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59)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11 05:5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伍展利
研究生(外文):Wu, Chan Li
論文名稱:吳昌碩行書藝術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rt of Wu Chang Shuo's Running Script
指導教授:郭芳忠郭芳忠引用關係
口試委員:黃宗義黃志煌郭芳忠
口試日期:2019-07-17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學系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9
畢業學年度:10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54
中文關鍵詞:吳昌碩引書入畫石鼓文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51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99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吳昌碩是近代著名的藝術大師,其藝術成就馳名於海內外。他會古通今,博取眾長,突破創新,獨樹一幟,在詩、書、畫、印都有著極高的造詣,他的篆刻,意境高古,質樸渾厚,加上其極高的人品素養,被眾人推選為我國西泠印社的首任社長。他的作品深受當代及後人的喜愛與贊賞,同時,其藝術思想還影響到海外,尤其日本、朝鮮等東南亞一帶的國家和地區。
本論文主要從吳昌碩的生平遊歷、環境背景、書學淵源的了解,對其詩、書、畫、印等方面相互交融的美學創作觀,來探究其行書藝術。希望可以從中學到關於書從印入、印從書出、引書入畫、以篆隸寫行草的基礎理念,提高自己的行書書法能力。
本文首章為緒論,敘明研究動機、目的,文獻探討、研究方法等。次章主要探索吳昌碩的家世生平、人生歷練及其所處時代環境與其書法藝術成就之因素。第三章探討吳昌碩的書學淵源,對其師承能轉益多師及書友的交流狀況,來歸納其書法取法金石、《石鼓文》,如何影響其行書風格。第四章則從其尺牘行書,以及其題畫詩書法與水墨畫相互融合的影響,探索其行書的形式風格特色。第五章歸納吳昌碩其詩書畫印的融合特色與成就,對當代海內外及後世的影響。第六章為結論,歸結吳昌碩不屈不饒、勤奮不懈的敬業精神,引書入畫、淋漓凝練的創作能力,汲取金石、聚挺凝鍊的書學思想,尺牘藝術、書法之美的藝術成就,並藉以期許自己在書法的形式與創作上能有更多的啟發。

關鍵詞:吳昌碩、引書入畫、石鼓文

吳昌碩行書藝術研究

目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的 ……………………………………………………1
一、研究動機 ……………………………………………………………………1
二、研究目的 ……………………………………………………………………2
第二節 文獻探討……………………………………………………………3
一、 專書論著 ……………………………………………………………………3
二、 學位論文 ……………………………………………………………………6
三、期刊論文 ……………………………………………………………………8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12
一、研究範圍 ……………………………………………………………………12
一、 研究方法 ……………………………………………………………………12

第二章 時代環境與家世生平………………………………………15
第一節 時代環境……………………………………………………………15
一、清末政經社會情勢 …………………………………………………………15
二、文化藝術 ……………………………………………………………………19
三、民初政經社會情勢 …………………………………………………………22
第二節 家世生平……………………………………………………………26
一、 書香世家 ……………………………………………………………………27
二、 生平交遊 ……………………………………………………………………31

第三章 吳昌碩書學淵源 ……………………………………………37
第一節 師承與交遊…………………………………………………………37
一、 師承 …………………………………………………………………………37
二、 交遊 …………………………………………………………………………40
第二節 取法金石對其行書風格之影響 ………………………………44
一、書法取法金石………………………………………………………………46
二、出入石鼓文對其行書風格之影響…………………………………………59

第四章 吳昌碩行書書風特色 ……………………………………71
第一節 尺牘行書作品色…………………………………………………71
一、 尺牘的歷史發展概述………………………………………………………72
二、 吳昌碩尺牘行書特色………………………………………………………82
第二節 題畫詩書法作品的特色 ………………………………………100
一、 題畫詩的畫意………………………………………………………………101
二、 畫與行書筆觸的呼應………………………………………………………104

第五章 成就與影響……………………………………………………115
第一節 成就…………………………………………………………………115
一、為歷代書家作鋪墊 …………………………………………………………116
二、終生的奮發努力 ……………………………………………………………119
三、勇於創新與突破 ……………………………………………………………120
第二節 影響…………………………………………………………………124
一、書、畫、印融合風格對海內外的影響 ……………………………………124
二、對後世的影響 ………………………………………………………………127

