用化學系,台中(民100)。
楊志隆,「以5E學習環教學模式提昇學童科學態度成效之研究」,碩士論文,
屏東教育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屏東(民93)。
趙中建,教學模式,五南,臺北市,第27-37頁(民80)。
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國民小學自然科實驗教材」,臺北市。
鄭紹龍,「應用雙層次線上測驗評量國小學童「地層」相關概念之研究」,
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台北(民90)。
鄭國卿,「一位國小校長以教學視導帶領老師學習五E學習環教學模式的
行動研究」,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屏東(民93)。
魯慧敏,「提升國小低年級學生觀察力之行動研究 ~ 以校園植物為例,碩
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屏東(民93)。
劉伊真,「結合KIE與5E學習環對國小學童科學學習影響之研究─以「水
中生物」單元為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高雄
(民 96)。
賴瑞芳,「小學生月亮迷思概念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自然科教育學
系碩士論文,(民90)。
鍾聖校,自然與科技課程教材教法,五南,臺北市,第103-114頁
(民88)。
魏明通,科學教育,五南,臺北市,第20-25頁,第19-51頁(1997)。
魏明通,科學探究教學法,大中國,臺北,第207-208頁 (民76)。
二、英文部分
Bybee, R. W. & Landes, N. M., “The biological science curriculum
study (BSCS), ”Science and Children, 25 (8), 36-37 (1988).
Bruner, J. S, “The Act of Discovery, ” Havard Educational Review 31 pp21~32 (1961)
Gagne, R. M. The Condition of Learning,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1965)
Purser, R. k. & Renner,“J. w. Results of two tenth-grade biology teaching procedures, ”Science Education. 67(1), 85~98 (1983)
Piaget, J.,“Development and Learing, ” The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2(3). pp. 176~186 (1964)
Piaget, J. , Science of Education and the Psychology of the Child (D. Coltman, Trans.) New york, Orion Press (1970)
Tobin, K., & Tippins, D. Constructivism as a referent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K. Tobin (Ed.), The practice of constructivism in science education , washington DC, pp. 3-12 (1993)
Von Glasersfeld, E. Cognition, construction oe knowledge, and teaching. Synthese, 80, 121-140 (1989)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