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81)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06 04:0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余詩文
研究生(外文):YEE XI WUN
論文名稱:慶賀舞蹈節,想像華族舞:「全國華人舞蹈節」作為大馬華人舞蹈的生成場域
論文名稱(外文):Celebrating Dance Festival, Imagining Chinese Dance: National Chinese Dance Festival as a Site of Creating Malaysian Chinese Dance
指導教授:陳雅萍陳雅萍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EN, YA-PING
口試委員:林亞婷張思菁陳雅萍
口試委員(外文):LIN, YATINCHANG, SZU-CHINGCHEN, YA-PING
口試日期:2018-07-24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系所名稱:舞蹈研究所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戲劇舞蹈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8
畢業學年度:10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1
中文關鍵詞:華族舞馬來西亞華人全國華人舞蹈節
外文關鍵詞:Malaysian Chinese DanceMalaysian ChineseNational Chinese Dance Festival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61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9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本論文以馬來西亞全國華人舞蹈節作為研究場域,探討在馬來西亞的語境裡,族群政治、華人社會與華人舞蹈之間所產生的互動關係。為釐清70-90年代間,舞蹈剛從休閒活動進入到舞台表演領域所產生的轉變,以及跟當時政治氛圍的互動關係,本論文將全國華人舞蹈節的研究範圍限定在第一屆(1979年)至第十九屆(1998年)之間。

本論文的主要研究文獻資料為舞蹈節特刊與舞蹈節影像紀錄,從中勾勒出馬來西亞的華族舞的生成軌跡。第一章首先藉由馬華文學捕捉華人意識的流變,再回顧現存的馬來西亞華族舞研究相關論文。第二章從1971年的兩件歷史事件切入,帶出影響馬來西亞華族舞發展的社會政治背景。第三章開始進入全國華人舞蹈節的場域,首先概述舞蹈節的基本運作模式,再進一步分析華團與華校在其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第四章從歷屆的舞蹈節特刊所刊登的舞蹈論述中,追溯華社領袖、舞蹈工作者及評論者對華族舞的想像與規範。第五章聚焦在馬來西亞三位編舞者——陳志平、黃祥志、張凌葆的作品裡面,分析編舞家如何以他們所掌握的舞蹈資源,以及自身對華族舞的想像,來進行舞蹈創作。
This thesis focuses on Malaysia National Chinese Dance Festival from 1979-1998, as the main site of investigation, to study the inter-relationship between Malaysia political circumstances, Malaysian Chinese society and Malaysian Chinese Dance.

This thesis takes in-depth analysis on National Chinese Dance Festival program booklet and video recordings, as essential references to observe the trajectory of Malaysian Chinese Dance development. The first chapter illustrates 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consciousness through Ma Hua (Malaysia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then reviews the existing research papers on Malaysian Chinese Dance. The second chapter examines two historical events happened in 1971, bringing out the social and political background that affects the development of Malaysian Chinese Dance. The third chapter starts to enter into the field of National Chinese Dance Festival. First, it outlines the operation scheme of the dance festival, and further analyzes the key roles played by Chinese associations and Chinese schools. The fourth chapter traces the discourses that form the imagination and norms of Malaysian Chinese Danc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articles which published in program booklet of the dance festival. The fifth chapter focuses on the works of three choreographers in Malaysia, Tan Chee Ping, Wong Cheong Chee, and Cheong Lin Poo, and analyzes how these choreographers create dances with existing resources and their own imagination of Chinese Dance.
目錄
第一章、華人舞蹈與華人意識 1
第一節、馬華文學中的華人意識 3
第二節、馬來西亞華人舞蹈研究回顧 12

第二章、從健康文娛到文化表演 18
第一節、香港銀星藝術團吉隆坡賑災義演 19
第二節、國家文化政策與國家文化備忘錄 27

第三章、全國華人舞蹈節裡的華社生態 33
第一節、全國華人舞蹈節概述 33
第二節、華團的角色 40
第三節、華校的角色 43

第四章、全國華人舞蹈節特刊裡的舞蹈論述 46
第一節、特刊裡的官方言論 46
第二節、「為大眾而舞」——少數民族舞蹈與勞動舞蹈 51
第三節、華族舞的最低限度中國性 59
第四節、華族舞中的大馬意識 66