第六章 結論………………………………………………………………129
一、研究歸結 ……………………………………………………………………129
二、感想與期許 …………………………………………………………………132

參考文獻 ……………………………………………………………………135

附錄〈吳昌碩年表簡編〉………………………………………………145




圖目次

(圖3-1)〈臨石鼓文四條屏-3、4〉…………………………………………45
(圖3-2)〈散氏盤器形〉………………………………………………………46
(圖3-3)〈散氏盤銘文〉………………………………………………………46
(圖3-4)〈吳昌碩臨散氏鬲〉…………………………………………………47
(圖3-5)〈吳昌碩散鬲字對聯〉………………………………………………47
(圖3-6)〈毛公鼎題識〉………………………………………………………48
(圖3-7)〈秦權量器形〉………………………………………………………49
(圖3-8)〈秦權量銘文〉………………………………………………………49
(圖3-9)〈吳昌碩臨秦權量〉…………………………………………………51
(圖3-10)〈石鼓文器形〉 ……………………………………………………52
(圖3-11)〈先鋒本石鼓文〉 …………………………………………………52
(圖3-12)〈吳昌碩書石鼓文比較圖〉 ………………………………………53
(圖3-13)〈秦刻石〉 …………………………………………………………54
(圖3-14)〈瑯琊臺刻石、吳昌碩臨瑯琊臺刻石〉 …………………………54
(圖3-15)〈吳昌碩集三公山碑字對聯〉 ……………………………………57
(圖3-16)〈漢祀山三公山碑〉…………………………………………………57
(圖3-17)〈張公方碑〉 ………………………………………………………58
(圖3-18)〈吳昌碩臨張公方碑額〉……………………………………………58
(圖3-19)〈臨散氏盤軸〉………………………………………………………61
(圖3-20)〈臨祀三公山碑軸〉…………………………………………………61
(圖3-21~1)〈獨鶴.赤鯉七言聯〉…………………………………………62
(圖3-21~2)〈獨鶴.赤鯉七言聯〉…………………………………………62
(圖3-22~1)〈吳昌碩臨石鼓文〉……………………………………………63
(圖3-22~2)〈吳昌碩臨石鼓文〉……………………………………………63
(圖3-23~1)〈吳昌碩臨石鼓文基本筆法圖解〉……………………………64
(圖3-23~2)〈吳昌碩臨石鼓文基本筆法圖解〉……………………………64
(圖3-24~1)〈吳昌碩臨石鼓文字形結構圖解〉……………………………65
(圖3-24~2)〈吳昌碩臨石鼓文字形結構圖解〉……………………………65
(圖3-25)〈吳昌碩臨北宋本石鼓文〉…………………………………………66
(圖3-26)〈吳昌碩臨石鼓文〉…………………………………………………66
(圖3-27)〈臨石鼓文田車軸〉…………………………………………………67
(圖3-28)〈王鐸行書〉…………………………………………………………67
(圖3-29)〈吳昌碩臨石鼓文題款〉……………………………………………68
(圖3-30)〈吳昌碩行書〉………………………………………………………68
(圖4-1)〈雲夢睡虎地秦簡〉…………………………………………………72
(圖4-2)楊凝式〈韭花帖〉……………………………………………………74
(圖4-3)楊凝式〈夏熱帖〉……………………………………………………74
(圖4-4)米芾〈蜀素帖〉………………………………………………………75
(圖4-5)蘇軾〈人來得書帖〉…………………………………………………75
(圖4-6)蘇軾〈職事帖〉………………………………………………………75
(圖4-7)米芾〈德忱帖〉………………………………………………………76
(圖4-8)黃庭堅〈致少府同年尺牘〉…………………………………………76
(圖4-9)蔡襄〈致彥猷尺牘〉…………………………………………………76
(圖4-10)楊維楨〈致理齋尺牘〉……………………………………………77
