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08)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02 18:3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張漢成
研究生(外文):Cheung, Hon-Sing
論文名稱:楊家太極拳與鄭子太極拳比較分析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between Yang Style Tai Chi Chuanand Cheng Style Tai Chi Chuan
指導教授:劉美珠劉美珠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Liu, Mei-Chu
口試委員:林大豐陳瓊華
口試委員(外文):Lin, Dah-fengChen, Qiong-hua
口試日期:2011-06-30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東大學
系所名稱:身心整合與運動休閒管理學系
學門:民生學門
學類:運動休閒及休閒管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1
畢業學年度:9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47
中文關鍵詞:楊家太極拳鄭子太極拳
外文關鍵詞:Yang Style Tai Chi ChuanCheng Style Tai Chi Chua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7
  • 點閱點閱:354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41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4
本研究目的是探討太極拳歷史淵源之發展及現況之應用,並比較楊家太極拳與鄭子太極拳之拳架特色拳論基礎。期望在這多元文化發展的社會中,能給予後進作為衡量一己之需求,於學習前作為選擇參考之用。研究結果發現:
一、明代後陳家的太極拳經論,陰陽開合的理論確實影響到往後太極拳發展。王宗岳所創的太極拳經論,確實是太極拳承先啟後之宗師。而目前研究的文獻指出太極拳以強調回歸自然為主,可應用在提昇體適能與身體覺察能力的開發上,且對於改善心血管疾病、提昇平衡能力都有顯著的功能。
二、鄭子37式太極拳是由楊家108式太極拳去蕪存菁之結果。
三、楊家太極拳在拳架上手是以舒掌、採手和合攏拳為著;眼神較有威勢、目光如電;身型以沉穩安舒、立身正直、支撐八方為著;步型以開展沉穩為主;法則以節節放鬆、上下一條線,全憑兩手轉、不動手、摺疊手為主。鄭子太極拳則以美人手著稱;眼神以沉靜的神氣為主;身型以鬆沉、磨轉心不轉著稱;步型以小巧靈活為著;法則以「不動手,動手非太極」和摺疊手為兩大要領為主。
四、楊家所留傳下來的大量拳論,有六篇受到兩家的推崇,鄭子太極簡其要,內容重覆予以刪除,從六篇基本經論延伸,去蕪存菁後,產生出體用歌、行功語錄和宗師說三篇;不重要的不予採納,因而有別於楊家的大量經論,形成鄭子與楊家在拳架上產生出不同的風格。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of Tai Chi history and current status of the application, and to compa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Yang Style Tai Chi Chuan and Cheng Style Tai Chi Chuan. Under the expectation of the multicultural society, this study could provide people, who wanted to study Tai Chi Chuan, with more information as references for their learning. The results showed:
1. After Ming Dynasty, the theory of yin and yang, opening and closing from Chen's Tai Chi, really affected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ai Chi Chuan. Especially, the theory of tai chi created by Wang Zong yue was indeed the master of the heritage. Also current researches showed that the main essence of Tai Chi Chuan stresses return to nature, and the practice of Tai Chi Chuan could enhance physical fitness and body awareness capabilities, and to prevent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hav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balance function.
2. 37 forms of Cheng Style Tai Chi Chuan was derived from 108 Yang Style Tai Chi Chuan for sure.
3. The main hand gestures of Yang Style Tai Chi Chuan were comfortable palm, mining fist, and close up boxing. It emphasized eyes more powerful; body shape to be calm, upright and supported by a stable condition; step forms to be open and grounded as the main points. The movement rules were to relax steadily up and down in a line, and turn depending on both hands, not palms, with spring hands. However, the main hand gestures of Cheng Style Tai Chi placed known beauty hand; eyes with an air of quiet atmosphere; body shape to be rooted and relaxing, and moving on a certain center during practice; step forms to be compact and agility. The movement rules were moving without hands but spring hands as the main essential.
