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書目
王浩威、鄭淑麗合著,《打開情緒window》。臺北市:張老師,1998。
周志建著,《故事的療癒力量:敘事、隱喻、自由書寫》。臺北市:心靈工坊文化,
2013。
翻譯書籍
Anthony Storr著,張嚶嚶譯,《孤獨》(Solitude:a return to the self)。台北市:知英文化,1995。
Brené Brown著,洪慧芳譯,《脆弱的力量》(Daring Greatly: How the Courage to Be Vulnerable Transforms the Way We Live, Love, parent, and Lead)。臺北市:馬可孛羅文化,2013。
BrenéBrownph.D.著,田育慈譯,《不完美的禮物:放下「應該」的你,擁抱真實的自已》。臺北市:心靈工訪文化,2013。
Bernardo Stamateas著,謝琬湞譯,《毒型情緖:侵蝕你美好人生的15種負面有毒情緒》。臺北市:方智,2014。
C.E.Walker著,陳建仁譯,《如何消除緊張》(Learn To Relax)。臺北市:遠流,1988
Carl G. Jung主編,龔卓軍譯,《人及其象徵:榮格思想精華》(Man and His Symbols)。新北市:立緒文化,1999。
Edward Lucie-Smith著,吾宜穎,紹虞,周東曉,郭和杰,陳淑娟,黃慧真譯,《二十世紀偉大的藝術家》(LIVE OF THE GREAT 20TH - CENTURY ARTISTS),台北市:聯經,1999。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著,海明譯,《浮士德》(Faust)。台北市:桂冠,
2000。
Joanne Wieland-Burston著,宋偉航譯,《孤獨世紀末》(Contemporary Solitude)。台北縣:立緒,1999。
Kristin Neff, Ph.D.著,錢基蓮譯,《寬容,讓自己更好:接受不完美的心理練習》(Self-compassion: StopBeating Yourself Up and Leave Insecurity Behind)。台北市:天下文化,2013。
Lucia Capacchione ,Ph.D.著,沈文玉譯,《玩多元藝術解放壓力》(The Art of Emotional Healing)。臺北:生命潛能文化,2008。
Mark Logue &; Peter Conradi著,黃煜文譯,《王者之聲:宣戰時刻》(The King's Speech)。臺北市:時報出版,2011。
Murray Stein著,朱侃如譯,《榮格心靈地圖》(Jung's Map of The Soul : an Introduction)。新北市:立諸文化,1999。
Muriel Barber著,陳春琴譯,《刺蝟的優雅》。台北市:商周,2008。
Osho著,沈文玉譯,《奧修談情緒:釋放你的憤怒、恐懼與嫉妒》(Emotions - Free From Anger, Fear &; Jealousy)。台北市:生命潛能文化,2011。
Rollo May著,朱侃如譯,《焦慮的意義》(The Meaning of Anxiety)。臺北縣:立諸文化,2004
Virginia Woolf著,宋偉航譯,《自己的房間》(A Room of One's Own)。台北縣:布波,2005。
論文期刊
王焜生,〈性意識夢境的騷動與不安--露易絲‧布爾喬亞「親密的抽象」展〉,《典藏今藝術》。130期,2003。王韻筑,《不酥糊-自我狀態之擰像-王韻筑創作論述》,國立臺灣藝術大學,2011。
李珮慈,《三房一廳,一窖》,國立交通大學,2013。
林思佳,《隱蔽的場所-創作研究論述》,國立臺南大學,2006。
吳淑麟,〈當代首飾東‧西行〉,《巴黎視野》。32期,2015。
胡竣傑,《心靈空間的遊走-胡竣傑雕塑創作論述》,國立臺灣藝術大學,2009。
黃薇珉,《無所不在黃薇珉2003-2006創作論述》,東海大學,2006。
曾麗娟,《內觀生命的發酵-曾麗娟於心靈療癒之創作論述》,國立新竹教育大學,2008。
彭瓊儀,《哈囉!你好嗎?-「與內在小孩的對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2014。
葉真秀,〈請不要太完美:談完美主義〉,《國立成功大學學生事務處,學生事務簡訊月刊》。57期,2005。
鄭婷文,〈你是完美主義者嗎〉,《臺大醫網》,2009。
賴國元,《適性而生—賴國元陶藝創作論述》,國立新竹教育大學,2010。
蕭偉智,梁綺修,〈成也完美,敗也完美!?簡述完美主義研究〉,《資優教育季刊》。126期,2013。顧上翎,《意義空間與拆解過程》,國立臺南藝術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