(圖4-11)王守仁〈行草手札〉………………………………………………77
(圖4-12)沈周〈致唐寅書札〉………………………………………………77
(圖4-13)文徵明〈長者帖〉…………………………………………………78
(圖4-14)王鐸〈臨米芾帖冊〉………………………………………………79
(圖4-15)楊峴〈致吳昌碩信札〉……………………………………………80
(圖4-16)〈元蓋寓廬偶存局部〉………………………………………………81
(圖4-17)〈自書詩稿〉…………………………………………………………81
(圖4-18)黃山谷〈跋蘇東坡寒食帖〉………………………………………82
(圖4-19)〈石墨老弟信札〉……………………………………………………82
(圖4-20)〈二樓仁兄大人書〉…………………………………………………83
(圖4-21)〈與六泉山人詩稿〉…………………………………………………84
(圖4-22)〈王鐸詩稿局部〉……………………………………………………84
(圖4-23)〈元蓋寓廬偶存〉……………………………………………………84
(圖4-24)〈符生仁兄大人書〉…………………………………………………85
(圖4-25)〈致公周仁兄先生〉…………………………………………………85
(圖4-26)〈為石墨道人書詩卷〉………………………………………………87
(圖4-27)〈致蘭仲仁兄〉………………………………………………………88
(圖4-28)〈致聞均錄石頭詩札〉 ……………………………………………88
(圖4-29)〈致乞養公詩稿〉 …………………………………………………89
(圖4-30)〈致沈石友詩稿札〉 ………………………………………………90
(圖4-31)〈致君木先生詩札〉 ………………………………………………91
(圖4-32)〈翦淞閣同人詩社冊-1〉…………………………………………92
(圖4-33)〈翦淞閣同人詩社冊-2〉…………………………………………92
(圖4-34)〈翦淞閣同人詩社冊-7〉…………………………………………93
(圖4-35)〈翦淞閣同人詩社冊-8〉…………………………………………93
(圖4-36)〈為雲壑書詩扇面〉 ………………………………………………93
(圖4-37)〈為筱巖二體詩團扇〉 ……………………………………………94
(圖4-38)〈自書贈田父一首詩札〉 …………………………………………95
(圖4-39)〈與劉山農信札-1〉………………………………………………96
(圖4-40)〈與丁嘯雲信札-1〉………………………………………………97
(圖4-41)〈為誾如自書詩札3-3〉 …………………………………………98
(圖4-42)〈為夢蘅書詩札〉 …………………………………………………98
(圖4-43)〈致沈石友信札〉 …………………………………………………99
(圖4-44)〈致沈石友信札〉…………………………………………………100
(圖4-45)〈為仲可題銜杯春笑圖詩札〉……………………………………101
(圖4-46)〈與仲可孝廉題畫詩稿〉…………………………………………102
(圖4-47)〈題畫詩稿三札-1.滄江獨釣圖〉………………………………102
(圖4-48)〈梅花圖〉…………………………………………………………103
(圖4-49)〈墨梅圖〉…………………………………………………………103
(圖4-50)〈白菜圖〉…………………………………………………………104
(圖4-51)〈扇面書法〉………………………………………………………105
(圖4-52)〈山水〉……………………………………………………………106
(圖4-53)〈草書之幻〉………………………………………………………107
(圖4-54)〈紫藤花果冊之一〉………………………………………………108
(圖4-55)〈拒霜圖軸〉………………………………………………………109
(圖4-56)〈秋光圖軸〉………………………………………………………110
(圖4-57)〈繁英紫玉圖軸〉…………………………………………………111
(圖4-58)〈葡萄圖軸〉………………………………………………………112


