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7)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03 10:0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王麗香
研究生(外文):Lih-Shiang Wang
論文名稱:消費的認同與異化–王麗香創作論述
論文名稱(外文):Identity and Aliennation of Consumption﹣Creation Description by Wang﹐Lih Shiang
指導教授:黃銘祝黃銘祝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Ming-Chu Hu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長榮大學
系所名稱:美術系(所)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美術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7
畢業學年度:10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65
中文關鍵詞:消費慾望象徵性消費主義
外文關鍵詞:consumptiondesiresymbolismconsumerism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20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人的一生消費與慾望是相連結的,消費活動已經成為當代社會的重要社會文化現象,在資本主義的社會中應用大量的符號與象徵性在向廣大的消費著推銷商品時,消費已經和慾望分不開了。
  本創作研究主要透過繪畫的藝術表現,探討人生在慾望需求下的消費認同感,不同階段與時間中,會因為什麼樣的行為而產生消費?對消費的慾望,並關懷生活中的消費意象,消費是一種涉及有關符號認同與象徵意義的社會、文化活動,而不單是一種經濟的、實用的過程。透過繪畫的詮釋與再現作為介入慾望消費的探求,由繪畫本質的展現尋求更多元的想法與視野。媒材創作以油畫為主。本論述的主要目的為下列三點:
一、探討消費主義符號象徵性意義與幻象。
二、探討消費主義導向的生活風格與核心價值。
三、透過繪畫創作詮釋慾望需求的認同與異化。
  本創作研究對慾望需求的議題以櫥窗系列、消費符號等圖像的物化系列來表達,而後對作品做進一步的分析、研究,透過對生活的觀察、對話來啟發創作意念,進而理解消費者在慾望需求下的認同與異化之意向性。
  Consumption and desire are linked, consump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social and cultural phenomenon of contemporary society, in the capitalist society, the application of a large number of symbols and symbolic in the vast consumer goods to sell, consumption has and desire Inseparable.

  The study of the creation of art through the art of painting to explore the life of desire in the consumer demand for identity, at different stages and time, because of what kind of behavior and consumption? The desire for consumption and caring for consumption in life can be said to be a social and cultural process involving cultural symbols and symbols, not just an economic and practical process. Through the interpretation and reproduction of painting as a desire to explore the consumption, from the essence of the show to seek more diverse ideas and vision. Media to create oil-based.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discussion is the following three points:
First, to explore symbolic symbolism of consumerism and illusion.
  Second, explore the consumer-oriented life style and core values.
Third, through the creation of painting interpretation of the desires of identity and alienation.

  The research of the creation of the demand for the desire to the window series, consumption symbols and other images to express, and then work on further analysis, research, through observation of life, dialogue to inspire creative ideas, and then understand the desire of consumers in the desire Identity and Alienation Intentionality.
學位考試委員審定書
碩博士論文電子檔上網授權書
致謝詞 I
中文摘要 II
英文摘要 III
目次 V
圖次 VII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 2
   一、研究動機 2
   二、研究目的 3
 第二節、創作內容與方法 3
   一、創作內容 3
   二、研究方法 4
 第三節、研究步驟 5
 第四節、名詞解釋 7
第二章、文獻探討 9
 第一節、窺探慾望的形成與開展 9
   一、消費時代的來臨 10
   二、消費主義的影響 13
 第二節、消費心理的探討 16
   一、消費欲望的認同與異化 16
   二、象徵性符號的意義與影響 19
   三、消費的藝術表現 21
第三章、創作理念與形式技法  27
 第一節、創作理念 27
   一、探討現今社會的消費現象 27
   二、探討消費主義下人性的物化 28
 第二節、形式技法 29
第四章、作品解說 33
 第一節、櫥窗系列 33
 第二節、物化系列 46
第五章、結論 59
 第一節、總結 59
 第二節、未來展望 61
參考書目 62
翻譯書目
趙偉妏譯(2009)。Mike Featherstone著。消費文化與後現代主義(初版)。台
北縣﹕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
王宏仁譯(2010)。Peter Corrigan著。消費社會學(初版)。台北市﹕群學初
版有限公司。
張君玫・黃鵬仁譯(1995)。Robert Bocock著。消費(一版)。台北市﹕巨流
圖書公司。
塵粒秋譯(1990)。小尺雅子著,新・階層消費的時代(初版)。台北市﹕遠
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林祐聖・葉欣怡譯(2003)。Don Slater著。消費文化與現代性(初版)。台
北市﹕弘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余姍姍譯(2012)。Herschel B.Chipp著。現代藝術理論Ⅱ﹕從新造型主義到當代
藝術(三版)。台北市﹕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張正仁譯(1994)。Lucyr R Lippard著。普普藝術。台北市﹕遠流出版事業股
份有限公司。
趙偉妏.陳晏茵.陳秉逵譯(2009)。Nick Stevenson著。媒介、文化與社會理論(初
版)。台北縣﹕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
許薔薔.許綺玲譯(1997)。Roland Barthes著。神話學(初版)。台北市﹕桂冠
李維譯(1998)。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著。流行體系(1)(初版)。台北市﹕
桂冠