4. There are six main theories accepted by both Yang Style Tai Chi Chuan and Cheng Style Tai Chi. However, Cheng Style Tai Chi extended 7 more regimes based on the basic six theories and movement experiences, which were very different from lots of regimes of Yang Style practices. This led to form the different styles of Cheng Style Tai Chi and Yang Style Tai Chi Chuan.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目 次 III
表 次 V
圖 次 V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3
第三節 名詞解釋 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5
第五節 研究之重要性 6
第六節 研究方法 8
第七節 研究流程、架構與各章節之分析 11
第二章 太極拳之歷史淵源與發展 14
第一節 宋元以前之太極拳源流 14
第二節 明代以後至清代之太極拳源流 19
第三節 太極拳之先驅者王宗岳 26
第四節 太極拳應用之現況分析 28
第五節 本章結論 37
第三章 楊家太極拳拳架之探討 39
第一節 楊家太極拳拳架之名稱 39
第二節 楊家太極拳拳架之特色 42
第三節 楊家太極拳行拳之要領 57
第四節 本章結論 64
第四章 鄭子太極拳拳架之探討 68
第一節 鄭子太極拳拳架之名稱 68
第二節 鄭子太極拳拳架之特色 70
第三節 鄭子太極拳行拳之要領 80
第四節 本章結論 85
第五章 楊家太極拳與鄭子太極拳拳論基礎之特色 88
第一節 太極拳拳論 88
第二節 楊家太極拳拳論 93
第三節 鄭子太極拳拳論 102
第四節 本章結論 105
第六章 楊家太極拳與鄭子太極拳之異同 106
第一節 楊家太極拳與鄭子太極拳拳架之異同 106
第二節 楊家太極拳與鄭子太極拳經論基礎之異同 131
第三節 本章結論 134
第七章 結論與建議 136
第一節 結 論 136
第二節 建 議 139
文獻參考 140
中文部分 140


中文部分
丁景雲(1984)。吳太極拳推手。台北:華聯出版社。
毛士文(2008)。太極拳參與者休閒效益與休閒知覺自由之研究-以新竹市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在職進修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子和(2002)。太極拳涵化文集。台北:養正堂文化。
王夷暐(2003)。太極拳社區介入對老人跌倒之成效。台北醫學大學傷害防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苓華(2009)。太極拳定步推手之姿勢控制與平衡。國立成功大學醫學工程研究所碩博士班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王新午(2003)。太極拳法闡宗。台北:逸文。
王翠宏(2009)。太極拳介入睡眠品質及工作壓力之成效。弘光科技大學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縣。
田竣宇(2007)。長期練習太極拳對於生活品質、身心活動之影響研究。台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何孟穎(2009)。單次太極拳運動對血糖與血脂之影響。嘉義大學食品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何宗融(2008)。中醫經絡基礎及其臨床應用之研究-以針刺原穴腦功能圖譜暨太極拳功效為例。中國醫藥大學中國醫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余強生(2010)。應用身心動作教育的理念發展鄭子太極拳教學策略之行動研究。
國立台東大學健康促進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縣。
吳國忠(1991)。自然而然是太極拳。太極研幾,2,1-3。
吳紹群(2002)。內容分析法與圖書館學研究。圖書與資訊學刊,40,47-61。

吳貴琍(2003)。太極拳運動對中老年人抗氧化能力的影響。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吳圖南(1988)。太極拳之研究。香港:商務印書館。
吳榮輝(2004)。傳統太極拳推手。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呂萬安(2004)。太極拳、外丹功對成年人自律神經活性的效應。國立陽明大學傳統醫藥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宋志堅(2001)。太極拳學。台北:財團法人中華太極館發行。
李 璉(2001)。楊少侯太極拳用架真詮。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李弦青(2007)。十二週太極拳訓練對國小高年級學童之健康體適能及注意力的影響。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
李承憲(2006)。中高齡者太極拳休閒活動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李英昂(1974)。張三豐和他的太極拳。台北:華聯。
李惠蘭(1998)。鄉村老年人太極拳運動教導的身心健康評估。長庚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杜春治(2008)。太極拳對老年人健康促進之成效探討。2008年國際體育運動與健康休閒發展趨勢研討會專刊,興國管理學院。
