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文獻
王昭正、朱瑞淵譯 (1999)。《參與觀察法》。台北: 弘智文化。(原書 Jorgensen, D.L. [1989].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A Methodology for Human Studies. Newbury Park,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王育英、梁曉鶯譯 (2000)。《體驗行銷》。台北:經典傳訊。(原書 Schmitt, B. H.,[1999]. Experiential Marketing: How to Get Customer to Sense, Feel, Think, Act,and Relate to Your Company and Brands.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王成、龍潛譯 (2004)。《無價行銷》。台北:經典傳訊文化。(原書 LaSalle, D., & Britton,T. [2004]. Priceless: turning ordinary products into extraordinary experiences.Boston, Mass.: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王祿旺(2006)。《體驗行銷對網路書店虛擬社群影響之研究》。台北:秀威資訊科技。
王高成、羅慶生(2007.08)。〈「全民國防教育」的時代意義與國家安全〉,《96 年「全民國防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台灣,台北。
王熙哲、丁耀民(2008)。〈人際關係網路對虛擬社群使用意願的影響〉,《資訊管理學報》,15(1),53-72。王自立(2009)。《從公民參與觀點論全民國防教育之多元活動》。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方文昌(2015)。《網路行銷概論 七版》。台北:華泰文化。(原書 Judy Strauss & Raymond Frost. [2014]. E-Marketing (M-PIE) 7/E . New York: Routledge.)
邱德銍(2007)。《高級汽車的體驗行銷策略研究—以和泰汽車LEXUS為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怡璇(2005)。《文化主題商品體驗行銷效果之研究─以幾米主題商品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李來錫、謝明晃(2006)。〈社群信任、產品涉入與認知風險對於虛擬社群購買動機之影響研究〉,《行銷評論》,3(2),149-168。李奕縈(2008)。《「全民國防暑期戰鬥營」之體驗行銷策略研究─以「憲兵鐵衛戰鬥營」為例》。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李美寶(2011)。《網路社群行銷策略之研究─以城邦集團「快樂親子丼」為例》。銘傳大學傳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李浩瑋(2013)。《臉書粉絲專頁公關策略之研析─以國防部發言人專頁為例》。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呂昕純(2013)。《微電影社群行銷效果之研究》。銘傳大學傳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金壽梅(2005)。《「全民國防教育」之推展:社會資源整合的觀點》。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吳永捷(2009)。《全民國防營區開放活動之行銷傳播策略研究》。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吳振樹(2009)。《我國〈全民國防教育法〉立法過程與執行初期之研究》。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學位論文。卓良賢、權自強、蔡明哲(2011)。《Facebook 社群行銷術》。台北:城邦文化。
林欣儀譯(2011)。《Facebook工作術 : 主管不懂、學校沒教,但老闆巴不得你擁有的軟實力》。台北:城邦文化。
周力行(2013)。《國軍運用社群網站塑造軍人形象之策略研究─以國防部發言人 臉書粉絲專頁為例》。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姜漢儀(2011)。《2011台灣數位生活型態與消費者趨勢分析》。台北市: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
洪健傑(2016)。《國軍形象塑建之研究:以抗戰勝利暨台灣光復 70 週年國防戰力展演為例》。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夏業良、魯煒、江麗美譯(2013)。《體驗經濟時代─10週年修訂版》。台北:經濟新潮社。(原書 B. Joseph Pine II & James H. Gilmore [2010]. The Experience Economy, Updated Edition.)
唐隸(1994)。〈美軍公共事務工作的理念與做法〉。《復興崗學報》,102期,頁65-90。
陳式平(1986)。《國防教育概論》。台北:黎明文化。
陳子平(2007)。〈從中共「三戰」威脅探討我國「全民國防教育」之具體實踐〉,《96 年「全民國防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台灣,台北。
陳柏伸(2009年2月10日)。 〈台北國際書展國防專區15萬人參訪 深耕全民國防〉。《青年日報》,5 版。
陳筱晶(2011)。《美麗的迷「網」—皮膚科醫師透過網路社群行銷品牌的策略分析》。國立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陳守龍(2011)。《Facebook社群行銷對於婚紗旅遊業之影響與助益 – 以某婚紗旅遊業者為例》。輔仁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陳美秀(2013)。《新北市集賢庇護工場利用社群媒體 進行社群行銷之研究》。輔仁大學資訊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怡婷(2013)。《虛擬社群行銷工具之應用困境》。義守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陳維全(2014)。《體驗行銷對國軍形象之影響:以空軍營區開放活動為例》。靜宜大學管理碩士論文。陳韋如(2015)。《網路社群興起對行銷組合影響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陳一香(2016)。《公共關係:理論、策略與應用二版》。台北:雙葉書廊。
項退結譯(1989)。《西洋哲學辭典》。台北:華香園。(原書 Brugger, W. [1953]. Philosophisches Worterbuch. Verlag: Herder)
黃光玉、劉念夏、陳清文譯(2004)。《媒介與傳播研究方法》。台北:風雲論壇。(原書 Berger, A. A. [2000]. Media and communication research methods : an introduction to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es. Thousand Oaks, Calif.:Sage Publications.)