第五章、全國華人舞蹈節的作品分析 73
第一節、陳志平:以中國文學為藍本的敘事舞劇 74
第二節、黃祥志:忠心於華族舞的傳統氣韻 80
第三節、張凌葆:遊走於創作光譜的兩極 85

第六章、結論 93

參考文獻 96


全國舞蹈節/全國華人舞蹈節特刊
第一屆全國舞蹈節。1979。吉隆坡:第一屆舞蹈節紀念特刊委員會。
第二屆全國舞蹈節。1980。吉隆坡:第二屆舞蹈節紀念特刊委員會。
第三屆全國舞蹈節。1981。吉隆坡:第三屆舞蹈節紀念特刊委員會。
第四屆全國舞蹈節。1982。吡叻:第四屆全國舞蹈節籌委會。
第五屆全國舞蹈節。1983。檳城:第五屆全國舞蹈節籌委會。
第六屆全國舞蹈節。1984。《驚濤晚會》。馬六甲:第六屆全國舞蹈節特刊編委會。
第七屆全國舞蹈節。1985。《激流》。關丹:第七屆舞蹈節紀念特刊委員會。
第八屆全國舞蹈節。1987。《濤聲》。森美蘭:第八屆舞蹈節紀念特刊委員會。
第九屆全國舞蹈節。1988。《九舞》。新山:第九屆全國舞蹈節工委會。
第十屆馬來西亞華人舞蹈節。1989。《展十滙舞》。吉隆坡:第十屆馬來西亞華人舞蹈節工作委員會。
第十一屆大馬華人舞蹈節。1990。《勁禾》。吉打:第十一屆全國華人舞蹈節工委會。
第十二屆馬來西亞華人舞蹈節。1991。《韶舞》。吉蘭丹:第十二屆全國華人舞蹈節工委會。
第十三屆馬來西亞華人舞蹈節。1992。《登峰》。登嘉樓:第十三屆全國華人舞蹈節工委會。
第十四屆全國華人舞蹈節。1993。《展翅》。怡保:第十四屆全國華人舞蹈節工委會。
第十五屆全國舞蹈節。1994。《飛霞》。檳城:第十五屆全國舞蹈節工委會。
第十六屆全國華人舞蹈節暨第五屆全國校際舞蹈觀摩會。1995。《綻放》。馬六甲:第十六屆全國華人舞蹈節工委會。
第十七屆全國華人舞蹈節暨第六屆全國校際舞蹈觀摩會。1996。《旭陽》。關丹:第十七屆全國華人舞蹈節工委會。
第十八屆全國華人舞蹈節暨第七屆全國校際舞蹈觀摩會。1997。《卉舞》。森美蘭:第十八屆全國華人舞蹈節工委會。
第十九屆全國舞蹈節。1998。《十九舞》。新山:第十九屆全國華人舞蹈節工委會。

中文著作
文平強、許德發主編。《勤儉興邦:馬來西亞華人的貢獻》。吉隆坡:華社研究中心。
王克芬、隆蔭培主編。2000。《中國近現代當代舞蹈發展史(1840-1996)》。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方北方。1981。《馬華文藝泛論》。雪蘭莪:馬來西亞寫作人(華文)協會。
方修。1970。《馬華文藝思潮的演變》。新加坡:萬里文化企業公司。
方修。1987。《戰後馬華文學史初稿》。加影:董總。
石滄金。2005。《馬來西亞華人社團研究》。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
江東。2014。「概念」的語境及陳說——關於「民族民間舞蹈」概念的有趣話題。
安煥然。2001。馬華文化是邊緣文化。戴小華總編輯,《當代馬華文存》第6冊(文化卷90年代)。吉隆坡:馬來西亞華人文化協會。
全國十五華團領導機構。1983。《國家文化備忘錄特輯》。吉隆坡:十五華團領導機構。
全國華團文化諮詢委員會編。1991。《精英文化義演紀念專集》。吉隆坡:全國華團文化諮詢委員會。
何國忠。2006。《馬來西亞華人:身分認同、文化與族群政治》。吉隆坡:華社研究中心。
林開忠。1992。《從國家理論的立場論——馬來西亞華文教育運動中「傳統中華文化」之創造》。清大社人所碩士論文。後出版為《建構中的華人文化:族群屬性、國家與華教運動》。吉隆坡:華社研究中心。1999。
陳亞才總編輯。2006。《拓寬文化的視野:馬來西亞第22屆全國華人文化節專刊》。吉隆坡:吉隆坡暨雪蘭莪中華大會堂。
陳雅萍。2012。《主體的叩問:現代性 ·歷史 ·台灣當代舞蹈》。台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陳雅萍。2016。解析「民族」:台灣的民族舞蹈及「民族」概念的流變。Choreographic Practices,7卷2期,219-228。
姚新光主編。2001。《馬來西亞華人文化節資料集》。吉隆坡:華總。
麥留芳。2012。《虛擬認同——早期馬來亞華人的愛國歌曲》。新加坡:新加坡華裔館。
黃琦旺編著。2014。《在那光明的季節裡——1971年香港銀星藝術團吉隆坡賑災義演始末》。仁嘉隆:學文社。
黃錦樹。2015。《華文小文學的馬來西亞個案》。台北:麥田。
黃錦樹。2012。《馬華文學與中國性》(增訂版)。台北:麥田。
謝詩堅。2009。《中國革命文學影響下的馬華左翼文學》。喬治市:韓江學院。
顏清湟。1991。《新馬華人社會史》。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
顏清湟。1992。《海外華人史研究》。新加坡:新加坡亞洲研究學會。
譚亞木、周福泰主編。1981。《根:文化研討會論文集》。吉隆坡:馬來西亞華人文化協會。
鐵戈。1948。文藝獨特性、任務及其他。《民生報》副刊《新風》第354期,1948年2月18日。