中文書目
季桂保著(2002)。布希亞﹕當代大師系列29(初版)。台北市﹕生智文化事業有限
公司。
陳智凱著(2010)。消費是一種翻譯(初版)。台北市﹕博雅書屋有限公司。
陳昕著(2003)。《救贖與消費﹕當代中國日常生活中的消費主義》(初版)。江蘇省
﹕江蘇人民出版社。
高宣揚著(2002)。流行文化社會學(初版)。台北市﹕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邱誌勇,鄭志文主編(2011)。媒體科技與文化全球化讀本(初版)。新北市﹕揚智文

陳智凱、邱詠婷著(2013)。消費﹕浪漫流刑(初版)。高雄市﹕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
司。
李維菁著(2003)。台灣當代美術大系・議題篇﹕商品﹕消費(初版)。台北市﹕藝術
家出版社。
陸蓉之著(1990)。後現代的藝術現象。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劉維公著(2006)。風格社會(初版)。台北市﹕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
劉維公著(2007)。風格競爭力(初版)。台北市﹕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
龔鵬程著(2005)。文化符號學導論(初版)。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
陳坤宏著(1995)。消費文化理論(初版)。台北市﹕揚智文化。
余建章、頁書現著。符號﹕語言與藝術(初版)。台北市﹕九大



期刊文獻
胡榮,沉斯詩(2008)時尚消費的符號意義與社會階層建構。社會科學研究。2008
卷6期 p110﹣114
張涵,(2009)布希亞關於“消會社會”與“符號社會”的理論。山東社會科學。
2009卷1期 p118﹣124
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2013,issue 4 P72﹣77
余妍,(2011)中國社會中的符號消費與社會身份建構。海外英語(中旬刊)Issue 5
Pp323
李書書,(2008)消費社會中的符號消費與身分認同。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
科學版。2008 Issue 1 P26–28
余寶剛著,(2015)消費主義思潮的特徵。理論月刊,Issure12 p129–133

碩博士論文
林大賢(2009)消費意象—林大賢繪畫創作論述。國立屏東教育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
碩士倫文
方秋雲(2013)慾望.欲忘。華梵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佩雯(2015)消費與信仰。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師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網路資料
Relativehumanity.tieus.com﹕慾望
MBA智庫百科﹕消費主義 Wiki.mbalib.com
MBA智庫百科﹕象徵性消費 Wiki.mbalib.com
百度百科﹕消費慾望 http﹕//wapbaike.baidu.com
MBA智庫百科﹕消費認同 wiki.mbalib.com/zh﹣tw
索緒爾﹕ejournal.stpi.narl.org.tw/NSC-INDEX/Journal/EJ0001/10110/10110-03.pdf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