黃秀媛譯(2008)。《讓顧客幫你賣!》。台北:天下遠見。(原書 Sernovitz, A. [2006].Word of Mouth Marketing. Chicago, IL: Kaplan Pub.)
黃貝玲譯(2009)。《內容行銷塞爆你的購物車:數位時代吸金法則》。台北:美商麥格羅‧希爾。(原書 Joe Pulizzi & Newt Barrett [2009]. Get Content Get Customers: Turn Prospects into Buyers with Content Marketing.New York : McGraw-Hill)
國防部國防報告書編纂委員會(2015)。《國防報告書》。台北:國防部。
張百章、何偉祥(2002)。《公共關係原理與實務》。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
張名竹(2014)。《我國推動全民國防教育之研析》。中正大學戰略暨國際事務研究所碩士論文。彭芸、關尚仁(2003)。《新世紀媒體經營管理》。台北:雙葉書廊。
葉至誠、葉立誠(2011)。《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商鼎數位。
程銘美(2014)。《電信業善因行銷活動、企業形象與顧客購買意願關係之研究-兼論信任之調節效果》。淡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論文。熊源偉主編(1993)。《公共關係學》。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
鄢代聞(2013)。《零售通路業社群行銷策略之探討-以7-ELEVEN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劉順銘(2008)。〈我國對中共三戰政策略之因應作為〉,《中共「三戰」策略大解析》。桃園:國防大學。
劉佩倩(2014)。《從數位匯流結合新傳播科技運用觀點以探究國防部發言人臉書粉絲專頁現況》。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出版社。
潘漢強(2008)。《全民國防體驗行銷之初探—以國軍營區開放活動為例》。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潘益修(2009)。《中華民國全民國防教育法立法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學位論文。蔡至欣、賴玲玲(2011)。〈虛擬社群的資訊分享行為〉,《圖書資訊學刊》,9(1),161-196。蔡明朗(2011)。《全民國防教育體驗行銷策略研究─以「飛行季防空體驗營」為例》。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顏章豪(2005)。《我國全民國防教育之政經分析,1949-2005》。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賴金波 (2003)。《公關策略理論與實務運用》。台北:五南文化。
戴國良(2012)。《整合行銷傳播:全方位理論架構(第三版)》。台北:五南出版社。
鍾士宏(2013)。《體驗行銷、體驗價值、滿意度與忠誠度之研究─以102年全民國防暑期戰鬥營新增營隊為例》。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顧淑馨譯(2004)。《顧客經驗管理:天衣無縫的整合式顧客經營行銷》。台北:中國生產力中心。
蘇家慶(2013)。《國軍形象塑建之研究:以「2012年」柳營笙歌嘉年華活動」為例》。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邊明道(2016)。〈體驗行銷與營區開放〉,《軍隊公共事務15講》。台北:國防大學政戰學院。
二、英文文獻
Algesheimer, R., Dholakia, U., & Hermann, A. (2005). Interplay between brand and brand community: evidence from European car clubs. Journal of Marketing, 69(4), 19-34.
Arnould, Price, Zinkhan (2003), Consumers,( 2nd ed). New York: McGraw-Hill.
Brown, Stephen W., Fish Raymond P., & Bitner, Mary J. (1994). The Development and Emergence of Services Marketing Though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rvice Industry Management. l (5): 21-48.
Gail Mitchell (2001). Capitol cuts back after merger. Billbroad, 113(42)
Holbrook, Moriss B. (2000). The Millennial Consumer in the Texts of our Times:Experience and Entertainment. Journal of Macromarketing. 20(2):178-192.
Kirkpatrick, D. (2010).The facebook effort:the inside story of the company that is connecting the world. New Work: Simon & Schuster.
Kotler, P. (2003).Marketing management. (7th ed.). New Jersey: Prentice .
Hall.Lebergott, S., (1993). Pursuing happiness : American consumer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Mangold, W. G., & Faulds, D. J. (2009). Social media: The new hybrid element of the promotion mix. Business Horizons, 52(4), 357-365.