英文著作
Anderson, Benedict. 1991. Imagined Communit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London: Verso.
Chang, Shih-Ming Li and Lynn E. Frederiksen. 2016. Chinese Dance: In the Vast Land & Beyond. Middletown, CT: Wesleyan University Press.
Chen, Ya-Ping. 2008.“Dancing Chinese Nationalism and Anti-Communism: Minzu Wudao Movement in 1950s Taiwan,” Naomi Jackson and Toni Shapiro-Phim. Plymouth eds. Dance, Human Rights and Social Justice: Dignity in Motion. UK: Scarecrow Press.
Chua, Soo Pong. 2014. “Chinese Dance: Cultural Resources and Creative Potentials,” Stephanie Burridge and Caren Cariño eds. Evolving Synergies: Celebrating Dance in Singapore. New Delhi: Routledge.
Tan, Sooi Beng. 2000. “The Chinese Performing Arts and Cultural Activities in Malaysia,” Lee Kam Hing and Tan Chee-Beng ed. The Chinese in Malaysia. Shah Ala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馬來文著作
Asas Kebudayaan Kebangsaan. 1973. Kuala Lumpur: Kementerian Kebudayaan, Belia dan Sukan.

學位論文
Hii, Ing-Fung. 2014. Dancing as Malaysian – Dancing as Chinese: Inventing Chinese Malaysian Dance. (Unpublished M.A. Dissertation). Kuala Lumpur: University of Malaya.
Leng, Poh Gee. 2009. Karya Keorografer Tionghoa dalam Tari Kontemporari Malaysia (Batu Dance Theatre, Nyoba Kan dan P’nang Dance Station) pada Tahun 2000-2005. (Unpublished M.A, Dissertation). Kuala Lumpur: University of Malaya.

全國華人舞蹈節影片DVD
第十六屆全國華人舞蹈節暨第五屆全國校際舞蹈觀摩會。1995。《綻放》(中學組)。馬六甲:第十六屆全國華人舞蹈節工委會。
第十七屆全國華人舞蹈節暨第六屆全國校際舞蹈觀摩會。1996。《旭陽》(中學組)。關丹:第十七屆全國華人舞蹈節工委會。
第十八屆全國華人舞蹈節暨第七屆全國校際舞蹈觀摩會。1997。《卉舞》(中學組)。森美蘭:第十八屆全國華人舞蹈節工委會。
第十九屆全國舞蹈節。1998。《十九舞》(中學組)。新山:第十九屆全國華人舞蹈節工委會。

報章
譚絡瑜。2015年12月27日。心見聞 · 傳承不守舊 舞出一片天。《中國報》。副刊。
黃祥志。2016年9月8日。黃祥志 · 在華人舞蹈藝術中 · 探尋蛻變文化。《星洲日報》。副刊。

訪談
林保旭。2018年7月12日。個人通訊。
葉淑佳。2018年7月14日。個人通訊。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