杜素月(2004)。鄭子太極拳的傳承與弘揚-以神龍道場為例。國立台北大學民族藝術研究所頊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念裕祥(2009)。太極拳訓練對下肢肌力、本體感覺、平衡能力及步態肌電之影響研究。國立台灣體育大學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林如靜(2008)。鄭子三十七式太極拳運動對高血壓患者健康促進成效之探討。台北護理學院中西醫結合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旻君(1999)。太極拳運動與太極拳意象對額葉α波非對稱性及狀態焦慮的影響。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姿孜(2009)。單次太極拳運動對自律神經調節之影響。嘉義大學食品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林峰民(2008)。太極拳練習對國小學童基本運動能力之影響。花蓮教育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林婷如(2007)。長期規律太極拳運動對50-65歲男性體內合成荷爾蒙及身體組成之影響。國立台灣體育大學運動保健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林麗蓉(2001)。太極拳運動訓練對輕度高血壓患者血壓、血脂肪濃度及焦慮成效之探討。台北醫學院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國瑞(2004)。傳統太極拳的內涵與精髓。中華神龍太極學會網站,台北市。2011年6月10日,取自http://www.taichi.com.tw
法雲明(2002)。太極拳百科。台北:貓頭鷹出版社。
邱芳貞(2002)。太極拳運動對骨密度、免疫球蛋白A及白血球吞噬作用的影響。台北巿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金泰震(2007)。十二週太極拳訓練對少年受刑人生活適應與健康體適能的影響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在職進修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姚夢谷(1975)。先師鄭曼青先生事略。鄭曼青先生治喪委員會製訃聞本。
洪聰敏(1998)。太極拳及慢跑對大學女生焦慮減低效果之探。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胡天玫(2004)。《易經》哲學的運動觀-動靜間太極拳。國立台北師範學院體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唐 豪、顧留馨(2004)。珍貴本太極拳研究。台北:大展。
孫祿堂(2002)。孫祿堂武學錄。台北:大展。
郝少如(1994)。武式太極拳。台北:大展。
馬有清(1988)。太極拳之研究。香港:商務印書館。
高 明(2006)。研究所教育研究法分類題庫。台北市:鼎茂。
高雄薪傳鄭子太極拳協會(2004)。2011年6月10日,取自http://www.ct-taichi.org.tw
高鈺彥(2008)。健走與太極拳運動對中老年婦女功能性體適能及心率變異性影響之比較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高藤曉子(2005)。太極拳運動對中年人能量代謝及樹突狀細胞分化成熟之影響。中國文化大學運動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崔樂泉、張純本(1993)。中國武術史。台北:文津出版社。
張 章(2001)。台灣太極拳名師-鄭曼青漫憶。武當雜誌,2001年12月號。
張文元(1977)。太極拳常識問答。香港:太平書局。
張伯夷(2005)。太極拳經釋義。台北:逸文武術文化。
張瑞月(2007)。太極拳對冠狀動脈心臟病患運動功能,血脂肪,自主神經功能及左心室收縮與舒張功能之影響。南華大學自然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張萬田(2008)。武場學員參與太極拳運動觀念與技能學習之探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瓊丹(2001)。太極拳訓練對改善老年高血壓個案之健康信念、健康狀況與運動行為之成效。台北醫學院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瓊丹(2005)。太極拳運動訓練對改善老年高血壓個案之健康狀況成效。運動生理暨體能學報,2,103-118。
張嚴仁(1992)。太極拳訓練對A型行為傾向護專女生壓力生理反應、壓力知覺及A型行為組型之影響。國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許禹生(2009)。太極拳勢圖解。台北:五洲出版社。
許振武、廖國雄(1985)。楊氏太極拳圖解。台北:華聯出版社。
郭應哲(2005)。太極拳在台灣。大韓民國全州市2005年9月2日論文發表、國立體院2005年10月21日演講。
陳 鑫(1987)。陳氏太極拳圖說。台北:武陵出版社。
陳正雷(2009)。陳氏太極拳。台北:大展。
陳炎林(1984)。太極拳刀劍桿散手合編。台北:集文書局。
陳泮嶺 (1974)。中華國術太極拳教材。台北:真善美。
陳俊杰(2004)。十二週太極拳訓練對氣喘兒童肺功能與心肺耐力的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冠中(2008)。太極拳心流體驗量表編製。國立嘉義大學體育與健康休閒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陳盈蓁(2006)。頸髓損傷患者輪椅太極拳訓練之神經生理效應。台灣大學物理治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修姚(2008)。練太極拳簡易十要。台北市薪傳鄭子太極拳協會。2011年6月10日,取自http://www.taichi37.org/200.html
陳惠徵(1982)。女性太極拳。台北:欣大出版社。
陳智誠(2000)。太極拳對老年人生理及心理社會效益之系統性文獻回顧研究。彰化師範大學運動健康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陳微明(2002)。太極拳術、太極問答、太極劍。台北:逸文。