Mohammadian, M., & Mohammadreza, M. (2012). Identify the success factors of social media (Marketing Perspective).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Management, 4(2), 58-66.
Norris, Ruby T. (1941). The Theory of Consumer’s Demand. New Haven, CT: Yale University Press.
Robert McLuhan (2000.10.26). Go live with a big brand experience. Marketing, 45-46.
Schultz, D. E.,Tannenbaum, S. I., & Lauterborn, R. F.(1994).The new marketing paragidn: 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s. Lincolnwood, IL: NTC Business Books.
Travis J. Carter and Thomas Gilovich,”The Relative Relativity of Material and Experiential Purchas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8,no.1(2010), 146-159.
Tutty, M. L., Rothery, M., & Grinnell R. M. (1996). Qualitative Research for Social Workers. London: Allyn and Bacon.
Vitberg, A. K.(2009).Analog vs. digital personal branding─a new twist on personal marketing plans.CPA Practice Management Forum, 10-19.
Wang, Zheng, Tchernev, John M., & Solloway, Tyler. (2012). A dynamic longitudinal examination of social media use, needs, and gratifications among college students.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8(5), pp.1829-1839.
三、網路資料
王炯華(2016年11月27日)。〈帥 雷虎小組秀絕招 總統叫好〉,《蘋果日報即時新聞》。上網時間:2017年4月20日,取自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61127/37465846/
日本陸上自衛隊官方網站。〈富士総合火力演習とは?〉。上網日期:2016年10月18日,取自 http://www.mod.go.jp/gsdf/event/fire_power/index.html
吳挺鋒(2011年12月2日)。〈最瘋網的8年級 不一樣的愛國觀〉,《天下雜誌》。上網日期:9月29日,取自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28443
許昌平(2016年9月21日)。〈陸擁7.21億上網人口 全球最多〉,《中時電子報》。上網日期:2016年9月25日,取自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60921000761-260303
創市際市場研究顧問公司(2016年3月1日)。雙週刊第五十八期「2015年台灣網路使用概況回顧」。上網日期:2016年9月20日。取自http://www.ixresearch.com/reports/%E5%89%B5%E5%B8%82%E9%9A%9B%E9%9B%99%E9%80%B1%E5%88%8A%E7%AC%AC%E4%BA%94%E5%8D%81%E5%85%AB%E6%9C%9F-20160301/
葉佳穎(2016年7月8日)。〈美國民調:年輕人不如父母愛國〉,《台灣英文新聞》。上網日期:2016年9月25日,取自http://www.taiwannews.com.tw/etn/news_content.php?id=2946532
曾靉(2016年10月19日)。〈1700萬台灣人都在用!三張圖看LINE的使用者分析〉,《數位時代》。上網日期:2017年4月20日,取自 https://www.bnext.com.tw/article/41433/line-user-in-taiwan-is-more-than-90-percent
資策會FIND(2015年11月11日)。〈《網路社群調查》逾80%網友在個人化社群尋找購物資訊〉。上網日期:2016/10/21。取自: https://mic.iii.org.tw/micnew/IndustryObservations_PressRelease02.aspx?sqno=412
楊寧芷(2015年12月16日)。〈網路普及 全台近1500萬人行動飆網〉,《蘋果即時新聞》。上網日期:2016年9月25日,取自 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51216/754589/
熊方瑜(2014年10月21日)。〈內容行銷正夯!企業應考慮的6個發展趨勢〉,《數位時代》。上網日期:2016年9月24日,取自http://www.bnext.com.tw/article/view/id/34118
劉瑄儀(2015年6月25日)。〈政府計畫事前評估機制實施方式〉,《國研院科政中心》。上網日期:2017年4月20日,取自https://portal.stpi.narl.org.tw/index/article/10091
賴建源(2013年7月30日)。〈網路行銷新手地圖-01-網路行銷和傳統行銷的差異〉。上網日期:2016年9月20日,取自http://www.tzehai.com/2013/07/odds-between-marketings/
聯合新聞網 (2016年9月26日)。〈2016上半年 數位媒體廣告量已超越電視廣告量〉。上網日期:2016年10月2日,取自http://udndata.com/ndapp/udntag/finance/Article?origid=1985133
Daniel Nations (2016, October 20) What is Social Media Marketing? [Web blog message]. Retrieved from http://webtrends.about.com/od/web20/a/what-is-social-media-marketing.htm
Lev Grossman (2012, August 22) Person of the Year 2010 Mark Zuckerberg. [World Wide Web]. Retrieved from http://www.time.com/time/specials/packages/article/0,28804,2036683_2037183_2037185,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