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書籍、期刊部分:
中央銀行(台灣),全球金融危機專輯,台北:中央銀行自行出版,2009年12月。
台灣金融研訓院編譯委員會譯,風險管理(Michel Crouhy.Dan Galai.Robert Mark),台北:台灣金融研訓院,2004年9月。
李志華,接班人-台灣中小企業存亡關鍵,台北:大塊文化出版社,2013年9月。
沈大白,企業風險管理(第二版),台北:新陸書局,2013年5月。
呂立偉,建立再開票中心 加強跨國公司資金管理,財會月刊(綜合),2007年第08期。
杜瑩芬,企業風險管理︰理論、實務、案例,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12年12月。
沈維華、張華、趙銀德譯,國際財務管理(第六版) (Cheol S. Eun, Bruce G. Resnick),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3年。
何憲章,國際財務管理(第三版),台北:新陸書局,1995年。
林寶人,台灣上市櫃家族企業與公司績效,台北:會計學報第 3卷第 1期,2010年 11月。
胡君辰,組織行為學(第一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
侯高嵐,國際金融(第三版),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年。
張光平,人民幣產品創新,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10年3月。
陳向東,當代跨國公司管理(第2版),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4年1月。
黃達業、張容容譯,風險值(第二版)(Philippe Jorion),台北:台灣金融研訓院,2005年6月。
許誠洲,財務工程-衍生性商品交易理論、應用實務與個案探討,台北:雙葉書廊,2005年1月。
富蘭德林事業群,中國外資銀行法律實務:從銀行角度掌握「融資」與「外匯」法律規定,
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10年2月。
劉曉宏,外匯風險管理戰略,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年。
中文論文部分:
林育菁,企業匯率避險策略之研究,東吳大學國際經營與貿易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林建宏,臺彎地區上市公司外匯風險衡量及其決定因素之研究,中興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余素芬,臺灣地區新金融產品發展之實證研究,中山大學財務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何傳駿,台灣上市公司外匯風險受曝係數衡量與決定因素分析,中正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周采薇,分析台灣企業國際化策略與衍生性金融商品使用之關係,暨南國際大學金融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紀妤瑩,多國籍企業外匯曝露之研究-台灣多國籍企業外匯曝露決定因素及外匯曝露不對稱性之實證,逢甲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高菁宜,國際企業匯率風險之研究-我國國際企業股價與匯率關係之實證,台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陳淑盈,上市公司運用衍生性金融商品避險之研究,中興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曾耀德,台灣股票上市公司匯率風險之探討,臺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鄭衣雯,中小企業人力資源運用策略對勞資關系影響之研究,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鍾文亮,企業避險因素與價值之實證分析,中山大學財務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廖郁芳,企業風險管理在我國電子零組件產業的實施現況,東吳大學會計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蕭勝全,台灣上市公司外匯風險暴露因素之研究,淡江大學管理科學學系碩士班,1999年。外文論文、書籍、期刊部分:
Michael, Bernard Dumas, 1984, “Exposure to currency risk: definition and measurement.”, Financial Management 13: 41-50.
Block, Stanley and Timothy Gallagher, 1986, “The use of interest rate futures and options by corporate financial management.”, Financial Management 15: 73-78.
Bodnar, Gordon M. and William M. Gentry, 1993, “ Exchange rate exposure and industry characteristics: Evidence from Canada, Japan, and the USA.”,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 12: 29-45.
COSO, (2004), “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 Integrated Framework,” AICPA.
COSO. (2013), “Internal Control-Integrated Framework,” AICPA.
Eiteman, D. K. and A. I. Stonehill, 1989, “Multinational business finance”, Addission Weekly, Reading, Mass.
Froot, Kenneth, David Scharfstein, and Jeremy Stein, 1993, “Risk management: coordinating corporate investment and financing policies.”, The Journal of Finance 48: 1629-1858.
Geczy, C. Bernadette A. M., Catherine S., 1997, “Why firms use currency derivatives.”, The Journal of Finance 52: 1323-1325.
Martin, A. D., Mauer, L. J., 2005, “A Note on common methods used to estimate foreign exchange exposur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rkets Institutions and Money 15: 125-140.
Myers, S., 1977, “The determinants of corporate borrowing.”, The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5: 147-175.
Nance, Deana R., Clifford W. Smith Jr. and Charles Smithson, 1993, “On the determinants of corporate hedging.”, The Journal of Finance 48: 267-284.
Pantzalis C., Simkins B. J. and Laux P.A., 2001, “Operational hedges and the foreign exchange exposure of US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Th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4: 793-812.
Rodriguez R. M., 1981, “Corporate exchange risk management.”, The Journal of Finance 5: 427-439.
Smith C. W., and Rene Stulz, 1985, “The determinants of firms’ hedging polices.”, The 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20: 391-405.
Smith C. W., and J. Warner, 1979, “ On financial contracting: an analysis of bond covenants.”, The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7: 117-161.
Srinivasulu S., 1981, “Strategic response to foreign exchange risks.”, Columbia 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 16(1): 36-44.
Warner, Jerold B., 1977, ”Bankruptcy cost: some evidence.”, The Journal of Finance 32: 337-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