參考文獻

一、專書(按作者年代、筆畫排列)

1. 〔清〕馬宗霍:《書林藻鑑》,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12月。
2. 上海書畫出版社編:《吳昌碩自書元蓋寓廬詩稿》,上海書畫出版社,2005
年1月。
3. 中國教育學會書法教育專業委員會編:《近現代書法史》,天津古籍出版
社,2010年4月。
4. 中國書法家協會主編著:《當代中國書法論文選》,榮寶齋出版社,2010
年6 月。
5. 中國書畫家協會:《八大山人繪畫集》,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3年。
6. 丁羲元:《任伯年》,上海書畫出版社,2001年1月。
7. 小林斗盦:《中國篆刻叢刊.吳昌碩印譜》一,日本二玄社,1981年4月。
8. 王家誠:《吳昌碩傳》,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印行,1998年3月。
9. 王家誠:《吳昌碩生平及藝術之研究》,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84年2月。
10. 王新宇:《從臨摹到創作.吳昌碩》,上海書畫出版社,2007年1月。
11. 朱培爾:《二十世紀書法經典.吳昌碩》,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12月。
12. 江山編:《王鐸詩稿墨跡》,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5年8月。
13. 西泠印社:《吳昌碩作品集-書法篆刻》,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4年。
14. 收藏家雜誌社:《書畫.收藏鑑賞圖鑑》,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0年1月。
15. 李既匋:《中國歷代畫家大觀-清(下)》,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8年。
16. 李守孔:《中國近代史》,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8年。
17. 李澤厚:《美學四講》,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1年。
18. 何恭上:《中國書法史》,臺北:藝術圖書公司,1991年。
19. 沙匡世校補:《吳昌碩石交集校補》,上海書畫社出版,1992年。
20. 沙孟海:《沙孟海論書叢稿》,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87年。
21. 沈汝瑾:《鳴堅白齋詩存》,台北:文海出版社,1984年12月。
22. 沈尹默:《中華藝林叢論》冊二,台北:文馨出版社,1976年2月。
23. 沃興華:《中國書法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7月第一版。
24. 邢捷:《吳昌碩書畫鑒定》,天津古籍出版社,2000年6月。
25. 林文欽:《文學美學研究資枓選集》,春暉出版社,2003年。
26. 吳長鄴:《我的祖父吳昌碩》,上海書店出版社,1997年11月。
27. 吳長鄴:《吳昌碩年譜簡編》,西泠印社,《吳昌碩》,2004年2月。
28. 吳民先:《缶廬鉤摭四則》,西泠印社《吳昌碩》,2004年2月。
29. 吳昌碩:《吳昌碩談藝錄》,浙江: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7年8月。
30. 吳昌碩:《吳昌碩詩集一》,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31. 吳昌碩:《缶廬詩卷一~卷四》,台大聯圖書館藏,光緒十九年版,1893年。
32. 吳昌碩:《缶廬集卷一~卷四》,台北:文海出版社,1984年7月。
33. 吳昌碩:《吳昌碩臨北宋本石鼓文墨跡》,華漢文化事業,1987年1月。
34. 宗白華:《美學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6月。
35. 郎绍君、郭天民:《齊白石全集》,湖南美術出版社,1996年。
36. 胡傳海:《尺牘十講》,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年6月。
37. 胡傳海:《怎樣寫尺牘》,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年12月。
38. 馬衡:《凡將齋金石叢稿》,台北:明文書局,1984年7月。
39. 徐中約:《中國近代史.上》,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01年。
40. 許枚著:《吳昌碩臨石鼓文及其筆法》,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1998年
10月。
41. 陶紫正、洪亮:《吳昌碩》,杭州:西泠印社,2004年2月。
42. 啟業書局編:《唐宋十大家尺牘》,啟業書局,1971年。
43. 梅墨生:《吳昌碩》,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3年1月。
44. 梅墨生:《中國名畫家全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3月。
45. 梁披雲:《中國書法大字典》下冊,香港書譜出版社,1984年10月。
46. 陳傳席、顧平:《藝術大師.吳昌碩》,古吳軒出版社, 2000年7月。
47. 陳振濂主編:《近現代書法史》,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年。
48. 陳振濂著:《書法美學》,人民美術出版社,1996年10月。
49. 陳振濂著:《線條的世界-中國書法文化史》,浙江大學出版社,2002年。
50. 陳振濂:《日本藏吳昌碩金石書畫精選》,西泠印社出版社,2004年10月。
51. 陳豐祥、林麗月:《中國近代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2年。
52. 崔學路:《尺牘百法》,中國書店,2008年1月。
53. 崔爾平:《明清書法論文選》,上海書店,1995年。
54. 馮振凱:《中國書法史》,台北,藝術圖書公司,1998年。
55. 華正人編:《現代書法論文選》,華正書局,1990年。
56. 華正人編:《歷代書法論文選》,台北:華正書局,1988年10月。
57. 楚默:《書法形式美學》,上海三聯書店,2007年2月。
58. 楊吉平:《中國書法100年》,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頁86。
59. 趙輝:《吳昌碩書畫鑑賞》,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9年2月第一版。
60. 趙宏:《篆書津梁》,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61. 漆劍影、潘曉晨:《中國歷代書法名句簡明辭典》,北京:中國旅遊出版社,
1996年。
62. 潘天壽:《潘天壽美術文集》,丹青圖書公司,1987年1月。
63. 鄭天挺:《清史》,台北:知書房出版社,1998年。
64. 歐陽中石:《中國的書法》,台北:台灣商務,1994年。
65. 劉恒著:《中國書法史.清代卷》,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2010年3月。
66. 劉江著:《吳昌碩篆刻藝術研究》,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1995年12月。
67. 劉正成著:《中國書法全集77.吳昌碩》,北京,榮寶齋出版社,1998年
11月。
68. 蔡崇名:《書法及其教學之研究》,臺北:華正書局,1986年。
69. 蔡崇名:《宋四家書法析論》,臺北:華正書局,1986年3月。
70. 潛大昕:《潛研堂集》卷二十五序三《關中金石記序》。
71. 錢君陶:《缶廬翰墨》,上海書畫出版社,1995年8月。
72. 謙慎書道會編:《吳昌碩のすべて》,日本,二玄社,1984年8月。
73. 薛永年著:《中國巨匠美術周刊.任伯年》,台北:錦繡出版社,1994年
12月。
74. 謝赫:《古畫品錄》,中華書局,1985年。
75. 戴家妙:《書藝珍品.吳昌碩》,台北:石頭出版社,2005年10月。
76. 聶征夫:《一代宗師吳昌碩》,浙江大學出版,1990年。
77. 羅威廉編著:《中國最後的帝國—大清王朝》,台北:台灣大學出版中心,
2103年。
78. 譚旦冏著:《商周銅器》,上海: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組校點,里仁書局,
1998年。
79. 邊平恕:《中國書畫名家畫語圖解》,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
12月。
80. 蘇友泉:《吳昌碩生平及書法篆刻藝術之研究》,台北:蕙風堂,1995年3
月。
81. 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臺北:里仁書局,1984年6月。
82. 顧廷龍主編著:《中國美術全集-清代書法》,台北:錦繡出版社出版社,
1994年。
83. 龔產興:《中國巨匠美術.吳昌碩》,錦繡出版公司,1994年12月。