陳慧娟(2008)。太極推手中攻與防之生物力學原理。國立成功大學體育健康與休閒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陳龍驤、李敏弟(2003)。楊氏太極拳法精解。台北:逸文。
曾昭然(1979)。太極拳全書。香港:友聯出版社。
賀天蕙(1999)。太極拳運動訓練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呼吸困難、肺功能、情緒及運動耐力之成效。高雄醫學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黃政堯(2005)。高雄市銀髮族太極拳運動參與者參與動機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黃泰諭(2005)。八週密集太極拳訓練對女性老年人下肢肌力及平衡能力之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楊太極武藝總會(1995)。第十屆楊太極武藝錦標賽手冊。中華民國楊太極武藝協會中部區會,台中。
楊振鐸(1997)。中國楊氏太極。中國西安: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楊時儒(2009)。十二週太極拳課程對大學生A型人格組型之影響。中國文化大學運動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楊澄甫(1983)。太極拳使用法。台北:真善美出版社。
楊澄甫(2001)。太極拳體用全書。台北:逸文。
葉至誠(2000)。社會科學概論。台北市:揚智文化。
葉至誠、葉立誠(2002)。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商店文化出版社。
董英傑(1989)。太極拳釋義。香港:英傑太極健身院。
詹明樹(1999)。武術太極拳。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詹唐光(2009)。南投縣太極拳運動參與者之參與動機與滿意度之研究。亞洲大學休閒與遊憩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廖承慶(2003)。太極拳運動對老年人生物能量與心臟自律神經活動狀態之影響。國立體育學院運動傷害防護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廖承慶(2004)。太極拳運動對老年人生物能量與心臟自律神經活動狀態之影響。國立體育學院運動傷害防護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趙芳仁(1991)。太極拳練功要訣。台北:千華。
趙斌、趙幼斌、路迪民(2005)。楊氏太極拳真傳。台北:大展。
劉文禎(2001)。太極拳運動對骨質疏鬆症影響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劉文禎(2002)。太極拳運動對骨質密度影響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劉沅錦(2008)。練習太極拳對老年人體適能與健康之研析。南開科技大學福祉科技與服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
潘詠周(1994)。陳氏太極拳大全第一、二卷。台北:中華民國太極拳總會陳氏太極拳分會。
蔡佳杕(2007)。自然與文化之會通-太極拳身體的內外交融。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蔡瑞芳(2007)。太極拳推手選手與套路選手平衡能力特徵之比較。國立臺灣體育大學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蔡麗華(2005)。太極拳訓練對高中男生健康體適能。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在職進修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鄭曼青(1977)。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台北市:時中學社。
鄭曼青(2000)。鄭子太極拳十三篇。高雄市:東聯出版社。
鄧時海(1980)。太極拳考。台北:五洲出版社。
鄧時海(1980)。楊家老架式太極拳教本。台北:楊太極武藝總會。
蕭修真(2007)。太極拳與企業管理之研究。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工業管理系EMBA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蕭修真(2007)。太極拳與企業管理之研究。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工業管理系EMBA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蕭瑞軒(2008)。太極拳運動對老年人體適能之影響。2008年國際體育運動與健康休閒發展趨勢研討會專刊。吳鳳技術學院運動健康與休閒系。
閻沁恒(1972)大眾傳播研究法。台北:台北市新聞記者公會。
戴芳台(2005)。衛生教育和改良式太極拳介入對社區老人健康指標成效之先驅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薛乃印(1999)。太極拳理論文集。台北:逸文文物出版社。
鍾倫納(1992)。應用社會科學研究法。香港:商務。
鞠鴻賓(2001)。高雄市太極拳協會發展五十週年暨鄭曼青先生紀念館啟用紀念特刊。高雄市:東聯出版社。
顏紫元(2000)。太極秘譜詮真卷(一)。台北:逸文。
魏樹人(1999)。楊式太極拳術述真。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蘇清標(2003)。太極拳拳理的哲學詮釋-以楊家老架太極拳為核心。南華大學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蘇焜明(1996)。陳氏老家太極拳闡秘。台北:五洲。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