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213) 您好!臺灣時間:2025/11/09 20:1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周德郁
研究生(外文):Chou, Te-Yu
論文名稱:傳統媒體運用科技力量邁向數位化過程之競爭優勢探討
論文名稱(外文):The Study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s in Media Industry Transfroming from Traditional Media Toward Digital
指導教授:楊千楊千引用關係劉敦仁劉敦仁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Yang, ChyanLiu, Duen-Ren
口試委員:楊千劉敦仁傅振華楊耿杰
口試委員(外文):Yang, ChyanLiu, Duen-Ren
口試日期:2018-04-20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交通大學
系所名稱:管理學院高階主管管理碩士學程
學門:商業及管理學門
學類:其他商業及管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8
畢業學年度:10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51
中文關鍵詞:傳統媒體數位化新媒體競爭優勢SWOT
外文關鍵詞:traditional mediadigitizationnew mediacompetitive advantageSWOT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4
  • 點閱點閱:56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傳統媒體面臨了時代變遷的具大挑戰,產業已到了一個必須改變的時刻,卻不確定從何改變起,同時,這也是在一個最佳轉變的機會點上。科技的支撐讓傳統媒體了全新的可能性,國外的改變快又早,台灣有自己在地性的需求,改變上相對落後。本研究內容主要是給媒體經營者參考用,而非媒體產業的工作人員。傳統媒體的改變有很多因素的考量,但時代變遷是不等人的,希望能把一點相關的經驗帶給媒體業方向和建議。

研究發現,七大傳統媒體案例中的幾個轉變。紐約時報:歷經多次數位轉型,2017年開始內容付費收入穩定,廣告團隊T Brand數位業務來源增長,運用科技提供NYT VR。華盛頓郵報:維持內容品質,強化工程團隊,與閱聽眾互動,改善用戶體驗,運用科技力量衝高網站流量,一舉超越百年品牌紐約時報且超越網路原生品牌Buzzfeed。Quartz:The Atlantic 旗下,每日早晨電子報,透過與銀行、航空公司、汽車等大型國際公司合作形象廣告創造營收。蘋果日報:非為台灣網站流量最高的新聞媒體,卻以數位化即時及活潑內容吸引精品、汽車等多元化產業的廣告主,為台灣數位廣告吸金量最高的媒體之一。聯合新聞網:推出全載具閱讀服務後,並在集團強調平台性、開放性、互動性、和多元化服務的過程中,吸納百川,幾乎成為台灣整合型全方位數位服務的第一品牌。天下雜誌:多年在內容免費或付費中掙扎,試驗各種不同組合,最終在2016年找到付費牆與流量提升限制及數位業務開拓的平衡點。商業周刊:大力擴展免費數位用戶數之後,從開設創新課程,平價到高價都有,讓原來沒有業務關聯性的大宗數位用戶,轉成願意付費的課程消費者。

傳統媒體收入來源成長關鍵要素中,有六大發現。第一,內容形式呈現持續進化:文字、照片、互動圖表、影音、聲音、動畫、活動舉辦、AR/VR等的整合能力。第二,品牌力:長期時間累積而成,有忠誠度及好感度的用戶持續性支持。第三,製作方式更有彈性:自製自產、外包、用戶自行生產的UCG、或原有內容再重製的能力。第四,行銷能力:Facebook、Google、Line、Instagram、Twitter、微信公用帳號,所推廣的內容或服務的社群及平台需要真正了解操作方法,增加觸及度。第五,多樣性的傳送方式:網站、APP、eDM、電子報、郵寄、實體活動。第六,收入模式:從原生廣告的數位業務、內容付費用戶、電商、週邊商品銷售或導購,創造營收來源。
The traditional media has faced a great of challenges in the changing times. This industry reaches a moment that must be changed, but not certain how it will be changed. At the same time, this is also the opportunity for an optimal transformation. The suppor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kes the traditional media a new possibility. The content of this study is mainly for the media operators, not for the staff of the media industry. There are many factors to be considered in the change of traditional media. Hope that some relevant experiences can be brought to the direction and suggestions of the media industry.

The study found several changes in seven traditional media cases. The New York Times; The Washington Post; Quartz: The Atlantic; Apple Daily; UDN; CommonWealth Magazine and Business Weekly.