二、碩博士論文(依發表年度先後排列)

1. 方挽華:《吳昌碩的篆刻藝術》,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年。
2. 蔡宜旋:《古樹新花吳昌碩的石鼓文》,台灣大學碩士論文, 1999年。
3. 呂秀蘭:《吳昌碩研究》,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4. 邵仲武:《吳昌碩引書入畫之研究》,曲阜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
年 4月。
5. 馬龍:《魏晉六朝行草尺牘章法及成因初探》,河南大學碩士論文,2005
年。
6. 陳穎昌:《吳昌碩篆刻用字研究》,中興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7. 彭勵志:《尺牘書法-從形制到藝術》,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6年5月。
8. 王海軍:《中國古代尺牘書跡研究》,首都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5月。
9. 楊國:《明代尺牘書法研究》,河南大學碩士研究論文,2009年,頁18。
10. 丁澈志:《吳昌碩篆刻藝術思想研究》,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
11. 小板克子:(久保克子)《論吳昌碩的藝術》,中國美術學院博士學位論文,2012年5月。
12. 戴秀純:《吳昌碩尺牘書法研究》,高雄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7月。
13. 田晶:《吳昌碩書法與繪畫關係研究》,曲阜師範大學碩學位論文,2013年4月。
14. 楊雪:《缶翁衰年別有才-淺析吳昌碩書印融合》,曲阜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年3月。
15. 楊瑞:《吳昌碩書法篆刻融合研究》,山東建築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6年4月。
16. 韓劍銳:《論吳昌碩與石鼓文》,山西師範大學專業碩士學位論文。2016年6月。

三、期刊論文

1. 于潔 呂金光:〈從吳昌碩論書詩看其書學思想〉,《江西社會科學》第9期,2015年。
2. 王家誠:〈吳昌碩的生平和繪畫〉台中:《台灣美術》第17期,1992年7月。
3. 王家誠:〈吳昌碩傳〉台北:《故宮文物》第一卷第5期,1983年。
4. 王繼超:〈墨氣脫手推碑同-吳昌碩行書書法研究〉,《中國書法》第23期,2017年12。
5. 任軍偉:〈終生嗜獵碣一化成三絕-吳昌碩的書法藝術及思想〉,《榮寶齋.物華天寶》第2期,2012年2
月。
6. 辛莊:〈簡明中國書法史〉,《書譜》第3期,香港書譜出版社,2008年。
7. 李從新:〈吳昌碩書法藝術賞析〉,《檢查風雲》第18期,2010年9月。
8. 李維:(吳昌碩的《石鼓文》及其對後人的影響)刊於《洛陽師範學院學報》第29卷第3期,2010年6月。
9. 李光:〈遁入《獵石》成珷玞-淺談吳昌碩書法成就在其整個藝術中的作用〉,《書法藝術》第4期,1995
年8月。
10. 杜三鑫:〈吳昌碩行草作品之節奏變遷〉,《彰化縣書法學會論文集》,2011年10月。
11. 佘雪曼著:〈談散氏盤〉,香港《書譜》第9期,香港書譜出版社,2012年4月。
12. 金學智編著:〈吳昌碩與石鼓文〉,《西泠藝叢》第9期,西泠印社出版社,2017年。
13. 吳長鄴:〈吳昌碩先生年譜〉,香港《書普》第10卷第4期,2012年4月。
14. 吳東邁:〈吳昌碩的書法〉,《藝林叢錄第八編》,谷風出版社,1986年。
15. 周穎南編著:〈吳昌碩臨寫十二碑〉香港《書普》第14期,書譜出版社,2008年。
16. 周雙:〈吳昌碩『以書入畫,書畫並臻』繪畫藝術風格〉,《牡丹》第35期,2017年12月。
17. 侯開家:〈吳昌碩「破體」書法十年探索及其終止之跡〉,《書法鑒賞評析》 第4期,2009年2月。
18. 洪業德:〈學書心得〉,《書畫家》第7卷第1期,書畫家雜誌社,1981年2月。
19. 恆廬:〈食金石力 養草木心-吳昌碩行書淺談〉,《東方藝術》第16期,2011年8月。
20. 高鴻縉:〈散盤集釋〉,《台灣師大學報》第2期,2005年。
21. 陳大中:〈自我作古空群雄-吳昌碩書法綜述〉,《中國書法》第23期,2017年12月。
22. 葛金根:〈渾樸厚重爛漫繽紛-嘉興博物館藏吳昌碩遺札〉,《收藏家》,2008年5月。
23. 楊豪良:〈《石鼓文》原作與吳昌碩書《石鼓文》之比較〉,《邊疆經濟與文化期刊》,第7期,2005年。
24. 楊天才:〈吳昌碩詩書畫印相融思想及當代意義闡釋〉,《中國書法.書學》第10期,2017年5月。
25. 解小青:〈吳昌碩詩文札稿論〉,《中國書法》第23期,2017年12月。
26. 解小青:〈吳昌碩書法〉,《書法》,2014年11月。
27. 鄒濤:〈以書入畫-吳昌碩繪畫藝術的根基〉,《中國書法》第23期,2017年12月。
28. 劉榮華、陳子風:〈吳昌碩論詩信札〉,《收藏家》,2004年5月。