Considering to the key elements of traditional media revenue growth, there are six major findings. The first, content forms; The second, brand power; The third, the production method is more flexible; The fourth, marketing ability: Facebook, Google, Line, Instagram, Twitter, WeChat public account, the community and platform of the promoted content or service need to really understand the operation method and increase the reach rate; The fifth, the way to transfer diversity: website, APP, eDM, newsletter, mailing, physical activities; The last not the least, business models.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誌謝••••••••••••••••••••••••••••••••••••••••••••••••••••••••••••••••••••••••••••••••••••••••••••••••••••••••••••••••••••••••••••••••••••• iii
目錄••••••••••••••••••••••••••••••••••••••••••••••••••••••••••••••••••••••••••••••••••••••••••••••••••••••••••••••••••••••••••••••••••••• iv
表目錄••••••••••••••••••••••••••••••••••••••••••••••••••••••••••••••••••••••••••••••••••••••••••••••••••••••••••••••••••••••••••••••••• v
圖目錄••••••••••••••••••••••••••••••••••••••••••••••••••••••••••••••••••••••••••••••••••••••••••••••••••••••••••••••••••••••••••••••••• v
一、緒論1
1.1 研究背景與動機1
1.2 研究目的4
1.3 研究對象與範圍7
1.4 研究流程8
二、文獻探討10
2.1 傳統媒體10
2.1.1 傳統媒體之特性10
2.1.2 傳統媒體之優勢11
2.1.3 傳統媒體之挑戰13
2.2 新媒體15
2.2.1 新媒體之特性15
2.2.2 新媒體之機會15
2.2.3 新媒體之影響15
2.3 媒體影響力之關鍵三要素16
2.3.1 內容18
2.3.2 載體18
2.3.3 工具20
2.4 競爭優勢21
2.4.1 SWOT分析法21
2.4.2 SWOT競爭優勢比較21
三、研究方法24
3.1 研究架構與問題24
3.2 研究方法與設計25
3.3 研究對象28
3.4 學者專家深度訪談大綱與問題研擬29
四、訪談資料31
4.1 訪談對象背景描述31
4.2 訪談結果31
4.3 案例分析36
五、研究結論與建議47
5.1 研究發現47
5.2 研究限制與建議49
參考文獻50
1.Angeles, Ereñeta, Jeng, Litam, Montenegro, Segui, Tuason. "THE EVOLUTION OF COMMUNICATION: EFFECTS ON THE WORLD OF SCIENCE", SCIENCE 10 SECTION M, December 2013. https://sci10sectionm.wordpress.com/2013/12/08/the-evolution-of-communication-effects-on-the-world-of-science/
2.Phimedia社群小組,「後台?有就好了嗎?」,Phimedia Blog,民國100年11月。 http://blog.phimedia.tv/2011/11/cms-choose/
3.ifanr愛范兒,「165 年的傳統媒體巨頭:《紐約時報》不轉型成科技公司而是要利用科技!」,數位時代,民國106年。https://meet.bnext.com.tw/articles/view/39901
4.MBA智库百科,「美國《連線》雜誌對新媒體的定義:所有人對所有人的傳播」,MBA智库百科,民國106年4月1日。http://wiki.mbalib.com/zh-tw/%E6%96%B0%E5%AA%92%E4%BD%93
5.MBA智库百科,「資源基礎理論」,MBA智库百科,民國一O六年。http://wiki.mbalib.com/zh-tw/%E8%B5%84%E6%BA%90%E5%9F%BA%E7%A1%80%E7%90%86%E8%AE%BA#.E4.BB.80.E4.B9.88.E6.98.AF.E8.B5.84.E6.BA.90.E5.9F.BA.E7.A1.80.E7.90.86.E8.AE.BA.3F
6.百度百科,「傳統媒體」,百度百科,民國106年。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C%A0%E7%BB%9F%E5%AA%92%E4%BD%93
7.朱華粵,「基於SWOT分析法的出版業與影視融合探析」,人民網,民國104年。http://media.people.com.cn/BIG5/n/2015/0714/c397478-27303098.html
8.投派智庫,「〈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基本區別〉,投派智庫,民國106年。https://kknews.cc/zh-tw/other/5394g8k.html
9.余湉湉,「貝佐斯給《華盛頓郵報》帶來哪些改變〉,人民網,民國105年。http://media.people.com.cn/BIG5/n1/2016/1227/c192370-28980953.html
10.吳韻儀、溫珮妤,「傳統媒體仍是主流」,Cheers快樂工作人雜誌,民國100年。http://www.cheers.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25600
11.科技報橘,「研究:行動裝置成長速度驚人 人們對 App 依賴度提高」,科技報橘,民國107年。http://www.clicking.com.tw/weekly_report/show_content/59
12.商周集團,「關於商周集團」,商周集團,民國107年。http://bw.businessweekly.com.tw/aboutus/bw.php
13.章靜怡,「新媒體對文化傳播力的影響與提升研究」,人民網,民國104年。http://media.people.com.cn/BIG5/n/2015/0911/c398992-27573083.html
14.許佩雯,「自媒體知識平台產製研究–以羅輯思維個案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民國107年。
15.摩威斯傳媒,「什麼是傳統媒體?」,壹讀,民國105年。https://read01.com/AkB7PM.html
16.程世嘉,「到底什麼是新媒體?」,經新聞,民國106年。https://www.economic-news.tw/2017/02/LIVEhouse-New-Media.html
17.彭書耘,「動裝置閱讀平均僅57秒,長文閱讀是否還有存在空間?」,smartM,民國一O六年。https://www.smartm.com.tw/article/33333239cea3
18.黃哲斌,「佐斯效應發威,《華郵》成功突圍」,天下雜誌,第601期,民國105年。
19.曾藝,「統媒體面對的挑戰與出路」,第十屆海峽兩岸暨港澳新聞研討會,民國106年。
20.趙亞光、劉萬鬆,「深度報導:揚傳統媒體之優長」,人民網,民國102年。http://media.people.com.cn/BIG5/n/2013/1216/c372505-23854155.html
21.萬文隆,「深度訪談在質性研究中的應用」,生活科技教育月刊,民國93年。
22.愛貝斯網路有限公司,「您不可不知的數據!台灣行動裝置用戶已達到1600萬」,愛貝斯網路有限公司,民國105年。https://www.ibest.tw/p01.php?na=%E6%82
23.數位時代,「免費內容當道,《紐約時報》如何讓讀者買單付費讀新聞?」,數位時代,民國105年。
24.劉禹辰,「應用資料探勘於手機新聞接觸行為之研究」,世新大學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民國106。
25.遺失的羽毛,「信息化時代傳統媒體發展的SWOT分析及規劃策略」,百度,民國99年。https://wenku.baidu.com/view/80ab5e114431b90d6c85c7b7.html
26.盧笛,「自媒體的言論與新聞自由——重塑公共領域」,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104年。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