四、工具書及碑版資料

1. 二玄社:《秦泰山刻石.瑯邪臺刻石》,日本二玄社,2015年。
2. 上海書畫出版社編:《吳昌碩自書元蓋寓廬詩稿》,上海書畫出版社,2005
年。
3. 小林斗盦:《中國篆刻叢刊.吳昌碩印譜》一,日本二玄社,1981年4月。
4. 白馬、陳宗明編:《蘇軾書法精選》,河南美術出版社, 2007年。
5. 西川寧、神田喜一郎監修:《吳昌碩尺牘/詩稿》,二玄社。
6. 江山編:《王鐸詩稿墨跡》,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5年8月。
7. 朱培爾:《二十世紀書法經典.吳昌碩》,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12月。
8. 西泠印社:《吳昌碩作品集-書法篆刻》,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4年。
9. 吳昌碩:《吳昌碩早期詩槁手跡兩種》,西泠印社出版社, 1994年8月。
10. 吳昌碩:《吳昌碩臨北宋本石鼓文墨跡》,華漢文化事業,1987年1月。
11. 邵仲武:《吳昌碩引書入畫之研究》,曲阜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4月。
12. 周穎南著:《吳昌碩臨寫十二碑》,香港書譜第14期。
13. 侯開家:〈吳昌碩「破體」書法十年探索及其終止之跡〉,《書法鑒賞評析》,2009年4期。
14. 崔學路:《尺牘百法》,中國書店,2008年1月。
15. 陳振濂:《日本藏吳昌碩金石書畫精選》,西泠印社出版社,2004年10月。
16. 陳振濂:《盛世鑒藏集叢1.吳昌碩專輯》,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12月。
17. 許枚:《吳昌碩臨石鼓文及其筆法》,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1998年10月。
18. 郭沫若編撰:《石鼓文研究》,初版本1939年商務印書館出版。
19. 渡邊隆男:《故宮法書選7.宋四家墨跡選》,二玄社, 2006年3月。
20. 黑須雪子:《簡牘名蹟選4》,二玄社, 2009年11月。
21. 黑須雪子:《中國法書選48.米芾集》,二玄社, 2007年6月。
22. 楊仁愷主編:《中國美術全集。隋唐五代》, 1994年4月。
23. 解小青:〈吳昌碩詩文札稿論〉
24. 劉榮華、陳子風:〈吳昌碩論詩信札〉,《收藏家》, 2004年。
25. 劉正成:《中國書法全集77.吳昌碩》,榮寶齋出版1998年11月。
26. 劉正成主編:《中國書法全集46.康里夔夔、楊維楨、倪瓚》,榮寶齋出版社,2000年。
27. 錢君陶:《缶廬翰墨》,上海書畫出版社, 1995年8月。
28. 謙慎書道會編:《吳昌碩のすべて》,日本二玄社,1984年8月。
29. 謙慎書道會編:《逝世五十年吳昌碩紀念展》,二玄社,1984年8月。
30. 戴家妙:《書藝珍品賞析.吳昌碩》,石頭出版社,2005年10月。
31. 邊平恕:《中國書畫名家畫語圖解》,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12月。
32. 顧廷龍主編:《中國美術全集-清代書法》,台北:錦繡出版社出版,1994年。

五、網站資訊

1. 中國美術館: hap://www.namoc.org/,2012年3月~5月。
2. 中華百科全書: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2012年4月~6月。
3. 中國書法史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2019年6月。
4. 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2011年4月~2012年5月。
5. 百度百科:https://reurl.cc/Wp2ay,2019年8月。
6. 中國硬筆書法在線網站:http://www.yingbishufa.com/ldbt/index.htm. 2011年11月~2012年6月。
7. 書法空間:http://www.9610.com/,2011年4月~2012年6月。
8. 朱惠良宋代冊頁中的尺牘書法:http://www.npm.gov.tw/dm/album/introduction/main_21.htm.   2011年 11 月~2012年3月。
9. 漢典書法:http://sf.zdic.net/,2012年3月~5月。
10. 數位典藏:http://digitalarchives.tw/,2012年4月~6月。
11. 人民網:http://www.people.com.cn/BIG5/paper53/6639/649595.html,2011年10月~2012年4月。
12. 互動百科:http://www.baike.comwiki%E7%9F%B3%E9%BC%93%E6%96%87,2019年7月。
13. 華人百科:http://swww.itsfun.com.tw%E7%A7%A6%E5%88%BB%E7%9F%B3wiki-0927678-9237448,
2019年7月。
14. 秦漢書法網站:http://www.9610.comqinhanzhaoban.htm,2019年7月。
15. 每日頭條網站:http://skknews.cczh-twculturekror2xp.html,2019年7月。
16. 壹讀網站:http://sread01.com3yLJEy.html#.XP-e5xYzbX4,2019年7月。
17. 歷史文物陳列館網站:http://museum.sinica.edu.twabout.php,2019年7月。
18. 每日頭條網站:http://skknews.cczh-twcultureo2eq6pq.html,2019年7月。
19. 亞馬遜網站:https://www.amazon.cn/dp/B075MYQMKT,2019年8月。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